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中的“说”句描写探究
2016-11-23张敏
张敏
一、认识“说”的近义词,学用不同的“说”
小学生的习作常常出现从头到尾都是“说”字的现象。针对这个现象,教师可以结合课文,进行练习,认识“说”的近义词。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陶罐和铁罐》)
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边灌一边喊: “危险!快上来!” (《一次成功的实验》)
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样东西……”(《画杨桃》)
通过课文学习慢慢渗透,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说” 的近义词很多,还包括喊、嚷、叫、问、答、商量、谈话、嘱咐、叮咛、批评、夸奖、议论、吩咐、声明、劝说等。写作时可根据人物的心情、性格和周围的环境灵活地变换其他形式,这样避免重复,使文章中的“说”句更加准确。
二、“说”自己的话,写个性化的“说”句
不少学生的作文,往往没有个性化的“说”句,不问人物身份,不论人物性格。通通一口学生腔,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所处环境不同,说出的话肯定不一样。如《她是我的朋友》中,小男孩给受伤的小女孩献血后,说: “她是我的朋友。”这句话表现了小男孩单纯善良的美好心灵。《狼牙山五壮士》中,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短短一个“走”字体现了马宝玉的勇敢和坚决。
教学时,教师进行比较、归纳。学生就会明白:根据人物的性格、心情,小孩要像小孩说的话,老人要像老人说的话,军人要像军人说的话。
三、写好提示语,让“说”句生动起来
提示语是指对话中除人物说的话之外的启示说明性的文字,包含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语调、神态、心理等细节,读者凭借提示语可以想象出人物的各种情态,体会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但很多小学生在描写人物语言时,往往只会写,“他说”“你说”之类单调的提示语。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发现和学习课文中精彩的提示语。
如《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老班长转身朝两个小同志睡觉的地方看了一眼,一把把我搂到身边,轻声说:“小声点儿,小梁!咱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
这三段话通过“摸了摸、猛抬头、支吾、搂、轻声”等词的修饰,表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四、变换提示语位置,掌握“说”的句型
第一种:提示语在前,一般强调提示语;第二种:提示语在后,一般突出说的话;第三种:提示语在中间,一般突出前后说的话,提示语既有语气上的停顿,也有意思上的停顿; 第四种:省略提示语,在读者能够根据说话者的语言环境清楚判断是谁说的话的情况下,可以把说话人是谁省略掉。
四种“说”的句型,学生容易混淆,尤其标点符号的使用。总结一首儿歌帮助学生记忆: 提示语在前面,冒号引号紧相连;提示语在后面,句后画个小圈圈;提示语在中间,画个逗点在后面;直接对话最方便,用上引号真简洁。
在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一课中,出现了四种“说”的句型。
1.晚上,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
2.“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
3.“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4.“不是。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
5.“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例句练习造句,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尝试各种形式的“说”句,训练学生把“说”句写得准确、具体。批改、讲评学生习作时,对问题“说”句,要及时指出,帮助修改,更要多发现精彩“说”句,给予表扬。 “说”句描写是一项长期、有益的习作教学活动,值得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认真研究和深入探讨。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