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俄东部边界近距离观察与思考

2016-11-25刘长敏

社会观察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俄边境俄罗斯

文/刘长敏

中俄东部边界近距离观察与思考

文/刘长敏

2015年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周边安全研究中心组成调研组,前往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多个城市进行调研。调研的主题是“中俄边界及边境地区安全状况”,主要了解中俄边境总体安全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中俄边贸情况、中俄边境地区的政治社会变化,以及“一带一路”战略对中俄边境城市发展模式的影响等问题。代表团先后访问了黑龙江大学东北亚研究院、黑龙江当代中俄区域经济研究院,并与沿途的边防大队、各地政府的政策研究室、口岸办、外办、海关、发改委、商务局等单位的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和深入访谈,形成如下初步印象。

中俄东部边境安全状况基本良好

中俄边境安全问题是本次调研的首要问题。参与调研座谈的很多专家学者表示,在中俄边境条约签订之初,两国民间曾经有过一定的异议之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边境地区安全形势的逐渐趋稳,这样的声音已经越来越小,对中俄边境条约的积极认知已经日益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首先,无论是我们接触的边境城市政府官员、边防官兵,还是普通民众,都事实上表达了对现有中俄边界的理性接受态度。有专家在回应边境条约争议问题时指出,边境条约的签订不存在谁吃亏的问题,作为领土意识很强的俄罗斯能吐出黑瞎子岛的一半,已经是很好的结果,显示了普京总统改善中俄关系的诚意。还有专家指出,中俄划界是有原则的,既考虑到历史原因也照顾到现实情况,是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一个积极尝试。从国家的战略高度和边境地区的长治久安考虑,彻底消除两国边境发生冲突的一个潜在威胁,使4300公里长的边界变成友好稳定、和睦相处的安全地带,其积极作用值得充分肯定。

其次,边境条约的签订为中俄边境友好以及边境城市发展提供了良好保障。珍宝岛战役之后中俄边境紧张局势持续了数十年,与之形成对比,在中俄边境条约签订后的几年内,中俄边境稳定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除了安全保障功能,中俄边境条约的签订还直接或间接地打开了黑龙江省边境城市的发展局面。作为中俄边境历史的见证,黑瞎子岛、珍宝岛成了带动当地经济、旅游、交通基建的龙头;而和边境历史或条约勘界有关的界碑、界湖、俄罗斯城市都成为各个口岸城市招商引资的亮点。

调研中发现,两国边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各种管理和治理方面,包括越界采集、违规贸易、劳工移民等。从各口岸边防大队介绍的情况来看,由于俄方对淡水鱼、野生菌类资源基本没有需求,所以越界采集被抓的多是中国居民,在违规贸易、涉外劳务等方面大体也类似,由于中国居民不熟悉或涉及违规,遭遇俄罗斯法律法规的制约和处罚的案例多有发生。

双方边贸关系发展面临挑战

与中俄政治关系稳步前进相比,中俄经贸在2015年却并没有取得预期进步,反而出现了倒退。因全球经济趋势消极及俄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导致中俄双边贸易下滑至约690亿美元,较上年下降近200亿美元,降幅约22.4%。从考察团的实地观察来看也确实如此,不乐观的双边经贸情况已经影响到了黑龙江的地方经济。抚远、绥芬河等口岸城市的对外商业经济规模、俄罗斯访客量都出现了大幅的下降,景象萧条。以绥芬河市为例,据官方发布的数据,由于卢布继续下跌造成俄罗斯进口成本显著上升,2014年前11个月,当地对俄出口总值为111.2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7亿美元左右,仅占当地进出口总值的1/4。

面对中俄经贸关系的不景气,有一种观点认为,这种退步是暂时性的,源于当前的特殊国际经济局势。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此次经济下滑之前,俄中关系一直就处于“政热经冷”的状态,中俄经贸的问题更多地表现为结构性障碍。所谓结构性原因大体有:

第一,“政热经冷”现状与俄罗斯“国家安全优先于经济考量”的国家战略密不可分。俄罗斯是一个领土意识、大国意识较强的国家,而且远东人口密度和消费能力非常有限,远不及中国省会城市甚至有些地级城市的人口密度与消费能力。所以从纯经济效益的角度看,中俄经贸对俄罗斯的远东开发虽然十分重要,但绝非“重点”。普京总统远东政策的立足点仍然是“守边”,即首先是防,发展经贸关系、繁荣边境地区并不是优先考虑的因素。

第二个障碍是中俄贸易商品的结构调整问题。与我们长期以来存在的认识有偏差,俄方对中国产品的依赖度有限。相反,由于近几年中国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突出,俄罗斯的日常用品和食品,比如面粉、蜂蜜、奶制品和洗浴用品,反而在中国的边境市场大受欢迎并大量流入内地。在木材、石油等资源进口方面,中方对俄罗斯的依赖度也较高;而对于俄罗斯需要的计算机、新能源这些上升空间广泛的新兴产业,在中俄贸易投资结构中始终不见深入合作,也不是中国边疆大省的优势产业。

第三个障碍是中俄贸易的规范问题及其认识偏差。随着俄罗斯经济的逐步复苏,社会秩序和管理的不断完善,原本一些不规范经营行为不断得到遏制和纠正,一些华商的不规范行为和暴利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俄官方对互市贸易的态度也截然不同。中方一侧对此期望很高,对推动互市贸易不遗余力,比如一些边境县专门建设“边民互市贸易中心”,并要求国家对互市贸易外汇管理给予政策便利。而俄罗斯甚至没有“互市贸易”这个概念,对俄罗斯来说它属于“灰色入关”,影响俄罗斯关税。所以,这些年来俄罗斯对边民携带商品的出入境管理日益收紧,对互市贸易缺乏兴趣。

边民间的相互认同还需深化

俄罗斯民意基金会2015年在全俄范围内进行了一项涉及中俄关系的民意调查,在总共1500名受访者中,大约有77%的民众认为中国是俄罗斯的友好国家,这个数字比10年之前增加了约30个百分点。但历史仍然是无法被遗忘的,由于沙皇俄国时期的侵略扩张政策,造成中俄领土的划界遗留问题长期存在,边民对俄的心理始终比较复杂。

首先,中国民众,甚至包括边境居民,对真实的俄罗斯以及俄罗斯民众缺乏真正的了解。从国内对俄罗斯的整体报道来看,上层活动和消息多,地方信息和动态少;普京等政治人物及活动多,体制和社会状况较少。所以在中国老百姓的眼中,我们习惯性地把俄罗斯看是央强地弱的“普京王国”,却忽视了当今俄罗斯联邦制的其他特点,以及各种利益集团的存在。其实在俄罗斯体制内,中央与地方讨价还价、公私领域间博弈,从而影响政府决策及决策的执行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中俄同江铁路大桥、黑河市与布拉戈维申斯克之间的跨江驳船浮桥等等都是中俄高层谈好的项目,但由于其他种种力量的掣肘基本处在停滞状态。第二,俄罗斯人对中国的认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且参差不齐。座谈中有些专家认为,一方面俄罗斯人对中国比较了解且相对友好;另一方面,由于中苏分裂的历史记忆、语言的障碍、媒体的选择性报道和大量中国移民带来的社会影响等原因,“中国扩张论”在俄罗斯远东居民中也还有市场。第三,对两国民众亲近程度的调研结果也不乐观。抛开历史政治因素不论,俄罗斯居民与中国居民由于语言文化因素,存在着很大的文化隔阂。俄罗斯居民,即使是居住远东地区也认同自己是欧洲民族,无论是信仰、饮食、生活、思维方式都偏向欧洲,自然对异域文化的中国有陌生和隔膜感,甚至不信任,常走动但不亲近。同样,中国民众对俄罗斯民众的亲近度也不高。以漠河、抚远口岸的考察为例,大多受访人士表示,对俄罗斯人的认识只是商业贸易上的伙伴关系,希望他们来购物和消费,谈不上更多的了解和好感。

“一带一路”战略以及边境城市开发

从积极方面讲,“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得到抚远、绥芬河等口岸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从各地市、县一级政府提供的材料中,可以看到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引领,进行地区发展的总体规划,涉及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同时,国家的各项重大规划项目在地方也得到了很好地贯彻,比如漠河的中俄石油管道增输和运营、中俄天然气管道的谈判和建设、黑龙江边境地区(包括哈尔滨)高速交通网络及与俄对接工程等等。绝大多数人士赞同,“一带一路”倡议为提高口岸城市对外开放程度、实现“振兴东北”提供了新的契机。

另外,我们也发现“一带一路”在地方的落实还需要关注一些具体问题。第一,各口岸城市自然和地理条件的差异需要因地制宜进行战略调整。有专家提醒,在如何将本地区的发展规划纳入国家总体规划的问题上,可能存在这种现象——为了向该战略靠拢,从而提出各种全而空的发展规划,却忽略了成本核算和效益计算。第二,须从长远计,调整对俄罗斯远东地区乃至整个俄罗斯国家的经济贸易结构,制定更为合理的发展战略。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与俄远东地区发展经贸关系虽然有地理优势,但是从结构和数据上分析,存在着严重的非对称性依赖关系,即东北地区对远东市场的依赖要大于对方对我的依赖程度。中方主要提供的是劳动密集型消费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市场替代性较强,这种特质导致了东北地区在这对关系中处于更加敏感和脆弱的地位。要改变这种不利地位,必须要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第三,还须通过国家间的协调和动员,调动双边多层面、多种力量的积极性,共同推动经济发展战略的实质性进展。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摘自《太平洋学报》2016年第1期;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美合作机制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3YJAGJW004)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中俄边境俄罗斯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守卫边境的“帕米尔雄鹰”
俄罗斯快递与中俄国际快递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强强联合!中俄将在航天领域深度合作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美想用亚洲反导网罩住中俄
同舟共济
欲盖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