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性格会让你更快乐吗?
2016-11-23斯科特巴里考夫曼ScottBarryKaufman
斯科特·巴里·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
王圣佳/译
换一种性格会让你更快乐吗?
斯科特·巴里·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
王圣佳/译
选自美国《大西洋月刊》 2016年8月5日
心理学家认为在接受你是谁和努力想成为谁之间有个最佳平衡点。
美国人每年在宣称能够帮助人们改变性格的书籍和研讨会上花费数十亿。这些书籍的基础是假设人的性格可以改变,而且改变是件好事:改变你是谁的基本要素可以让你成为一个更好、更健康且更快乐的人。最近,我写了一篇关于最新的性格科学如何暗示人的性格可以改变——通过自然成熟、新的责任或者刻意手段。但改变性格是否真的能让你更快乐?
最近,在澳大利亚开展的一系列研究试图发现性格变化(不考虑原因)是否与生活满意度有关。该系列研究利用了澳大利亚家庭收入以及劳动力动态调查(HILDA Survey)的数据,该调查每年对澳大利亚全国人口的大量代表性样本的性格、生活满意度、有利影响以及不利影响进行评估。在其中的某个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11104名18~79岁的澳大利亚人4年内的数据。他们发现外向性、责任心和亲和性的增加都与生活满意度的提升有关,而神经质的增加与生活满意度下降有关。
另一项针对8000名澳大利亚人的研究发现,每当有例如收入、失业以及婚姻状况这样社会经济因素发生改变的同时,就会出现性格变化。这两项研究补充了更多显示性格变化与生活满意度有关的文献,且性格变化甚至比其他许多一般被视作幸福经济模型的外部变量更能预测人们的生活满意度。
人内在的改变的确重要。人们可能确实低估了这些变化对决定幸福感所起的作用。事实上,它们可能造成很强的经济影响。比如说,研究人员计算出了一个小小的神经质的减弱可能值31.4万美元——按该研究的表述,这是“可以将生活满意度提升到与情绪变化的改变在一个标准偏差值内的隐含的收入变化”。考虑到美国家庭平均收入是8.8万美金,少一些焦虑可能可以提升以后的经济。
不仅仅是性格改变能影响幸福感,不论什么原因的幸福感变化也会对性格产生大的影响。举例来说,让人持续感觉消极的环境(比如处于一段受到虐待的关系中)会导致该人比不在这种环境的情况下更焦虑或者更谨慎。让人感觉幸福的环境(比如一份收入很好的工作) 能鼓励人们保持自己的行为方式,或者甚至变得更有责任心、更和蔼或者诸如此类。
人们不太愿意强化他们视作自我认同的基础的那些特质。
另一项在2005—2009年澳大利亚家庭收入以及劳动动力动态调查基础上所作的研究中,心理学家克里斯多夫·索托(Christopher Soto)在一个16367名15~93岁的澳大利亚人构成的样本中调查了这种可能性。与本文提到的其他研究结果一致的是,人们的性格特质预示了随后其幸福感的变化。然而其幸福感也预示了随后的性格变化。研究开始时那些高度外向型、随和、有责任心以及情绪稳定的人们在随后表现出了幸福感上升、更频繁的积极情绪以及更少的消极情绪。反过来也是这样:随着时间的过去,一开始拥有高度幸福感的人们往往在随和度、责任心、情绪稳定和内向型方面有所提升。
这些结论显示,在考虑性格和幸福感之间的交互影响的时候必须充分理解这二者间的关系。实际上,这种交互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调和。正如索托的研究显示,假设最初的区别随着时间流逝而保持同比速度变化的情况下,两个20岁的时候在特质上仅有6%差异(例如47%∶53%)的人,到了60岁的时候其特质差异就可能达到48%(26%∶74%)。
然而,索托发现当你比较这两个方向的因果关系的时候,你会发现性格特质对幸福感的影响要比幸福感对性格特质的影响更强烈。
这又一次说明了思维方式、情绪以及行为对幸福感的影响力。
不可避免的是,改变性格把有关这种改变如何影响幸福感的所有简单概念复杂化,这样有好处也要付出代价。一方面,改善特质能把人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总的来说,研究表明更积极、自信、努力、平静、体贴和有创意的人会为自己创造幸福。但还是要小心行事。太多改变可能会让人感觉不真实和不稳定。
在2008年的研究中,商业研究人员杰森·里斯(Jason Riis)和他的同事评估了调查对象对某种药物的接受度,根据广告这种药物能加强他们的社交、情绪和认知特征。研究人员给参与者看药物的广告,一组广告中强调了药物能强化他们人格[“Zeltor(药物名——译注)——让你变得比现在的自己更强”],另一组是说明它能让人更自如(“Zeltor——做真实的自己”)。结果发现,由于担心会改变“最基本的自己”,人们更不愿意强化与自我认同强相关的特质[比如“适应社交的程度”(social comfort)],而更愿意改变与自我认同弱相关的特质,比如[“专注力”(concentration ability)]。只有当广告强调药物的作用在于保证能够做“真实的自己”(enablers of one’s true self)时,人们才有兴趣服用这种药物。
接受并热爱你自己很好,但知道你可以变得更好也不错。
对许多人而言,在真实感和个人成长间找到平衡对幸福感似乎很重要。埃默里大学的心理学家克里斯·马丁(Chris Martin and )和科里·凯斯(Corey Keyes)在一个针对“金发女孩假设”(goldilocks hypothesis)——即相比太少或太多的积极改变而言,适度的性格变化对幸福感更有利的观点——的研究中分析了1725名美国人的数据集发现,在社交、力量以及责任心方面确实有一个能产生最高度幸福感的“正好”的积极变化的度。通过让参与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对一系列形容词进行打分(比如外向、自信、喜怒无常、有条理),对于那些在上述特质方面低于平均水平的人们来说,适度的性格变化能对幸福感造成最高程度的影响。只有神经质这一项除外:这个特质的减弱似乎没有带来一点幸福感的减少。
同时,太少的性格变化会有让人在过程中变得呆板和固执的风险。心理学家艾德里安娜·米乌(Adriana Miu )和大卫·耶格(David Yeager)研究发现,告知成年人有可能改变自我[灌输给他们一个被称为“成长”(growth)的思维个性]能在9个月内减轻他们40%的抑郁症状,另一个对比组的成年人被教会相信人们无法改变[灌输给他们一个“固化”(fixed)的思维个性]。实际上,被引导去相信人们无法改变的研究对象显示出了更多的抑郁症状。
这意味着接受并热爱你自己是好的,但知道你可以变得更好也不错。理想状态是,个人若要试图影响性格就必须了解自己重复的思维、情绪和行为方式,并且着手改善自己那些妨碍获得幸福感的性格方面。但同时,人们不应过分专注于彻底改变自我。
正如心理学家布莱恩·利特尔(Brian Little)所说,“不要过分看重你的五大特质的分数。……你要比1个简单的数字或者5个简单的数字要精细得多。”他认为人们应该专心发展他们最深层次的目标、价值观、兴趣以及个人项目。这些都是研究表明能给生活赋予最多意义的事物,并且能够比低水平认知和知觉更能形成个体的核心部分。
就改变个性能帮助个人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并且提升生活目标而言,它确实具有让人更快乐的潜力。但最有利的变化——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幸福感,还是为了更深层次的认同感和意义——似乎是那些能让人成为自己所相信的自我更真实的版本。
原文标题:Would You Be Happier With a Different Person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