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南文化的新思考
——评《漳州民间信仰与闽南社会》

2016-11-25施沛琳

闽台文化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关帝宫庙闽南

施沛琳

(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福建漳州363000)

闽南文化的新思考
——评《漳州民间信仰与闽南社会》

施沛琳

(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福建漳州363000)

闽南文化共同体以闽越文化为底蕴,以中原文化为主体,以海洋文化为特色,以闽南方言为主要载体。自古以来,“漂洋过海、过蕃谋生”,“以海为田”的闽南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在东南沿海努力拓展,足迹更及于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等世界各地,海洋文化形成了闽南文化的特色之一。与此特色相因相生的则是内容繁复的闽南民间信仰。闽南民间信仰的多元包容与实用功利性特质使得闽南文化的历史承续与对外衍播显得格外有生命力。漳州民间信仰作为闽南民间信仰的有机组成部分,凸显强烈的闽南文化特色,同时彰显其地域个性,主要来自三方面的糅合:其一,浓厚的中原文化情结,如开漳圣王信仰、谢安信仰;其二,福佬人与客家人两个族群民间信仰的融汇;其三,三个聚居数万畲族同胞的畲族乡内独具特色的民间信仰。

林国平教授主编《漳州民间信仰与闽南社会》一书,是其主持并带领着课题组成员费了近三年的时间完成的一项闽南文化重点项目成果。该书于201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分上、下两册,共79.2万字。全书分为七章,对应七个子课题,从都市、内陆、海岛、福客与畲族等民间信仰,到民间信仰的海外联系与宫庙管理等七个面相。收集了大量第一手田野材料,结合文献资料的考释,以解剖麻雀式的实证研究,从不同角度对漳州民间信仰七处田野调查地进行深入观察与研究,以鲜活的个案调查报告形式呈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不乏趣味性。

谈到国家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东南沿海之海岛地位显得极其重要,漳州海岸线上三个不同类型的岛屿,即浯屿岛、东山岛与古雷半岛,这三座岛屿民间信仰的兴衰嬗变,正是漳州乃至闽南地区岛屿民间信仰的缩影。传统的延续、复兴,以及变迁与转型过程,从浯屿岛与东山岛两处海岛的历史与社会变迁中体现出来。

地理位置闭塞的浯屿,自古以来以渔业为主,文化教育程度相对低,故岛民对神明的依赖性相对强烈,民间信仰兴盛且得到较好的延续。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浯屿的社会与经济产生巨大变化,变得更加兴盛繁荣。在浯屿岛上日常渔业劳务中,多神明宗教信仰活动也百花齐放,大型祭典与游神成为渔家迈向和谐社会与家户富足的祝愿。岛民以最为熟悉的民间信仰来舒解日常生活的挫折感,以及寻求精神慰藉,因此,在浯屿,积淀深厚的民间信仰正给予岛民旺盛的生命力。

“东山岛民间信仰”一章,由东山岛关帝信仰的兴衰嬗变为切入点,有关明清时期东山社会的变迁,一目了然。东山关帝信仰作为明代卫所制度的产物,从防倭寇的祈求保护、成为郑成功反清复明军事基地、长达十五年迁界惨祸、复界后又摇身为施琅复台统一中国的出师地,每个历史片段均与关帝信仰紧密相连;东山关帝一直保留着“武神”形象,关帝的“忠义”精神在不同时期不约而同地被用来凝聚军心,成为将士们崇拜偶像。近现代以来,东山岛经历社会制度的更迭,抗日战争时期的破除迷信、特定时期的文化冲击、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嘉年华式的融入,丰富多彩的关帝信仰文化,更在官方的主导下,联系台湾同胞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成为两岸文化桥梁与纽带。同时,也在东山关帝信仰与社会嬗变下,勾勒出传统的变迁与转型。

古雷半岛民间信仰主要特点,兼具鲜明的海岛区位与浓郁闽南文化特色,同时又有明显的村落宗族标签特色,以及突出的杂乱放任特色,这些特点让岛上的民间信仰呈现五彩纷陈的文化现象。然而,近年来因大规模的工业开发,而导致民间信仰的断裂与重构。但在多种因素合力下,其民间信仰竟奇迹般地生存下来,并得以初步重构。传统不仅以新的形态得以延续,民间信仰具有无比顽强再生能力的特性,更在此再次体现。古雷半岛民间信仰的断裂与重构历史,无论在理论层次、经验层次乃至实践层次上,均具高度研究价值。

作为闽地海上丝路的重镇,位居漳州府城东侧的浦头港,利用其水陆交冲的地理优势,成为明清时期九龙江流域中下游最繁华的内河码头。浦头港的民间信仰,在历史过程中与浦头港经济历经了几乎同步的形塑、发展、衰微与复兴。随着社会变迁,浦头港在21世纪以来的都市化进程中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以漳州华安县仙都镇为个案研究的内陆民间信仰,运用了历史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侧重探讨仙都镇的宗族与信仰之间的关系。宗族逐渐认识到神明是凝聚宗族的主要媒介,他们在不断繁衍与发展的过程中,利用多种手段实现宗族与神明的结合,并逐渐掌握地域社会的话语权,建构自己的信仰空间。研究大地村刘姓与蒋姓两个姓氏,考察村落的信仰空间,结果显示宗族组织在强化自身于村落中的地位时,神明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信仰空间中,宗族与神明的互动,系以动态的形式如节庆仪式展现出来,彰显人与神之间、神与社区之间的表征。

闽南地区为少数民族畲族乡的大本营,该研究以漳州赤岭畲族最普遍崇拜的三界公信仰为个案,详细记录其春祈、巡安、送王船、三界公神诞、抢孤等祭祀仪式与活动,进而探讨赤岭畲族蓝氏的移民史、家族史、族群关系与祭祀圈,这填补了漳州赤岭畲族研究的部分空白。

在漳州民间信仰的海外关系研究中,选择了龙海白礁慈济宫、南靖和溪慈济行宫、平和坂仔心田宫、龙海角美五恩宫、漳浦乌石天后宫、龙海白水石龙宫、漳州官园威惠庙等为调研对象,对民间信仰的海外联系与漳州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交叉式的探讨。其研究结果体现了这种密切的海外关系从三方面促进了漳州社会的历史发展:一是台胞与侨胞从经济上回馈原乡,推动原乡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二是利用于原乡发展旅游经济,带动原乡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三是改变了原乡政府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保存了原乡的民俗传统,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

该研究同时回顾古代政教关系及其历代政府对民间信仰的基本对策,简述福建省政府对民间信仰管理的探索历程和所采取的民间信仰宫庙管理模式,同时以平和县三平寺、山格慈惠堂、龙海市凤山岳庙和山后红滚庙的管理沿革为个案,重点分析漳州民间信仰宫庙管理。研究认为,自1919年以来漳州民间信仰管理状况呈现出宫庙事务管理规范化、宫庙空间使用公益化、宫庙资金流向多元化、信仰崇拜行为理性化等特点。

依据威廉斯的理论,文化问题的研究,必须在充分尊重文化自身独特性的基础上,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做综合研究;文化活动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民间信仰为文化活动重要的一环,内容十分复杂,依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理位置而有所差异,只有通过对大量社会现象和复杂社会过程的研究,才可能准确揭示文化的内在机理与发展特性。漳州民间信仰的产生、发展与演变是建构在闽南社会经济文化大背景下的,漳州民间信仰的兴衰嬗变准确映射出闽南社会的历史变迁,因此,《漳州民间信仰与闽南社会》一书所萃取的调研精华,兼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李 弢〕

施沛琳(1956~),女,台湾台南人,历史学博士,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教授。

猜你喜欢

关帝宫庙闽南
福建宫庙建筑龙柱装饰艺术的时代风格流变研究
闽南文化传承
台军想征召“宫庙义勇”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成都武侯祠两个不合历史、礼制现象的文化释读
建构主义视角下关羽“关帝”角色的形成
闽南,闽南
关帝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宋代以来福建莆田妈祖宫庙的时空分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