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为王:未来全球战斗机市场展望
2016-11-23王宏亮
王宏亮
近日,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网站的报道中,“鹘鹰”被美国人列入了中国五款依靠所谓“技术剽窃”研发成功的武器之一。这一毫无根据的揣测再次表明外界对于歼-31的疑虑。
没有歼-31,沈飞就等于放弃了未来
歼-31确实是一款让人迷惑的战斗机。当成都飞机工业公司的歼-20早已被确定为中国下一代制空战斗机后,歼-31显然不是以歼-20竞争对手身份出现的。
媒体很喜欢将歼-31比作中国的F-35,可与F-35在美国空军的上千架订单相比,歼-31至今却未得到中国空军官方认购,其在中国海军下一代航母舰载机选型中的前景同样不明朗。研制五代机需要巨额资金,沈阳飞机工业公司对此很清楚。可其还是在缺乏军方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推出了歼-31,沈飞所承受的巨大风险可想而知。
在2014年珠海航展上,歼-31战机模型的展板上首次标明“FC-31型四代多用途中型战机”。一般来说,中国战机英文型号中的“FC”代表出口型战斗机——如FC-1“枭龙”;而“中国标准”的所谓“四代”则直接对应国际标准的五代。
也许这就是谜底——尽管沈飞仍会努力争取中国海军的订单,但至少在现实情况下,歼-31最明确的身份就是一款外贸型五代机。沈飞冒险研制这款战斗机的目的不言而喻——如果没有歼-31,沈飞就等于放弃了未来,这对于曾经研制出中国绝大部分战斗机的沈飞来说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放眼世界,与沈飞同样的现实也摆在波音、诺斯罗普-格鲁曼、米格、雅克夫列夫、达索等战斗机研制厂商面前,它们是上一轮游戏的失意者。当F-35和T-50已经吹响下一代全球战斗机市场竞争的号角时,那些没有能力参与的“玩家”即便曾无比辉煌,也可能很快在市场的重新洗牌中被踢出局。
国际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战斗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苏空军着手考虑第五代战斗机的预研和换装问题。作为跟随者,当时其他大部分中小国家装备的还是第三代战斗机,尽快换装第四代战斗机才是它们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整个20世纪90年代及新世纪初,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全面换装四代机。这一进程于2010年基本结束,此时这些国家同样面临后续机型的换装问题。由于战斗机市场基本处于被少数几个“寡头”垄断的局面,实际可供用户选择的产品非常有限。
一直以来,全球能提供完整的新型战斗机研制、生产、销售加售后服务的只有美国、俄罗斯和欧洲。中国尽管潜力很大,却受限于国产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的可靠性及部分技术的知识产权问题,新型战斗机的外销困局一时间还很难突破。
市场方面,中东和亚太地区由于集中了全球最受关注的军事热点,且资金相对充裕,因此对新型战斗机的需求量最大。拉美、南部非洲等其他地区也存在一些订单,但在换装数量、换装时间、技术需求等各方面与中东和亚太存在较大差距。
传统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缺乏足够的资金,所面临的空中威胁又多是源于与邻近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领土或资源纠纷。因此,它们总是追求更高“性价比”的战斗机。换言之,当战斗机价格与性能发生矛盾时,囊中羞涩的发展中国家一般都会在性能方面做出一定妥协。冷战时期的国际战斗机市场似乎证明了这一点,米格-21、F-5、F-16等“高性价比”机型的确非常畅销。
然而,2000年以来的多场战斗机国际竞标案却表明——市场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发展中国家对战斗机性价比的理解已与以往有所不同。印度选择了“阵风”,而非更便宜的米格-35;越南选择了苏-30,而非米格-29;新加坡选择了F-15SG,欧洲“台风”则最早出局。
这些案例均说明,多用途能力更强的战斗机更加受到市场欢迎。对于装备规模不大的中小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空军来说,虽然多用途战斗机往往单价较高,却可以凭借较少的装备规模完成更多的任务,如果再考虑飞行员培训和售后支援费用,装备少量多用途战斗机的综合效费比显然更高。
苏霍伊、洛马和沈飞的竞争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由于F-22被禁止投放国际市场,五代机的市场竞争将主要在F-35、T-50和歼-31之间展开。在这三款机型中,综合性能最好的应该是T-50,它的超声速巡航能力、超视距空战能力、近距格斗能力等均大幅领先F-35和歼-31,隐身性能和作战半径则应与F-35、歼-31在伯仲之间。
但F-35和歼-31似乎更适合海外客户的实际需求。这两款战斗机均具备较大的航程及多任务航电系统。而T-50研制时针对的最主要客户是俄罗斯空军,其更加适合制空任务,超强的空战能力对于中小国家空军来说太过奢侈了,预计其单价不会低于1.2亿美元。
如果俄罗斯未来放弃研制轻型五代机,则苏霍伊很可能在第一阶段T-50或者印度版T-50的基础上发展出一款专用出口机型(俗称“猴版”),其综合性能应与F-35相当,单价有望控制在8000万至1亿美元之间。对于那些现在装备苏-27且不愿受美制战斗机垄断压迫的国家来说,外贸版T-50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尽管F-35在JSF联盟(即联合攻击战斗机联盟,以美国为主,包括英国意大利等)外又斩获了一些新订单,该联盟自身成员国的信心却在动摇。技术问题与预算黑洞正侵蚀着F-35的光环。在此情况下,对于美制战斗机传统用户来说,订购F-35会是一个非常冒险但又不得不做的决定;而对于非美制战斗机用户来说,选择F-35还是T-50就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外交和政治考量了。
同时,作为美制战斗机用户几乎唯一的五代机选择,F-35的前景甚至将决定未来整个西方阵营空中力量的有效性。压上全部赌注的还不仅是各国空军,洛马公司的生死存亡也基本取决于F-35的命运。在美国政府强大的外交影响力推动下,上千架海外订单将成为F-35未来走出困境的最有力保障。
必须承认,歼-31的外销前景在三款五代机中是最黯淡的。中国缺乏传统的海外战斗机市场,过去在歼-6和歼-7时代建立的市场随着中国在四代机研制中的落后全面失守。中国曾经向海外推销过“枭龙”和歼-10,不过由于2000年后的四代机市场渐趋饱和,两款机型的推销工作步履维艰。歼-31出口所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缺乏明确的本国订货,这在国外潜在客户眼里肯定是个负面因素。此外,由于歼-31的动力系统尚不能实现国产化,其外销时还可能受到发动机供货方的限制。
歼-31的具体性能和价格目前还是个谜。如果要达到F-35的性能,该机单价至少将在8000万美元以上。沈飞通过歼-31展示出自己同样具备研制五代机的能力,但如果不能收获订单,沈飞已经投入的巨额研制资金就可能得不偿失,这无疑也会影响到该公司未来的命运。
除空军市场外,F-35、T-50和歼-31还很可能在全球舰载机市场的第五代竞争中碰面。
F-35在这场竞争中明显占据优势,对于装备轻型航母和两栖攻击舰的国家来说,F-35B是唯一可以替代“海鹞”的机型;而对于装备大中型航母的国家来说,F-35C也可以满足弹射或滑跃起飞的需要。相比之下,T-50和目前的歼-31均不具备垂直起降能力。因此,这两型舰载机潜在客户自然就比F-35少得多。
在中国国内,歼-31可以用来取代歼-15,其双发布局理论上比F-35更适合舰载。中国现有的滑跃甲板航母和未来可能安装弹射器的大型航母都可以轻松搭载数十架歼-31。然而,适用该舰载机的海外潜在客户基本都是美国的盟国,因此该机外销到国外海军的可能性不大。
(摘自澎湃新闻网2016.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