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开与秘写:读穆旦诗歌
——以1945和1976年的诗为例

2016-11-25陈卫

文学与文化 2016年4期
关键词:穆旦战争诗人

陈卫

公开与秘写:读穆旦诗歌
——以1945和1976年的诗为例

陈卫

穆旦的诗歌创作与翻译活动长达三十余年,对中国现代诗歌具有较大的影响。在他一生中,1945年和1976年是创作较丰的两年,也是国家及个人性命处在生死攸关的特殊时期,其作品因此呈现了公开与秘写的两种状态。诗人从错综复杂的现实中提炼多种主题,升华个人情感,转换融化各种诗歌技巧,在写作中保持赤诚的情怀与冷静的认知,为当代诗坛提供了不少启示。

穆旦公开秘写1949年1976年

中国新诗发展百年,穆旦是在中国新诗走过踉跄的起步期后,出现的一位具有代表性的校园诗人。他于1934年开始写诗,1935年被清华大学录取,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学校迁徙到云南的西南联大,就读外文系。在校期间,他参加学校的文学社团,创作了不少诗篇。1940年7月留校任教。1942年离开校园后,他做过战场上的随军翻译,从死亡的幽谷归来,没有放下诗笔。即使在后来不间断的政治风云中,他仍用诗歌作为生命的支柱。经他翻译的普希金、雪莱等西方诗歌,在精神荒瘠的年代,滋养过中国的年轻诗人。1957年以后到他生命结束的1977年,他都处在沉寂状态中。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中国文化环境的变化,穆旦作为九叶派诗人,被人们重新发现,竟然掀起“穆旦热”,对此时的中国诗坛和学术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影响一度超过共和国著名诗人艾青。

在1996年李方编选的《穆旦诗全集》①穆旦著,李方编:《穆旦诗全集》,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中,我们看到,1945年与1976年是收录穆旦诗歌最多的两年。这两个年份,对中国,对穆旦个人,是处于存亡关头的特殊两年。本文以这两年间的诗歌为例,对比穆旦在公开发表与私下写作时所呈现的内容与精神状态、写作特色,试图探讨:穆旦诗歌为中国诗坛提供了何种经验?

一穆旦的诗歌世界

穆旦早期发表诗歌的时间是“1934年”,这个时间的前后,被写入中国诗歌史的几个代表作的时间,分别是:1931年,何其芳发表了《预言》;1933年,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在监狱里完成;1935年,卞之琳写成《断章》。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诗歌史,才把穆旦填入进去,他的代表作《诗八首》和《春》,写于1942年②闻一多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编辑过《现代诗抄》,1948年随《闻一多全集》出版。里面收入徐志摩诗十三首,穆旦与艾青诗11首。穆旦被收入的诗分别是:《诗八首》、《出发》、《还原作用》、《幻想的乘客》。《诗八首》和《春》被选入过大学与中学的教材。。

倒不是说穆旦的代表作发表比前面的诗人来得更迟,而是在于接受方面的障碍。穆旦的诗歌不太融于建国后的政治文化思潮。阅读他1934年到1976年之间的作品,我们大致可依据时间线索,从内容或风格进行以下粗略勾勒。

1934年至1936年间穆旦发表了十首诗作,各具不同风格。较早的诗作《流浪人》描写的是身体所感受到的饥饿,诗歌具有象征主义特色,有节奏感。同年的《神秘》,是带有莎士比亚与哈代风格的箴言体,诗歌知性,显得相对成熟。《两个世界》是具有阶级意识的一首诗;《前夕》是寻找理想的一首诗,有更多的理性描述与议论性语言。《冬夜》以意象为主,通过声音和色彩,描写人在冬夜的感受。1935年的《哀国难》,是穆旦诗歌中最初的民生主题。

战争,是促使诗人穆旦成长的催化剂,社会涌现出的各种新问题引发诗人思考。1937年到1945年间,穆旦早期的重要诗歌诞生了。

1937年,尚在校园的穆旦,备考之余,从英文随笔中截取一些素材,作成浪漫主义的《玫瑰的故事》,他也模仿卞之琳的《墙头草》写了一首《古墙》,表现古墙的人格特点:“当一切伏身于残暴和淫威,/矗立在原野的是坚忍的古墙。”这时期的穆旦,写作处于练习模仿阶段,乃至1938年的抒情诗《我看》,从西方诗歌中,借助了“O”的抒情方式。另一首《园》,有着戴望舒与何其芳式的诗歌风格,用自然界的动植物色彩、声音展现季节变化,抒写自己的内心,特别如“当我踏出这芜杂的门径,/关在里面的是过去的日子,/青草样的忧郁,红花样的青春”。

从诗歌风格看,1939年的《防空洞里的抒情诗》标志着穆旦的诗歌走向成熟,第一次有了关于战争的内容。这一年,他21岁。这是他的诗歌由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转变的一首重要诗篇。此诗无论写作角度、人物设置、语言表达,还是主题等,都显示了穆旦独特风格的形成。诗歌由中文与英文组成,像一场戏剧,通过人物的分裂、跳跃性的对话穿插,表现人们在战争来临时的混乱感和众声喧哗的状态,真实地留下了抗战的后方情景。

这一年的《从空虚到充实》描写个体的分裂,出现了推崇“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诗歌中少有的主题。现代主义诗风由此更加明显,知性特征由此建立。

穆旦的知性诗歌,相对集中在对生命的感知上。如有关人生问题思考的,《诗八首》(1942),借助爱情的思考,反观人与世界由陌生到熟悉,再由熟悉回到陌生或永恒的状态。有的作品表现了对战争的思考,是爱国主义还是愚昧人民。同时,他向上帝祈祷,又对上帝充满怀疑。作为一个年轻人,在《蛇的诱惑》(1940)、《玫瑰之歌》(1940)、《悲观论者的画像》(1940)、《我》(1940)、《智慧的来临》(1940)等诗中,歌颂对身体的发现,对自然的感悟,对时间、秩序、现状的种种思考。1940年,穆旦的诗歌有了独立的品格。之后他的堪称优秀的作品有《神魔之争》(1941)、《华参先生的疲倦》(1941)、《诗八首》(1942)、《春》(1942)、《森林之魅》(1945)、《时感四首》(1947)、《饥饿的中国》(1947)、《隐现》(1947)、《我歌颂肉体》(1947)、《绅士和淑女》(1948)等。

1951年,穆旦从美国回到中国,他的诗歌在个人与集体意识中纠结,诗作并不多。1951年的《美国怎样教育下一代》《感恩节——可耻的债》发表在1957年的《人民文学》,可以看作他公开向民众和政府表达他与美国关系的立场诗。1956年的《妖女的歌》并没有发表,1957年的《葬歌》《问》《我的叔父死了》《去学习会》《三门峡水利工程有感》《也许和一定》发表在同年的《人民文学》上,有较浓郁的时代意识,强调阶级性,歌颂祖国建设,也有对社会问题的批评。《九十九家争鸣记》是一首写实的口语诗,再现了当时的会议场景,这时的诗人穆旦,没有了太多的个人思考与困惑,表达的是一个尽量想与时俱进的诗人的心声,“这时代不知写出了多少篇英雄史诗,/而我呢,这贫穷的心!只有自己的葬歌。……我的葬歌只算唱了一半,/那后一半,同志们,请帮助我变为生活”(《葬歌》)。1975年他只写过一首《苍蝇》,1980年,这首诗在他去世后发表在香港的《新晚报》。1976年,他去世前一年,写了27首诗,后来公开发表在香港的报纸上(《好梦》《“我”的形成》),或是90年代的《诗刊》(《老年的梦呓》)收集在《穆旦的诗》《停电之后》《沉没》)中,有的诗,放在稿件堆里,从未刊过,后收入《穆旦诗全集》①穆旦在民国时期一共出版三部诗集:《探险队》(昆明文聚社,1945年)、《穆旦诗集(1935-1945)》(沈阳,自费,1947)、《旗》(上海文化出版社1948年)。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九叶集》(合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八叶集》(香港三联书店、美国〈秋水〉杂志联合出版,1984年)、《穆旦诗选》(中国文学出版社,1986年)、《九叶派诗选》(合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穆旦诗全集》(李方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穆旦诗文集》(李方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也就是说,1957年以后,穆旦的诗歌处在私下写作状态②穆旦1953年到1958年间诗歌创作相对少,他主要从事翻译,出版翻译的普希金、拜伦、济慈、雪莱、布莱克以及季摩菲耶夫、别林斯基的诗集和论文集多部。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穆旦译文集》八卷本。。

由穆旦的个人经历看,自西南联大毕业后,他从军上前线,其他时间,不管有没有写诗,有没有发表诗,他都与诗相伴。他的诗歌,除了对苦难中的人民的同情与赞美,也有个体认识的困惑,对战争、青春、爱情、肉体、宗教、世界、存在等的种种思考。与他同时期的中国大陆的专职诗人,如艾青、臧克家、李季、闻捷、公刘等比对,这些诗人们或因命运驱使,有的到了战场做记者,有的在解放区为党歌唱,有的到了边疆,他们因此也有了更多深入工农兵的作品,为主流认同。穆旦的诗歌题材或许相对内倾,对社会问题和国家建设、百姓生活表现得并不多,但是他对诗歌题材的现代性有所推进。

二公开:1945年所写的诗

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到艰苦卓绝的时刻。这一年,穆旦27岁。春季,2月(3月?)到5月,他在中国航空公司贵阳办事处工作,这时,杜聿明再次邀请他参军③穆旦1940年6月毕业于西南联大外语系,留校任教。1942年2月,辞去西南联大教职,3月从军,奔赴缅甸抗日战场。。但穆旦没有到杜聿明处,而是到了曲靖二○七师担任中校英文秘书。因为在此,他觉得可以自如地读书与写诗,也就是说,6月到11月间,他从事这份秘书工作④参见易彬:《穆旦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81~84页。。

这一年穆旦写诗25首,多收入他的诗集《穆旦诗集1939—1945》(1947年出版)和《旗》(1948年出版)⑤穆旦于1945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探险队》。中,有的当年发表在文学刊物和报纸,如《诗文学》(《被围者》),有的作品在次年或隔年发表在以下报刊:《益世报·文学周刊》(《退伍》《旗》《给战士》《野外练习》《一个战士需要温柔的时候》《打出去》《奉献》《反攻基地》,1947年发表)《大公报·文艺》(天津版,《春天和蜜蜂》《海恋》《甘地》1947年发表)《文艺复兴》(《七七》《先导》《农民兵》《森林之魅》,1946年发表)《文学杂志》(《森林之魅》1947年二度发表)。

以穆旦1945年的诗歌为例,可看到在这一年,他写作的主要范畴以及风格走向。

这一年,战争直接进入穆旦的诗歌,表达了他对侵略者的痛恨。穆旦虽然1942年上了战场,之前也描写过国统区的抗战生活,但是直接表现战场的作品,并不多。他1942年所写的诗歌,如《诗八首》《自然底梦》《幻想底乘客》等,为思考人生存在状态的抒情诗篇,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尽管有的诗涉及战争的观念,《阻滞的路》中提到“我要回去,回到我已迷失的故乡”,但他并没有触及战争场面,更像是写由战争带来对家园以及人的成长等深入的思考。再比如《出发》,他写的是战争造成人们的思维混乱,诗中省略的一个被控诉的“角色”是一个权力者,“告诉我们和平又必须杀戮,/而那可厌的我们先得去欢喜。/知道了‘人’不够,我们再学习/蹂躏它的方法,排成机械的阵式,/智力体力蠕动像一群野兽”。诗人在诗行中,对战争权威发出了质疑,揭示它打着正义的幌子,行不义之事:“把我们囚进现在,呵上帝!/在犬牙的甬道中让我们反复/行进,让我们相信你句句的紊乱/是一个真理。”

1945年,战争如火如荼,穆旦对战争的本质,参与战争的人,战争的正义和邪恶都有了更深的体会、感悟及认识。所以,他并不再去思考战争为何进行这样的问题,而是以一个国民对于国家安危的义务承担,写下一些诗篇,为参与这场令人绝望的战争的战士们鼓劲,表达斗志,同时也不忘他对于生命、柔情、存在的继续思索。这一类诗歌有《给战士》《野外演习》《一个战士需要温柔的时候》《七七》《打出去》《奉献》《反攻基地》《轰炸东京》《森林之魅》等。

《打出去》写于抗战胜利前夕,诗人用诗句揭示了对战争变化的感受,表达了无限的悲哀和对于胜利的渴望“我们由幻觉渐渐往里缩小/直到立定在现实的冷刺上显现”“那丑恶的全已疼过在我们心里,/那美丽的也重在我们的眼里燃烧,/现在,一个清晰的理想呼求出生,最大的阻碍:要把你们击倒”。诗人不仅自己出现在战场,用双肩承担为国效劳的责任,也用诗歌为战争胜利鼓劲。

《轰炸东京》有穆旦诗歌的新风格,他去掉了一些晦涩的成分,直接写战事,表明态度。“我们漫长的梦魇,我们的混乱,/我们有毒的日子早该流去,/只有一环它不肯放松,/炸毁它,我们的伤口才能以合拢。”这首诗写于1945年7月。经历了八年漫长的战争,穆旦从一个19岁的大学生,长成27岁的小伙子。他和中国人民一样,已经对这种战争状态造成的民生困境,忍无可忍。这时他所经历的战争,不是小米加步枪的行军,而是天天的轰炸,他渴望有一次剧烈的轰炸,发生在敌国。在诗歌最后一节,他非常直白:“因为一个合理的世界就要投下来,/我们要把你们长期的罪恶提醒,种子已出芽:每个死亡的爆炸/都为我们受苦的父老爆开欢欣。”如果不去核对月份,很容易让人以为这首诗写的是原子弹事件。如果掌握一些历史材料,更容易理解这首诗发生的背景。为彻底摧毁日本军事工业,美军从1945年的3月9日开始,对日本采取低空轰炸,采用燃烧弹。3月9号那天,投下了近2000吨燃烧弹,破坏程度不亚于原子弹。42平方千米城区化为废墟,25万幢建筑物被焚毁,平民死亡8.3万人,重伤10万人,100多万人无家可归。之后,日美进行殊死搏斗,日本的“神风敢死队”采用“菊水特攻”的方式,使美军遭受了惨重的损失。直到纳粹德国宣布战败投降,美军突破日军防线,7月2日,美军宣布冲绳岛战役结束;1945年8月6日,美军在广岛投下了第一颗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8月9日,在长崎,又扔下了第二颗;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由这些数字可以看到,在一个中国诗人的内心,有多么严重的煎熬,穆旦的诗表达出老百姓的愤怒与期待。

这一年,穆旦终于写出了自己三年前亲历的战争场景。《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以诗剧的形式,描写了诗人曾经穿过这个死亡地带的情形。诗歌分森林、人、葬歌等部分。对于森林的描写,诗歌写出它的博大和神秘,象征人类的生存环境。“我的容量大如海,随微风而起舞,/张开绿色肥大的叶子”“仙子早死去,人也不再来,/那幽深的小径埋在榛莽下,/我出自原始,重把秘密的原始展开”。而迷失在森林里的人,他闻见了“青青杂草”“红色小花,和花丛里的嗡营”,然而,他有所感“是什么声音呼唤?有什么东西/忽然躲避我?在绿叶后面/他露出眼睛,向我注视,我移动/它轻轻跟随”。在这里他感到了窒息,“树和树织成的网/压住我的呼吸,隔去我享有的天空!/是饥饿的空间,低语又飞旋,像多智的灵魂,使我渐渐明白/它的要求温柔而邪恶,它散布疾病和绝望,和憩静,要我依从”。森林,是令人困惑的生存处所,诗人进一步写出它的自然外表之下蕴藏着可怕的空幻“一个梦去了,另一个梦来代替,/无言的牙齿,它有更好听的声音。/从此我们一起,在空幻的世界游走”。组诗的最后一首是葬歌,写了带有魅惑的死亡“在无人的山间,你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那些恐怖的经历,诗人藏在心中三年,“那刻骨的饥饿,那山洪的冲击,/那毒虫的啮咬和痛楚的夜晚”,“如今却是欣欣的林木把一切遗忘”“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这一年,穆旦写了很多参与战争的人,描述他们在战争中的命运。他不一定用《赞美》(1941)那样的口吻。写到百姓们,有时用反讽,客观呈现浓郁的知性思辨。如《农民兵》,“不知道自己是最可爱的人,/只听长官说他们太愚笨,/当富人和猫狗正在用餐,/是长官派他们看守着大门”。诗句采用旁观的角度,表达对农民兵的命运同情,“他们是工人而没有劳资,/他们取得而无权享受”“我们竟想以锁链和饥饿/要他们集中相信一个诺言”。《线上》写一个人“长期的茫然后他得到奖章”,然而“一身担当过的事情/碾过他,却只碾出了一条细线”。《被围者》写了人生存的困境:我们已是被围的一群,/我们消失,乃有一片“无人地带”。《退伍》这首诗,是对战争以及个人的思考“城市的夷平者,回到城市来,/没有个性的兵,重新恢复一个人,战争太给你寂寞,可是回想/那钢铁的伴侣也给你欢乐”。这首诗描写了貌似和平的城市,人们过着平庸的生活,“立刻回到和平,在和平里粉碎,/由不同的每天变为相同/毫未准备,死难者生还的伙伴,/你未来的好日子隐藏着敌人”。

在战争中,人们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在《活下去》中可以看到,面对战争,树立信念。

一个诗人,面对战争或灾难来临,他们不是选择放弃,而是选择承担。虽然他们有过青春期的困惑,或者顾影自怜,但是在关键时刻,他们是一个大写的人。《甘地》表现了穆旦对战争的态度,他看到“攻击前面的,罪恶自后方携手,/甘地唯有勇敢的和上帝同行,使众人忏悔”。而甘地的不抵抗并不是懦弱,诗人歌颂“他来了把十字架竖起,/他竖起的是谦卑美德,沉默牺牲,无治而活的人民/在耕种和纺织声里,祈祷一个洁净的国家为神治理”。

处在战争中的穆旦是一个思想家,从不放弃对战争本质上的思考,如《野外练习》,就如1942年写的《出发》,用反讽,表达对战争的谴责:“我们看见的是一片风景,/多姿的树,富有哲理的坟墓。”战争既为了生,又无法避免死。“人和人的距离却因而拉长,/人和人的距离才忽而缩短,/危险这样靠近,眼泪和微笑/合而为人生:这里是单纯的缩形”。即便是同仁之间的战争练习,它也透露着残酷的成分。而且,它成为“最古老的职业”,人们看到其中的“利润”,并且“从小就学起,残酷总嫌不够”。他将战争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示出来。

这一年,穆旦把许多社会问题写进了诗歌。《苦闷的象征》思考现代人面对信仰和追求的放弃、改变。《良心颂》采用反讽的方式,写良心不被人们尊重,“背离的时候他们才最幸运,秘密的,他们讥笑着你的无用”,最后赞颂“因为只有你最能够分别美丑,/至高的感受,才不怕你的爱情,/他看见历史:只有真正的你/的事业,在一切的失败里成功”。《通货膨胀》转向了国内经济问题的观察,用词尖锐:“我们的敌人已不再可怕,/他们的残酷我们看得清,/我们以充血的心沉着地等待,/你的淫贱却把它弄昏。”他认为通货膨胀比日本侵略还要糟糕,“长期的诱惑:意志已混乱,/你借此倾覆了社会的公平,/凡是敌人的敌人你一一谋害,/你的私生子却得到太容易的成功”。

这一年,穆旦也写抒情小品,时间集中在1945年4月,《忆》《海恋》等。《春天和蜜蜂》是一首比较轻松的爱情诗,“春天的邀请,万物都答应,/说不得的只有我的爱情”。跟那位家有蜜蜂的姑娘说话,“也许枉然,/因为她听着它们的嗡营”。《流吧,长江的水》《风沙行》里面都写到一个姑娘———玛格丽,诗歌语言温柔多情,前一首具有韵律感,后一首具有叙事性,表达战士对心爱姑娘的怀念,抒情者颇像西方古代骑士。

穆旦也有咏物诗写作,用象征的手法完成的《旗》就是。他所欣赏的德语诗人里尔克曾有一首《预感》,将自己比作一面旗,展现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我像一面旗被包围在辽阔的空间。/我觉得风从四方吹来,我必须忍耐……//我认出了风暴而激动如大海。/我舒展开又跌回我自己,/又把自己抛出去,并且独个儿/置身在伟大的风暴里。”穆旦的《旗》为战争中的中国人而写,较为理性地写出了旗的存在意义与功能。首先写它在高空飘扬,和太阳同行,追求自由,却被束缚“常想废除物外,却为地面拉紧”。此外,又写到旗本身的渺小与作用的伟大,“你渺小的身体是战争的动力,/战争过后,而你是唯一的完整,/我们化成灰,光荣由你留存”。诗人将旗写成先知,歌颂它对于民众所起到的影响:“四方的风暴,由你最先感受/是大家的方向,因你而胜利固定,/我们爱慕你,如今属于人民。”

这一年,穆旦的反讽写作得到最多的练习。在他早期的诗篇中,浪漫和抒情,暗示和含混是他主要的特色,他的诗多表现为情绪的高扬、理念的纠结、人性的分裂等。在这一年,他的诗歌观念比较明晰,借助了反讽。如《先导》:“伟大的导师们”说着,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可是“不死的痛苦”又复生了,“剧烈的东风吹来把我们摇醒”,而我们“把未完成的痛苦留给他们的子孙”。由于使用反讽写作,穆旦的诗歌与当时的流行风格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如田间的《自由,向我们来了》:“悲哀的/种族,/我们必需战争呵!/九月的窗外,/亚细亚的/田野上,/自由呵——/从血的那边,/从兄弟尸骸的那边,/向我们来了,/像暴风雨,像海燕。”田间采用直抒胸臆的短句,明确地表达观念,他更注重诗歌的战斗功能,在民众中起到宣传作用。穆旦则讲究艺术:“你们唯一的遗嘱是我们,这醒来的一群,/穿着你们燃烧的衣服,向着地面降临。”

这一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终于结束了。

三秘写:穆旦1976年的诗歌

共和国成立后,出于国家统治的需要,从各方面对国民思想进行一统,对习惯个人思考的穆旦来说,意味着他得走向集体意识的写作。1951年,穆旦完成的《美国怎样教育下一代》是一首教谕诗,跟穆旦以前的诗歌有所不同,这首诗是站在国家立场丑化美国的,发表在国家权威文学刊物《人民文学》上。诗歌描写了50年代美国处在商业化时代,鼓吹金钱至上,宗教迷惑,还有战争诱惑等,诗人认为这些价值观念的灌输,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很不利。《感恩节》更能看出穆旦的阶级意识与国家意识的增涨,他在诗歌中咒骂他去留学的国家。1956年的《妖女的歌》,如果做政治角度的读解,会发现穆旦有了醒悟:“这个妖女索要自由、安宁、财富,/我们就一把又一把地献出/丧失的越多,她的歌声越婉转,/终至‘丧失’变成了我们的幸福。”他认识到极权的负面作用,用西方文学中的神秘的“妖女”进行暗示。不过,这首诗并没有公开发表。1957年的《葬歌》是面对读者做出的心理忏悔。与其说是诗歌,不如说是政治表态“他决心和你们并肩前进……对新事物向往不深,对旧的憎恶不多”。可以看到,一个曾经怀有浪漫主义情怀的诗人,如今在现实环境中无法呼吸。《去学习会》这样的诗歌,试图在政治生活里为爱情争得一点空间,可是只有迷茫。

一个诗人,面对极左政治,如何表现真实的自我?穆旦在应付上级与压抑自己中写作。在《听说我老了》中可以读出他的自嘲:“我穿着一件破衣衫出门,/这么丑,我看着都觉得好笑,/因为我原有许多好的衣衫/都已让它在岁月里烂掉。/人们对我说:你老了,你老了,/但谁也没有看见赤裸的我,/只有在我深心的旷野中/才高唱出真正的我。”在一个人人都愿意通过写政治抒情诗而彰显政治立场的时代,穆旦选择了向内转。1957年后,他的诗歌不再公之于众,只写给自己看,为的是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真实的自我,不在人们的视线中,而高高地竖立在心底。

1976年,穆旦创作诗歌27首。有的诗歌是对之前的主流诗歌写作方向的偏离,他更侧重思考。比如《智慧之歌》含有人生总结性的内容,借落叶飘零的“树林”暗示自己生命即将结束,“我已走到幻想的尽头”,他表达了自己有三种喜欢:“青春的爱情”“喧腾的友谊”“迷人的理想”。而这些给他带来很多痛苦,他痛定思痛,说道:最后“唯有一棵智慧之树不凋”,然而它以“苦汁为营养”,“它的碧绿是对我无情的嘲弄,我诅咒它的每一片叶的增长”。诗人想给自己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但发现合理解释中,充满了人生摆脱不了的苦涩感。这时的穆旦,不再以通行的颂歌形式写诗,而是调侃加反讽,对苦汁的否定就是对自己命运多舛的否定。

《理智与感情》分两部分,劝告篇包蕴的主题是:人的一生奋斗,不过小小的距离,“从起点到终点/让它充满了烦忧”,因为你把世事看得过于永久。答复篇说的是“即使只是一粒沙/也有因果和目的”,所以它会“固执着自己的轨道/把生命耗尽”。诗人借诗歌对自己的人生观念进行梳理,也可以看成诗人的心灵对话。

《演出》写的是肉眼看到“慷慨陈词,愤怒,赞美和欢笑”等各种表演,“不知背弃了多少黄金的心/而到处只看见赝币在流通”,揭示社会的虚假。《城市的街心》中,诗人感受到自己是“人生底过客/感到自己的心比街心更老”。《诗》表达他无法言说的痛苦,“印在一张黄纸上的几行字,/等待后世的某个人来探视,//设想这火热的熔岩的苦痛,/伏在灰尘下变得冷而又冷……”《理想》一诗,在鼓励自己,“在地面看到天堂”。除了描写孤独,告诫自己寻找理想,还有《冥想》等诗,诗人表达对生命短暂感怀:“为什么由手写出的这些字,竟比这只手更长久,健壮?”“如今,突然对着坟墓”,知道自己全部的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春夏秋冬,是传统诗歌的主题,穆旦在这一年,就这四个季节写了四首诗,可以看到它们是诗人对自己一生的诗意回顾。春天,“春意闹:花朵、新绿和你的青春/一度聚会在我的早年,散发着/秘密的传单,宣传热带和迷信,/激烈鼓动推翻我弱小的王国”(《春》),这里显然有他对于早年生活的回忆:大学生活,激进生涯,信仰,建立新社会的理想。然而,“绿色要说话,红色的血要说话”“太阳要写一篇伟大的史诗,”“没有思想,只有文字,文字,文字”(《夏》)其中有极左时期的缩影。“长久被困在城市生活中,我渴望秋天山野的颜色”(《秋》),他怅惘着自然的消失。“寒冷,寒冷,尽量束缚了手脚,/潺潺的小河用冰封住口舌,/盛夏的蝉鸣和蛙声都沉寂,/大地一笔勾销它笑闹的蓬勃”(《冬》)诗人把内心感受到的孤寂,与冬天的感受放在一起写。这时,他的文字不再追求高度的技巧,而是引人思考:“奇怪!春天是这样深深隐藏,/哪儿都无消息,都怕峥露头角,/年轻的灵魂裹进老年的硬壳,/仿佛我们穿着厚厚的棉袄。”诗人没有忘记爱情,而在冬天,“你大概已经停止了分赠爱情,/把书信写了一半就住手,/望望窗外,天气是如此肃杀,/因为冬天是感情的刽子手”。诗人不是把冬天当成一个寒冷的季节,更是一种人生的悲凉心境。

虽青春已逝,穆旦仍喜欢思考爱情。与1940年代的诗相比,爱情在此时,已经成为一个让人感到棘手的东西。“爱情是个快破产的企业”“爱情总使用太冷酷的阴谋”“爱情的资本变得越来越少”(《爱情》)。在组诗《老年的梦呓》中怀念朋友,也写到爱情“我和她谈过永远的爱情,我们曾把生命饮得沉醉;另一个使我怀有怨恨,因为她给我冷冷的智慧;还有一个我爱得最深,虽然我们隔膜有如路人;但这一切早被生活忘掉,若不是坟墓向我索要!”诗人通过追忆自己一生,辨析爱情带来的人生体验。这一组诗中的内容相对丰富,朋友去世之后的寒冷,青春逝去后的落寞,年轻时不懂珍惜的惆怅,渴望留住过去的激情,可是只能期盼静物有着暖人的余温。诗中描述的爱情,更像是人与他托付生命的理想之间的种种关系。

有些诗,如《黑笔杆颂——赠别“大批判组”》,是穆旦非常特别的诗,针对性强,当时要是发表,应该会把牢底坐穿。他所写的不是他以往精心打造的诗,这首诗不含混、不象征、不反讽、不调侃,他提出的不是文学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努力建设,你叫作“唯生产力论,/认真工作,必是不抓阶级斗争;/你把按劳付酬叫做‘物质刺激’,/一切奖罚制度都叫它行不通。/学外国技术是‘洋奴哲学’/但谁钻研业务,又是‘只专不红’”。这些丧失诗性的文字出现在一个把诗歌当成生命的人那里,我认为他在用诗歌做绝地反抗,忍无可忍。其他的诗,如《退稿信》,采用编辑部的口气,对当时的发表规则进行批评,口气相对平和:“您写的倒是一个典型题材,/只是好人不最好,坏人不最坏,/黑的应该全黑,白的应该全白,/而且应该叫读者一眼看出来。”

《神的变形》是一首具有政治色彩的诗歌。作品分四个角色:神、魔、权力与人。神是世间的主宰,“真言已经化入日常生活”,可是,现在“体系像有了病”;权力说,病因来自于“我”,因为神有“无限要求”,贪得无厌,乃至被礼赞催眠,因此,“人心日渐变冷,/在那心窝里有了另一个要求”;魔则说,要求就是“我”,在“人心里滋长”,把“正义,诚实,公正和热血”都拿出来,已经开辟了战场;人则处在神与魔的战斗号召中,他说的是“我们既厌恶了神,也不信任魔,/我们该首先击败无限的权力!”。魔在迷惑人“我是在你们心里生长和培育,/我的形象可以任由你们雕塑”;人已经醒悟,“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权力则说,“不管是神,是魔,是人,登上宝座,/我有种种幻术越过他的誓言,/以我的腐蚀剂深入各个角落”。穆旦对于人间罪恶的认识,超越对现实各阶层的分析,而是把它放在更高的层面,于宗教、社会、权力与人的多重关系中进行思考。而1976年的诗歌主流,基本还处在对领袖和人民的热烈歌颂中。谁在思考人类的处境和未来?一个生病在家的,即将告别人世而不自知,默默写诗的穆旦。

四穆旦诗歌对当代诗坛的启示

穆旦的诗歌语言自然严谨、铿锵有力,可以诵读;诗歌有独特意象,有暗示、有象征,表现人类共识;写作中寻求思想的深度,有幻象和激情,却不为空想而写。作为一个知性写作者,穆旦也是一个具有浪漫情怀的诗人。

知性写作的特点是:不随波逐流,写作时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更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年轻时的穆旦,于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知性,集中于对宗教信仰、对战争、生命意识、存在感等的纠结与探索性的思考。他向上帝祈祷,但他不相信上帝,因为上帝并没有阻止战争和灾难。他参加战争,思考战争,同情那些为战争捐躯的战士,同情他们的无奈,也谴责权力者的蒙骗和谎言。他热衷于生命的发现,歌颂如春的生命,也感叹熟悉之后的陌生,相聚之后的分离。他感觉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很难融入群体,他不得不在世界中不停地寻找另一个自己……穆旦的浪漫,表现在想象的奔放,在民族遭到破坏的时刻,虽然他有过绝望,但他更坚定乐观信念。在穆旦诗歌中,不乏独特的创造,然而我们也看到他对雪莱、普希金、惠特曼、艾略特、里尔克、奥登以及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艾青们的诗歌借鉴。在他中年之后,于中国现代社会的历次运动中,他有过动摇,试图改变自己迎合主流社会。但是,他能在思辨中发现荒谬,最终选择与主流保持一定的距离,坚守自己。

综观穆旦的诗歌世界,特别对比他在1945和1976年公开发表和不公开发表的诗篇,我们不难看到诗人是一个从错综复杂的现实中提炼诗歌主题、升华个人情感的诗人。他善于转换融化各种诗歌技巧,在特殊环境下,写还是不写,写什么,如何写,如何在写作中保持自我,都可以给当下写作者(自媒体以及网络写手们)以启示。

从闻一多等人的选诗,20世纪40年代,人们对穆旦诗歌的接受是他对于生命意识和存在状态的思考,对中国现实的真切描写,暗示、含混与反讽技巧的娴熟。而到20世纪90年代,读者对于穆旦的接受,更在于他诗歌中所呈现的丰富的现代性,如对人性问题、存在问题、信仰问题的多重思考,对爱情、权力以及对战争题材诗篇进行了非主流行处理,特别是对于爱情、政治诗歌的独特表现,口语与书面语的自由使用,给这时期的写作者以多方面的提醒。

穆旦是一个以诗歌为生命的人。诗歌中寄托了他对世界的认识,他的激情、他的思考、他的真实都寄托在诗歌当中。四十多年的创作,他的创作环境非常差,不是遭逢侵略战争,就是国内战争,或是国内的政治运动,百年中国诗歌中,他经历了最不安定的一段。可是,他仍然真实地写出了自己所在的时代、社会,和自己困惑而有限的一生。

穆旦的诗歌,给知性写作的当代诗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可以说,没有一个诗人比穆旦更理性,更热爱思考。他的诗歌中虽有浪漫主义的特色,他早期的诗歌,有对前辈诗人的学习,然而他忠实于内心,反映自己所处的时代,表现战争给人带来的生存分裂感,对权威说教的怀疑,歌颂人民的坚忍,也歌颂青春和爱情,但是不放弃本真性的思考。因为这些不带浮夸的写作,所以经过数十年,还能引起不同时代的读者的关注。与假大空的诗歌相比,他的真实有着明珠的闪亮。

穆旦还是一个难得的智慧型诗人。不仅仅指他从生活中提炼诗情,升华主题,化技巧。而是说,在特殊的环境下,如何言说,如何缄默,如何保持诗歌中的自我,像没有被污染的池水,这不是一般的诗人都能轻易做到。特别当下,网络时代,许多诗歌写作者把诗歌写作当成一场喧闹与狂欢。而穆旦,在抗日战争后期,作为诗人的他,会主动贴近时代,用诗歌发挥战斗作用。个人的抒写,他也并不遮蔽。在1976年,他意识到写作环境的恶劣,不想昧着良心隐瞒自己,他选择继续写,但不公开发表。

一个伟大的诗人,不只停留在狭小的世界里,对自我悲欢进行反复咀嚼,他的视野广阔,思维锋利,将他的时代,他的思考,不论成熟或不成熟,都一一敞开,像一颗破壳的核桃,等待人们从坚硬的壳里取出富有营养的果肉,得以滋养。穆旦的诗让读者看到,一个人的成长,如此漫长、艰难,又如此短促、奇谲……这些看到,会使读者继续进行带有温暖的思考,从中发现另一个新我。

(陈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Publicity and Writing in Private——On Mu Dan’s Poems

Chen Wei

Mu Dan’s literary activities of writing poems and translation lasted for more than 30 years, having a relatively greater influence on Chinese modern poetry.He wrote affluently in 1945 and 1976, which are special years for himself and his country when both were in the life-and-death period. Therefore,Mu Dan’s works of this period have two features:publicity and writing in private.The poet extracted multiple themes from the intricate society,and assimilated and transformed various poetic skills,expressing his personal emotions.Mu Dan enlightened the modern poetry circles with his sincerity,calmness,and intelligence.

Mu Dan;Publicity;Write In Private;1945;1976

猜你喜欢

穆旦战争诗人
《穆旦诗编年汇校》的意义
穆旦《我看》(节选)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他们的战争
战争催生的武器
诗人与花
穆旦研究的集成之作——读《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