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性语言与英语课堂语境构建
2016-11-23丁奕
丁奕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行,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越来越深入到教师中。尤其是在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为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中,高职英语教师更应该践行这一原则。本文重点分析了如何将交际性语言和英语课堂语境构建相结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交际性 语言 英语课堂 语境构建
交际性语言主要是用于人们交流,而构建课堂语境则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两者结合不仅能增强英语课堂学习气氛,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高职英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以提高英语课堂效率。
一、因材施教,落实英语课堂交际语境构建
高职英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认知开展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交际语境。另外,高职英语教师还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状况,灵活设置教学活动,以调动学生参与英语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
例如教师可以针对同一个句子设置不同的语境,并通过交际性教学活动将其展现出来,从而改变传统高职英语课堂枯燥、无味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气氛。例如:A:It is sunny today,B:Yes,Do you have anything special to do,A:I have got a lot of shopping to do。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英语对话语境。为了提高语境的实用性,高职英语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在不同的场所进行对话,并模拟用不同的语气和不同的关系来表达这句话,从而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语境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模拟交流学习活动也能够让学生获得交际能力。实践证明,不同关系的人在不同的场景用不同的预期表达出的语言效果是不一样的。因而高职英语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构建不同形式的课堂交际语境。
二、开展跨文化英语课堂交际语境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比较明显,且中西方的思维模式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高职英语教师应该重视利用中西方差异制造课堂交际话题冲突点,以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例如在开展商务英语教学时,高职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添加适当的西方文化知识,并通过设计交际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体会到真实的西方文化,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例如这样几个句子:①Excuse me,could you tell me the right time,please?②What time is it,please?③How goes the enemy?虽然这四个句子的重点都在于询问时间,但是其应用的语境是不相同的。第一种表达方式比较正规,一般用在与陌生人的交流中,而第二种表达方式比较随意,经常用在相互熟悉的人之间,第三种表达方式比较口语化,会应用在亲密的朋友之间。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了解不同语境下,英语的表达式是不相同的。高职英语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语境模拟活动,使之能够在相互的交流合作中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提高自身的英语实践能力。尤其是高职英语的课堂中,学生更需要了解到更多的英语文化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三、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并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高职英语教师应该重视创新教学模式,以突显交际性语言与英语课堂语境的构建成效,从而提高英语的教师教学效率。
如教师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模拟活动、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当然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并实践各种教学模式,从而增强英语课堂的学习气氛。如在高职英语课堂前的三分钟,教师可以举行自由演讲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话题,两个或多人一组,开展形式多样的交际活动。如小故事、笑话、情境对话等。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促使学生在课下积极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中。或是高职英语教师也可以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开展辩论赛教学活动。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改变英语知识传统的呈现方式,以增强英语课堂的生动性和交际语境学习互动的趣味性和灵活性,从而促进交际性语言更好地与英语课堂语境构建结合。总之,高职应该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创新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英语课堂交际语境活动的成效。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构建高效、生动的英语课堂交际语境,高职英语教师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基本准则,并重视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提高高职英语英语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郭颖.高职酒店英语跨文化交际语境的创设与实践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3:280.
[2]牛东育.高职职业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8:224-226.
[3]张梅霞.跨文化语境下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16,23:94-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