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人民本体,创新理论境界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6-11-25彭松乔

长江文艺评论 2016年3期
关键词:人民性讲话文艺

◎彭松乔

立足人民本体,创新理论境界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彭松乔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文简称《讲话》)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并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文艺人民性理论的内涵,即“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不仅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理论的重要回归,更是以全新的文化高度和强烈的现实指向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人民性理论,具有继往开来的划时代意义。

一、坚持人民本位

我们知道,文艺人民性理论由来已久,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贯坚持的核心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文艺人民性观点就已初步确立。1842年马克思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中即提出“自由出版物的人民性”问题。[1]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在评价拉萨尔剧本《济金根》时也多次涉及到文艺人民性问题。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人民性思想。他在1905年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写作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主张。[2]十月革命以后,列宁正式提出“艺术属于人民”的思想,他在同蔡特金的谈话中说:“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中间。它必须为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从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愿望方面把他们团结起来并使他们得到提高。它必须唤醒群众中的艺术家并使之发展。”[3]

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以后,文艺人民性理论迅速为中国左翼文学界所接纳,并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过程中得到创造性发展。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就是中国化文艺人民性理论的重要里程碑。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并鲜明地确立了“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而利用”的方向。从此以后,“人民性”就成为中国现代文艺理论中的重要范畴和核心价值标准,得到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衷心拥护和遵从,并推动了“中国现代文艺和当代文艺的巨大进步,促进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4]

1979年,邓小平根据改革开放新的历史要求,《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再一次明确提出:“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5]后来又对文艺工作的总方针作了调整,把以前的“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口号,改变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口号。在表述上,其内涵和外延都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

习近平《讲话》自始至终都贯穿了以人民为主体的思想精神。他从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塑造人民三个方面强调了“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的深刻内涵,这里的“人民的主体性”不仅指人民作为文艺的对象,而且指人民是体察检验文艺的主角;不仅指人民是艺术创造中的实践者,而且指人民是孕育和验证文艺发展的最终裁决者;不仅指人民是伟大的文艺史诗的剧中人,而且指人民是伟大的文艺史诗的剧作者。这一创作导向,既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一脉相承,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独特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其一,《讲话》对文艺人民性的阐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讲话》第一部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昌盛”结尾,习近平引用鲁迅先生的语录后深入阐明了新时代文艺人民性的重要意义。“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他认为文艺的人民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物质成就的同时,我国作家艺术家必须从时代高度去“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进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厦。不仅如此,他还注意到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影响下文艺观念、文艺实践,特别是文艺创作主体的深刻变化,指出:“近些年来,民营文化工作室、民营文化经纪机构、网络文艺社群等新的文艺组织大量涌现,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等新的文艺群体十分活跃。这些人中很有可能产生文艺名家,古今中外很多文艺名家都是从社会和人民中产生的。”这些“文艺人民性”的内涵无疑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既切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予文艺的历史使命,又与全球化时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过程中文艺主体变化的实际相吻合。

其二,《讲话》对文艺人民性的阐发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在《讲话》的第一部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里,他将文艺的发展置于世界发展大势中予以审视。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类文明是由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出访所到之处,最陶醉的是各国各民族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世界文明瑰宝比比皆是。”然后,他列举了古希腊、俄罗斯、法国、英国、美国和印度的著名作家,以自己阅读时的切身感受强调了这些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对人民产生的深刻影响。在《讲话》第二部分“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时,他又从文艺需要人民的角度引证了世界上一些优秀作品,认为“世界上最早的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史诗,反映了两河流域上古人民探求自然规律和生死奥秘的心境和情感。《荷马史诗》赞美了人民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品质。《神曲》《十日谈》《巨人传》等作品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反映人民对精神解放的热切期待。”这种广阔的国际视野,既为我们的文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统,又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时期文艺的发展道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

其三,《讲话》对文艺人民性的阐发具有审美间性内涵。在《讲话》的第二部分“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里,习近平指出:“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文艺对年轻人吸引力最大,影响也最大。我年轻时读了不少文学作品,涉猎了当时能找到的各种书籍,不仅其中许多精彩章节、隽永文字至今记忆犹新,而且从中悟出了不少生活真谛。”在习近平看来,由于文艺深深融入了人民生活,表达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因而很容易通过艺术审美方式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产生重要启迪。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指出:“文艺也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所以,他出访俄罗斯就谈俄罗斯作家和作品,访问法国就谈法国文艺,访问德国就谈歌德和《浮士德》,“因为文艺是世界语言,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讲话》既肯定了不同主体之间因文学阅读而产生的审美共识,同时又认识到文学在不同文化间跨越交流障碍、沟通心灵的重要作用。

其四,《讲话》对文艺人民性的阐发引领了审美大方向。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文艺,每一个时代的文艺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特色。但是,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社会主义文艺服务人民的审美大方向却始终不能改变,这是由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性质决定了的。进入21世纪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人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日常生活审美化”已经作为一个响亮的时代口号早已为人民大众所接受。我们的文艺家理应“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目前的文艺却并没有能够满足这一人民日益增长的审美要求。部分文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了方向,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了偏差。文艺界浮躁之风到处弥漫,粗制滥造的小众化作品盛行。针对中国当代文艺中存在的脱离人民生活的审美病象,《讲话》从审美大方向上进行了积极回应和明确的规定,它要求“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抒写人民情怀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站在人民立场上抒写人民情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内在必然要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不少文艺家身上却发生了脱离人民、脱离实际的偏差。他们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听命于文艺市场的召唤,以至于“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有鉴于此,习近平在《讲话》中呼吁:“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这种浓郁的人民情怀,既延续了中国文艺自古以来就传承不息的民本传统,又赋予了新颖的时代内涵,同时也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讲话》要求文艺界自觉抵制贵族化倾向。近些年来,在改革开放这一“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历史语境下,“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对源自西方和封建传统的贵族化倾向趋之若鹜。社会上出现了所谓贵族学校、贵族医院、贵族商场、贵族社区等与之相呼应,文艺也在卖力地为贵族服务了。从电视台炫富卖萌的综艺节目到戏院里“白富美”演员的华丽服饰,从电视剧里煽情的“哈韩”“哈日”现象到电影院线上炫酷的贵族生活情景,从电视真人秀节目对名车宝马的崇拜到网络文学对贵族男女生活的臆想,从演艺界明星大腕的追求奢靡到对底层生活的戏谑嘲讽,从舞台上浮躁奢华的工艺设计到动辄投入亿万的大投入、大制作、大场面追求……文艺界的贵族化乱象真可谓俯拾即是。可以说,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论及的文艺“为什么人服务”以及“怎样服务”的问题,在今天的文艺界不仅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反而变得更为复杂了。所以,文艺要热爱人民,就必须自觉抵制贵族化倾向,这也是习近平《讲话》的题中应有之义。事实上,受到市场青睐的文艺,往往也是最受人民欢迎的作品,因为它更接地气,而具有贵族化倾向的作品,必然是小众化的东西,它可能是经不住历史考验的。

其次,《讲话》要求文艺家“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早在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批评部分文艺工作者“站在小资产阶级立场”,对于工农兵群众缺乏感情。时隔七十多年后,习近平《讲话》再度提及这一问题,他说:“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作家艺术家最大的幸福。”这自然不是简单的思想重复,它不仅承续了优良的理论传统,而且赋予了深刻的时代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地站在人民的立场和观点上,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俯首甘为孺子牛”,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然而,在市场经济造就的复杂现实环境中,不少文艺家却常常迷失了创作立场,他们习惯以“知识精英”的姿态高高在上地俯视“底层”生活。在他们的文艺作品里,“底层”生活要么是杜撰出来的轻飘东西,要么就成为可以随意调侃的艺术“佐料”。正是痛感到这种令人心寒的忘本现象,习近平《讲话》中倡导:“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这就把文艺工作者对待人民应有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以振聋发聩的理论方式再一次予以确立。既切中了时代文艺的要害,又重申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文艺应有的立场和态度。

再次,《讲话》要求文艺家对待人民必须“身入”、“心入”、“情入”。文学艺术是主情的,丰沛热烈的情感是激发文艺创作的发动机,也是使文艺作品拥有感人至深力量的基础。当作家艺术家们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之中,心与人民紧紧贴在一起的时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才真正找到了审美的着力点。然则,怎样做才能够在媒体高度发达,资讯随手可得的现代社会中让文艺家们避免虚拟体验的轻飘,与人民群众真正达到心与心连在一起呢?《讲话》给出了明确的方向:“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我讲要深入生活,有些同志人是下去了,但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并没有带着心,并没有动真情。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文艺家热爱人民,就应该像柳青那样深入人民生活,让自己在思想上、情感上真正和人民融为一体。“上世纪50年代,柳青在长安县皇甫村白天和农民一道下地耕锄,一个锅里吃饭;晚上叼着农民的旱烟锅,一起开会聊天,困了就和大家睡在一条炕上,就这样整整‘蹲点’14年。”[6]一个有抱负的作家艺术家只要他“身入”生活,他最终一定能得到人民的喜爱,受到人民的欢迎。当然,只有“身入”还不够,他还必须拆除“心”的围墙,用真心拥抱人民,并且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一个对人冷淡无情和对社会事业漠不关心的人,无论他怎么善于观察人,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作家。”[7]的确,如果一个人对生活或工作没有热情,无论他怎么善于观察生活、观察人,他也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个冷漠的看客而已。近年来,一些收视率很高的电视剧像《亮剑》《士兵突击》《蜗居》《女工情话》《欢乐颂》等之所以受到人民的欢迎,除了编剧、导演和演员阵容等因素外,与这些电视剧创作者深入生活,直面当下的军队无血性问题、社会上就业问题、住房问题、下岗女工问题、阶层分化问题,以及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等问题无不息息相关。正是因为作家艺术家用真心去爱、去恨,去肯定、去否定,去感受历史的曲折和动荡,痛苦和困惑了,所以这些电视剧才能够直指人心,揪住了每一位观众的心结,赢得了人民的普遍欢迎。

三、把握人民评价尺度

习近平《讲话》对人民性的论述是系统的、全面的。他不仅强调文艺中人民的本体地位和文艺要抒写人民情怀,而且还将人民性作为评价文艺活动的基本尺度。他在论述“第三个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时提出要“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在阐述“第五个问题: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中进一步提出要“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从接受的角度,真正把人民作为文艺活动的主体,这在此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是前所未有的新提法,充分表达出党在文艺事业的立场上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

其一,《讲话》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主观差异性很强的精神过程,中国古代“诗无达诂”说和西方“趣味无争辩”说早就对此进行了理论描述。如前所述,“人民”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一个群体概念,习近平《讲话》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这是个颇具新意的命题,因为审美和评判总是以个体方式进行的,再具有代表性的个体也不能代替“人民”本身,总体只能寓于个体之中,通过每一不同的个体得以实现。故而,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就需要将许多个体倾向一致的赞赏、褒贬、评判作为整体来予以把握,这无疑对文艺创作和批评提出了更高的美学要求。“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要求广大文艺创作者要心中装着人民群众,笔下表现人民生活,艺术上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在这里,“人民”不仅应该是创作时“隐含的读者”,而且也是鉴赏活动中实际的精神受益者。“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还必须用创新驱动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满足人民不断提升的鉴赏水平。明乎此,则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抗日神剧”、“跑男”等同质化的文艺产品那么不受人民的待见!不仅如此,《讲话》在“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的基础上,还“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评判者”。强调将人民对作品的肯定和否定,满意还是不满意,当作检验文艺成功与否的最终审美标准。自然,《讲话》“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评判者”,并不是要否定职业文艺批评家的重要性。作为个体的批评家,他的作用其实是不可代替的,“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但是,在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的历史语境下,不少人迷失了批评本应具备的品格,“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习近平《讲话》提出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的原则,“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评判者”,这就不仅击中了当前文艺批评中恶俗风气的要害,而且凸显了人民性这一重要审美尺度!

其二,《讲话》强调文艺要传播符合人民审美需求的正能量。社会主义文艺是以审美意识形态形式为人民服务的,这决定了其文艺基本的价值取向——向人民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古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简单地说,就是文学艺术要自觉承担起道德教化的积极作用,让人们在娱乐中受到是非、美丑、正义与邪恶的审美教育。习近平《讲话》在文艺评价标准上,提出“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可说是用现时代特有的语汇“正能量”传承了历史久远的人民审美价值追求。文艺要传播符合人民审美需求的正能量,文艺工作者就必须按照这个价值尺度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走进生活深处。这是任何一位有出息、有志气的作家艺术家创造优秀文艺作品的不二法门!所以,《讲话》又说:“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正所谓‘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文艺要传播符合人民审美需求的正能量,并不是说作家艺术家就不能表现生活中的“丑”。对此,习近平《讲话》谈得很透彻:“当然,生活中并非到处都是莺歌燕舞、花团锦簇,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还存在一些丑恶现象。对这些现象不是不要反映,而是要解决好如何反映的问题。古人云,‘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文艺创作如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而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这种人民评判的正能量尺度,对文艺表现生活中丑恶现象的把握可说是十分精当的。

其三,《讲话》提出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来源于人民。“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中华文艺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也是文艺创作千古不易的真谛。然而,在今天文艺进入了一个市场经济和互联网媒介紧密结合的新时代后,我们的文艺创新却在市场驱动与后现代主义“机械复制”、“消解话语”的作用下陷入困境,同质化、平面化和娱乐化现象十分普遍,缺乏创新精神的“山寨文艺”遍地开花,甚至在某些领域中低俗文艺泛滥成灾,以至于人们对文艺创新能力产生了深度质疑。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习近平《讲话》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多次论及文艺创新问题,他说:“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创新能力不足很有关系”,提出“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那么,文艺创新最根本的动力在哪里呢?他认为,“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习近平《讲话》以古今著名作家的具体创作实践,阐述了文艺创新的根本路径,他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曹雪芹如果没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做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完成《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写作。鲁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作家艺术家从生活中汲取艺术营养,开拓出文艺创新领域是一个方面;完善群众文艺机制,创新载体形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另一个方面。习近平《讲话》敏锐地观察到这一变化,他说:“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发展,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互联网和新媒体打破了文艺发展的传统范式,极大地解放了文艺的生产力,丰富了文艺的样态,助推了文艺创作生产方式的转变,拓宽了文艺传播渠道,使得更多的普通人得以自由地从事文艺创作,也为人民的文艺创新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途径,因而我们在把握文艺评价尺度时,理应予以高度关注!

综上所述,《讲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既传承了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理论的一贯思想,又从全新的文化高度和强烈的现实关怀角度,及时回答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文艺创作、文艺鉴赏和文艺批评活动中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方向的新问题,并系统地、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文艺人民性理论的新观点,开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人民性理论的新境界。

彭松乔: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注释:

[1]【德】卡尔·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页。

[2][3]【苏】列宁:《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1页,435页。

[4]冯宪光:《文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思想》,中国作家网,2015年01月12日。

[5]邓小平:《邓小平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6]关仁山:《文艺创作要像柳青那样深入生活》,《求是》2016年第10期。

[7]转引自白烨:《“身入”“心入”“情入”——柳青留给我们的启示》,《光明日报》2015年10月23日。

猜你喜欢

人民性讲话文艺
1942,文艺之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注水”讲话
□文艺范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探索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节日畅想曲
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