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里的水资源科普馆:呵护这一城水之灵

2016-11-23张娟

现代苏州 2016年26期
关键词:西大街科普馆古井

文 张娟

社区里的水资源科普馆:呵护这一城水之灵

文张娟

交织如网的湖河潭汊、遍布城乡的生活用井、风景园林中的小桥流水,无一不印证着苏州“水天堂”的称谓。苏城的灵动,苏州人的婉转,都承载在这一汪清流中了。

水资源的广泛分布,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用水的质量。如何更好的节水、充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等问题,都是居民日常生活中要考虑的。位于姑苏区西大街社区里的水资源科普馆,将水知识科普和节水、护水行动都融入到了实践当中。

节水问答竞赛,老幼共同参与

西大街水资源科普馆的建立,主要是为了让社区的居民通过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其中涉及到的水知识,以树立居民在生活中的节水、护水意识。前不久,社区组织了一场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水知识科普竞赛”活动在暑假期间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

“洗小件、夏季衣物的时候怎么样会更节水呀?”主持人的问题刚一问出来,现场的小朋友们就纷纷举起手来抢答,“用手洗代替洗衣机洗!”有的小朋友一边举手就一边大声的说出了答案。

“自来水进入我们家里的管道前最后一步是干嘛呀?”“刷牙的时候水龙头要不要关上呢?”“养鱼的水可以用来浇花吗?”日常生活中的用水知识,都以提问的方式一一展现。

为了活跃现场氛围、调动大家的动手积极性,科普知识大赛一组是两位成员,一个老人加一个小朋友,共同开动脑筋为生活节水出谋划策。“现在我们要做家务了,给你一桶水,怎样能更节水呢?”“先淘米再洗碗!”“先洗菜再拖地!”小朋友们在比赛中积极发言,老人在一边协助,回答问题也是有模有样的。

通过举办水知识科普、水知识竞赛等活动,西大街社区的居民对生活中“水”的了解更深刻了,节水、护水意识也更加强烈了。在科普馆组织维护社区水资源建设时,社区的志愿者们都会来“搭一把手”,为保护水资源共同出一份力。

保护水资源,从古井开始

作为一个拥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苏州古城区充满着各种传统生活元素,隐藏在老街巷的古井应该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尽管如今的古井们实用度在渐渐降低,数量也在逐渐减少。但毋庸置疑,它们代表并鉴证着姑苏的文化气质。

苏州是水乡,居民也都临水而居,但基本上家家户户有那么一两眼水井,人们喜欢集聚,喜欢以巷或街为单位,在井边聊天、乘凉,共同使用水井,小孩也喜欢在井边玩耍。

井水相对河水而言,水质稳定,不易受到污染,但时间一长就容易产生淤泥。七八月份气温升高,多数社区内的古井淤泥增多,水质下降,西大街社区周边的古井也不例外。八月中旬,炎热还未散去,西大街水资源科普馆便组织了社区志愿者,给社区的古井“换血”。

“放,放,放,慢点,慢点。”志愿者合作将排污用的抽水泵放进井里、拉好排污管带、接好电源,将或者淤泥的井水一同排出井外。刘大爷是“古井换血”志愿者中的一员,今年已经七十多岁的他,也跟随着古井保护志愿者的步伐,来到了清古井淤泥的现场帮忙。

古井清理,是先将水泵放入井底,把井水打浑,再将或者淤泥的浑浊的井水抽出,然后清除井底的淤泥和杂物,最后用清水清洗,完成整个古井清理过程。整个过程说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非常费时费力。大约过了两个小时,西大街志愿者小分队的古井清理才完成。

现在多数小区居民家里都装有自来水,但井水并没有完全脱离小区居民的生活,小区里经常会有人用井水洗菜、洗衣服、冲马桶什么的,按刘大爷的话来说,以前习惯了,现在就一直在用着。

依托这样一个社区里的水资源科普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座充满魅力的东方水城,让更多人一起参与到呵护水环境的行动中来,正成为姑苏街头巷尾一抹靓丽的风景线。

猜你喜欢

西大街科普馆古井
是谁帮汽车停下来
汽车的大动脉
记忆中的老大街
来势汹汹的肺炎
飞机“长脚”只是为了站在地上吗
这样的爸爸
古井里的青蛙爷爷
Comparing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parameter estimation of ecosystem carbon exchange between alpine meadow and cropland in Heihe River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
越王古井今何在?
古井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