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十七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研讨会暨闽语演变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6-11-25杜丛娜

闽台文化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戏文闽南师范大学

杜丛娜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363000)

第十七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研讨会暨闽语演变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杜丛娜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363000)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与闽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第十七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研讨会暨闽语演变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11月5~6日在闽南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省内外院校机构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及来自泰国、日本的中国香港、台湾知名语言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开幕式上,闽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萧庆伟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吴福祥研究员向大会致辞。萧庆伟教授向与会学者介绍了闽南师范大学的发展史、现状及文学院语言学的发展概况,吴福祥研究员主要对历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研讨会举办的概况作了简短的描述,并对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近期研究项目和成果作了陈述。与会专家学者就近代汉语的语法化、词汇化、概念场、字词考释与词义的历史演变、闽语演变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

此次研讨会,共提交论文110余篇,其中20多篇就闽语的语音变调、语法化历程、词形和词义的历史演变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也为闽语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方向。下面分别从闽语方言的演变、闽方言语料的研究及闽方言研究的历史和新方向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闽语方言词演变研究

会议有6篇是关于闽语方言词语音、语法共时描写与历史演变的。钱奠香的《海南粤西闽语“倒”字用法分析》详细描写了海南粤西闽语中读上声调的“倒”字的具体用法,并指出这些用法都跟闽南本土有很大不同,是海南粤西闽语宋元以后语法方面的新发展。许彬彬的《近代以来闽方言“敢”的演变问题》考察了两个不同读音的“敢”字在17世纪以来的闽南方言文献中的用法,并比较其他方言中的“敢”的分布类型,重点讨论了闽南方言“敢”字的语法化历程和语法化机制。蔡国妹的《闽语莆仙方言助词“乞的强调用法》在对闽语“乞”的语法化路径和“乞”强调用法的来源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其强调用法可能始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仙游话,并于其后的七八十年间逐渐扩散至整个莆仙地区。

林颂育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讨论了闽南方言东山话连续变调规则的演变,分析了变调新变的内因和主因。台湾学者骆嘉鹏以台湾闽南语朗读比赛文章为材料,研究了台湾闽南方言的变调属性与句法的互动,论述了其变调要领,注重在本调与变调适用时机的区别。张荣荣运用闽、客、粤、西南官话、吴等方言对南方方言“敨”的本字进行了探讨,认为“敨”的“休息”、“呼吸”义本字当为“逗”。

二、闽方言语料研究

方言辞书、音韵专书、方言戏文、具有方言特色的文学作品等丰富了学者的研究材料,开阔了研究者的眼界。陈泽平的《〈闽都别记〉的会字句》分析了《闽都别记》中的能性助动词“会”的语义,并把它们细分为8类,认为其中至少有3类是闽方言“解”的书面变形,并由此提出:从文献中观察到的某个虚字的语义演变,不一定都是“语用—认知”引导的语法化发展,也有可能是方言接触的结果。这种利用方言解释疑难字词的方式在语言学、词汇学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学者的运用,如汪维辉的《说“困(睏)”》、王衍军的《〈醒世姻缘传〉疑难方俗词补苴》、贾燕子的《基于词汇类型学视角的汉语“吃”“喝”类词语研究》等。王健联系宋元南戏在南方流传的历史,对明清时期的闽南方言戏文等语料的性质进行了研究,认为明清闽南戏文的语言性质可能并不像以往学者认为的那么简单,其主体是闽南方言,但深受戏文写作传统的影响,除了显而易见的兰青官话成分之外,通语的影响也不可小视(尤其在语法方面),拿戏文作为研究闽南方言历时演变,尤其是语法演变的材料来使用,还需要下一番甄别的功夫。此外,吕晓玲的《从明清戏文看泉州方言“会”“得”之交集与相关结构之嬗变》也运用到了这方面的的方言材料,朱媞媞的《嘉靖本〈荔镜记〉用韵考察》则对嘉靖本《荔镜记》的用韵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考察。

台湾学者陈赓赜对《中原音韵》中疑母字的声母消变与残留的研究史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同时,李军对《于氏捷运》的等韵理论及其实际语音进行了考辨。除了对韵书的研究,曹小云对福建旧方志所录方言资料进行了研究;董国华从《台湾十五音辞典》与《台湾十五音字母》的音系性质出发,谈了对台湾闽南方言辞书的音系杂合现象与“台湾优势腔”的认识;杜晓萍以《厦英大辞典》为研究对象,从历时的角度研究了十九世纪至今厦泉漳方言语音的变化,也从共时的层面研究了十九世纪厦泉漳方言语音之间的差异;来自泰国的邢晓姿则以《三国演义》为例,研究了泰国潮州音闽南语与泰语语音对应规律。

三、闽方言研究的一些新方向

会议参会论文还体现出闽方言研究的一些新方向。例如,香港学者徐宇航的《潮州方言一百多年来词音演变的研究》以“词音”为单位,剖析了潮州方言词汇读音在一百多年来的历时变化。近20年来,学者们致力于对松紧韵母进行深入的探究解释。陈泽平提出了“韵位”的概念,并将其与闽东地区其他方言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对比,运用了内部拟测法证明了福州话中特殊的“双尾韵”是在近四百年来的语言演变过程中产生的。平山久雄从“声调调值变化的环流”的观点加以解释,并认为“福州方言的变韵应该是调位的紧喉特征使元音的舌位靠低、靠后的结果”。曹志耘关注了调值的长短与高低,提出了“福州、沙县方言在连读中‘依调值分韵’,而不是‘依调类分韵’”。施小梅的《福州松紧韵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在综述前人时贤对福州方言韵母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声学语音学和生理语音学是未来闽语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责任编辑吴文文〕

杜丛娜(1990~),女,河南许昌人,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戏文闽南师范大学
闽南文化传承
明万历《荔枝记》戏文新解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华天骅手捏戏文泥塑作品
喻湘涟手捏戏文泥塑作品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