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隐含碳贸易的国际关联效应研究
2016-11-24邓光耀张忠杰
邓光耀 张忠杰
(1.甘肃经济发展数量分析研究中心兰州730020;2.兰州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兰州730020)
中国隐含碳贸易的国际关联效应研究
邓光耀1,2张忠杰1,2
(1.甘肃经济发展数量分析研究中心兰州730020;2.兰州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兰州730020)
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中相关数据,基于拓展的假设抽取法,研究了中国隐含碳贸易的国际关联效应。研究结果如下,中国是隐含碳净出口国,并且存在部门上的差异,其中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的隐含碳进出口量均最大;中国的隐含碳贸易存在国别上的差异,按照进口来源地划分,位居前三的国家依次是韩国、日本、德国;按照出口目的地划分,位居前三的国家依次是美国、日本、德国。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对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采掘业等部门的自身消费隐含碳的影响相对较小。抽取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往来不但影响了中国自身消费的隐含碳,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之间的隐含碳贸易。
隐含碳贸易; 假设抽取法;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一、引言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发生了分离,传统的谁生产谁负责的减排模式会引起“碳泄漏”(Carbon Leakage)的问题[1-2],通过产品进口来代替本国生产的方式可以规避碳减排责任,这会弱化减排政策效果,并对产品出口国家不公平[3-4]。贸易产品所隐含的碳排放被称为隐含碳贸易(Embodied Carbon Trade),中国是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节能减排压力巨大,并且长期存在贸易顺差,因此研究中国的隐含碳贸易问题是必要的。
目前,研究者主要通过投入产出法来核算隐含碳贸易量,按照采用的投入产出表的差异,可以分为单区域投入产出法和多区域投入产出法。(1)单区域投入产出法。Linder和Guan(2014)[5]计算了中国2007年各部门的隐含碳贸易量,并分析了各部门直接碳排放量和间接碳排放量的差异。Zhang和Huang(2012)[6]研究了江苏省1997—2007年的隐含碳贸易和消费情况,并核算了各行业的碳减排潜力。Dong等(2014)[7]研究了北京市2000—2007年隐含碳贸易和消费情况,指出北京市的隐含碳进口有增加的趋势。(2)多区域投入产出法。Peter等(2011)[8]研究了采用EEBT(Emissions Embodied in Bilateral Trade)模型和MRIO(Multi-Region Input-Output)模型计算隐含碳贸易的差异。Su和Ang (2014)[9]计算了1997年中国国内八大区域
的隐含碳贸易量,分析了区域间贸易和国际贸易对碳排放的不同影响。虽然已经有部分文献研究了中国或者其他国家的隐含碳贸易情况,但是很少有人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来研究中国的隐含碳贸易问题,未对中国隐含碳贸易的进口来源地和出口目的地进行细分,并且也没有人利用广义假设抽取法来研究中国隐含碳贸易的国际关联效应。
假设抽取法(Hypothetical Extraction Method,简称HEM)是一种研究行业关联效应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抽取某个或者某几个行业,通过对比抽取前后产出的变化来测度该行业(或者行业块)在经济系统中的作用。已有的研究已经将假设抽取法应用于碳排放的部门关联[10-13]、水资源的部门关联[14-16]、土地资源的部门关联[17-18]、建筑业与其他部门的关联[19]、能源部门和非能源部门的关联[20]、增加值贸易的关联效应[21]。碳排放方面:Wang等(2013)[10]利用假设抽取法计算了中国2007年8个行业块碳排放的关联效应;钱明霞等(2013)[11]运用假设抽取法计算了中国2007年11个产业群的总碳关联、前向碳关联和后向碳关联,并将碳关联区分为内部效应、混合效应、净后向效应和净前向效应;Zhao等(2015)[12]基于修正的假设抽取法对南非2005年的8个行业块的碳排放关联效应进行了研究;Ali (2015)[13]以意大利2011年各部门碳排放为例,比较了利用前向关联系数、后向关联系数和假设抽取法计算各部门碳排放关联效应的异同。水资源方面:Duarte等(2002)[14]首次对部门关联效应进行了分解,并以西班牙各部门水资源关联效应为例,将其分解为内部效应、混合效应、净后向效应和净前向效应;马忠和徐中民(2008)[15]利用假设抽取法测算了中国2000年各产业部门用水的关联效应;和夏冰等(2012)[16]基于假设抽取法测算了中国2007年各部门间水资源的流动转移情况。土地资源方面:王亚菲等(2011)[17]基于假设抽取法计算了北京市2007年生产性土地的部门关联指标,对9部门块土地资源关联效应进行了分析;杨向飞等(2012)[18]利用假设抽取法计算了甘肃省2002年9部门块的土地资源关联效应。建筑业与其他部门的关联方面:Song等(2006)[19]利用假设抽取法研究了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各国建筑业与其他部门的关联效应。能源部门和非能源部门的关联方面:Guerra和Sancho(2010)[20]基于假设抽取法研究了西班牙2004年能源部门和非能源部门的关联效应。增加值贸易方面:邓光耀等(2016)[21]将假设抽取法拓展到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中,并研究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增加值贸易的关联效应。以上文献对假设抽取法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多局限于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本文进一步将假设抽取法应用到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中(本文将拓展到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中的假设抽取法称为广义假设抽取法),并应用于中国隐含碳贸易的国际关联效应研究。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具体如下:首先,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2009年的隐含碳进出口量以及自身消费产品的隐含碳量进行了系统的核算,并按照部门、进口来源地和出口目的地进行了细分。其次,将假设抽取法从单区域拓展到多区域,并利用拓展的假设抽取法研究了抽取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往来所产生的中国隐含碳贸易的国际关联效应。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隐含碳贸易的计算方法
根据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中的投入产出表的结构(见表1),由行方向的平衡关系,可得
(1)
其中,Xr为国家(地区)r的总产出列向量,Arr为国家(地区)r的中间使用中使用自身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rs为国家(地区)s的中间使用中使用地区r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Yrr为国家(地区)r的最终使用中来源于自身产品的列向量,Yrs为国家(地区)r的产品出口给国家(地区)s最终使用的列向量。
表1 世界投入产出表的结构
注:AUS代表澳大利亚,ROW代表世界其他地区。
类似于Peters等(2011)[8]、Zhang和Anadon(2014)[22]、Deng等(2016)[23],将公式(1)按照国家(地区)叠放,可得
X*=A*X*+Y*
(2)
(3)
公式(2)可变换为
X*=(I-A*)-1Y*
(4)
(5)
λ=θ(I-A*)-1
(6)
(7)
其中,Yrs是最终使用部分中国家(地区)r部门i的产品出口到国家(地区)s的贸易量。类似地,可得国家(地区)r从国家(地区)s进口的部门i产品的碳排放量
(8)
公式(8)中的符号类似于公式(7)中的符号,不再赘述。
(二)假设抽取法
参考假设抽取法的原理[14],以国家(地区)1为例,说明抽取国家(地区)1与其他国家(地区)贸易往来对世界隐含碳贸易的影响(即切断国家(地区)1与其他国家的联系)。抽取中间使用部分国家(地区)1与其他国家(地区)贸易往来后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Δ和列昂惕夫逆矩阵LΔ如下
(9)
从而,新的完全碳排放系数行向量为
λ*=θLΔ
(10)
抽取最终使用部分国家(地区)1与其他国家(地区)贸易往来后的最终使用矩阵为
(11)
从而,新的世界各国家(地区)之间的隐含碳贸易矩阵如下
(12)
公式(6)和公式(12)两边的差为
(13)
将公式(13)中的国家(地区)替换为中国,可得抽取产品贸易往来前后中国隐含碳贸易的国际关联效应。由于抽取后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已经无贸易往来,因此净前向关联效应就是中国出口产品的隐含碳(隐含碳出口),净后向关联效应就是中国进口产品的隐含碳(隐含碳进口)。
(三)数据来源
投入产出表和碳排放数据均来自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包括27个欧盟国家和13个其他大的经济体1995—2011年共17个年度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但是碳排放量只有1995—2009年的数据,因此选取2009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其他年份可以类似分析,不再赘述)。另外,按照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的表述,中国是指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单列。世界投入产出表将除27个欧盟国家和13个其他大的经济体以外的国家(地区)合并为一个地区(世界其他地区,记为ROW)。
三、实证分析
(一)净前向关联效应(隐含碳出口)和净后向关联效应(隐含碳进口)
根据本文的公式(13),可得到抽取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贸易往来的净前向关联效应(隐含碳出口)和净后向关联效应(隐含碳进口),按照部门整理如表2所示,按照出口目的地和进口来源地整理如表3所示。
从表2可以看到:(1)2009年中国隐含碳进口量位居前三的部门依次是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34.55百万吨)、机械设备制造业(21.36百万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9.33百万吨)。(2)2009年中国隐含碳出口量位居前三的部门依次是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297.56百万吨)、纺织业(114.96百万吨)、机械设备制造业(84.45百万吨)。(3)2009年中国隐含碳净出口量位居前三的部门依次是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263.01百万吨)、纺织业(113.77百万吨)、机械设备制造业(63.08百万吨)。总体来说,中国存在隐含碳净出口。
表2 2009年中国各部门的隐含碳贸易 (单位:百万吨)
注:部门1-35依次为农林牧渔业(1)、采掘业(2)、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3)、纺织业(4)、服装鞋帽皮革制造业(5)、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6)、印刷造纸业(7)、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8)、化工业(9)、橡胶塑料制造业(1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1)、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2)、机械设备制造业(13)、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1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5)、其他制造业(16)、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17)、建筑业(18)、机动车和摩托车销售维修燃料批发和零售业(19)、批发业(机动车和摩托车销售维修、燃料批发业除外)(20)、零售业(机动车和摩托车销售维修、燃料零售业除外)(21)、餐饮业(22)、内陆运输业(23)、水运业(24)、空运业(25)、其他形式的运输业(26)、邮政业(27)、金融业(28)、房地产业(2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0)、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31)、教育业(32)、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33)、其他团体个人和社会服务业(34)、家政服务业(35)。
表3 2009年中国隐含碳贸易按进口来源地及出口目的地细分 (单位:百万吨)
注:澳大利亚(AUS)、奥地利(AUT)、比利时(BEL)、保加利亚(BGR)、巴西(BRA)、加拿大(CAN)、中国(CHN)、塞浦路斯(CYP)、捷克(CZE)、德国(DEU)、丹麦(DNK)、西班牙(ESP)、爱沙尼亚(EST)、芬兰(FIN)、法国(FRA)、英国(GBR)、希腊(GRC)、匈牙利(HUN)、印度尼西亚(IDN)、印度(IND)、爱尔兰(IRL)、意大利(ITA)、日本(JPN)、韩国(KOR)、立陶宛(LTU)、卢森堡(LUX)、拉脱维亚(LVA)、墨西哥(MEX)、马耳他(MLT)、荷兰(NLD)、波兰(POL)、葡萄牙(PRT)、罗马尼亚(ROM)、俄罗斯(RUS)、斯洛伐克(SVK)、斯洛文尼亚(SVN)、瑞典(SWE)、土耳其(TUR)、中国台湾地区(TWN)、美国(USA)、世界其他地区(ROW)。
根据公式(13),隐含碳进口量或者出口量较大的部门主要是中国当年的产品进口量或者出口量较大,当然也与各部门的碳排放系数正相关。另外,对于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来说,隐含碳进出口均较大,这是因为这些部门存在产品进口再加工之后再出口的现象。
从表3可以看到:(1)2009年中国隐含碳进口量按照进口来源地划分,位居前三的国家(地区)*ROW包含多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参与排名,隐含碳出口目的地和净出口目的地的排名类似处理。依次是韩国(12.08百万吨)、日本(10.34百万吨)、德国(9.99百万吨)。(2)2009年中国隐含碳出口量按照出口目的地划分,位居前三的国家(地区)依次是美国(201.77百万吨)、日本(76.14百万吨)、德国(49.65百万吨)。(3)2009年中国隐含碳净出口量按照净出口目的地划分,位居前三的国家(地区)依次是是美国(193.31百万吨)、日本(64.80百万吨)、德国(39.67百万吨)。
类似于按照部门划分的隐含碳进出口量的解释,2009年中国隐含碳量按照进口来源地和出口目的地划分,排名靠前的国家是因为与中国的产品进出口贸易量较大,当然也与不同国家碳排放系数的相对大小有关。另外,由于2009年中国与日本、中国与德国的双边贸易较为活跃,因此隐含碳进出口量均较大。
为了同时揭示隐含碳贸易的国家和部门差异,以中国各部门从德国、日本、韩国和美国的隐含碳进出口为例,画出相应的折线图,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中国各部门从德国、日本、韩国和美国的隐含碳进口量(单位:百万吨)
图2 中国各部门向德国、日本、韩国和美国的隐含碳出口量(单位:百万吨)注:图1和图2中的各部门与表2中的完全一致。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到:(1)中国各部门从韩国、日本、德国以及美国的隐含碳进口量差异较大,主要是机械设备制造业(13)、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1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5)存在隐含碳进口。(2)中国各部门向韩国、日本、德国以及美国的隐含碳出口量差异较大,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14)的出口量最多。(3)对比图1和图2,可以发现,中国各部门从韩国、日本、德国以及美国的隐含碳的隐含碳进口量一般小于对应的出口量。
(二)自身混合效应
根据公式(13)可得自身混合效应,也就是抽取前后中国满足自身消费产品的隐含碳差额,抽取前自身消费产品的隐含碳、抽取后自身消费产品的隐含碳以及两者的差额(自身混合效应)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到:(1)在抽取发生之前,2009年中国自身消费产品的隐含碳排放量位居前三的部门依次是建筑业(2 275.84百万吨)、机械设备制造业(303.64百万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54.18百万吨)。由于建筑业产品不便于运输,因此中国生产的产品一般用于自身消费,因此建筑业自身消费的隐含碳排放量最大。(2)在抽取发生之后,2009年中国自身消费产品的隐含碳排放量位居前三的部门依次是建筑业(2 129.97百万吨)、机械设备制造业(276.70百万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28.72百万吨)。(3)从抽取前后的差额(自身混合效应)来看,位居前三位的部门依次是建筑业(145.87百万吨)、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32.72百万吨) 、机械设备制造业(26.94百万吨)。(4)从抽取后与抽取前的比值来看,占比最大的部门依次是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99.1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97.38%)、采掘业(95.88%),这说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对这些部门的自身消费影响相对较小,故抽取后与抽取前的比值较大。
对比表2和表4中的结果,可以发现2009年中国自身消费产品的隐含碳远大于进口产品的隐含碳和出口产品的隐含碳,这是因为中国生产的产品一般先用于自身消费,然后才会用于出口,另外一般来说,自身生产的产品不足以满足自身消费时才会从其他国家进口。
(三)其他国家(地区)的混合效应
根据公式(13),可得其他国家(地区)的混合效应,也就是抽取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往来前后引起其他国家之间隐含碳贸易(包括其他国家对自身产品消费的隐含碳)的变化值,按照部门整理的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到:(1)无论是抽取之前,还是抽取之后,在2009年,除中国外其他国家之间隐含碳贸易量(包括这些国家自身消费产品的隐含碳)按部门来说,位居前三的部门依次是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2 990.43百万吨、2 980.44百万吨)、建筑业(2 798.69百万吨、2 624.43百万吨)、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1 482.77百万吨、1 416.30百万吨)。(2)对抽取前后的差额来说(除中国外其他国家(地区)的混合效应),2009年位居前三部门的是建筑业(174.26百万吨)、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77.12百万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76.84百万吨) 。(3)从抽取后与抽取前的比值来看,占比最大的部门依次是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99.6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98.80%)、空运业(98.69%)。
表4 中国自身消费产品的隐含碳 (单位:百万吨、%)
注:表4中的部门与表2中的部门完全一致;差额是指抽取前减去抽取后的值,占比是指抽取后与抽取前的比值,合计一栏的占比是指抽取后的合计与抽取前的合计之比,占比越小,影响越大;中国的部门19和35在世界投入产出表中的总产出等于0或者很小。
表5 其他国家(地区)的混合效应(按部门) (单位:百万吨、%)
注:表5中的部门与表2中的部门完全一致;差额是指抽取前减去抽取后的值,占比是指抽取后与抽取前的比值,合计一栏的占比是指抽取后的合计与抽取前的合计之比,占比越小,影响越大。
表6 抽取前后德国、日本、韩国和美国的隐含碳变化 (单位:百万吨、%)
注:按照公式(13),进出口中不包含这些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差额是指抽取前减去抽取后的值,占比是指抽取后与抽取前的比值,占比越小,影响越大。
对比表4和表5中的结果,从抽取后与抽取前的比值来看,抽取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贸易往来对中国自身的混合效应大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的混合效应。
类似于按照部门的整理,可以得到按照国家整理的结果,并且也可以得到同时考虑国家和部门的结果,本文以德国、日本、韩国和美国为例,说明抽取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往来前后引起其他国家之间隐含碳贸易(包括其他国家对自身产品消费的隐含碳)的变化情况,具体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6可以看到:(1)从隐含碳进口抽取后与抽取前的比值来说,抽取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往来对美国的影响最大(88.92%)、韩国次之(91.32%),德国第三(91.99%),日本最小(92.36%)。(2)从隐含碳出口抽取后与抽取前的比值来说,抽取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往来对韩国的影响最大(85.73%)、日本次之(89.07%)、德国第三(90.34%)、美国最小(92.40%)。(3)从自身消费产品的隐含碳抽取后与抽取前的比值来说,抽取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往来对韩国的影响最大(92.54%)、日本次之(93.63%)、德国第三(94.82%)、美国最小(96.47%)。
德国、日本、韩国和美国抽取前后各部门隐含碳进口、出口以及自身消费产品的变化情况如图3-5所示。
图3 德国、日本、韩国和美国抽取前后各部门隐含碳进口的变化(单位:%)
图4 德国、日本、韩国和美国抽取前后各部门隐含碳出口的变化(单位:%)
图5 德国、日本、韩国和美国抽取前后各部门自身消费产品的隐含碳变化(单位:%)注:图3-5中的各部门与表2中的完全一致
从图3-图5可以看到:对德国、日本、韩国和美国大部分部门来说,无论是隐含碳进口、隐含碳出口,还是自身消费产品的隐含碳,抽取后与抽取前的比值均大于80%,以下情况例外:(1)对德国、日本和美国的隐含碳出口来说,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14)、家政服务业(35),抽取后与抽取前的比值小于80%;对韩国来说,只有家政服务业(35),抽取后与抽取前的比值小于80%;这说明抽取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对不同国家、不同部门的影响大小存在较大的差异。(2)对德国、韩国和美国的隐含碳进口来说,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14)、家政服务业(35),抽取后与抽取前的比值小于80%;对日本来说,只有家政服务业(35),抽取后与抽取前的比值小于80%;需要说明的是,在2009年的世界投入产出表中,德国、日本、韩国和美国的家政服务业的进口本身等于0。(3)对德国、韩国和美国自身消费产品的隐含碳来说,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14)、家政服务业(35),抽取后与抽取前的比值小于80%;对日本来说,只有家政服务业(35),抽取后与抽取前的比值小于80%;另外,在2009年的世界投入产出表中,德国、日本、韩国和美国的家政服务业自身消费的产品本身等于0。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中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和碳排放数据,构建了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并基于拓展的假设抽取法,研究了2009年中国隐含碳贸易的国际关联效应,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中国隐含碳进口量位居前三的部门依次是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隐含碳出口量位居前三的部门依次是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纺织业、机械设备制造业;总体来说,中国是隐含碳净出口国,传统的谁生产谁负责的减排模式对中国这样的隐含碳净出口国是不公平的。(2)中国隐含碳进口量按照进口来源地划分,位居前三的国家依次是韩国、日本、德国;隐含碳出口量按照出口目的地划分,位居前三的国家依次是美国、日本、德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更应该加强与隐含碳进口来源地和出口目的地较大的国家节能减排技术方面的合作。(3)抽取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对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采掘业等部门的自身消费隐含碳影响相对较小。由于这些行业受到贸易变动的冲击较小,因此碳泄漏的问题并不严重。(4)以德国、日本、韩国和美国为例,从隐含碳进口抽取后与抽取前的比值来说,抽取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往来对美国的影响最大、韩国次之,德国第三,日本最小;从隐含碳出口抽取后与抽取前的比值来说,抽取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往来对韩国的影响最大、日本次之、德国第三、美国最小;从自身消费产品的隐含碳抽取后与抽取前的比值来说,抽取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往来对韩国的影响最大、日本次之、德国第三、美国最小。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得到以下政策启示:(1)由于中国是隐含碳净出口国,传统的谁生产谁负责的减排模式对中国是不利的,由此产生的碳泄漏问题可能导致全球二氧化碳减排预期目标难以实现,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碳减排模式,产品消费国需要给与中国一定的经济补偿,也即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需要对碳减排负责。(2)中国各部门产品自身消费及贸易的隐含碳差异较大,抽取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对不同部门的影响也不一样,因此,对于碳排放较多的部门,更应该注意提升其节能减排效率,对高能耗、高排放产品的出口进行必要的限制,同时加大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金融支持,从而降低碳排放量。(3)中国的隐含碳贸易存在国别上的差异,抽取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对不同国家的影响也不一样,因此对于与中国贸易往来较多的国家,例如美国、日本、德国,更需要加强与其节能减排和产品贸易方面的合作。
[1]Wyckoff A W, Roop J M. The Embodiment of Carbon in Imports of Manufactured Products:Imp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J].Energy policy, 1994, 22(3):187-194.
[2]Schaeffer R,Sá D A. The Embodiment of Carbon Associated with Brazilian Imports and Exports[J].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1996, 37(6): 955-960.
[3]Pan J, Phillips J, Chen Y. China’s Balance of Emissions Embodied in Trade: Approaches to Mansurement and Allocating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2008, 24(2):354-376.
[4]Peters G P, Hertwich E G. Post Kyoto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Production versus Consumption[J]. Climate Change, 2008, 86(1):51-66.
[5]Lindner S, Guan D. A Hybrid—Unit Energy Input—Output Model to Evaluate Embodied Energy and Life Cycle Emissions for China's Economy[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14, 18(2): 201-211.
[6]Zhang M, Huang X. Effects of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on Carbon Reduction: An Analysis of Jiangsu Province, China[J]. Energy, 2012, 44(1): 515-526.
[7]Dong H, Geng Y, Fujita T, et al. Three Accounts for Regional Carbon Emissions from both Fossi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ndustrial Process[J]. Energy, 2014, 67(4): 276-283.
[8]Peters G P, Minx J C, Weber C L, et al. Growth in Emission Transfers via International Trade from 1990 to 2008[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1, 108(21): 8903-8908.
[9]Su B, Ang A W. Input-output Analysis of CO2 Emissions Embodied in Trade: A Multi-region Model for China[J]. Applied Energy, 2014, 114(15): 377-384.
[10]Wang Y, Wang W, Mao G, et al. Industrial CO2Emissions in China based on the Hypothetical Extraction Method: Linkage Analysis[J]. Energy Policy, 2013, 62(7):1238-1244.
[11]钱明霞,路正南,王键.基于假设抽取法的产业部门碳排放关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9):34-41.
[12]Zhao Y, Zhang Z, Wang S, et al. Linkage Analysis of Sectoral CO2Emissions Based on the Hypothetical Extraction Method in South Africa[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5, 103(1): 916-924.
[13]Ali Y. Measuring CO2Emission Linkages with the Hypothetical Extraction Method(HEM)[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5, 54(3): 171-183.
[14]Duarte R, Sánchez C J, Bielsa J. Water Use in the Spanish Economy: an Input-output Approach[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2, 43(1):71-85.
[15]马忠,徐中民. 改进的假设抽取法在产业部门用水关联分析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2008,(2):176-182.
[16]和夏冰,王媛,张宏伟,王文琴,王丽丽. 我国行业水资源消耗的关联度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2,(4):762-768.
[17]王亚菲. 北京市生产性土地的部门关联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5):56-60.
[18]杨向飞,苏芳,尚海洋. 基于HEM的甘肃省2002年土地资源的部门关联效应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12):22-27.
[19]Song Y, Liu C, Langston C. Linkage Measures of the Construction Sector Using the Hypothetical Extraction Method [J].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2006, 24(6): 579-589.
[20]Guerra A I, Sancho F. Measuring Energy Linkages with the Hypothetical Extraction Method[J].Energy Economics, 2010, 32(4): 831-837.
[21]邓光耀,张忠杰,任苏灵.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增加值贸易的效应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6,(4):46-51.
[22]Zhang C, Anadon L D. A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Analysis of Domestic Virtual Water Trade and Provincial Water Footprint in China[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4, 100(2): 159-172.
[23]Deng G, Ma Y, Li X. Regional Water Footprint Evaluation and Trend Analysis of China Based on Inter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J]. Journal Cleaner Production, 2016, 112(5): 4674-4682.
责任编辑 应育松
A Study on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ng Effect of China’s Embodied Carbon Trade: Based on Generalized Hypothetical Extraction Method
DENG Guang-yao1,2, ZHANG Zhong-jie1,2
(1. Center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Gansu Economic Development, Lanzhou 730020, China;2. School of Statistics,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Lanzhou 730020, China)
In this paper, an extensional hypothetical extraction method is applied to estimate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ng effect of China’s embodied carbon trade in 2009, based on the 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 (WIOD).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first, China is a net exporter of carbon emission, and there are departmental spatial diversities. Among the 35 departments, electrical and optic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the biggest carbon emission export and import volumes; second, there are national differences on the carbon emission trade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source of imports, the top three countries are South Korea, Japan and Germany. And according to the export destination, the top three countries are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Germany; third, the extraction of Chinese trade with other countries has less effect on the self-consumed carbon emission from gas, water, electricity production and supply industry, non-metallic mineral production industry, mining industry and other departments in China; Last, the extraction of Chinese trade with other countries not only affects Chinese self-consumed carbon emission, but also affects the embodied carbon trade between other countries. Therefore, those department with more carbon emissions should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Moreover, for the countries which have more trades with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in energy-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embodied carbon trade; hypothetical extraction method;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MRIO)
2016-08-14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XJL017);甘肃省软科学项目(1604ZCRA022)
邓光耀,男,经济学博士,甘肃经济发展数量分析研究中心、兰州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讲师, 主要从事投入产出分析和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张忠杰,男,经济学博士,甘肃经济发展数量分析研究中心、兰州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统计研究。
F752
A
1005-1007(2016)11-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