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交响的人生
——《人物·大提琴家秦立巍》视听分析
2016-11-23任嬿如
任嬿如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北京100024)
大提琴交响的人生
——《人物·大提琴家秦立巍》视听分析
任嬿如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北京100024)
[摘要]电视节目《人物·大提琴家秦立巍》给我们讲述了大提琴家秦立巍的音乐之旅。节目拍摄多角度,景别多样化,画面精彩丰富,对比鲜明强烈;音乐与音效表达曼妙动听,与节目主题相辅相成,带领观众走进大提琴家美妙的音乐殿堂;同时,主题鲜明,层次清晰,内涵丰富,引发了观众更多关于人生与艺术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秦立巍;《人物》;艺术思考
电视节目《人物·大提琴家秦立巍》娓娓述说着一段让音乐充满了酸甜苦辣的往事,随着和谐的旋律,我们和音乐家一起步入了中国大提琴家秦立巍的音乐之旅。
一、多角度拍摄与多样化景别
《人物·大提琴家秦立巍》拍摄多角度,景别多样化,画面精彩丰富,对比鲜明强烈。节目的拍摄角度丰富多样,节目开始的一组镜头,以仰拍的手法拍摄秦立巍演奏大提琴的场面,凸显了秦立巍高大的形象和事业的辉煌。在采访秦立巍及其老师、父母、合作伙伴时,都用平拍的角度,给人一种亲切随和、平易朴实之感。在秦立巍家中采访时,则用了侧拍的手法,使右边的大提琴琴箱呈现在画面中,提醒观众大提琴对秦立巍已经成为习惯,不离其身。
随着拍摄角度的变化,节目景别调用也是张弛有度。节目以中景和平拍为主,既表现出秦立巍丰富而辉煌的人生阅历,又表现出朴实真切和平易近人的性格特点。节目一开始,先采用中景拍摄秦立巍在湖边演奏的画面,转而插入一朵朵鲜花盛开的美景,寓意秦立巍的音乐人生如繁花朵朵,辉煌灿烂,明媚艳丽到极致,骄傲地绽放着,永不凋零。接着镜头又仰拍茫茫云海下尽情演奏的秦立巍,似与那苍穹融为一体,空灵而辽远。拍摄音乐会的场面时,先是舞台全景,继而用推镜头由整体到局部,用中景拍摄秦立巍激情澎湃的演奏。然后镜头一转,对准台下的观众,用摇镜头捕捉现场气氛,用特写抓拍观众神态,秦立巍的音乐令观众深深沉浸其中。随着音乐旋律的流动,镜头逐渐拉开,一个小远景展现了演奏会的恢弘气势。在讲到秦立巍告别亲朋、远去澳洲求学时,画面呈现出一枚足球的特写,渐渐拉开,定格,彩色画面慢慢变暗、变黄,和朋友们一起踢足球的的日子还会有吗?色调发黄的画面,道出了秦立巍心中的依依不舍与久久怀念。
伴随景别角度的变化,电视画面的色调调控与掌握也是恰到好处。纪录片在述说回忆与往事时,经常交替采用黑白画面与彩色画面,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在讲到秦立巍13岁即将出国,与朋友踢完足球告别时,特写了一个弹向远方的足球,画面也随之由彩色变为黑白,遥远的记忆令人深深怀念。在拍摄秦立巍的一场演奏会时,先拍摄在台上演奏的秦立巍,然后镜头渐渐后拉,拍摄现场人山人海的观众,又用推镜头推向台上激情演奏的秦立巍,完整再现了艺术家与观众水乳交融般的情感交流和默契。在拍摄秦立巍的演奏时,镜头特写飞舞的手指和颤动的琴弦,观众的内心也随之飞扬与颤动。内景与外景交替转换,美丽的自然风光在节目中时有穿插,这些都随着音乐和主题的表达恰如其分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自然流畅,美妙和谐。
节目制作技巧娴熟,于细微处彰显主题。在采访秦立巍的父母和老师时,镜头中总会出现秦立巍小时候的照片,而且每张照片都是以不同的姿势拿着提琴,表明提琴对秦立巍来说总是不离左右,可见其对提琴的钟爱程度。在讲到秦立巍随父母去欧洲时,拍摄了一段欧洲码头的镜头,表现其人生新学习和探索的开始。在历数秦立巍参加过的一场场比赛和演奏会时,插入一棵仰拍的大树树梢,然后镜头降落到正在背着提琴走的秦立巍,随之定格的同时画面变为黑白,又叠加一些秦立巍参加比赛或演奏会的彩色照片。这些娴熟技巧的运用,不仅使观众感到美的享受,而且内心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景仰之情。当诉说自己与大提琴的深厚感情时,镜头中秦立巍默默的专注的反复擦拭大提琴的细节有力地传达出这种内心的深情。
二、音乐与音效表达曼妙动听
“探求科学知识,传播文化观念,共享生命阅历,自由交流体验。”这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大型栏目《人物》的创作理念与口号。这档节目努力“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理念,关注现当代文明进程中那些显现出智慧光芒、卓越创造力和非凡品格的人们;关注富于奇思异想,敢于超越常规,勇于挑战极限的人们;关注重大事件的亲历者、目击者和为我们珍藏文化与传统的人们;关注在某些领域做出过特殊贡献却鲜为人知,而他们的创建正改写着我们的生存状态与思想方式的人们”。
《人物》栏目所关注的青年大提琴家秦立巍,是当今古典音乐界炙手可热的演奏家,他的大提琴价值1000万元人民币,他被誉为“新一代的马友友”。秦立巍出生于上海,13岁移居澳洲,16岁被评为“澳洲十大杰出青年”。获奖无数后,前往英国深造。上海、澳洲、英国这三个地方促使秦立巍有不同程度的成长,亦令他具有国际视野。秦立巍在23岁时获得第十一届柴可夫斯基大赛亚军,也是近40年来中国大提琴家在该项比赛中所获的最高奖项。其中他父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是音乐家的爸爸妈妈,在比赛中组成一支团队,策略性的提供意见,一攻一守之间,助力秦立巍摘下这特殊荣誉。然而,早年成名并非是成功的保证,反而怎样持续才是真正的考验。秦立巍除了为演奏者之外,还拓展其他领域。目前他担任不同的音乐教育工作,包括在英国、新加坡、中国教学,亦和上海一些商业机构合作,利用商业场地推广音乐教育。
电视栏目《人物·大提琴家秦立巍》在展现与表达这些内容时独具匠心,音乐与音效曼妙动听,与节目主题相辅相成,带领观众走近大提琴家美妙的音乐殿堂。节目背景音乐多采用秦立巍演奏的大提琴曲,舒曼的《慢板与快板》,勃拉姆斯基的《大提琴第四协奏曲》等,用秦立巍手下流淌出的美妙旋律,呈献给观众一场可口可心的音乐大餐。大提琴曲贯穿始终,背景音乐适时穿插,在诉说秦立巍的离情别绪时,节目配合画面以凄凉的背景音乐,把离别愁绪渲染到极致,令观众也随之黯然神伤。
节目中穿插自然风光时,背景音乐或舒缓轻柔,或激情昂扬,富于节奏感。节目在采访中以及秦立巍即兴演奏中,常常插入外景拍摄,内景与外景结合,体现出艺术与大自然相互交融的密切关系。在回忆过去的时光时,多采用黑白画面和照片,于画面的组接对比中,表现岁月的流逝、漫长艰辛的努力以及现在的辉煌成就。艳丽明快的大自然外景、简朴亲切的采访内景和富有时代感的黑白照片,加上优美流畅的旋律、丰富立体的视听语言,令观众流连在艺术的享受之中。
在对秦立巍以及秦立巍的父母、老师、朋友、合作伙伴的采访中,大量采用同期声,富于现场感、真实感与交流感。很多人称秦立巍为“马友友接班人”,秦立巍却坦言并不十分喜欢这个标签:“马友友是传奇人物,是前辈,是音乐家更是艺术家,我在英国上过他的大师课,我和他相比还有很远的距离,包括我们的拉法都不一样,我更希望走出自己的路。”何谓自己的路,“就是进入更广阔的领域,更多元化。不想只着眼于演奏一首乐曲或一组协奏曲,室内乐、交响乐甚至客串乐队首席,演绎马勒交响曲,只要能让自己更丰富,我都想尝试”。整个节目音乐音效元素与画面和主题巧妙结合,成功地演绎出一段美妙辉煌的音乐人生。
三、引发人生与艺术更多思考
《纽约时报》这样评价秦立巍:“拥有柔美的音色、无瑕的音准、钢铁般的技巧。”《人物·大提琴家秦立巍》主题鲜明、层次清晰、内涵丰富,引发了我们更多关于人生与艺术的深入思考。
节目从秦立巍的童年生活讲起,然后着力表现青年时期大提琴事业上的成就,重点突出了他中年时期的音乐事业和他心中伟大的音乐理想。整个节目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从秦立巍个人的音乐发展道路中,引发出观众更多关于人生、关与艺术的深刻思考。
节目大量运用自然景色,通过蒙太奇手法,将音乐与自然融为一体,巧妙地揭示出音乐源于自然、音乐再现自然、音乐升华自然的简朴道理。秦立巍的老师、大提琴家拉尔夫·柯西勃母说:“秦立巍的演奏是一种自然本能,他在透过乐器向观众讲话。”是的,一个音乐人的成功既需要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感悟与理解,也需要艰辛的付出和执着的努力,但更需要人与自然、与艺术的交融和点燃。《人物·大提琴家秦立巍》就是一首人、自然、艺术交融点燃出的华美乐章,这乐章在观众内心久久震荡,余音缭绕,绵绵不绝。
曾经,秦立巍对英国的印象是灰蒙蒙的天空、永远阴沉厚重的云层。三位活跃在20世纪的英国作曲家,其作品中多少受到一战的影响,显得更加契合这种灰色。尤其是作曲家埃尔加曾说,一战恐怖的阴影让他感到绝望、幻灭,无法创作。秦立巍曾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一股暗淡伤感的色调,但时隔多年,他却窥见英国人隐藏在阴云下的乐观,这种向往光明的心态,他期望通过大提琴音乐来呈现。“永远没有一个演奏是高过作曲家本身的。”秦立巍形容,他习惯把音乐放在显微镜下仔细研究,他所扮演的角色,似乎只是一个传递作曲家讯息的使者,演奏家所要做的,就是忠实于作曲家,架起与当代听众的桥梁。
四、结语
电视节目《人物·大提琴家秦立巍》以丰富多样的拍摄手法、娴熟的制作技巧和精美的画面组接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大提琴家丰富而辉煌的人生历程,让我们了解了一名伟大音乐家丰富绚烂的音乐人生,看到了成功背后的艰辛和辉煌背后的朴实,领略了自然与艺术的美丽与伟大,更让我们对音乐、对人生、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同时,让我们在音乐与艺术的享受中放松了疲惫不堪的身心,在音乐与自然和谐动人的乐章中静下心来,用耳朵聆听,用眼睛欣赏,用心灵感悟,收获了很多很多。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0-00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