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亚反恐,中国宜量力而行

2016-11-23袁野

报刊荟萃·非常关注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中亚地区五国中亚

袁野

8月30日,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馆遭遇的恐怖袭击,使“费尔干纳盆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9月2日,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的去世,加重了一些人对中亚局势的忧虑。地区、民族、宗教冲突此起彼伏,“颜色革命”余波未平,中亚五国军力孱弱、反恐能力令人担忧,“三股势力”活动猖獗,“伊斯兰国”虎视眈眈……无怪乎一些个人和媒体按捺不住“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冲动,呼吁中国在中亚实施“更强有力的境外反恐举措”。

一些未经官方证实的外媒报道曾称,中国前些年在中亚采取过反恐行动。即使传言为真,这些行动也是零星的、战术性的,如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则更像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这种冲动是崛起大国面对挑战和阻力时的必然产物,但也是战略层面的干扰项。

一方面,中亚地区民族、部族混居,不同宗教和政治派别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分而治之的帝国统治遗毒更是后患无穷;另一方面,虽然中亚五国都拥有苏联时代留下的世俗政权框架,但危机的苗头依然时隐时现:首先是地方势力坐大,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思潮滋长;其次是“老人政治”走向黄昏,政权面临更替,动荡难免。在极端势力和区域外大国的影响下,五国间的矛盾有激化的可能,如处理不当,可能引来意料之外的敌视和消极影响。

俄罗斯长期视中亚各国为“后花园”,不愿见到其他大国的力量进入这一地区,用俄罗斯官方的表述说,这里是莫斯科“具有特殊利益的地区”。基于这一前提,中国在中亚可能的军事活动未必有利于中俄关系的深入发展,反而可能增大上海合作组织内部的张力,阻碍俄方的欧亚经济联盟构想同“一带一路”战略进行有效对接。

对任何国家来说,两线作战都是不利的。在美国“亚太再平衡”的背景下,中国在西太平洋的多个方向上面临持续压力,需要巩固西部作为战略后方。在此形势下,如何消除来自中亚的恐怖主义威胁,避免采取冒险性的政策而过度消耗战略资源,值得思量。

就反恐行动的准备工作而论,积蓄针对中亚的组织资源和智力资源也需要时日。当下,中国与中亚诸国合作反恐的政治平台主要是上合组织,双方在文化乃至宗教方面的隔阂是客观存在的;同时,即使是中国最顶尖的研究机构和智库,对中亚的研究也是相对欠缺的。

现阶段,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反恐行动和安全合作必须本着“有理有节”的原则进行。强有力的反恐措施是必要的,谨慎明智的量力而行同样重要。战略误判和贸然行动曾导致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无底洞,中国必须从中汲取教训;何况,中亚地区的复杂性,较中南半岛更甚。以整体战略的轻重缓急而论,抑制一时一地的战略冲动,对大国心态的养成同等重要。

(摘自《青年参考》2016.9.7)

猜你喜欢

中亚地区五国中亚
一带一路
“上海合作组织与中亚形势”暨第十八届全国中亚问题研讨会举行
中亚地区与中国气候变化的关系
民国时期新疆驻苏联中亚地区使领馆设立原因
White Elephant
中国与中亚地区油气资源合作开发模式与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