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现状研究*——基于37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状态数据的分析

2016-11-24顾拓宇

高教探索 2016年10期
关键词:生师职称民办

陈 寒 顾拓宇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现状研究*
——基于37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状态数据的分析

陈 寒 顾拓宇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结构,是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基于对37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存在师资力量不充足,职称结构有待优化,学历层次有待提高,青年教师比例过大等问题。建议新建本科院校合理规划,增加教师队伍建设投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现状

近十几年来,新建本科院校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主力军。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大多由高职高专合并或独立升本形成,因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其教育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诟病。教师队伍作为高校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核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高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正如哈佛大学科南特所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新建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但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受地域、经费、科研实力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引进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导致教师的整体结构存在失衡。这不仅影响了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促进教育质量提升,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37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进行分析,来探究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涉及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37所新建本科院校,其中包括福建省、湖南省各4所,广东省3所,浙江省、北京市、上海市、安徽省、陕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各2所,山东省、江苏省、河北省、辽宁省、湖北省、江西省、吉林省、河南省、四川省和贵州省各1所。其教师队伍结构的相关数据来源于各高校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关于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详见表1。

表1 调查统计对象的性质、升本时间、地区分布

(二)统计分组

对37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现状进行统计分析时,采取统一分组和单项分组两种方式。所谓统一分组,即以学校“性质”为标志,分公办和民办两组;以“升本时间”为标志,分2004年及以前升本和2004年以后升本两组;以“地区”为标志,分东部、中部和西部三组。 所谓单项分组,即根据对教师队伍现状不同层面的统计分析目的,按照不同的标准,分为以下几个组别:以“教师类型”为标志,分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两组;以“职称”为标志,分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无职称五组;以“学历”为标志,博士、硕士、学士、无学位四组;以“年龄”为标志,分老年、中年、青年三组。

(三)分析方法

本文利用Excel和SPSS19.0对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7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结构的数据按照不同的指标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采取 “宏观—中观—微观”的层面剖析法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首先从宏观层面上,运用整体分析法,将37所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一个整体,了解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结构的整体情况或共性特征;其次,从中观层面上,运用局部分析法,比较不同性质、时间、地域的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结构现状,以发现不同统计分组对不同指标的影响;最后从微观层面上,运用个案分析法,以具体的新建本科院校为单位,发现某些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师队伍方面的一些特殊表现或典型特征。

二、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的现状分析

(一)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

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是衡量教师资源是否充足的基础性指标,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只有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合理,才能保障教学的正常运行,才能使每个学生的发展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重视。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主要体现在生师比和不同类型的教师结构两个方面。

1.生师结构

生师比是学生折合数与教师折合数之比,反映了一所院校每个教师在理论上可以对应教育的学生数量,是衡量教师队伍数量是否充足的一个重要指标。《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合格标准要求除体育、艺术医药类院校外,各高校的生师比不高于18。

在37所新建本科院校中,共有折合教师26542人,折合在校生520554.4人,生师比为19.61。与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生师比17.71相比,新建本科院校生师比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9,也就是说,新建本科院校的每名教师要在全国水平的基础上额外关注2名学生。同时,新建本科院校整体生师比高出《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规定的合格标准1.61。这说明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数量不能满足学生规模的要求,可能面临着师资短缺的问题。

若对37所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师比进行分类比较,虽然民办院校高出公办院校1.05,2004年以后升本的院校比2004年以前升本的院校高出1.56,中部地区院校高出东部和西部地区院校1.32,但是显著性检验表明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各种类型的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师比基本持平,普遍存在师资队伍短缺现象。具体情况,详见表2。

表2 院校分类生师比构成及显著性检验

若从院校个体情况来看,则生师比达到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的仅有9个,约占24.32%的学校,生师比超过限制招生的有2所,约占5.41%的学校。其中,生师比最高的院校高达25.78,生师比最低的学校为14.99,两者相差10.79个百分点,说明不同院校间生师比差距悬殊。

2.类型结构

教师队伍由自有教师和外聘教师构成。其中外聘教师是高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面向社会,从其他的高校或企事业单位等外部单位引入的优秀人才。虽然外聘教师可以为学校注入新的力量,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但是外聘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是新建本科院校缓解自身教师队伍不足的缓兵之计。因此,外聘教师占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办学过程中外援力量的强度,是衡量高校自身教师队伍是否充足的另一指标。

在37所新建本科院校中,现共有教师29616人,其中自有教师23468人,约占79.24%;外聘教师6148人,约占20.76%。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中外聘教师比例与全国普通高校教师外聘教师占比(21.23%)基本持平。

若对37所新建本科院校外聘教师占比进行分类比较,则民办院校的比例为40.06%,高出公办院校25.53%,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民办院校可能存在更多的师资队伍短缺问题,需要聘请更多的外聘教师;2004年以后升本院校的比例为27.15%,高出2004年以前升本院校约9.04%,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与2004年以前升本的院校相比2004年以后升本的院校在师资队伍数量上面临更多的问题;东部地区院校的比例为22.08%,中部地区院校的比例为26.06%,西部地区院校的比例为11.73%,东、中部地区院校的外聘教师比例明显高于西部地区10.35%~14.33%,经过显著性检验,三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不同地区外聘教师比例存在明显差异。具体情况,详见表3。

表3 院校分类教师队伍类型结构及显著性检验

(续表3)

分类组别N教师总数自有教师外聘教师人数比例(%)人数比例(%)检验地区东部17129921012477.92286822.08中部109281686273.94241926.06西部107343648288.2786111.73P<0.01总计37296162346879.24614820.76

若从院校个体情况来看,则外聘教师比例最高的院校竟高达62.27%,最低的院校为4.68%,两者相差近58%。在37所新建本科院校中,外聘教师比例超过50%的有2所,约占5.41%的院校,外聘教师比例在10%以下的有13所,约占35.14%的院校。

(二)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

职称结构是指不同职称教师的构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队伍的工作经验、学术积累和社会贡献程度。教师的职称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等级:无职称、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一般来说,职称越高,工作经验就越丰富,学术沉淀越深厚,社会贡献力度越大。

37所新建本科院校共有专任教师23299人,其中具有教授职称的有1910人,约占8.20%;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有6171人,约占26.49%;具有讲师职称的10642人,约占45.68%;具有助教职称的有3820人,约占16.40%;无职称的有756人,约占3.24%。具体情况,详见表4。

表4 专任教师的职称构成及占比分布

若对37所新建本科院校各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占比进行分类比较,则公办院校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比(83.07%)高于民办院校(67.94%)约15%。对两者具有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例进行显著性检验,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学校性质对教师职称结构有一定的影响。2004年及以前升本院校在讲师及以上各个职称中所占比例均高于2004年以后升本的院校。对两者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进行显著性检验,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升本时间对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有一定的影响。东部地区院校讲师级以上教师所占比例(83.05%)高于西部(79.52%)和中部地区(77.36%)。对三者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进行显著性检验,可以发现东部和中部、西部的院校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中部和西部院校高级教师占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情况,详见表5。

表5 具有高级职称专任教师的院校分类显著性检验

若从院校个体情况来看,高级职称专任教师占比最高的院校为56.35%,最低的院校为15.35%,两者相差近41个百分点。具有高级职称专任教师占比40%以上的有8个约占21.62%的院校,占比在30%以下的有6所约占16.22%的院校。

(三) 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

学位结构是指各个学位层次教师的构成情况,反映了高校教师队伍的学术基础、科研能力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学位一般划分为四个层次:无学位、学士、硕士和博士。一般来说,学位层次越高,教师队伍的学术基础越好,科研能力越强,更具有持续发展性。

在37所新建本科院校的23299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959人,约占8.41%;具有硕士学位的有13029人,约占55.92%;具有学士学位的有6511人,约占27.95%,无学位有1800人,约占7.73%。具体情况,详见表6。

表6 专任教师的学历构成及占比分布

若对37所新建本科院校不同学位专任教师的占比进行分类比较,则公办院校博士和硕士占比分别高于民办院校3.16%和2.38%,无学位教师比例低于民办院校5.38%。对两者具有硕博学位的教师占比进行显著性检验,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学校性质对高学位教师占比有一定的影响。2004年及以前升本院校在教师不同层次学位占比上基本持平,两者高学位教师占比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东部地区院校的博士教师占比分别高于中部和西部2.62%和5.59%,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院校硕士学历教师占比高于西部地区约5%,西部地区院校无学历教师占比高出东部和中部地区约5%。对三者具高学位教师占比进行显著性检验,其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院校所在地域对高学位教师占比有一定的影响。具体情况,详见表7。

表7 具有硕博学位的专任教师教师院校分类显著性检验

若从院校个体情况来看,具有硕博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最高的院校为91.73%,比例最低的为42.98%,两者相差约49%。其中具有硕博学位的教师占比在80%以上的有6所,约占16.22%的院校;占比在50%以下的有5所,约占13.51%的院校。

(四)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段教师的构成情况,反映了高校教师队伍的生命力的发展态势。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年龄在 35 岁以下的教师称为青年教师,他们年轻,有活力,易于接受新事物,但普遍缺乏教学经验;36-55岁之间的教师称为中年教师,他们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都不断得到提升,日益成熟,这一阶段为教师的最佳年龄阶段,是学校的骨干力量;55 岁以上的称为老年教师,他们教学经验丰富,但由于年龄原因,工作动力可能不足。

在37所新建本科院校的23299名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比最大,约占48.61%;36-55岁的中青年教师次之,约占47.14%;56岁以上的老年教师相对最小,约占4.25%。

若对37所新建本科院校不同年龄段的专任教师的占比进行分类比较,则民办院校的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占比均高于公办院校约9%,中年教师占比低于公办院校约18%,两者的年龄结构差距明显;2004年及以前升本院校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占比均低于2004年以后升本的院校约4%,中年教师占比高于2004年以后升本的院校约9%,两者中年教师占比存在显著性差异;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老年和青年教师比例略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中年教师比例略低于东部地区,对其进行显著性检验,东部和中部、西部地区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西部和中部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情况,详见表8。

表8 专任教师的年龄构成及显著性检验

若从院校个体情况来看,则中年专任教师占比最大的院校为73.81%,占比最小的学院为20.38%,两者相差约50%。中年教师占比在60%以上的有6所,约占16.22%的院校,占比在30%以下的有3所,约占8.11%的院校。

三、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存在问题及归因分析

(一)教师队伍数量不充足

1.教师数量不能满足学生规模的快速扩张

新建本科院校总体生师比偏高,大部分院校生师比未达到高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合格标准,不同院校之间相差悬殊。在调查统计的37所新建本科院校中,其整体生师比为19.6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9;75.68%的院校未达到高校基本办学条件合格标准。虽然生师比在不同院校分类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不同院校之间的生师比差距也比较悬殊。在调查统计的院校中,生师比最高竟高达25.78,两级差高达10.79。生师比反映了一所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率,较高的生师比说明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数量增长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长,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不能同步进行质量建设。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持续扩招,使得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2001年的14.8%到2014年的37.5%,短短15年增长了22.7个百分点。[1]但是在招生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学校的教师队伍的数量却没有得到充足的补充,从而导致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数量不能满足学生规模的快速扩张。

2.部分院校外聘教师比例欠合理

民办院校外聘教师比例过高,而西部地区院校外聘教师比例偏低。虽然从总体上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外聘教师比例与全国本科高校的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内部间不同院校的差距比较明显。其中,民办院校外聘教师比例高达40.06%,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民办院校面临着更多的教师短缺问题,不得不从外部聘请更多的教师来缓解学生规模扩张所带来的压力。西部地区院校外聘教师的比例仅为 11.73%,与东、中部地区存在显著性差异,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不同院校之间外聘教师比例差距悬殊,外聘教师比例最高的院校高达62.27%,最低的院校为4.68%,两者相差近58个百分点。外聘教师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缓解院校教师数量不足,保障正常的教学运行;二是借“脑”融“智”,加强学术交流,优化的教师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外聘教师比例过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数量不充足,而外聘教师比例偏小则可能说明与外界的专家学者交流、引智的机会比较少。民办院校之所以外聘教师比例过高,归根结底还是其教师数量的增长跟不上学生规模的扩张。相对于公办院校,民办院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费收入,这就会导致民办院校更倾向于通过扩大招生规模来增加学校的收入。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力量本就相对薄弱,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张,其师资队伍的建设无法适应扩招的速度,从而导致民办院校不得不外聘大量教师来缓解师资不足的问题。而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地域偏远,交通和经济相对于东中部地区而言还比较落后,加之学校的知名度较低、信息不灵通等各种原因,导致很多企事业、科研单位或其他院校的在职教师没有意愿去担任西部地区院校的外聘教师,从而导致西部地区院校的外聘教师比例相对偏低。

(二)教授职称比例偏低,教师职称结构有待优化

新建本科院校尤其是民办院校教师中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比例偏低,初级及以下职称的教师比例偏高,且部分院校教师职称结构严重失衡。在37所新建本科院校中,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仅占8.20%,具有初级及以下职称的教师比例为19.64%,其中,民办院校的初级及无职称教师占比高达32.04%。在高级职称教师占比上,公办院校高于民办院校8.13%,2004年以前升本的院校高于2004年以后升本的院校5.23%,东部地区的院校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院校。不同院校之间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差距较大,占比最多的学校达56.35%,最少的学校仅有15.35%,两者相差近41个百分点。之所以会出现教授职称比例偏低,初级及以下职称的教师比例偏高的结构失调现象,其原因主要有二:第一,职称评审制度重科研,轻教学,标准单一化。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院校,其教师队伍队伍在教学过程中更偏重于实践指导和社会服务,相对于传统的科研型大学,新建本科院校的工作重点是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单纯以期刊论文和专著为晋升的标准,使新建本科院校与研究型大学晋升标准趋同,不利于新建本科院校中的优秀教师得到合理的发展。第二,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较差。新建本科院校多是由高职高专升本而来,其原有的师资队伍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偏低,因此教师晋升的机会比较少,新引进的教师又缺乏一定的资历。特别是民办院校,由于教师的待遇有限、传统观念、经营者重视程度等各种原因,致使民办院校更难以引进高职称的教师,从而使得民办院校教师职称结构更加不协调。

(三)博士教师比例偏低,学位层次有待提高

新建本科院校博士教师的比例整体偏低,无学位教师的比例整体偏高,这种高学历人才缺少的状况不可避免地会制约师资队伍的科研潜力和发展的持续性。在37所新建本科院校中,其师资队伍的博士比例仅为8.41%,学士及无学位教师的比例为35.68%,有11所约占29.73%的院校的博士比例少于5.00%,有11所约占29.73%院校的无学历比例超过10.0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最高的院校为42.91%,比例最低的院校仅为1.10%,两者差距悬殊。若从不同院校分类情况来看,公办院校高学历比例高于民办院校,东部和中部地区院校高于西部地区,不同性质和地区的院校其高学历人才的比例差距较大。这种现状,主要与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背景和特点有关。首先,新建本科院校继承了升本前的师资队伍。新建本科院校升本后的教师队伍绝大部分来自于以前高职高专师资队伍,这不可避免地导致新建本科院校中一大批学历较低的教师的存在。其次,新建本科院校地理位置、声望、待遇不能吸引足够的高学历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多处于地级市,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其声望和地位也不能与传统的本科学校同日而语,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很难争夺到足够的高学历优秀人才。特别是民办院校或者西部地区的院校,由于学校性质、地理位置等原因,要想跟老牌本科院校争抢人才,更是难上加难。

(四)青年教师比例过大,中年教师和老年教师比例偏小

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年龄呈“正三角”状,中年教师和老年教师比例偏少,青年教师比例过大,特别是民办院校和2004年以后升本的院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年轻化。在调查统计的37所新建本科院校中,老年教师占比4.25%,中年教师占比47.14%,青年教师占比48.64%,呈现年龄越大比例越少的情况。特别是民办院校和2004年以后升本的院校,其青年教师占比分别为56.06%和52.19%。同时,不同院校之间的差距悬殊,中年教师占比最大的院校为73.81%,占比最小的仅为20.38%,其中,占比在30%以下的有3所,约占8.11%的院校。可见,新建本科院校的年龄结构失调现象明显,教师年龄结构欠成熟。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学校招聘新教师年龄单一。新建本科院校升本时间较短,教师队伍比较短缺,迫切需要引进大龄的教师。但是很多学校在招聘新教师时都是直接从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中进行招聘,甚至对年龄有一定的限制,从而导致大量的青年教师涌入,使教师队伍呈偏年轻化的状态。特别是民办院校和2004年以前升本的院校,由于其师资力量更加缺乏,所以引进的年轻教师比例更大。二是现有教师退休制度的不合理性。我国高校教师男性一般60岁退休,女性55岁退休,虽然这很好地保护了教师的休息权,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高校教师的发展轨迹。高校教师作为科研工作者,往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学术积累和沉淀才能厚积薄发,其学术造诣往往在中老年阶段才达到最高水平。但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在退休之后较少有机会被返聘回学校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这就导致新建本科院校老年教师比例偏小。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张,但高校的发展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张,更应强调的是内涵的发展。[2]作为院校核心的教师队伍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必然会制约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应以发展自身特色为前提,合理规划,促进教师结构的优化,满足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促进自身内涵式发展。

第一,实施人力资源供求预测,避免师资不足。虽然高校和社会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新建本科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招生规模、专业设置以及国家的政策法规,结合人力资源市场的供给和本校的内部状况,对所需引进的教师数量、结构进行分析,预测各个时期内本校的教师需求,从而确定自身的人员配置情况,避免师资不足的现象。

第二,重视引进培训,优化职称结构。虽然目前单一的职称评定制度难以改变,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可以从提高自身师资队伍素质方面入手,加强对教师进行业务和技能培训。职称评定归根结底还是要看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只有从根本上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才能真正解决教师高级职称比例偏低问题。同时,大力引进高级职称的教师,以暂时性地对自身教师的职称结构进行优化。高级职称教师的培养是长年累月的过程,短时期内并不能解决其高级职称比例偏低的现状。因此,目前可以先大量引进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在通过外援来优化职称结构的同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三,强化学历要求,优化学历结构。教师的学历水平反映了教师的科研潜质,新建本科院校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要引进高学历的教师队伍,这样才不会出现后劲不足的状况。虽然新建本科院校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存在诸多劣势,但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吸引高学历人才来校工作,诸如提高经济待遇、解决配偶工作[3]。另一方面,加大在职教师的学历提升力度,解决原先很多教师学位较低的问题,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要做好教师建设发展规划,通过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鼓励教师主动攻读更高学历。

第四,改变招聘模式,优化年龄结构。现在的招聘形式大多是直接从高校到高校,并且很多院校有一定的年龄限制,这就不可避免地使青年教师队伍的比例过大。因此,应拓宽招聘形式,取消年龄限制,更多地从行业、研究所或其他教育教学单位招聘经验比较丰富的大龄教育工作者或研究人员来校任教。同时,开发银发工程,提高返聘力度,适度增加对精力充沛、学术沉淀深厚的退休教师的返聘力度,这既可以改变目前老年教师比例偏低的现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掘老年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带领作用。[4]

第五,增加师资建设的经费投入。这一方面要求高校自身增加对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来保障学校有足够的经济力量来吸引优秀教师,培养本校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政府要增加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经费投入,相对于老牌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获得的财政拨款相对较少,特别是作为经费自筹的民办院校面临着经费不足的问题,这严重制约了高校自身的发展,从而使得新建本科院校特别是民办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不得不减少开支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应在加大对新建本科院校经费投入的基础上,通过设立各种基金会为民办院校提供经费低息贷款等必要的资助。

[1]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208/t20120830_141305.html,2014-08-13.

[2]曹杰明.论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应统筹处理的几个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47-48.

[3]邓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探索与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5-61.

[4]华玉,李兵,赵国英.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191-197.

(责任编辑 钟嘉仪)

2015-12-06

陈寒,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顾拓宇,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武汉/430079)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状态数据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基于状态数据信息的专业宏观调控与微观监控研究”(课题编号FCB110145)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生师职称民办
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变化趋势、区域比较及影响因素
民办本科院校开展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有效参与,构建“生师”角色转变的翻转教学高效课堂
乡村学校生师比下降 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仍有待提升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