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刚上路,莫因经济数据盲目乐观

2016-11-23马光远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40期
关键词:拐点供给月份

马光远

6.7%,这是中国经济连续三个季度都增长6.7%,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已成定局。

从前三个季度的数据看,一些重要的宏观指标出现了明显的好转。比如,PPI在连续54个月之后由负转正,虽然只有0.1%的增长,但转正的时间比预期大大提前;民间投资9月份同比增长2.5%,继8月份由负转正之后,同比也出现了反弹;进出口数据在9月份虽然不及预期,但前三个季度相对于年初的数据已经大大好转;消费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工业企业利润明显好转;固定资产投资也开始反弹;发电量、铁路货运量等数据明显好于去年。数据的好转当然是好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经济韧性大,回旋余地强,对中国经济过度担心没有任何必要。随着数据的好转,一些人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完成触底,经济“L型”的拐点已经到来。

必须指出,数据虽好转,但绝不意味着“L型”拐点的到来。

今年5月,“权威人士”在谈及中国经济目前所处的周期时指出:“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今后几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旦回升就会持续上行并接连实现几年高增长。”这个话,现在看来,颇具针对性。的确有那么一部分人,数据一差,就垂头丧气;数据一好,就手舞足蹈。轻言L型拐点已经到来,不符合中国经济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在新常态这个基本逻辑,不符合高层对中国经济一段时期内将处于“L型”的冷静判断,也容易干扰供给侧改革这个大的主题。

中国经济“L型”,是一个关于中国经济大周期的判断,这个判断不仅仅指数据本身,更在中国经济有没有出现内在的结构性的变化,以及动能的转换。这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近两年,高层反复强调必须把握好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大逻辑,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认识到中国经济按照过去的模式已经没有出路,中国经济已经进入真正的无人地带。可以说,供给侧改革推动的情况如何,才是判断中国经济是否迎来“L型拐点”的最重要标准。

前三季度一些数据的反弹固然可喜,但是如果站在供给侧的高度去观察,数据的好转只是一个总量的考虑,但不一定意味着结构的优化。而且,一些数据的反弹具有明显的季节因素和短期因素,缺乏持续性。比如,今年1-8月份,钢铁行业全行业实现利润21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利300多亿元,但这并不意味着钢铁行业告别了真正的困难,而是和今年基建投资、房地产的数据有很大关系。同样的道理,以8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创年内新高来判断工业企业告别了最困难的阶段,其实,8月份利润增速高具有积极性,主要原因是因为去年基数太低,以及今年煤炭、钢铁价格的反弹。中国制造业总体困难的局面没有改变,这一点,可以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与制造业投资数据的背离来说明,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6%以上,但1到8月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速仅为2.8%,说明制造业长期投资看弱的态势没有改变。再比如,PPI虽然在9月份先于预期由负转正,但应该看到,导致PPI转正的原因和煤炭、钢铁价格的反弹有关系,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钢铁、煤炭的反弹很难具有持续性。还有,9月份非金融企业的中长期贷款增加4000多亿,但存款短期化下企业的长期投资信心缺乏的局面没有改变。

应该看到,今年数据的好转,和房地产以及基建投资的拉动有很大关系。在去库存、去杠杆等的过程中,一些新的矛盾和风险点不断凸显:第一,在去库存的周期下,一些城市的房价快速上涨,高库存与高房价的矛盾交织,房地产领域加杠杆风险突出;第二,资金脱实向虚的矛盾突出,今年前三个月新增贷款10.16万亿,其中4.2万亿进了房地产;第三,去产能在一些领域取得进展,但煤炭、钢铁价格反弹下,去产能面临着新的变数和障碍;第四,僵尸企业以及企业债务风险的化解进展缓慢,债转股的市场化路径有待细化等等;第五,年初说的全面减税减负政策推进不力,企业负担仍然很重。不化解这些矛盾和风险,中国经济就难言底部已经到来。

7月份政治局会议在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也特别强调要稳定的宏观政策组合预期。指出 “通过实施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良好发展预期的组合政策”。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决策,我们不能被数据一时的“颜值”所迷惑,更不能因盲目的乐观而贻误“战机”。

猜你喜欢

拐点供给月份
12月是最残酷的月份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拐点
“供给侧”何以流行
《廉洁拐点》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房贷新政能否锻造楼市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