高校统战智库建设研究
2016-11-25沈阳体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 文/沈阳体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金 婷
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宗教关系、民族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1]。由于高校统战成员具有学历高、范围广、影响大、参政议政能力强等特点,历来都是党的“智囊团”和“人才库”,不仅是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力量。
一、高校统战智库的特点
首先,相对于以政府委托项目为依托开展“命题式”研究的官方智库来说,高校统战智库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研究内容。譬如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以及统一战线自身发展等问题,是一些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且一般官方智库很少研究的领域,需要由统战智库进行深入研究。
其次,高校统战智库人才除拥有高学历和高职称外,还有着不同的种族、宗教、政治背景、思想观念以及不同的学术研究领域。这种高校统战智库人才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不仅增强了统战智库的创造性和客观性,而且在其建言献策、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的过程中成为统战智库研究复杂问题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最后,由于智库的构建与运行是与其成员密切联系的,而统战成员有层次多、范围广的特点,既包括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又包括少数民族、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等等。因此,高校统战智库成员在参政议政和建言献策的过程中,其利益诉求往往侧重于所在党派或群体的统战成员的利益,相对于“委托命题性”官方智库和民间智库来说,高校统战智库有很强的政治代表性和价值倾向性。
二、高校统战智库创设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统一战线事业的发展,对统一战线和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高校统战智库具有人才培养、战略研究、舆论引导和政策建言等重要功能。因此,做好高校统战智库建设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高校统战智库能够有效地整合各方智慧和优势资源,建设一支了解中国国情、体现中国气派、具有中国特色的决策咨询队伍。为转型时期复杂社会问题的解决以及中国重大公共政策的制定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其次,高校统战成员中蕴藏着一大批多学科、有专长的专家学者,使其在战略性和趋势性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高校统战智库建设能够有效地弥补官方智库应急性、短期性和研究方向单一等问题以及与民间智库发展艰难、资金缺乏的不足,与民间智库和官方智库形成互通有无、良性互补的局面。
最后,政府决策需要“集思广益”、“海纳百川”,而不同类型的智库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政策理念、专家建议甚至批评意见。就这一点而言,高校统战智库的独立性显得愈发重要,这决定了它可以站在科学的立场作出独立的判断,充分发挥其聚智善谋的功能和以文辅政的作用,突破体制内某些利益束缚,做到“旁观者清”。
三、高校构建统战智库的内在优势及现实困境
(一)高校构建统战智库的优势
近年来,高校统一战线发生了成员数量增加、学历提升、流动性大等新变化,且其成员普遍具有学历高、影响大、参政议政能力强等特点。因此,在高校统战智库的建设过程中,怎样发挥其成员独特的学术优势、资源优势、渠道优势和政治优势,如何为其成员搭建贡献智慧和施展才华的平台,促进人才价值的增值,为学校党委和地方政府的发展献计献策,更好地为其科学决策服务,已成为统一战线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研究课题。
1.学术优势
高校统战成员包括民主党派、无党派高中级知识分子、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国外侨胞等……尤其是那些有成就、有影响的党外代表性人士,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学术带头人或各领域专家、重要业务骨干及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2]。具体说来,高校统战成员中蕴藏着一大批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他们的智力结构具有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的特点[3],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和较强的人才优势,能为学校党委和地方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高效的、有价值的信息和咨询。作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高校统战智库在推进党和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进程中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2.资源优势
高校统战成员大多都拥有较高的学历和职称层次,即“双高”人才,有较强的参政议政和服务决策的能力,是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和优势资源。这些知识分子中的很多人都是学校各个岗位的骨干力量,能够依托其主持或参与的各级各类科学研究项目,从不同的领域和视角开展主题研讨、项目开发等活动,并利用其特有的资源优势,实现集思广益、优势互补、汇聚力量,提高决策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3.渠道优势
高校统一战线成员中相当大大一部分是有成就、有影响的党外代表性人士,他们或是各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专家学者、重要业务骨干,或是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具有联系各级各类学术团体、民主党派和社会群体的便利条件,不仅在开展调研工作时比中国共产党党员方便很多,而且在体察民情、反映民意、关心民苦、解决民难等方面也有独特的渠道优势,能够更好地构建起上联中央、下联群众的组织架构,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
4.政治优势
统一战线具有整合力量、凝聚人心的天然的政治优势。高校统战成员有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大局观,对不同阶层、阶级和利益团体的阶级属性或利益属性有着较强的包容性,能够正确看待和处理多样性和一致性的关系。统战智库不仅能够不断巩固和夯实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而且能够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多样、包容差异。这一优势在智库充分发挥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民主协商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必将增强高校统战智库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与协调性。
(二)高校统战智库建设的现实困境
高校统战智库已成为我国智库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拥有独特的学术优势、资源优势、渠道优势和政治优势,但也存在智库成果的决策贡献率低、社会影响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具体说来:
1.决策贡献率低。高校统战智库研究成果共享的信息库尚未建成,对高价值、高质量的信息进行有序整合和高效利用暂无法完成。因此,目前的研究成果较为碎片化,缺乏系统性,且大部分研究成果是“阳春白雪”,被束之高阁,对于高校党委和地方政府决策的贡献率和研究成果转化为决策咨询的比率都比较低,成果利用和转化效果不佳。
2.缺乏协同与联动。由于协同联动的开放式平台尚未搭建,目前,高校统战智库仍处于较为保守和封闭的状态,智库建设基本是各自为战,缺乏联动性与协同性,造成资源无法共享以及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和资源的浪费。
3.成果公开性和影响力弱。由于高校统战智库的研究成果多以内部研究报告或议案、提案的形式呈现,很少有机会在媒体发布。社会宣传机制的缺失,也导致其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和认同度不高。因此,高校统战智库无论是在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还是国际影响力上都不及官方智库。
4.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评价机制。在科研至上的背景下,我国高校评价、考核机制单一,缺乏弹性。高校统战智库的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加之高校和社会对统战智库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统战智库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5.缺乏参与决策的意识和创新发展能力。由于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鼓励创新的研究氛围和学术环境,高校统战相关人员在智库建设的过程中,无法发挥引领决策的作用。此外,由于大部分智库专家为兼职,加之研究问题复杂、研究经费不足,导致专家学者智力服务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创新能力和服务决策意识不强。
四、高校统战智库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创建研究成果共享数据库,提高成果转化率和决策科学性
高校统战智库想要发挥参与决策和建言献策的作用,必须有翔实而可靠的数据作为支撑。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统战智库成果共享数据库的开发和建设,以海量的数据信息和丰富的数据采集方式,实现高校统战智库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和最大化。
一方面,高校统战智库必须打破封闭的藩篱,自主建设一批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数据库,以增强其创新性和独立性,提升统战智库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高校统战智库要充分利用与政府、企业、其他高校科研机构等相关部门合作的机会,实现数据库资源共享,竭尽全力地占有开展研究所必需的信息资料,加强基于数据分析的研究咨询能力提升,不断创新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4],以提高其决策的贡献率,优化成果利用和转化效果。
(二)搭建协同联动的成果发布平台,提高成果的公开性和影响力
如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张东刚所说:成果应用转化渠道是制约高校智库发挥作用的瓶颈问题,推动智库建设,必须着力解决好渠道和平台的问题[5]。提高高校统战智库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同度,就必须打破闭塞、单一的研究壁垒,打造协同联动的成果展示和发布平台。
一方面,利用传统媒介,扩大高校统战智库影响。例如,在高校统一战线刊物中增设智库成果发布专栏;定期举办高层次的统战智库论坛;在高校统战层面组织召开智库沙龙,邀请专家和领导就当前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中研讨等等。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新媒体,建立多渠道的成果发布机制。充分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创建高校统战智库网站,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各高校协同联动,建立中国高校统战智库的网络在线联盟平台。打造集中发布、高端引领、影响广泛的研究成果发布品牌,以提高高校统战智库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决策参与意识和创新发展能力
高校统战智库管理部门要明确任务分工,做好统筹规划,形成工作合力,努力为统战智库成员营造良好的重视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研究氛围和学术环境。
一方面,健全管理体制,创新管理理念。新型高校智库的建设是当前我国体制机制创新、激发高校科研潜能的一个新的发展机遇[6]。因此,各有关部门必须创新工作机制,激发高校统战科研的内生动力。例如,建立健全与学校党委和地方政府的沟通联络机制,建立定期工作例会制度、信息收集和处理制度,完善专家建议反馈制度和研究成果报送转化制度、建立智库专家遴选制度以及专家和战略后备人才的培育机制等等。
另一方面,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性考核聘任制度。为了激励研究人员,现代智库都制定了严格的考核聘任制度,一般来说对高级研究人员实行长期聘任制,对作为助手的中初级人员实行短期聘用制,根据考核结果决定智库人员的晋升、续聘或解聘[7]。因此,为营造积极向上的研究氛围和学术环境,提高研究层次和研究效率,高校统战智库必须建立严格的考核聘任制度。首先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人才考核聘任标准,对高校统战智库人才进行客观的考核与评价。其次遵循竞争性原则,制定研究小组内部考核与统战部门外部考核相结合的双重考核评价体系。最后遵循激励性原则,建立客观的奖惩制度,利用奖惩制度激励和控制的双重功能,对表现优秀者奖励,对工作不力者警告、惩罚甚至解聘,以此来提高智库人员的创新能力和责任意识,真正把高校统战智库打造成为国家战略的“谋划者”、国家未来目标的“嘹望者”、国家决策的“建言者”和国家治理的“监督者”。[8]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B/OL]. 人民网,2012(11).
[2] 姜捷.新阶段加强高校统战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州学刊,2008(9):155-156.
[3] 苏雷.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对象的基本特征[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8):57-60.
[4] 李伟.关于高校智库建设的思考[J]. 科技教育,2013(27) .
[5] 唐景莉.发挥高校优势,打造新型智库 ——专访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张东刚[DB/OL]. 中国教育新闻网,2014(03).
[6] 李卫红.高校在新型智库建设中的使命担当[N].人民日报.2014-02-16
[7] 安淑新:国外智库管理运行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11(5):88-92.
[8]胡鞍钢.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实践与总结[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 2)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