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是承上启下的一代
2016-11-23闫肖锋
闫肖锋
转眼,连阿童木都“男人四十”了——70后最小的37,最老的46了
本刊学术召集人,趋势观察家,著有《少数派》《在大时代,过小日子》
奇怪,传媒上没有多少有关70后的报道,至少没有诸如80后“未老先衰”、90后“非主流”、00后“熊孩子”那么多。事实上,70后是中国各世代中人数最多的,在2.4亿左右,多出80后至少二三千万。但的确,70后是难于贴标签的一代人。
60后以降,70后只能作过渡一代,虽然75后接近80后,但总体上他们与60后在兴趣偏好上大致相同,只是喜爱的歌手从崔健变成许巍或汪峰罢了。
70后出生在文革末年或开放萌芽期,思维源代码无不带上旧时代的烙印。70后老人周鸿祎要用“毛泽东思想”做互联网。《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开篇第一句话:“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周换一种说法,对于做互联网产品的人来说,“谁是我们的用户,谁是我们的竞争对手,这个问题是从事互联网的首要问题。”
2001年李天时在中青报上发文《千万不要和70后的交朋友》,说他们不断地制造一些新名词,比如“酷”,比如“炫”,就像他们中的前卫人物,往往有鼻环,有彩色头发……拜托,你们属于一拨的好吗?每代上了点年纪的都看不惯小弟小妹们的反潮流。
70后又是尴尬的世代。虽然他们是最后一批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学习雷锋好榜样”等歌曲长大的人,也是最早一批欣赏铁臂阿童木、米老鼠、唐老鸭的人。但转眼,连阿童木都“男人四十”了——70后最小的37,最老的46了。
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中年危机:第一次严肃面对生命有限的事实,第一次感觉青春已逝,翻过四十岁这座山人生是另一番风景。联合国对“青年”定义的临界点是45岁。70后正在抓紧青春的尾巴。第一次在朋友圈里出现重症患者,第一次感觉体力不支,第一次被人称作大叔或大姐。第一次决定跳最后一次槽,想着开始自己的第二人生,用“生活始于40岁”来鼓励或欺骗自己,就像《美国美人》里的独白,“把每天当作全新的开始……”
70后正好处于中国各世代的中间值,承上启下。承上启下者通常没了自己的特点,因为各方的要素都兼具一些。套用企业界的一句话,成功的企业大多是乏味的,默默耕耘的70后也到了中规中矩的时期,但他们中间还是涌现了陈天桥、丁磊、马化腾、周鸿祎等这拨网络大佬。
70后的时代命题是如何管理好85后90后,如何不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对部分70后而言,如何赶紧生个二胎。
70后是当前社会的中坚。他们默默工作,支撑一方。在单位是部门领导,在家庭是主心骨。
70后不像50后、60后那样,只是给孩子吃穿,对他思想不闻不问,70后要与孩子做朋友。
但职场上,70后的难题是90后下属。他们管理80后时还将就,但遭遇90后时就难以沟通了。一位70后的华为主管跟我说,以前本公司加班是文化,到90后这个文化行不通了,“加班?你事先有跟我商量吗?人家有安排的。”
当然,90后也有很拼的时候,前提是他们对这件事情极其有兴趣。
社会学上,世代通常按西方所谓“社会事件划分法”,童年经历对一代人的个性形成最为重要,而青少年时代遇到的社会大事件会留下最终生难忘的印象。每代人成长期遭遇的社会事件,不仅塑造着一代人的性格,也造就共有价值观和偶像,而这些共同特征就成为专家们划分“世代”的依据和标准。
按事件划分,中国社会其实只有三个世代:老三届(新中国、文革、上山下乡),八十年代新一辈(改革开放、高考),新生代或“我世代”,即80后、90后(全球化、互联网)。
可如今所谓代沟,还没我朋友圈里互撕的冲突大,一言不和就退群。移动互联网正重新划分着族群。未来不论你是几几后,问你是哪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