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逻辑
2016-11-25河南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涂小雨
◇ 文/ 河南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 涂小雨
一、中国梦的实践引领
伟大梦想引领伟大实践。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指出,“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列宁在1918年7月5日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关于人民委员会工作的报告中指出,“革命是要通过试验和实践来学习的,只有当千百万人万众一心、一致奋起的时候,革命才成其为革命。”在中华民族的近代发展史上,从来没有一种梦想如此激荡人心,牵动所有中华儿女的喜怒哀乐,从来没有一种梦想如此动人心魄,竞使无数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福祉义无反顾,抛头颅,洒热血,慷慨赴死。梦想的力量就是黑暗中出现的耀眼灯塔,梦想的方向就是民族觉醒、人民奋起的强大正能量。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梦想,就等于失去了灵魂,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梦想,就丧失了成为先进民族的资格。民族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民族的荣耀历经时代考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顺应时代前进的步伐,引领中国人民走出历史的沉积地,走向新的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全体中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决心用自己的鲜血、汗水和勇气战胜沉沦的命运。这种不屈服、不退缩、不气馁的精神,这种不为外敌所吓倒,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就是最可宝贵的民族气节。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就成为彼时的民族梦想,自由和独立是最可宝贵的梦想,是实现任何伟大梦想的根基。丧失了自由和独立,无处安身立命,进退失据,左支右拙,处处被动挨打,时时受制于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何曾有过如此窘迫的局面?何曾有过如此危机的时刻?我们不再是被列国万邦学习和效仿的强国榜样,不再是拥有独立和主权的世界大国,中华民族的尊严和梦想何处安放?中国人民还有梦想吗?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中脱颖而出的无数仁人志士都在为中华民族岌岌可危的命运而痛心疾首,悲痛欲绝。“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遣警钟鸣。”著名的爱国志士陈天华,面对祖国母亲的悲惨境况,肝肠寸断,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泣血呼喊,写下了感人至深、摧人泪下的《猛回头》、《警世钟》、《狮子吼》等爱国诗篇。至今读来依然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就焕然一新了。这是因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有了伟大先锋队的引领,有了先进理论的指导,有了可以挽救民族危亡、走向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的事业靠的不是空洞的口号和单纯的精神感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能够始终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能够始终坚持在革命的不同阶段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了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摒弃党争异见,放下历史包袱,誓为中华民族开辟出一条新路,开创中华民族安居乐业、兴旺发达的一代功业。从1921年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人在短短的二十八年时间里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创造了亘古未有的历史奇迹。共产党人一不怕苦,二不怕累,三不怕死,没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出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中国共产党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同时这也是整个中华民族为了自身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一切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道路的开辟,从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又一次创造了伟大的历史奇迹。在历史的天空下,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命运的守护者、创造者,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已经密不可分,形神一体。遵义会议在革命危难之际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挽救了党和国家的命运,延安整风在转折时期实现了全党在毛泽东思想旗帜下最伟大最宝贵的坚强团结和思想统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和民族命运的重大转折,开辟了唯一正确的改革开放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面临前所未有的执政考验和执政环境新变化,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全力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将为重塑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卓越的政治组织的良好形象,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合力确立新的历史标杆。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历史机遇稍纵即逝,历史起点不断刷新。历史留给中华民族面临的重大机遇并不多,但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中国梦的实现,靠的是实干拼搏,攻坚克难,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用发展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实干来化解前进中的危机,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向着中国梦的方向进发,以敢于担当的精神维护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才能营造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才能形成服务和服从于改革发展大局的体制机制。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神圣家族》中谈到,“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独特模式,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执政能力,中国人民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的如火激情,都是推动实现中国梦伟大实践的重要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我们今天所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艰辛探索、不懈奋斗的重要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途径、行动指南和根本保障。
二、中国梦的实践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实践基础上的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标志。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到资本主义社会强调人的自由和市场经济,都标志着人类战胜自我、突破自身局限、获得自由发展的巨大进步。在社会主义社会,在占世界人类五分之一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争取为人类和平发展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的渴望,仍然要遵循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规律。具体来讲,中国梦的实践动力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判断标准,主要指的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不断发挥、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的不断增强。这是衡量和评价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标准和判断依据,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基本判断没有变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这个中心没有动摇,以发展来解决实现中国梦遇到的诸多矛盾和困难的思路一以贯之。另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全面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近代中国发展历史上实现了社会层面的质变,是一场改变社会性质、改变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酝酿、开辟和探索的改革开放新道路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框架内的又一场革命。这一场革命的广度和深度在某种程度上不亚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触及的矛盾、所要解决的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境以及中国社会转型的方向在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世所罕见。尽管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和要求之下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但这场改革最终要通过全面的顶层设计而不是片面的修修补补、通过深化的改革举措而不是浅尝辄止的改革试验和改革理念来推进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重大飞跃。中国共产党在时代转折的重大历史关头领导这场改革,充满了不可预知的风险和挑战,既是中国共产党突破执政瓶颈、巩固和丰富执政合法性资源、走向现代性的重大历史机遇,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之源。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能够正确分析中国各社会阶层的特征,认清中国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根本动力,始终注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在大革命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倾力支持与无限爱戴,最根本的一点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的目标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其他。为了人民的解放和幸福,无数共产党人不惜流血牺牲,冲破一切艰难险阻,打破一切禁锢在人民头上的恶势力,推翻压迫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中国人民始终觉得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最值得信赖和托付的先进分子,人民群众甘心情愿与中国共产党同甘共苦、患难与共。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能够得到充分的实现。在毛泽东开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又一次成功开辟了改革开放新道路,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为争取幸福和自由而谱写新的篇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而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幸福。尽管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一个中心发展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布局。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仍然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点,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立足点仍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逐渐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这个布局是当前和今后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和重点,而发展正是这个布局的重中之重。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政治保证、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法治保障是为了协调推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个布局的落脚点是抓住当前的关键时期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奠定重要的阶段性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又一次站在历史的重大关头,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面临新的重大考验。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十八大开启的全面深化改革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在新时期的拓展和深化,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又一次难得的重大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部署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的顶层设计和基本思路,这个顶层设计要求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这个基本思路必须一项一项地落实。2014年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整体部署是落实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的重大举措,因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就是国家的法治现代化,没有法治做为重要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很难向前有实质性的推进。如何推进改革?需要党中央的坚强领导,需要全体人民的一体奋斗,更需要高超的改革思维和对中国国情的整体把握,切合实际,实事求是。有人质疑全面深化改革的时机是否真正成熟,试图拖延改革、阻滞改革。改革总是会带来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原有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工作关系都要做出相应的变革。凡是不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体制机制、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都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或多或少的变化。改革没有回头路,改革更需要强烈的责任担当,因为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所在,是推动中国社会向着更加民主、文明、富裕、和谐前进中的应有之义。
三、中国梦的实践结构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三个关键点需要把握。一是关键在做,二是关键在党,三是关键在人。伟大的事业依托伟大的实践,伟大的实践成就伟大的事业,关键在做,体现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实践精神。理想看似一步之遥,却需要付出千辛万苦的努力和智慧,需要从当前做起,振奋起从严从实谋事创业做人的豪情壮志。关键在党,是指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引领民族前进的步伐,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带领不屈不挠、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走向美好的明天。关键在人,是指关键在中国共产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高级领导干部。领导干部一定要心怀民族复兴大业,心系人民群众冷暖疾苦,冲锋在前、吃苦在前、奉献在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中国共产党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昂的精神状态,证明自己是人民群众可以始终紧紧依靠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标杆。在把握好这三个关键点的同时,需要明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三重结构体系。一是文化结构,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气派、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这种文化上的独特优势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没有中断的根本原因,文化结构上的深层次内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源流。二是主体结构,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依靠力量。这种力量是一种强大的合力,是各种力量在中国梦的旗帜下汇集起来的强大洪流。人民群众对民族尊严与光荣的渴望、各族人民共享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荣耀与自豪的期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体结构得以形成的根本力量。三是中国模式的结构。中国模式就是独特的中国发展道路与发展方向、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人民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尽管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与苦难的历程,但仍然能够高扬民族的梦想,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的文化结构优势。我们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中华民族重亲族、亲缘、血缘、地缘关系,这些反映了人类宝贵的血脉联系和生产实践与社会交往起点的文化结构曾被视为是封建的糟粕和文化的劣根性。而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是中华民族成员之间相互扶持、守望相助的文化基因,它所缺少的是市场需要的冒险精神、人人平等遵守规则的法治精神、超越于情感、意志和目的的制度建构能力。但我们知道,没有十全十美的文化,更没有所谓优越于其他文化类别的超级文化。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创造的灿烂文化本身就证明了中华文化不愧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和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文化血脉。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为什么每年春节亿万人民越过千山万水、不辞辛苦要回到故乡、回到父母亲人身边过春节?这是可以用简单的成本核算、资源消耗来衡量的吗?这恰恰是中华民族注重血脉亲情、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无比强大的一个证明。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文化的根基,错误地承袭了历史虚无义、民族虚无主义,总是认为别人的好,别的文化比我们优越,看不到我们自己文化的优势,陷入不可自拔的文化自卑、自我矮化,就丧失了前进的动力。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更好加强社会各种力量的合作协调,更好地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形成治国理政的强大合力。每一个海外侨胞,每一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无论是执政党本身还是执政党团结的对象,都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责任。中国共产党人要率先垂范,发挥先锋队的引领作用、统领作用。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是坚强领导核心和卓越的先锋队组织,是因为其团结了最大多数的中华民族的各界精英,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力量源泉。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中国共产党人要做好统战工作、民族工作、群众工作、宣传工作等。每一项工作都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大局稳定,每一项工作都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以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来的革命史、创业史、改革史观照当下的中国国情、党情、民情,观照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可以看出当前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方面发展最好、人民群众利益得到最大保障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最为接近伟大梦想的时期。值得我们倍加珍惜,需要我们倍加努力,献出我们的智慧和汗水,做一个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中国人,在民族面临重大转折的历史关头,每一个共产党人都要不怕牺牲、敢于拼搏,无愧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光荣称号。
中华民族一直遵循着稳健、渐进的发展路径,没有大起大落,但又始终坚持自强不息。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经历了波澜壮阔的辉煌历程,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依靠外来的力量实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富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根本的立足点。但中华民族绝不是固步自封的民族,而是有着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世界眼光。改革开放新道路的开辟开启了中华民族再次腾飞的新征程,改革开放新道路、改革开放新思维就是新时期我们所坚持的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它的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的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所秉承的精神底蕴就是团结奋进、携手共创民族美好未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奋发进取、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最为宝贵的精神资源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百折不挠,历久弥坚。无论是中国人民争取独立和自由的血雨腥风的伟大斗争还是战天斗地、誓叫日月换新颜的革命精神,无论是在民族沉沦、国家危亡的重大历史关头还是在开拓进取、团结一致向前看争取幸福美好生活的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模式、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都闪耀着不屈的光芒,闪耀着每一个人中国人心向往之的伟大梦想的迷人光芒,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披荆斩棘、艰苦奋斗的凌云壮志和万丈豪情。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5.
2、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6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0.
4、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