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逆天了!苏州人的文化生活要不要这么霸气的

2016-11-23陶瑾

现代苏州 2016年25期
关键词:苏州

记者 陶瑾

逆天了!苏州人的文化生活要不要这么霸气的

记者 陶瑾

在一连串的高温热浪中,我们迎来了九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苏州如何完美地度过夏天?吃货们会说:“夏天就是要吃吃吃。”文青们则会说:“我最享受在文化的海洋里过夏天,好书+咖啡+展览+演出+体验=文艺。”

选择一个喜欢的生活方式,坚持一种对美好、品质的向往,小确幸很简单。有了艺术文化生活,咱苏州人过得更滋润、更清雅了,有木有!

“蘇•宫”的正确打开方式

故宫“寻踪”、苏作工艺“重归故里”

2015年启动了“苏州非遗传承人故宫‘寻踪’”活动,上个月,开启“寻踪”第二季。这次召集了苏州雕刻类项目的13位代表性传承人,赴故宫寻踪祖辈技艺。

苏州与故宫可谓渊源至深。在紫禁城近600年的历史中,紫禁城与苏州的联系,毫不夸张地说,比北京之外的任何一座城市都要多。近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来苏参加“故宫博物院藏明清苏作文物展”,这次特展将明清帝王所钟爱的风雅器物带回江南。单霁翔说,这些文物精品是“工匠精神”最有力的佐证。

明清时期,大量精美的苏作精品,大批优秀的苏州工匠,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宫廷造办处。今天紫禁城里的一切,从物质的到非物质的,再到人才,都与苏州脱不开干系。

物质方面,从皇家的衣食住行,到文化娱乐,处处离不开苏州。服饰上,苏州织造为紫禁城提供最好的丝绸;饮食上,苏宴的出现,是皇家饮食受到苏州影响的直接产物;文化娱乐上,起源于苏州的昆腔,在道光咸丰以前,一直是紫禁城中最流行的剧种。

非物质方面,苏州工匠的高超技艺,精细雅洁的风格,让紫禁城中的皇帝甚为倾倒,经常把造办处不能生产的东西交给苏州工匠来做,这就是著名的“苏工”。

苏州非遗传承人走进故宫“寻踪”祖辈技艺

首届苏州“繁星奖”,众多“民星大咖”齐上阵

吹着凉风、唠着嗑、看看露天电影,是不少人童年的美好记忆

惠民演出 好戏连连精彩不断

“繁星”视听盛宴、大师音乐会、吴音雅韵

今年5月,首届苏州“繁星奖”评奖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其中文艺作品类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书法、摄影7个门类。

众多“民星大咖”齐上阵,让苏州市民大饱眼福、耳福。音乐作品《快递小哥》,展现现代都市快递员忙碌的工作状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舞蹈作品包括民族舞、原生态舞蹈、现代舞等多种形式,用朴实生动的舞蹈语言描述了百姓生活的新变化……决赛之后,部分优秀的文艺节目开始进行公益性巡演。

炎炎夏日,自然的奏鸣与音乐的回响交相辉映,流淌成一股清泉,滋润着你、我、他。“艺往情深——2016苏州市公文中心艺术普及演出”已完美谢幕。7月以“聆听——大师音乐会”为主题,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金晓龙、二胡演奏家董金明、著名声乐表演艺术家颜泯涛等携团队来苏献艺。

一位读二年级的小朋友被钢琴和小提琴的旋律深深吸引,他说:“我最喜欢贝多芬的《春天》,特别好听!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陆阿姨是老年大学合唱队的骨干,专业美声老师的讲授让她受益匪浅,“今天很有收获,可惜忘记带谱子,没法上台让老师给予指点。”

8月“艺往情深普及演出”邀请了昆剧、评弹、苏剧界顶尖的艺术家献演开讲。国家一级演员王芳教大家浅斟低酌品昆曲,她演绎了《牡丹亭•游园》片段和《长生殿•小宴》片段,尤为精彩。“苏州评弹——中国最美的声音。”这是台湾国学大师俞大纲教授对苏州评弹的盛赞。那么苏州评弹究竟魅力何在,评弹名角盛小云为我们做了一番动人解答。

其实在苏城,各个乡镇、街道、社区里,这样的文化惠民演出还有许多。“我看今年下半年的演出预告里,有12场精彩的文化惠民演出将上演,既有沪剧《金绣娘》、昆曲《西厢记》等传统戏曲表演,也有集杂技、魔术等不同演出类型于一台的综艺专场呢。这些好戏我肯定不能错过。”在太仓大剧院门口排队买票的朱阿姨笑着说。

这个夏天 赴一场公益电影绝对OK

家门口影院、自主“点单”、拉近邻里情

炎炎盛夏,夜幕降临,搬出家里的板凳,全村人聚在一起吹着凉风、唠着嗑、看看露天电影,是不少人童年的美好记忆。在吴江太湖新城,这样美好的场景并没有远去,自2007年以来,新城累计为辖区56个村(社区)放映了3000多场公益电影,为近万人次送去了电影“文化大餐”。

而在苏州高新区、园区的几个社区,小区广场播放的大屏幕数字电影,同样吸引众多居民驻足观看。居民李阿姨依稀记得,儿时,在稻草堆起的晒谷场,洁白的月光、闪亮的星星、两根竹竿、一块白色幕布,构成了一片祥和的乡村生活面貌。

其实,在娱乐生活极其匮乏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能看上一场电影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电视、电脑、影院的普及,露天电影渐行渐远。到2007年左右,随着各级对“文化下乡”的重视,电影下乡又被热捧起来。

为了让广大市民享受电影惠民,今年苏州市文广新局对市区首批10个公益电影室内固定放映点给予扶持和授牌。7月底,姑苏区首个公益电影放映点开幕。硬件装置是按照城市电影院的标准来打造,并由街道出资每年向文广新局购买120部电影的片源,每周二、周四为居民放映大片或公益类短片。此外,加快推进公益电影放映由流动向固定、由室外向室内转变。配送方式实行“你需我送”菜单式服务,把选片权交给老百姓。

浅斟低酌品昆曲

小苏州的“指尖功夫”有多深

小苏州“玩”艺术来赛格

独奏会、评弹夏令营、唱戏、指尖艺术

如今,苏州各大博物馆、剧院里,出现越来越多的是一张张青春的脸庞。小苏州们各展才艺,表现出对文化、对艺术的浓厚兴趣与热爱。

4岁开始学弹钢琴,曾先后获得美国音乐公开赛钢琴比赛第二名、苏州市青少年钢琴大赛特等奖,这位不满13岁的苏州小娘鱼张昕玥于去年初留学美国。学校高中部的合唱团邀请她担任长期伴奏,去了许多城市演出。去年起,美国宾州的两所教堂先后邀请张昕玥开办钢琴独奏会。今年暑假前,她顺利完成了高中申请。她希望未来成为一个双专业人才,钢琴、文化课两不误。

上个月,苏州戏曲博物馆举办了“小良叔叔与你同行——青少年评弹夏令营”活动。穿上了萌萌哒“营服”,小朋友们超级有范儿。他们在几天时间里熟悉了苏州评弹的历史文化,欣赏了原汁原味的评弹表演,学习了苏州话诗朗诵《桃花庵歌》,最后还走上舞台汇报演出。此前,中国昆曲博物馆举行过少儿戏曲专场。来自昆山市淀山湖小学湘蕾少儿戏曲班40多位小演员表演了昆剧《孽海记•思凡》、京剧《沙家浜•奔袭》、锡剧《灯赋》等戏曲节目。别看他们年龄小,可都是“资深”戏曲演员了,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学戏,学戏最长的超过4年了。

萌娃唱戏,有板有眼,他们手上的功夫也很了不得哦。在姑苏区的一个社区画室里,孩子们正在用超轻粘土创作青铜器半立体模型。在老师的指导下,先在硬底板上用铅笔画出青铜器图样,再根据图样用超轻粘土捏出器物形状,另外捏出小部件为青铜器进行局部细化和立体装饰。接着为粘土上色。制作完成后,大家自豪地展示着各自的作品,“我做的这个叫樽,是古代人盛酒用的器具。”“我做的这个叫爵,是古人喝酒用的酒杯。”

“草根民星”秀绝活

方言故事、折纸、竹编

咱们苏州的老年人,也是“藏龙卧虎”。

今年,苏州名人馆推出“听老苏州讲苏州名人故事”系列活动。担任讲解的都是老苏州志愿者,一些还是中小学退休教师。他们用苏州话妙趣横生地讲述苏州历史名人的逸闻趣事。这个夏天一共讲了8个不同的名人故事,参与的小观众达上千人。周国珍老师讲述“三令五申”的由来;徐筱玲老师讲述干将铸剑的故事;王凤芝老师讲述翁同龢洗冤小白菜的故事等。

赤橙黄绿青蓝紫,10余位身穿旗袍的模特“缓步而来”。你不会想到,这是七旬老人陆家洪用折纸艺术“导演”的一台中国传统旗袍秀。他说,每个折纸模特起码要折上四五十折”,每一件都是“定制旗袍”。

前阵子,姑苏区有位玩竹编的老人火了。在娄门街道鼎尚社区,85岁的老人赵章桂编的竹器,乡邻们看到后都想要。赵章桂是“科班”出身,年轻时跟师傅学过三年竹编手艺。那时他养家糊口,就靠着这门手艺。后来,他进了铁路系统工作,就再没拿起竹刀。直到2010年,他想试试自己的手还会不会做竹编,想不到手艺还在,一次社区义卖上,他的竹制品,被一抢而空。“赵老劈出的竹篾薄如纸片,捆扎的篮子结实耐用。最厉害的是,他能在一寸长度内,编上10根细竹篾,无论是篮子还是竹匾,他制作的竹器密度非常高。”一位居民赞叹道。

八旬老人玩竹编火了

手艺体验是大孩子、小孩子都不会拒绝的

静下心来 发现手作的美好

“品苏”手艺体验、艺术教育课程

手艺体验是大孩子、小孩子都不会拒绝的。今年,“品苏”手艺体验在苏州很热门,核雕、古琴、藏书票、陶艺等领域的名家名师现场讲述历史、鉴赏精品,并教大家动手体验。

而在苏州博物馆,开设的艺术体验课程也备受欢迎。沈女士带着女儿体验了“传统苏扇制作体验”主题夏令营活动,“这样的体验课太棒了,特别对孩子来说,很有意义。”沈女士介绍,在制扇工艺师的指导下,首先动手制作一枚精美书签,然后经过打磨扇骨、绘制扇面和粘合扇面扇骨等步骤,完成个人专属的两把苏扇。后来,苏博策划的“妙手绣花蝶——苏绣体验活动”、“檀香木书签和无事牌制作”等,她又参加了几场,将自己亲手完成的作品带回家,让艺术走进生活。

猜你喜欢

苏州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苏州虹美术馆
参展“丝绸苏州2020”的思考与启示
园林之城——苏州
苏州W酒店
苏州大冢:十年磨一剑
苏州一光
苏州十二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