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帮孩子挺住数学之“腰”
2016-11-23常育晶
常育晶
儿子上小学后学习一直不错,尤其是数学更为出色。但到了三年级,数学成绩却直线下滑,老师说问题出在应用题上,儿子对题意的理解总是出偏差。经过和老师沟通,我知道三年级是小学数学的“腰”,是从简单到相对复杂的过渡期,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孩子很容易在这个时候出现问题。老师说这不是智力问题,而是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以逾越的一个障碍,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此家长既不必过分担忧,又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只要经过合理引导,并加以针对性训练,大部分孩子都能顺利突破这个“瓶颈”,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听了老师的话,我焦虑的心情有所缓解,但怎么让儿子尽快突破瓶颈,又该如何帮助他呢?孩子还小,领悟能力、理解能力都不足,说深了不懂,说浅了又不行,大人看起来很简单的题,很明了的数字关系,可孩子就是理解不了,几次教授的失败让我一筹莫展。
一次遇到这样一道题:同学们去植树,三年级植树120棵,比四年级少60棵,比二年级多15棵,问三个年级共植树多少棵。这是一道稍稍复杂的和差问题,难度并不大。可我掰开揉碎了讲了好几遍,儿子就是不明白。我有些着急,忍不住想发火,“笨蛋”两个字就到嘴边了,可看着儿子忐忑不安又委屈的眼神,我终于没有说出口。我也知道孩子不容易,刚刚学习了较复杂的应用题,还没掌握方法,所以遭遇了“入门难”。这个时候家长的态度很重要,稍有不慎就会伤害孩子脆弱的心灵,打击他学习的信心。我觉得,这个时候只要孩子能够耐心地学,不放弃,问题就一定能得到解决,但如果家长方法不当,一旦让孩子丧失自信心,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留下隐患。所以,我耐住性子,让儿子先去休息一会儿。儿子一听可以休息,很高兴,吵着要买怪味豆吃,这是儿子最喜欢的零食。
怪味豆买回来了,儿子拿了两个小盘子开始分豆子。这是我们家的规矩,每样食物都要平均分,尽管老公没在家。看着儿子“爸爸一颗、妈妈一颗、我一颗”地在那里念念有词,我灵机一动,对儿子说:“今天别平均分了,爸爸工作最辛苦,咱们给爸爸多点好不好?”儿子说:“好啊,妈妈也辛苦,也要多给妈妈分点。”儿子的话不禁让我眼睛一热,心生感慨:虽然儿子不是绝顶聪明,但他温和、质朴,心里永远想着别人,单单这一点就足够我骄傲了。“妈妈,给爸爸分多少?”儿子问。我说:“爸爸要比妈妈多5颗,康康要比妈妈少3颗。”儿子听后认真地分了起来,不一会儿就分完了。等儿子分完,我问儿子:“你有几颗豆子?”儿子说“25颗。”“那你不用数能知道妈妈、爸爸各有几颗吗?”“当然。”儿子很快给出了答案。我又问儿子:“我们三个人一共多少颗豆子?”儿子不假思索,答案脱口而出。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我很是惊喜,赶紧拿出那个植树的题,引导儿子与分豆子相对比,儿子恍然大悟,很快写出了那道应用题的正确答案。
经过这件事我意识到,儿子对应用题不开窍,是因为生活经验不足,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不够强,一旦把离他生活遥远的植树问题变成现实中的分豆子,相关关系未变,他很快就能给出答案,思路也非常清晰,这说明以后应该多用这种“转换、嫁接”的教学方法,帮助儿子理解应用题。从那以后,每每遇到儿子一时理解不了的应用题,我就转换成生活中熟悉的物品或场景,帮助儿子直观感受,加强理解,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干巴巴地硬抠应用题里面的数字。
除了“转换、嫁接”,还有“实验”的办法。例如这道题:“有一桶油连桶重17千克,用去一半油连桶重9千克,油和桶各重多少千克?”这样的题,难点在于桶,桶是整体,不能分割求重量。为此,我找来电子秤和两个杯子,再加一瓶饮料,让儿子自己做实验来弄清楚“瓶子的重量不能分割”,来理解“用去一半的油,剩下的是一半的油和整个桶的重量之和”这个道理。经过类似于游戏的亲自动手实验,儿子很快就明白了。后来遇到相似的题目,儿子便能很快解出正确答案。
现在儿子已经上六年级了,应用题比三年级时难度大得多,但儿子已经不再需要用转换法和实验法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都增强了,“转换、实验”的拐棍可以丢掉了。
看着儿子名列前茅的数学成绩,欣喜之余,我很庆幸在儿子遇到学习瓶颈时自己没有焦躁,而是认真地找原因、想办法,教会了儿子独辟蹊径的解题思路,既帮他突破了数学学习中的第一个瓶颈,挺住了数学之“腰”,又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