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及提升对策研究
2016-11-24李玲
李玲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逐渐加深,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剧,绿色生态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往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所以留下来的问题如今越来越严峻,迫切需要加强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以完成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本文即试从当前国内的经济现状出发,提出具体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经验提出发展模式转变的相关思路,希望能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提升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普及,各国间的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在这种大的经济背景下,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有了一致的趋向,即绿色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国亦是如此,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其生态循环经济的发展里程较为曲折。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势头迅猛,仅仅几十年间,GDP总量便居于世界前列,被世界各国誉为“中国速度”。但在这种高度发展的经济模式下,因为经济发展所引发的环境、生态、人文问题比比皆是,制约着经济的再增长,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1]。本文即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及提升开展对策研究,论述其方法及可行性,希望能助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改革开放后,我国便开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模式。这是我国在总结国外先进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创新的经济成果。其特征有二:一是尊重市场规律,即充分肯定市场对于资源调节的基础作用,以市场规律作为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依据和准则,不过度干预,尊重市场经济的自由性;二是加强宏观调控,即即充分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又在市场规律认可的范围内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对市场经济起引导和促进作用,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二)国内当前经济结构概述。受中国的国情影响,我国的经济结构虽然三大产业都有所发展,但有所偏重。我国几千年来一直是农业大国,因而第一产业始终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生产资料和经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但自建国以来,我国对于经济增长以及发展速度的要求,第二产业如工业、煤炭产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如今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进入21世纪之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已被各国所抛弃[2],我国亦是如此,因而第三产业迎来了飞速发展期,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所以目前仍与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的发展存在差距。
(三)经济增长速度及发展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的刺激下,无论是GDP总量还是GDP增长速度均居于世界前列,赢得了享誉国内外的“中国速度”的称号。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对于环境保护的呼吁越来越高,环境对经济增长所起到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中国长期以破坏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以不再适应发展要求,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明显放缓便是最好的佐证。因此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虽仍处于稳步增长的情况,但发展趋势却不容乐观,迫切需要进行转型,经行经济结构的整体调整。
二、进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时代要求和现实意义
随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的逐渐加剧,自然界的环境承载力已濒临极限,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引发的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为在全球范围内治理环境问题,目前也已经进行了好几场大型的国际会议,并制定了相关的条例,严格要求各国予以遵守和执行。与此同时,与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对应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成为各国进行经济转型的指导和依据[3]。由此可见,进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以起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作用已经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三、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困难与瓶颈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遗留问题突出。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的产业结构在世界范围内处于末端的位置,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一,重工业化比重较高,一直以来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撑产业,因此导致在排放污染物总量上远超他国,导致环境保护压力巨大;二,出口产业中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较低,资源利用率也相对较低,比较注重人口红利;三,创新能力较西方先进国家低,技术水平落后,无法有效的利用科学技术优化产业结果,治理环境问题。除此之外,再加之改革开放以来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所以留下来的环境问题尚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导致我国的经济转变压力远高于其他各国。
(二)技术水平不先进,绿色发展后劲不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只有科学技术水平提上去了,经济发展模式才有赖以转型的基础和动力支撑。我国的生态产业起步较晚,因而在治理技术上较发达国家还存在有一定差距,绿色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无论是节能技术还是废物处理技术,很多先进的装置都需要进口才能解决,不仅耗费巨大的开支,治理效果也受到影响,极大程度的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进度。
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及提升对策研究
(一)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进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首要任务便是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将第一产业以及第二产业的比重缩小的同时,利用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提升资源利用的效率以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改造成具有生态循环净化能力的新型产业。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注重开发新技术,强调生产的创新化与使用的可循环化,为绿色节能技术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支撑与政策保障,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加强政府引导,扶持新能源企业发展。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看得见的手”对于市场经济发展所能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同时,政府也应出台一些列的政策法规确保经济发展模式朝着国家所呼吁的“创新、绿色、开放、共享、和谐”的经济模式转变[4]。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绿色扶持基金,鼓励那些致力于绿色能源发展的企业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普及绿色环保意识,全民参与经济模式转变。低碳生活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形影不离,因为绿色出行的提倡而导致的雾霾天气的减少便是最为明显的一个例子。如今,大部分国家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低碳环保意识的宣传,这样不仅能提高人们对碳排放量危害的意识,还能够提高人们对低碳生活观念的认知[5],促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平稳、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今时代的要求以及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在世界范围内不被认可,唯有进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方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进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生态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生态环境所提出来的必然要求。本文仅是从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出发,提出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关建议与对策,并未对具体的转变实践进行细致研究,仍需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述,本文仅做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 张鹏飞.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J].科学与管理,2009(05).
[2] 陈晓春,谭娟,陈文捷.论低碳消费方式[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
[3] 夏垫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05)33-35.
[4] 邹骥.低碳道路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机制,2009-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06).
[5] 彭应登,田刚,张中华,张漫,罗宏,钟良,李鹏.“十二五”期间北京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与主要任务[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05):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