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园断想
2016-11-23王道
朴园断想
王道>>>
青年作家,苏州过云楼文化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参与传统文化研究,创办有文化工作室。已出版《一生恰如三月花》、《流动的斯文》、《过云楼旧影录》等,曾获得冯梦龙小说奖。
因为频繁来往朴园的缘故,我不时地生出一个断想:朴园的主人到底是谁?
这个问题对于很多关注园林文化的人士或许并不算敏感,因为苏州园林再怎么排列也轮不到朴园走上历史舞台,毕竟它太年轻了也太小辈了。有人把它归为唯一一处民国园林,而它的“小气”和朴实也着实引不起更多人的兴趣,况且他又是一个蛋商的园子。
记得有一次接待北京的友人秦千里一行,说这里是个上海蛋商的私家园林。千里兄不禁谓叹,看看人家,一个卖鸡蛋的,有这样的生活。我不知该如何回答他,因为这个说法是传之已久的。还有野史说此人名汪兆铭,于是就有了更大的野史。
有一说法是此园为汪精卫和夫人陈璧君的“行宫”,大概说的是汪伪政府时期,那时苏州是省会,“首都”南京来往密切,在此休息隐秘又便当,因为靠近火车站。但我总觉得不对劲,首先从安全角度考虑,作为“领导人夫人”不住在城内的大饭店或是更便利的官方接待场所,却居于此荒僻一隅,再从朴园的房屋结构看,少且简陋,似乎不适合居住,且出脚也不好,无论如何都不该是“领导人”及夫人的首选。
在一个秋日的午后,陪着內子在朴园值班,听叶声沙沙,观蕉叶色变,感受怡人的秋风。信步走在拼出各种吉祥图案的卵石上,到了朴园东门靠近河水之处,我就在想,苏州人临水而居,倚水出行,想必现在的陆路南门并非正门,往东开门也是吉祥之向。就在这扇大门里的圆洞门上方赫然镶着一块匾额,题“朴园”二字,已经风化斑驳,笔画有断裂,落款人及印章更是缺胳膊少腿。但字体遒劲、古朴,令人起敬。我们仰着脖子一再辨认落款人姓名,连猜带蒙,最后基本可以断定是何维朴。
记得最早时內子因为整理朴园史料询我何姓书法家,我脱口而出何绍基,晚清时期大书法家,也是受邀题名的专业户。而这位何维朴正是其孙。查此人清末至民初时曾在苏州做官,继承家学书法,也是个题名专业户。
寒山寺的《重修寒山寺碑记》是当时长官程德全撰文,题写人即何维朴。在苏州,何维朴与过云楼传人顾鹤逸、画家顾若波等多有来往,并有合作书画作品。浙江、上海、江苏等地也有何维朴的多种题名发现。民国三年出版的《中华新字典》也是他题名的。他为南京雨花台题写的:“小石多明俯拾即是,众山倒景乘空欲飞 ”文书俱雅。他题写的“秀盦”二字匾额让董桥为之着迷,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文字。
更为意外的是,这位文人官员曾在苏州买过园子,故址即现在的王长河头赫赫有名的周瘦鹃的紫兰小筑,只不过当时他自名为“默园”,可见低调。只不过周瘦鹃买的时候即1935年,何维朴已经去世13年。
由此想到朴园的历史,最早宋时的五亩园是否有份?再后来成为蛋商的私家园林之前是否已有了主人?当我四处搜求资料时偶然看到了沈庆年先生送我的《古城遗珠》,其中记录着安徽婺源人(当时)汪新斋在上海经营蛋品发迹后营造朴园,后因祖坟在苏州狮子山,遂将沪上朴园移建苏州,成为苏州一处别致的“移园”,说当时为庆祝移建成功,特邀何维朴书写“朴园”,只是说时间为1932年却有存疑,因此时何维朴已去世十年了。
倒是其中另一段史料引人关注,说当时还邀请钱朔异撰写《朴园移苏记》并镌刻于木板,可惜今已不存,在经历了种种变迁后,朴园因缘巧合成为了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
查何维朴晚年寓居上海盘梓山房,而汪新斋的商号宏裕昌则从上海开到了清江、徐州、济宁等地,并在抗战时期颇有气节的表现。
如此可见,朴园的历史仍有诸多可追溯之处,因着一位儒商和一位文官的历史渊源,它身上的朴素和低调便显得尤为珍贵并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