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人“玩”起才艺来简直甩你三条街

2016-11-23陶瑾

现代苏州 2016年25期
关键词:刻纸木匠剪纸

记者 陶瑾

老年人“玩”起才艺来简直甩你三条街

记者 陶瑾

吴永林通过自己的展示和技法教授,让更多人喜欢上了苏派剪纸

都说高手在民间。社区一向是“藏龙卧虎”的地方,许多拥有手艺、艺术的能人,都默默“隐藏”在街坊邻里之中。记者最近认识了几位民间达人,他们“各怀绝技”。走近,你会发现他们平凡中的闪亮与非凡。

吴永林剪刻纸达人“一刀一纸一世界,剪出花样人生”

一把剪刀一张纸,左一剪,右一剪,很快一只立体的“蝴蝶”露出了模样,从翅膀、到花纹,乃至细小的触角,整只蝴蝶都在他的剪刀下显得栩栩如生。在娄门街道娄江社区活动室,苏州剪(刻)纸市级非遗传承人吴永林正在指导一群小朋友学习剪纸。

年轻时,他在苏州民间工艺厂上班,做灯花刻纸和真丝刻纸的加工。2004年工艺厂改制后,他只在闲暇时拿起刻刀。如今他在古城区开出了“吴氏剪刻纸工作室”。

作为独特的民间工艺,剪纸在苏州数百年的流传中,不仅历久弥新,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江南其它手工艺的表现手法。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纹饰、刺绣花样,以及窗花、喜花等家居装饰都来自剪纸。“苏州灯彩自古有名,其中走马灯、夹纱灯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就是用剪纸、刻纸呈现出来的。”吴永林介绍道。

这几年,吴永林潜心创作了不少剪刻纸作品

苏州剪刻纸讲究线条流畅,方如砖、圆如月、尖细处如麦芒。“刻纸的步骤并不复杂,先将图案临摹或打印在纸上,然后就能动手刻制。但是要将一幅画刻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当中,最为讲究的是工具。”吴永林说,对于剪刻纸手艺人来说,一把刀、一方蜡盘是不可或缺的“利器”。

“如果刀口不锋利,下刀时走线不流畅,很容易有锯齿口。”吴永林坦言,好的剪刻纸手艺人一般都是自己制作刻刀,吴永林曾在原苏州医疗器械总厂学习加工眼部手术刀,因此在制刀上颇有心得。还有就是蜡盘的炒制。蜡盘是刻纸时用的衬底,由木屑灰、羊油、矿物蜡等炒制而成。“炒制蜡盘的火候和材料的配比,是民间手艺人的秘诀。我父亲就会炒制蜡盘,幸运的是,我从父亲手中传承了这门技艺。”

这几年,吴永林潜心创作了不少剪刻纸作品,如《百蝶图》、《百福图》、《网师园全景图》等。今年4月,他在苏州办了一场个人剪纸艺术展,展出60多幅剪刻纸作品。最近正在全心投入《姑苏繁华图》的创作。这次,他打算将整幅《姑苏繁华图》剪刻出来。

我看到一位真诚的老人,通过自己的展示和技法教授,让更多人喜欢上了苏派剪纸。剪纸,这个行将消失的技艺,依然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散发着光芒。

凌恩斌木匠达人“祖辈传统不能忘,香山帮手艺更要坚守”

最近,新湘苑社区的居民发现,辖区的木匠铺生意越来越好。“凌师傅很热心,左邻右舍有家具坏了都请他修,他做的东西就像他的人一样实在!”有居民说道。

凌师傅从事木匠行当已有40多年

很多复杂的门楼雕花在凌师傅手中被修旧如旧

大家口中的凌师傅,其实是一位地道的香山帮木雕匠。14岁,凌恩斌就到香山拜当地有名的师傅学木工手艺。前前后后跟了七八位师傅,学各家之长。到现在他从事木匠行当已有40多年。

首先通过Kinect获取人体关节点数据,在PC端将采集的数据写入本地,并根据行为类别进行分类标注,处理完成之后将数据上传到HDFS文件系统中以备训练输入和识别输入。

上世纪80年代,木匠这一行当渐渐成了冷门,很多木匠为了生计改行。“那时,我通过帮人造古建、修园林来维持生计,后来苏州古建复兴,我的手艺又有了用武之地。”凌师傅说。

然而,人们虽然知道他是老木匠,但他那香山帮的木匠绝活,却鲜为人知。他很少会对别人讲述自己木匠生涯的故事。不过,他偶尔会打开手机,给你看他修复古建筑、古家具的照片。

记者发现,很多复杂的雕花竟然在凌师傅手中被修旧如旧。殊不知,上世纪90年代,他还参加过故宫古建筑的修复。据他回忆,那次在北京待了近两年,团队一起修复了故宫多处古建筑门楼装饰雕花、楼梯、古家具等。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一个集木匠、漆匠、雕塑匠、叠山匠等古典建筑全部工种于一体的建筑工匠群体技艺系统。可如今,木雕这门技艺却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能干这行的人越来越少了。这就好比一套精美的家具缺了一条桌子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凌师傅说:“我干了一辈子木匠,只要还干得动,就要把木匠铺开下去,把师傅教给我的香山帮手艺坚守下去。以手艺之名,传工匠之心。”

滕友珍越剧达人“水袖舞起,我就是戏中的角色”

“滕阿姨,你蟒袍玉带、凤冠霞帔的一装扮,真认不出来了。”在歇了一整个夏季后,友新街道四季晶华社区的剧场内,又传来一阵阵悠扬的越剧声。循声望去,台上站着一位清秀的阿姨,她就是“越剧达人”——滕友珍。

今年64岁的滕友珍,是一位十足的戏曲迷。八年前,当她在苏州戏剧团听戏的过程中,无意间剧团老师发现滕友珍眉清目秀、身段很好,就让她客串了一回演员。“那是我第一次登台演戏,清唱了几句,既紧张又兴奋。”

自此,她对越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买了唱片、书籍在家学唱各种角色。跟大部分越剧专业演员一样,滕友珍也会每天坚持“练功”,以前唱一个小时就嗓子受不了的她,现在能毫不费力地唱一个上午。一有机会,她也会向专业的越剧演员请教,就这样慢慢提高表演水平。

“越剧是一个系统的剧种,仅从生、旦两个角色的唱腔来讲,就分好几个派别,每个派别的唱腔也是各具特色。”滕友珍根据自己的嗓音和喜好,寻找适合的唱腔。出于对越剧的喜爱,她也为自己购置了多套表演服装,“水袖舞起,我就不是自己,而是戏中的角色,这种感觉很奇妙。”滕友珍说,她很享受穿上戏服的感觉。

滕友珍很享受穿上戏服的感觉,每次越剧团演出,赶来捧场的人络绎不绝

由于每天在家练唱越剧,滕友珍的歌声渐渐吸引了楼上楼下的邻居。在小区里能听到这样的唱段,社区居民们都非常欢喜,并想加入进来。

于是几年前,她发起成立了一个社区戏曲社,没想到,找到不少志同道合的越剧迷。后来成立友新街道馨韵曲艺团,滕友珍任团长。目前,这个队伍组建已有4年,由20多名越剧爱好者组成,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

每个月,滕友珍都要带着大家认真排练,并不断学新戏,互换角色。她还特地请吴江越剧团的老团长前来给大家指导。从成立至今,馨韵曲艺团已为辖区居民带来近百场戏曲演出,还走进周边社区演出。为了给戏迷朋友提供更精彩的表演,滕友珍和队员们自费添置了一系列唱戏用的行头,从服装到化妆用具,再到音响设备、道具,逐步完善。

身穿戏服,动情演绎着《打金枝》、《十八相送》、《楼台会》、《陆游与唐琬》等经典越剧曲目,那一招一式虽然比不上专业演员,但他们的越剧腔却有一种特有的苏州韵味。每次越剧团演出,赶来捧场的人络绎不绝。有些老人,对曲艺情有独钟,他们爱听、能品,相当多的人还能哼哼唱唱。为此,她每年都会组织票友演出,提供服装、化妆,让观众走上台唱曲。“这里的曲友从清唱几句,到表演越剧等经典片段,没有三板斧的人还真不敢来此亮亮自己的嗓子呢。”

曹妹连厢达人“美丽的舞蹈是靠‘打’出来的”

说到连厢舞,老苏州们都很熟悉,身着传统水乡服饰的江南女子,打着连厢,载歌载舞,在不少传统节庆场合都能见到。

最有名气的要数甪直连厢舞蹈队了。秋日的甪直古镇有着别样的色彩,若你习惯了这江南水乡的墨色与宁静,则一定要在这笼罩着金色阳光的秋日里,去看一场甪直连厢舞,体味古镇艳丽与灵动的另一面。

其实,打连厢在苏州很多地方都有。就拿我们身边的社区居民来说,可以找到不少“连厢达人”。在四季晶华社区,就有一位常熟阿姨恋上“打连厢”。今年68岁的曹妹,定居苏州有10年之久,“打连厢”是她来苏州以后才喜欢上的。

曼妙身姿轻盈旋转,一对连厢在手中飞舞,曹阿姨的如歌连厢舞蹈队越来越受欢迎

“第一次看甪直连厢舞,就被深深吸引了。曼妙的身姿轻盈旋转,一对连厢在手中飞舞,这节奏太有带动力了。”看着看着,曹阿姨竟默默地跟着舞动起来了。一曲停摆,才醒悟过来,意犹未尽之精髓就在这了。

曹阿姨告诉记者,打连厢可不是普通的舞蹈。表演时,要有琵琶、笙笛及锣鼓等乐器同时演奏,当然还要穿上水乡服饰。甪直打连厢讲究八件套:三角包头巾、拼接衫、拼档裤、襡裙、襡腰、胸兜、卷膀以及百衲绣花鞋。连厢可以单独表演,也可以由两人或多人集体表演。表演时,表演者手握连厢,合着音乐或小调的节奏边打边舞。有时敲击自身的四肢或者肩、腰、背、臀等关节部位,有时敲打地面,有时与他人对打。

因为喜欢,她四处去看连厢表演,还记下了各种不同的式样,回来后她没有依葫芦画瓢,而是自己改编了几套舞蹈动作,再跟着记忆和视频一招一式地学打连厢。

后来,曹阿姨接下了社区组建“连厢队”的任务。但是有多少人愿意来学打连厢呢?她在自己的朋友圈里一招呼,加之社区的招募,先后有10多人加入了“连厢队”,大家都没有接触过打连厢。于是,她手把手地一个个教。

“一开始教简单的基本动作,渐渐增加难度,像‘转花棍’,将一根长约1米的棍子夹在手指缝中,另一只手负责拨动棍子,从第一个指缝转到第二个指缝,依次类推,让棍子转起来。就这个动作可把大家难坏了,手还没有碰到,棍子就掉了下来。”不过,曹阿姨欣慰地表示,大家的确狠下功夫,精神可嘉。

如今,友新街道如歌连厢舞蹈队成员有16人,多才多艺的阿姨们,不仅会打连厢,还学了民族舞、健身操、腰鼓、军鼓。因此,每回表演,她们呈现的形式丰富多彩,让众多居民看的意犹未尽。

猜你喜欢

刻纸木匠剪纸
刻纸——指尖上的传奇艺术
溱湖刻纸
剪纸
木匠身影
“纸上神话”——金坛刻纸
饶凯玉 宝安刻纸画艺术第一人
木匠手中的诗情画意
剪纸
剪纸
谭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