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诗》订补
2016-11-25杨艳华
杨艳华
(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中心,福建漳州363000)
《全台诗》订补
杨艳华
(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中心,福建漳州363000)
要要摘要要:《全台诗》是目前所知对台湾古典诗歌收录最为完备的诗歌总汇,但因卷轶浩繁、成于众手,其中的缺漏及错误也不少。现据笔者目力所见,指出其前五册的几处错误、缺漏处,给予辩误、补正,以使此书更为完善。
要要关键词:《全台诗》;辩误;补正
由台湾学者施懿琳主持、台湾多位学人集体编纂的《全台诗》,是目前所知对台湾古典诗歌收录最为完备的总汇,它保存了大量台湾古典文学文献,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因卷轶浩繁、成于众手,故各种疏忽、缺漏乃至错误在所难免。《全台诗》第一批出版的前五册,收录了明郑时期至清咸丰元年(1661~1850)以前的诗作,现就笔者目力所及,对其中几处进行辩误、补正,以使此书更趋完善,同时也给其他阅读者提供参考。
一、转抄资料照抄其误者
《全台诗》[1]第四册第293页,有周漪诗一首《台人品茗》,其提要曰:
周漪(?~?),字静澜,清道光年间以翰林任台湾道,著《台阳百咏》,今佚。这则提要存在错误。据编者交代,此诗收于连横《台湾诗乘》,又见于林文龙《台湾诗录拾遗》,此摘要乃参考了连横《台湾诗乘》而来。笔者检阅连横的《台湾诗乘》,在卷四发现了这则材料:
近阅《阳羡名陶录》,载周静澜观察之诗,亦言台人品茶之精。其诗曰:“寒榕垂荫日初晴,自泻供春蟹眼生。疑是闭门风雨候,竹梢露重瓦沟鸣。”自注:“台湾郡人茗皆自煮,必先以手嗅其香,最重供春小壶。供春者,吴颐山婢名,善制宜兴茶壶者也;或作龚春,误。一具用之数十年,则值金一笏。”按:观察名漪,道光初以翰林任台湾道,著《台阳百咏》,余遍求之弗得。他日苟获其诗,当刊诸《丛书》,以补文献之缺。[2]
清代台湾道是管理台湾的重要官吏,如果周漪曾以翰林任台湾道,当引起重视,但笔者查阅各种文献,发现任职台湾道者并无此人。既然连横抄的是《阳羡名陶录》,那么《阳羡名陶录》是如何记载的呢?查《阳羡名陶录》为清人吴骞所作,吴骞(1733~1813),浙江海宁人。字槎客,号兔床,贡生。该书分上下两卷,连横所见的上述文字见于卷下《谈从》《文翰》两处,但《阳羡名陶录》所记这段材料的作者为周澍(静澜),而非周漪[3]。《阳羡名陶录》只是在引用诗文时注明作者为“周澍(静澜)”,并没有交代有关周澍生平的其它信息。这样看来,是连横抄错了。那么,周澍(静澜)到底是谁,他是否担任过台湾道呢?
据林文龙《清代台湾书院讲席汇录》记:“周澍,字雨甘,号甘村,浙江名宿,以道自矜。乾隆三十一年(1766),张珽由福建漳州府擢台澎兵备道,时周澍掌教海东书院,珽下之以礼,时论交称之。”[4](乾隆)《杭州府志》卷九十四载有周澍的事迹,记曰:“周澍,字雨甘,号西坪,钱塘人,于书无所不窥,今古文兼诸家所长,诗宗盛唐,别出机杼。海宁陈元龙以侍读承修《康熙字典》,延澍总理校刊事,雍正庚戌一甲一名及第,授修撰,典试湖南、江南,督学陕西,公允有声。”[5]但吴骞《阳羡名陶录》所记周澍的字或号为“静澜”,却没有找到。
但在清代台湾史上确实有一个叫周静澜的。台湾学者陈益源、柯荣三近年新发现了“开澎进士”蔡廷兰的《香祖诗集》抄本,里面就有几首是写给周静澜的。如《送周静澜观察内渡之任浙东四首》,诗中提及道光十二年(1832)冬,周静澜平定台湾动乱后担任台湾知府,又因军功升授宁绍道台。[6]另,蔡廷兰还有一首《寿周涧东观察六十韵》。因此,“静澜”“涧东”应该都是周彦的字号。笔者继续查阅,(光绪)《江西通志》所记较为详细:“周彦,字涧东,崧晓子,嘉庆进士,授兵部主事,历官御史。道光八年,黄河决,淮、徐六县灾,彦疏请赈并上治河十策。十二年,从平台湾,赏戴花翎,授台湾知府。清遗孽、肃海防,保甲、义仓、学校、书院次第举行。升浙江宁绍台兵备道,旋告归。”[7](同治)《鄱阳县志》卷十《人物志》:“周彦,原名作孚,号涧东,崧晓子。嘉庆己卯进士,由兵部主事,历授江南御史。……升浙江宁绍台兵备道。”[8]但周彦担任台湾知府的时间并不长,因道光十四年熊一本就接任此职,周彦则升任浙江宁绍道台而去,所以蔡廷兰称其为“观察”,并不表明周彦作过台湾道,而是对他即将升迁职务的称呼。
《清诗纪事·嘉庆朝卷》有周彦《孤雁》一首,曰:
万里一飞雁,孤鸣向海东。云间无旧侣,天际任秋风。烟水菰芦外,迴翔审顾中。莫将罗网设,未肯下晴空。
袁洁《蠡庄诗话》:“余在历下,晤周涧东彦,即原名作孚者也。时为济南书院主讲,不时过从,得见《涧东全集》,佳句如林,未及多录。闻涧东丧偶十年矣。有《悼亡》之作十首,思致缠绵。又作《并头莲》七律三十首以寄意。伉俪情深,体物工妙。涧东年未四十,矢志不娶,曾作《孤雁》诗,以谢媒者云云。此庚午岁所作也。事越八年,忽于戊寅五月,梦其夫人语之曰:子《孤雁》诗极佳,何不将第三联改为‘烟水迴翔外,菰芦审顾中’?则虚实并对矣,醒而识之,事亦奇矣。”[9]文中的“庚午”为嘉庆十五年(1810),“戊寅”为嘉庆二十三年(1818),周彦在嘉庆二十四年(1819)中进士。此段文字可补周彦中进士之前的生平,从其所著《涧东全集》“佳句如林”来看,他是个能文之士。
《阳羡名陶录》作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而周彦直到道光十二年(1832)才到台湾,所以《阳羡名陶录》中提到的“静澜”不可能是周彦。笔者推测可能是雍正八年的浙江状元周澍,因其曾任翰林院修撰官,且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曾掌教海东书院,极有可能了解台人的饮茶习惯。但他“字雨甘,号甘村”,而无“静澜”的字号。 这样,吴骞《阳羡名陶录》中提及作《台阳百咏》的周澍(静澜)仍需存疑,也许另有其人,但可以肯定的是,《台湾诗乘》和《全台诗》中的“周漪”是抄错了。
二、断句或系年有误者
(一)章甫《卖愁谣》诗序断句有误
《全台诗》第三册第315页章甫《卖愁谣》的诗序断句有误。《全台诗》文字为:
按湘中《草间余笔话》:“尤展成谓汤卿谋曰:‘天地茫茫,只有万斛愁。予独得九千斛,世人合得千斛耳。’卿谋曰:‘不然,万斛愁,君独得九千斛,世人又派去千斛,然则置我何地?还是万斛愁,尔我各分其半,大家得五千斛。彼世人无与焉,此言颇得平否?’展成首肯。予曰:‘信斯言也,又将置余何地?’爰作是谣云。”
此诗序开头第一句断句有误,应改为“按《湘中草》、《闲余笔话》”,且“间”为“闲”之误。章甫诗序中提及的尤展成、汤卿谋分别是尤侗和汤传楹。尤侗(1618~1704),字展成,一字同人,号悔庵、艮斋、西堂老人,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汤传楹(1620~1644),字子辅,更字卿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诸生。汤传楹早擅才华,与尤侗为至交,甲申三月闻国变,悲愤而卒,年仅二十五。汤传楹卒后,尤侗撰写了不少纪念文字,并将其诗文整理刊刻。《湘中草》、《闲余笔话》为汤传楹的作品。《湘中草》六卷,现存《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30册,该集附于尤侗《西堂全集》后。《闲余笔话》为类似《世说新语》的小品文字,其中有尤侗的评语。
(二)章甫生卒年及年号换算有误
《全台诗》第三册第304页提要中,将章甫的生卒年定为(1760~1816),生年有误,应为1755年。因本书第355页有章甫一首《甲子(1804)年五十书怀》,甲子为嘉庆九年(1804),此年章甫五十岁,逆推当生于乾隆二十年(1755)。另,本书第396页有章甫《自题琴棋书小照》一首,其诗序曰:“丁未(1727)秋,蒋子光贵来自榕城,欲为予图照”。按,此“丁未”系年应为1787年,此年章甫三十三岁。如按照编者系年在1727年,则此年章甫还未出生。另,本书第358页,《丙午(1783)林逆之变予募义堵御戊申(1786)中堂福公奉命平台志庆》,诗题中,丙午为乾隆五十一年(1786),而非1783年,戊申为乾隆五十三年(1788),而非1786年。
(三)吴玉麟和柯辂生平有误
《全台诗》第三册第73页提要中,吴玉麟生卒时间阙如,中举时间定为乾隆二十四(1759)年,有误。经笔者考订,吴玉麟的生卒年应为(1748~1817?),中举时间为乾隆四十二年(1777),此年吴玉麟恰三十岁。[10]另,本书第76页注释第11条,转抄作者诗注时发生错误,“冬署龙溪四十日”中,“龙溪”应改为“尤溪”。《全台诗》第三册第281页提要中,柯辂生卒年不详,且记其为乾隆四十四年(1779)举人。今已有学者考订清楚,柯辂(1745~1830?),字瞻莪,号淳庵,福建晋江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举人,曾在福建永安、诏安及台湾等地任学官达20余年,后迁江西安仁县令。[11]
三、部分缺漏可据其他版本补足者
《全台诗》第三册第256~258页为李长庚诗,其前九首诗均残缺不全。其原因编者谓据“典藏于福建厦门大学图书馆之《李忠毅公遗诗》抄本而来,该诗稿多已蠹蛀毁损。”笔者现依《台湾文献汇刊》第四辑《李忠毅公遗诗》予以补全(补缺处以圆括号标出)。
《舟中闻贼》:久滞波涛倦,萑符信乍传。雄旗飘碧海,(犀)(甲)(耀)(苍)天。赳赳貔貅壮,桓桓战舰坚。潜师今夜出,纪绩看当(先)。
《月夜舟中即事》:欸乃河中檝,轻移月夜舟。得鱼思(斗)(酒),(有妇远难谋)。
《月夜舟中即事》:轻欸河中棹,逍遥放夜舟。微风摇柳(岸),(凉月满江头)。(渔火明还灭),云烟散复浮。扣舷歌赤壁,天地一(蜉)(蝣)。
《春日即景》:漫步村前路,春融淑气生。云开山(色)(翠),(风静水波平)。(岸畔桃花绽),堤边柳絮轻。归途日已晚,林际忽钟声。
《祈雨》:四野如焚久,三农望已违。商羊(方)(欲)(舞),(石燕又争飞)。(聚艾求神感),环茅麦已非。倒悬如可解,霖雨早(霏霏)。
《横溪舟中即景》:咫尺尘氛隔,幽居鸟雀喧。苍松列绝巘,翠柏势参天。水(曲)(舟)(行)(滞),戈横人欲颠。一番清意趣,随处乐陶然。
《连日追捕蔡匪北窜闻与定师战于羊山弁兵(被)(伤)(至)(重)(因)而作此》:征帆无顺逆,逐浪似轻鸥。盗匪东西窜,雄师晓夜搜。相逢嫌落日,抱恨对孤舟。闻说羊山战,我心恻恻忧。
《舟行》:浩渺烟波里,难为一样先。风潮分顺逆,迟速判冰渊。(咫尺天涯远),天涯咫尺前。人言未敢信,身历始云然。
《寄怀从弟温人辈》:揖别几经年,流光如丸转。思慕一(何)(深),(无从道悃款)。(往来执讯稀),尺素通情罕。忆昔诸棣萼,同堂交(相)(勉)。(何期各分飞),(雁行忽中断)。兴言每及此,潸潸泪老眼。嗟予不孝躯,(岂复能追远)。(浮名虽已成),负疚怀难遣。顾影独抱惭,双鬓两边满。自叹日(衰)(庸),(益觉精神短)。回首望故乡,晨昏共缱绻。为问诸犹子,谁能骥足展。[12]以上是笔者对所见《全台诗》前五册中几处错漏的订补,以为其他阅读者提供参考。另据笔者所知,陈益源、柯荣三近年新发现了“开澎进士”蔡廷兰的《香祖诗集》抄本,共录诗56题115首;厦门大学刘荣平在福建省图书馆发现了游台文人黄鹤龄的《不暇懒斋诗钞》抄本,并整理校订为《黄鹤龄集》出版,这些都将大大丰富《全台诗》的内容。
注释:
[1]本文所有引自《全台诗》的内容,均见施懿琳等:《全台诗》,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4年,后续引文不另注明。
[2]连横:《台湾诗乘》,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5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第160页。
[3](清)吴骞:《阳羡名陶录》,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11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27、335页。
[4]林伟洲、郭启传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1年,第86页。
[5](清)郑沄修、邵晋涵纂:乾隆《杭州府志》卷94,见《续修四库全书》第70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20页。
[6]陈益源、柯荣三:《闽南文化札记》,台北:乐学书局有限公司,2013年,第119页。
[7](清)曾国藩、刘坤一等修:光绪《江西通志》卷163,见《续修四库全书》第66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75页。
[8](清)陈志培、王廷鉴编纂:(同治)《鄱阳县志》,见《中国地方志集成》之《江西府县志辑》第30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26页。
[9]钱仲联:《清诗纪事·嘉庆朝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8869页。
[10]详见杨艳华:《清代学官吴玉麟的生平创作研究》,《龙岩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11]详见王志双:《清人柯辂及其稿本〈淳庵诗文集〉考述》,《闽台文化交流》2012年第2期;杨艳华:《“闽中著述第一人”柯辂著述考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6年第1期。
[12](清)李长庚:《李忠毅公遗诗》,见陈支平主编:《台湾文献汇刊》第四辑第7册,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第1~82页。
〔责任编辑李 弢〕
The Amendments to The Whole Taiwanese Classic Poetry
Yang Yanhua
The Whole Taiwanese Classic Poetry is currently known to be the most complete collection of classical poetry in Taiwan.In the collection,however,appeared some mistakes and omissions due to the heavy workload of its thick volumes and different editors.This paper revealed several errors and missing parts in the first five volumes,and corrected them to perfect the work.
The Whole Taiwanese Classic Poetry,identify errors,revise.
杨艳华(1975~ ),女,山东聊城人,文学博士,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中心讲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清代宦台学官与台湾文学研究 (1684~1895)”(15YJC751054);闽南师范大学科研资助项目:“元嘉诗歌研究”(SS0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