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鲍罗廷:把蒋介石推上权力高峰的第一人

2016-11-23金一南

报刊荟萃·非常关注 2016年10期
关键词:汪精卫孙中山蒋介石

金一南

很多人以为蒋介石是孙中山选定的接班人。于是就说,接班人选错了。蒋介石也常以“总理唯一的接班人”自居。可事实上,孙中山生前并未指定接班人,当时的蒋介石也并不受重视。

1925年3月孙中山去世。该年7月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蒋介石还只是一个没有多大影响的人物,甚至连候补委员也不是。

蒋介石1905年在东京由陈其美介绍认识孙中山。但孙中山倚为股肱的军事人才,先是黄兴、陈其美,后是朱执信、邓铿、居正、许崇智和陈炯明。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他未委派蒋重要的军事职务。

蒋介石1963年11月在台湾回忆说:“我是21岁入党的,直到27岁总理才对我单独召见。虽然以后总理即不断地对我以训诲,亦叫我担任若干重要的工作,但我并不曾向总理要求过任何职位,而总理亦不曾特派我任何公开而高超的职位。一直到我40岁的时候,我才被推选为中央委员。我开始入党,到担任党的中央委员,这中间差不多相距了20年之久……”言语之间,饱含当年的不遇与委屈。

鲍罗廷也是一个谜。被派到中国来的共产国际或苏俄革命者,没有一人能如他那样,富有创造性地执行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指示;也没有一人能如他那样,对中国革命的进程发挥如此巨大的影响。

他是老资格的革命党人,出生于拉脱维亚,先后投身俄国、西班牙、墨西哥、美国、英国和中国革命运动。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传奇。

鲍罗廷是苏联驻华代表加拉罕介绍给孙中山的。

孙中山说他见过的共产国际人员中,印象最深、最为钦佩的人物,就是鲍罗廷。他称鲍罗廷为“无与伦比的人”。

加拉罕没有叫鲍罗廷去改造国民党。鲍罗廷也想不到,他到中国干的第一件也是后来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件事,是主持了对国民党的改造。

鲍罗廷之前,国民党在政治上、组织上和理论上都无法算作一个政党。它没有纲领,没有组织,没有章程,没有选举,也没有定期会议,连有多少党员也是一笔糊涂账。据说有30000,注册的却只有3000,交纳党费的又是6000。

鲍罗廷告诉孙中山,作为有组织的力量,国民党并不存在。孙中山大为震动。此前没有人对他说过这种话。孙中山下决心“以俄为师”,依靠鲍罗廷,运用苏俄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经验,改造国民党。

鲍罗廷像一部精细严密不知疲倦的机器那样高速运转起来。他严格按照俄国共产党的组织模式,依靠中国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对国民党开始了彻底改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那份至关重要的“一大宣言”,就是布尔什维克党人鲍罗廷亲自起草、中共党人瞿秋白翻译、国民党人汪精卫润色的。

见过鲍罗廷的人都对他印象深刻。他目光敏锐,思想深刻,而且极富个人吸引力。他讲话时手不离烟斗,对任何事物都极其敏感,不管面对什么样的记者,都能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将他们征服。只要他一出现,就能控制住在场的人,成为他们的中心。这正是他最为吸引人的地方。

他又非常注重中国的传统、习惯和礼节。他的房间不挂列宁像,只挂孙中山像。凡与他接触的人,都对他的非凡气质和征服听众的能力长久不忘。他协调不同派系的能力极强。只要他在,广州的各种势力基本都能相安无事。各派的人有事情都愿意找他商量解决,他也总能提出恰如其分的办法,让人满意而去。时间一长,他的住地便自然形成一个人来人往的中心,李宗仁回忆说,当时人们都以在鲍公馆一坐为荣。

连宋美龄也为鲍罗廷的个人风采所倾倒。后来蒋介石翻了脸,全国通缉捉拿鲍罗廷,宋美龄仍然说,鲍罗廷是一位非同凡响的人物。如此精明的鲍罗廷,在孙中山去世后却被蒋介石弄花了眼。

当时蒋介石要想成为强有力人物,面前至少有三个障碍:军事部长许崇智、外交部长胡汉民、财政部长廖仲恺。从一般规律上看,他是不可能越过这些障碍的。但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几个月内却发生了。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被刺于国民党中央党部。当天,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政府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向鲍罗廷。

孙中山死后几个月里,鲍罗廷成了广州主要的掌权人物。表面上所有决议都由几个国民党领导人共同决定,实际是鲍罗廷说了算。他在广州的权势和影响如日中天。他在这个至关重要的会议上,提出了一条至关重要的建议:以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三人组成特别委员会,授以政治、军事和警察全权。

鲍罗廷设想,这是一个类似苏俄“契卡”的组织,目的是用特别手段肃清反革命。他自己则担任特别委员会的顾问。他的建议实际就是决议。建议被迅速通过。

“授以政治、军事和警察全权”的特别委员会三人中,汪精卫本身是国民政府主席,许崇智是政府军事部长,惟有蒋介石未任过高于粤军参谋长和黄埔军校校长以上的职务,第一次获得如此大的权力。其实此前鲍罗廷就看好了蒋介石,为此和总军事顾问加伦将军发生了很大分歧。

加伦认为应该用许崇智,培植与黄埔并行的军事力量,不能以某个人或某一派系为中心,以防患于未然。鲍罗廷却认为许崇智的粤军为旧军队,不堪大任。7月国民政府成立,加伦再提出要防止军事独裁,主张建立军事委员会制度,以许崇智为军事首脑;鲍罗廷不同意,支持蒋介石。两人分歧日趋严重,只有莫斯科出来裁决。裁决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加伦将军被调离广东。斯大林对蒋介石的信任,很大一部分就是受鲍罗廷的影响。

军事顾问加伦将军提出了颇含政治意义的考虑,而政治顾问鲍罗廷却在关键时刻被蒋介石的军事才能蒙蔽,陷入了个人政治视野的盲区。他亲自把极大的权力交到蒋介石手里。这应了中国那句老话: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巴斯德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蒋介石为这一天的到来做了充分准备。他运用这个突然降临到手中的“政治、军事和警察全权”是毫不犹豫的。军事机器立即开动,首先针对几番压制他的许崇智。利用廖仲恺被刺案,蒋介石指挥军队包围了许崇智住宅,指其涉嫌廖案,许崇智仓皇逃往上海。

然后就是胡汉民。胡汉民之弟胡毅生与廖案有瓜葛,胡汉民先被拘留审查,后被迫出使苏联。

廖仲恺则被隆重地下葬。

廖案处理,蒋介石一石三鸟。三个夺取权力的障碍一扫而光。

半年以后鲍罗廷才明白自己打开了魔瓶。许、胡、廖三人消失之后,他已经不能照原来设想的那样遏制蒋介石了。

第二次东征大捷使蒋介石军功威名如日中天。1926年1月广州举行国民党“二大”,到会代表256人,选举中执委时,有效票总数249张,蒋介石得票248张,以最高票数当选中央执行委员。

这就是蒋介石后来说的,21岁入党到40岁当上中央委员,相距了20年之久。这一年蒋介石40岁。

会议代表中共产党员占100人左右,基本都投了蒋的票。

得票245张的宋庆龄在“二大”讲话赞扬东征胜利之后的广东形势:“此间一切的政治军事都很有进步,而且比先生在的时候弄得更好。”

一句“比先生在的时候弄得更好”从宋庆龄口中说出来,便是最高的夸赞。

国民党“一大”连张入场券都未弄到的蒋介石,个人声名在“二大”达到顶点。广州第一公园大门口出现一副对联,上联“精卫填海”,下联“介石补天”。

声名达到顶点后,他便动手了。

1926年3月发生“中山舰事件”,蒋介石又是一石三鸟。这回打击的重点变成了中国共产党、苏联顾问团,还有汪精卫。

鲍罗廷恰巧不在。苏联顾问皆被软禁。再用“整理党务案”把鲍罗廷架空。共产党人也在“整理党务案”后被迫退出国民党中央和第一军。

汪精卫斥责蒋介石的行动是“造反”。但斥责完之后,他也只有闭门谢客,悄然隐藏起来。4月初,汪精卫以就医为名,由广州而香港,由香港而马赛,远走高飞。

(摘自《苦难辉煌》,华艺出版社)

猜你喜欢

汪精卫孙中山蒋介石
蒋介石:我敬佩一人、畏惧两人
孙中山的绰号
张学良:对汪精卫由佩服到厌恶
民国刺客汪精卫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孙中山彰显气度
汪精卫“绝命诗”被改
宋美龄弄错蒋介石的秘密替身
蒋介石要兼职怎么办
蒋介石要兼职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