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场里的小吃

2016-11-24吴凤珍

苏州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书艺书场萝卜干

吴凤珍

书场里的小吃

吴凤珍

作为书迷的我颇关注评弹的前途。评弹这支花过去为何能茂盛繁荣,那时的响档多,书艺好,这自然是根本。所以,培养年轻演员的书艺是极重要的,是第一位的。但,与此同样重要的是要培养年轻的听众,因这就是这朵评弹之花得以生长的土壤!没了听众,那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切皆无从谈起。如何来培养孩子从小就喜爱听评弹?要孩子进书场,说句大实话,只一个字——哄。

忆我幼时,我家常常锁了大门,一大家子(三房)全出动去孵书场了。我虽然对听书一点儿也不懂,也不感兴趣,却也最喜欢去孵书场。原因简单,听书之意不在书,而在于小吃也!其实书场里绝大多数成人所带的孩子皆是因这个目的进来的。

书场里的小吃有着与场外小吃不同的风味。首先,那小贩装小吃的盛器也不一般,是一只竹或藤编的匾,小贩顶在头顶上的,里面是一只只装着各类小吃的小荷包,只消他把匾托在手里走过我的座位时,那从匾里散发出的诱人香味及琳琅满目的小吃惹我馋得没办法,必定会缠住老爸非买不可。老爸为了图个安静听书,再者,他也确实疼爱我,实不忍回绝。便向小贩招手示意。这些只能在开书前或两档书的交接空隙间进行,不影响其他人的听书雅兴。这些都是自觉的行动。

凡在书场里卖小吃的小贩必需文明、知趣、懂礼仪,凡是先生正在演出时,即便有听客急切招手,他也只能摇手示意,待先生落回后再作交易。所以小贩是固定的,非一般人能进得场的。

他的匾里有些啥呢?譬如:腌金花菜、拆白果肉、五香豆、嘉兴萝卜干、猪肉脯、话梅等等。我之所以称他的小吃别有风味,只因他煮的味道特殊:这里主要说那嘉兴萝卜干,它绝嫩,微甜,极脆,洒上甘草粉,一股香味直扑鼻际!那拆白果肉还在香油里微氽过,也极香脆;腌金花菜是自己腌在甏里密封过的,一洒上甘草粉,又香又鲜……这样的小吃谁能熬住不馋呢?何况是孩子们。

待那小吃吃完,开不了口要再买,离演出结束还有很多时间怎么办?只得横下心来听书了。一听书后,觉得这大书听得懂,这是在讲故事,比之平日里老祖母讲的故事有趣多了,尤其是先生放的噱头真逗人好笑,而那手面倒也很有劲道,且动作漂亮飘逸。就安心下来专心听书吧。最令我着迷的是金声伯的《武松》。每天他落回时的关子吸引得我宁肯省下早餐的点心钱,饿了肚子去上学,后来进一步必然也爱上了弹词。艺术的魅力就这么大。可以设想如果书场里没有这样好的小吃,我肯主动进书场吗?所以说句真话,好的小吃把“馋嘴”的孩子们引进了书场,培养成了书迷,像我这样成为书迷的人还不少呢,这小吃可是功不可没的。后来书场的格局变了,像听报告似地排排坐了,没了桌子,仅有只放茶杯的架子。书场里也就没有小吃了,当然环境是干净了,秩序也好了,听书是纯听书了,可座中的孩子也就少了。

再后来是文革十年,这十年让评弹听众群彻底断层。我掐指算来,如果我们这一代没了以后,评弹恰逢听众群的断层(主要是届时的退休者),我的下一代从没享受过孵书场之乐趣——在那儿慢慢地、细细地品茶味、品小吃味及品书味。因他从没经历过,不了解,故会对我说:“评弹是噪音。”

古人曾说过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在某些事物上确乎如此。有时,小细节倒往往决定了大命运!

猜你喜欢

书艺书场萝卜干
大头菜、冷吃兔、萝卜干…… 这款“组合装”线上跑得欢
苏州市2个书场入选 江苏省首批非遗曲艺书场
为什么掐住猫的后脖颈,它就不动了?
总体规划 精准扶持
萝卜干 母亲的味
书艺之美
【书艺之美】
大关街道西一社区百姓书场重新开门迎客
当代评弹书场的模式特征及其发展趋向
——苏州光裕书场现状调查与思考
书艺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