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与流动人口服务机制创新研究——以绍兴市钱清镇为例
2016-11-24姜秀华
姜秀华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社会资本与流动人口服务机制创新研究——以绍兴市钱清镇为例
姜秀华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实现流动人口的异地融入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题中之意。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政府主导下的“安徽人之家”,为以安徽籍为代表的流动人口的社会资本积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以地缘为纽带的流动人口固有的原始社会资本是早期流动人口的异地生存的有效土壤,探索有效的流动人口原始社会资本积累的路径也是流动人口社会组织的时代要义。
社会资本;流动人口;社会组织
所谓流动人口一般是指户籍未作变动的临时性移动人口(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异地居住的人口),在国外,类似的群体被称为“国内移民”(internal migration)。到2014年年末,我国的流动人口达2.53亿人,预计2020年我国的流动迁移人口将逐步增加到2.91亿,相当于五分之一的国人在流动。流动人口群体是改革开放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繁荣的衍生物,他们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劳动力资源,带来了独特的“人口红利”。就浙江而言,15%的省内GDP是浙江流动人口贡献的。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显示,越来越多的流动家庭具有异地定居的强烈愿望。在浙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背景之下,研究流动人口的社会服务问题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绍兴市钱清镇的情况比较典型,钱清的外来人口多于本地人口,登记在册的本地户籍人口6.02万,而流动人口就有8.3万。由于该区域的企业众多,吸引着大量的外来人,而流动人口的聚集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一些社会管理难题也日益凸显。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提升流动人口群体的创造力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需要我们探索有效的流动人口服务机制。近年来,社会资本理论进入学者专家的研究领域,为解决流动人口的异地管理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一、社会资本及其作用
社会资本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无形资产”。“社会资本是指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大部分的可触知的资产:即良好的愿望、遵循、同情以及构成一个社会单位的个人和家庭之间的社会交往”①。福山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规范或规则,为社会个体之间的交往提供一种非正式的价值观准则。帕特南则认为社会资本是“普通公民的民间网格”和维系这种网格的规范。②总体看来,西方学者把社会资本定位成一种维系自身交往的价值规范和由此形成的一种网格关系。
近年来,随着社会资本理论的兴起,国内也有不少学者把社会资本理论引入国内流动人口社会管理的分析。曹子玮、赵延东等人将流动人口在城市中构建的关系网络分为两类,一类是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网络即“原始社会资本”,另一类是以“业缘”为基础的“新型社会资本”;他们认为原始社会资本是较为初级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流动人口生存的早期作用非常明显,但是随着流动人口群体自身需求层次的提升,固有的初级社会关系网络无法满足该群体的发展需要,需要构建本地化的新型的社会资本以达到真正融入异地的状态。从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得出一个共识:社会资本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或社会网络,这种社会关系有其内在的规范和准则。在早期的移民中,流动人口固有的原始社会资本可以降低他们社会交往的成本,有效实现内部的融合,对于社会稳定的维系和流动人口的异地生存具有积极功能。
二、流动人口社会组织的个案剖析
社会资本之于公序良俗的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的钱清镇的“安徽人之家”流动人口服务站的试点正是基于血缘地缘亲缘基础之上的“原始社会资本”的现实版。该组织自成立以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安徽人之家”工作站的建立充分利用了传统的社会资本,在有限的网络中信任彼此、互助互惠,在一定的时期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外来人口的异地存活量。“由于各种原因,在一个拥有大量社会资本存量的共同体中,生活是比较顺心的”③。就某种意义而言,存量充沛的现代社会资本是维系社会公序良俗的基础。
(一)社会资本
中国独特的农耕文化孕育了关系本位的“熟人社会”,家族式的社会组织形式决定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实质上是紧紧建立在血缘和地缘的基础上的同质化的关系网络。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流行语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以血缘地缘亲缘为纽带的原始社会资本的独特社会功能。费孝通曾说“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④传统的社会资本孕育于强大的社会信任,有助于流动人员在陌生的社会中彼此产生依赖感和信任感。安徽人之家的建立正是依靠血缘、地缘和亲缘等传统的社会资本,在异地他乡为外来的安徽籍务工者构建了一个温馨的家。该组织聘请安徽籍工作人员,主要服务于安徽籍等流动人口群体,提供法律咨询、社会困难帮扶、劳资纠纷调解、社会志愿服务等形式的公共服务资源。由于是基于共同的文化基因和血缘的亲近,使得该组织成立早期运行顺利、成效显著。
(二)社会信任
福山在《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中指出“所谓信任,是在一个团体中,成员彼此常态、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基础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规范以及个体隶属于那个社团的角色,”⑤信任会给社会成员一种归宿感(sense of belonging),“一种在家的感觉”。安徽人之家流动人口社会组织的成立、运行、维系和发展的整个过程正是基于地缘、血缘的原始社会资本基础上的自身认同孕育的内部信任。在这样的团体中先天的共性很容易孕育内部的信任,正是基于信任,该组织主动为安徽务工者收集民情信息、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和各类困难帮扶救助,工作站的工作高效、便捷。工作站的运行正是原始社会资本中社会信任的最大化的激活,它将社会各界的社会资源充分整合,为了共同的信任和精神归属,形成一种自发到自为的工作过程,这正是基层政府创新社会治理的新途径,将原始社会资本的优势充分挖掘并现实化,让外来者在异地他乡有了一个归属和适应的缓冲地带。正如福山所说,信任成为流动人口在异地他乡的一种成员间的彼此的期待、承诺和立身之本。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面对社会各种诱惑导致失信的成本减低,信任危机接踵而至的新形势之下,该组织在原始社会资本基础上产生的强大的社会信任为我们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一种思考的视角。
(三)社会融入
我们的文化基因产生了维系传统社会关系网络的两大纽带:血缘和地缘,他们已紧紧嵌入了我们的精神世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变革,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中国社会空间结构中,大量的社会人口流动性增强的同时,一方面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异质性也越来愈高,但是带有血缘和地缘本位印痕的特殊信任模式,依然强有力支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人们的权力意识、独立意识、公平意识及法治意识凸显,城乡二元结构也在不断肢解。因而,流动人口在异地生存的早期活动中,主要依靠的本身固有的血缘、地缘基础上的原始资本所覆盖的社会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络为流动人口的异地生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但是,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流动人口的早期社会交往活动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尽管形式上入乡了,但是实质上并未随俗。调查表明,流动人口交往和活动的对象绝大多数是同质化的人际关系,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与本地的异质人群的交往活动被边缘化,结果造成流动人口群体异地生活的小圈子化,无法与本地社会资源有效衔接和整合,无法构建新型的社会资本满足流动人口在子女就学、医疗保险、政治参与等方面需求。“安徽人之家”流动人口组织设计的初衷在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希望能够为流动人口真正的异地融入难题的解决提供可供参考的鲜活的材料。
三、流动人口社会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安徽人之家”流动人口自治组织,自成立以来在矛盾调解、困难帮扶、法律救助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赢得了社会各层人士的好评,但是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流动人口自治组织工作的有效性。
一是理念落后
在公民主体意识凸显的今天,政府为主导的社会管理的理念已经让位于全社会协同合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但是对于流动人口群体的定位依然很大程度上定位在“管和控”。维系社会的稳定,有效打击违法犯罪是管理流动人口的首要目标;提供医疗保障、子女就学、法律援助、困难帮扶等公共服务产品的定位被弱化。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流动人口的频繁迁徙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常态。现在流动人口往往是家庭式流动,父母子女合家流动,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显示,将近90%的已婚新生代流动人口是夫妻双方一起流动,与配偶、子女共同流动的约占60%,越来越多的流动家庭开始携带老人流动,并且他们具有异地定居的强烈愿望,他们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突破原始社会资本的关系网络,建立起新型的社会资本和本地人享有均等的各种社会机会。但是,一般说来,他们所获得的参与均等社会机会的几率是较低的。新的形势,需要转换思路,更新理念。树立“服务第一”的理念是一种大势所需。
二是保障不足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是现代社会的标识。“安徽人之家”社会组织的成立是流动人口治理的一种新思路。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效果明显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各种保障机制的失位已经制约了该组织的发展壮大。一是隶属关系不明晰。虽然是政府部门协同合作的产物,但是该组织的隶属问题一直不是很明晰,所以在各项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因责权不明产生某些阻力,无法有效及时全方位开展工作。二是经费不足。虽然该组织的各项活动开展已经纳入相对稳定的状态,为制度化的流动人口治理工作构建了初步的框架,但是专项经费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了制约了工作的深入开展。目前的工作开展主要是在“自筹”经费的供给制下,在早期的原始社会资本的正向功能的感染下,成员热情高、主体性凸显,经费的欠缺不会影响到工作的运行,但是制度化的框架下,成员自筹经费的模式出现了危机。
三是人员缺乏
专职人员缺乏也是该组织的一个短板。目前,该组织的人员构成有公安系统、流动人口管理局外聘人员和两位专管员组成。公安系统人员身兼两头,外聘人员专职,专管员也是身兼两头。工作任务繁重,时间分配无法科学供给,人员的缺乏和任务的繁重的突出矛盾已经显现。隶属关系不明晰导致的工作人员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该组织的服务对象具有特殊性,工作繁琐,工作量大也让一部分工作者望而却步。因此,要维系该组织的发展和壮大,为该组织配备一定的专职人员也是形势所需。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相关人员调查走访、外出学习取经和加强自身法律知识的学习以及服务理念的学习,提升该组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果,为流动人口群体提供温馨的服务产品。
四、优化流动人口社会组织的路径选择
全面小康社会是全体社会群体的美好生活追寻,习总书记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不能让一个民族、一个群体掉队。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流动迁移人口将会达到2.91亿。发展报告还指出,201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 50%以上的流动人口具有工作地长期居留的强烈意愿。作为服务流动人口的社会组织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探索科学的工作机制,承担起时代赋予的特殊使命。
一要更新理念,搭建平台,提升流动人口的社会资本存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的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时代性的奋斗目标。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第一阶段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衡量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之一是流动人口的城镇化问题。流动人口群体早期的生存所依赖的原始社会资本关系网络,其社会资本存量较低,随着其家庭式的流动新模式的出现已经不能满足该群体的发展需要,必须打破原有地缘、血缘关系网络的束缚,构建起异质化的关系网络,通过各种平台与本地社会成员开展密切的交往活动,通过改造和重塑现有的原始社会资本,真正融入到本地化的生活方式和产生本地化的价值认同,找到自身的本地化的社会定位。服务流动人口的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搭建文化共享平台、开办各种公益性的文化演出、提供各种免费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劳资法律服务等形式的产品,增进流动人口与本地文化的交流,让流动人口主动融入到本地化的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的轨道,增加异质化的社会关系网络,提升他们的新型社会资本存量,为本地化的社会融入奠定基础。
二要整合资源,探索机制,激活流动人口的社会资本转化
“安徽人之家”的运行主要依赖的是安徽籍同乡之间的社会资本,这种社会资本是初级的、原始的,要想提升该组织的社会生存能力,必须从外部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它的扩展和复制必须具备一些现实条件。一是政府管理部门(譬如派出所)要敢于放权;二是一批有理想、有创造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们用企业家精神经营和管理社会,我们称之为社会企业家;三是外来人口达到一定的规模,集中程度高;四是信任,既有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任,也有群众之间的信任。”⑥推进流动人口异地适应是融入的第一步,需要包括流动人口社会组织在内的社会各部门、政府各部门的大力协同合作与配合,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因而,需要政府部门整合社会各界资源,探索一种长效机制,激活流动人口的社会资本。同时,在政策制定、在经费发放和人员配置等方面鼓励流动人口社会组织的发展,增进流动人口对本地社会的信任感和亲近感;在子女就学、医疗保险、工作就业等方面开拓新的路径,满足他们的需求,以实现流动人口群体的社会资本的健康增长,为其社会融入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三要壮大组织,推进流动人口的本地化社会进程
打铁还需自身硬。由于“安徽人之家”的工作人员配备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各项工作的开展。壮大自身的工作人员队伍,提升他们的服务理念,也是有效推进流动人口本地化进程的加速器。作为流动人口社会组织,一方面要打破现有的思维框架,不能单纯依靠流动人口本身所具备的传统社会资本,更要通过异质化社会交往组织提升自身社会资本存量,从而使组织本身得到有序壮大,当然还要正确政府部门在工作人员的配置中的相应倾斜;另一方面,流动人口自治组织可以尝试和高校特别是党校系统的高校合作,加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相关课题的调研和研究,提升组织成员的理论水平和服务理念,为社会组织活动的开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也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提供可行性的方案,在推进流动人口的本地化社会进程中勇于担当。
[1]刘建明、史献芝.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4.
[2][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9).
[3]曹子玮.农民工的再建构社会网与网内资源流向[J].社会学研究,2003(3).
[4]赵延东.城乡流动人口的 经济地位及决定因素[J].中国人口科学,2002(4).
[5]刘建明、史献芝.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研究[M]. 人民出版社,2014.
[6]张丙宣、沈费伟. 安徽人之家的善意治理[J].浙江人大,2014(12).
[7]潘鸿雁. 当前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的难点及对策[J].兰州学刊2012(12).
注释:
①刘建明、史献芝.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4:48.
②[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 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③刘建明、史献芝.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4:49.
④刘建明、史献芝.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4:49.
⑤刘建明、史献芝.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4:63.
⑥张丙宣、沈费伟.安徽人之家的善意治理[J].浙江人大,2014(12).
流动人口分为个体和群体两类;而群体性的流动人口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着共同血缘、地缘和亲缘的群体,一类是来自不同地缘的异质化的群体。本文研究的是来自同一地缘安徽籍流动人口的异地社会管理问题。
Social Capital and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Service Innovation Mechanism ---A Case of Shaoxing Qianqing Town
Jiang Xiuhua
(Zhejiang Agricultural Business College,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The integration of migrant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of urbanization. Taking Keqiao District Shaoxing Qianqing town " Anhui’S home" for example,study migrants appropriate service innovation mech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apita. The accumulation of social capital of migrants, especially the localized accumulation of social capital for prosper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has a unique value and role. Established in the original social capital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migrants in the early migrants in different places. Chinese society is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system..Remote integration of migra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 achieving the objective of great significance.
social capital; social integration; migrants
C922
A
1671-864X(2016)10-0045-03
姜秀华(1981-),女,硕士研究生,讲师,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社会科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本文系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课题《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外来人口社会融入的创新机制》(12552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