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的本体性建构
2016-11-22崔振成
学校教育现场中伦理性、道德性、文化性的培育建构,正是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的核心内容和本体向度。
中小学校长治理学校的过程理应是伦理实践的过程,是其教育事业的展开和价值期望的完成,体现在创造适于人完整建构的教育世界,并藉以濡化人心、育成人性、赋魅灵魂。因此,校长治理下的学校应该是氤氲化育的伦理世界、温润如玉的道德世界、文质彬彬的文化世界,这是人从“自发自然人”走向“自觉自为人”必须倚重的教化世界,也是教育与学校治理获得本体合法性的先决条件。
当功利主义与缘其而生的“知识主义”宰制教育世界且致使伦理道德边缘化乃至退场之时,人的完整性便惨遭断裂性隔离:人心被狭隘的经济动机蒙蔽、人性被抽象的知识世界扭曲、灵魂得不到拂拭而生垢。所以,建构学校场域的伦理性、道德性、文化性,应成为中小学校长养成学校治理智慧的价值前提和基本线索,它是校长伦理实践的需要,更是学校中每位个体成长为有文化、有教养、有精神的伦理实体的需要。我们认为,学校教育现场中伦理性、道德性、文化性的培育建构,正是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的核心内容和本体向度。
然而,由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教育因素、价值因素、理念因素等,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的理解力、建构力、执行力及其治理效果,还存在不少问题与困境,有些还积弊深重、破解甚难。本立而道生,研究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的本体维度及其价值向度,并藉以窥探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所遭遇到的实然挑战,探索其脱困之途,是实现中小学校长学校治理和德育领导力建构的另一蹊径和必然要求。
一、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的本体性解读及其价值向度
(一)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的本体内涵
德育是塑造人心、化育人性、陶冶灵魂并因此促进人内在世界完善、有序、饱满的教育的统称,它是组成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哲学性要素,离开德育的教育必然是伪的教育、失衡的教育、无效的教育。领导力是内源性价值理解与构思转化为外显性行为的过程与后果,并因此辐射到周遭世界中的他者的力场。领导力成就的不仅是领导的发出者,更指向领导的影响者,即周遭世界中的他者。德育领导力直观意义上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策划、领导与推进,深层意义上则是借助学校教育世界中伦理性、道德性、文化性等元素的有意识嵌入与建构,实现对人的德性影响与生成的价值自觉、实践自觉。
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是校长作为学校治理的核心与灵魂,在抓具体的德育工作、教师的师德师风、学生的文明素养等具体工作中体现出的对德育的理解力和执行力,也是其在学校治理中突出教育之伦理世界、道德世界、文化世界的积极设计、引导、培育、认同的思想自觉、精神自觉和启蒙自觉。前者是实践理性支配下的“形而下”的、侧重于“做”的操作性范畴,具有外显性表征,后者则是理论理性支配下的“形而上”的、侧重于“思”的意义性范畴,具有内隐性特质。如此两种维度的交叉整合、圆融共在才能组成中小学校长完备的德育领导力。有论者认为,“校长的德育领导力主要表现为对学校德育的指导力、对学生发展的把握力、对教师团队的凝聚力和对学校文化的创造力”。[1]我们认为,这一概念关注到了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的“操作性范畴”,对其“意义性范畴”鲜有关注。因此,中小学校长的德育领导力是实践操作层面与理论意义层面上的双重建构,而理论意义层面上的解读正是其本体意义上的基本内涵,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二)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的本体维度
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的本体维度集中表现为教育之伦理世界、道德世界、文化世界的认同内化和积极建构。教育之伦理世界意指将教育世界中的人际关系人伦化,也就是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同事之间涤荡着伦理自觉,充满尊师爱生、团结友善、诚实互敬的安伦尽分的伦理氛围;教育之道德世界与伦理世界紧密关联,因为“德毋宁应该说是一种伦理上的造诣”,[2]健康的伦理世界生成健康的道德世界,人文关怀、情感泽被、崇高向善的道德世界直接决定着德育的积极效果;教育之文化世界是将文化资源与教育现场充分融合,把教育周遭的物理世界、教育过程的每个片段都嵌入文化元素和书香气息,最关键的是教育中人要有文化气质和文化品位,教育现场中厚重的文化世界自然润泽和陶冶人的德性,促进德育潜移默化的隐性课程效果。没有上述“三个世界”的有效建构不可能产生真实的德育,也不可能实现校长德育领导力的生成。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的本体维度解读,并不是对其实践操作层面上的有意搁置或置若罔闻,而是基于“本立而道生”的价值预设,认为校长建构本体意义上的德育领导力是最核心、最持久、最恒定的任务,也是转化为外显之德育领导行为的思想意识储备和价值觉悟提升。况且,本体意义上的德育领导力自身也涵括着实践性要素和思想转化为行动的基本指向。
(三)基于本体性解读的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的价值追求
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的自觉凝聚和严格执行,至少可以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价值作为。
首先,有利于“完整人才”的培育。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的本体生成与行为转化,可以为学校教育正本清源,厘清教育立德树人本质的价值使命,让教育因人而在、为人而在,提高育人质量。学校教育要培养的是完整的人,一切受制于知识的“知识人”、臣服于分数的“分数人”、经济动机驱使的“经济人”,都是对人的背离、异化、割裂和摧残。“人才”只有先做成一个“人”,才能成其为一个“才”。而只有在伦理、道德、文化的世界里得到精神启蒙和德性养育,才能实现“完整性人才”的价值期待。
其次,有利于学校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作为学校治理的灵魂,校长的思想洞见与身体力行既需要唤醒广大教师的认同自觉和心理共鸣,又需要辐射到教师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行为之中。校长德育领导力的本体性建构与贯彻执行,体现着将德育专业化的价值诉求,即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时时处处都肩负着德育和创造德育情境的使命,都应该有德育的理解力和执行力,都首先是德育教师(然后才是专业课教师或其他教辅人员)。
再次,有利于学校教育特色的形成。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色、精神气质、办学风格应成为校长治理学校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其治理智慧的集中体现。教育之伦理世界、道德世界、文化世界的积极建构,营造了学校的伦理实体和精神实体,让学校教育特色蔚然化成。
二、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本体性建构的现实困境
毋庸讳言,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在凝聚生成和实践执行两个层面都遭遇到现实困境与挑战,学校教育悖逆现象严重存在。学生“德”与“才”失衡者大有人在、教师失德行为屡屡发生、师生之间关系紧张、生生之间校园暴力频繁、“校园恐惧症”趋于低龄化和普遍化……如此这般情境,与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本体性建构缺失和实践性操作空匮不无关系。那么,究竟是什么在挑战、抵触、消解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的本体性建构与落实呢?
首先,后伦理时代对伦理的冲击。传统伦理的现代合法性根基动摇,重塑与捍卫乏力、诋毁与颠覆的力量滋长,导致后伦理时代的到来,表现为“一个是‘伦死了,实体死了;另一个是本体死了,‘始基终结了”。[3]“人际关系”代替了“人伦关系”,人与人之间出现了伦理的冷漠。这种社会现象投射到教育现场,无疑造成对教育伦理的侵蚀和冲击,教育世界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同仁之间的伦理元素渐趋稀薄。由此,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本体建构中的伦理维度要么被人为漠视,要么力不从心,直接的后果是德育领导力不力,效果欠佳滞后。
其次,功利主义对道德的冲击。市场经济激活了人的功利性动机,然而功利主义却借势疯狂蔓延。功利主义已经超越了经济领域限度,在政治领域、文化领域、教育领域均有衍生渗透。不加遏制和难以驾驭的功利主义,必然导致与道德之间的义利博弈和冲击:唯利是图、利欲熏心、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功利主义价值观在消解着诚信友善、仁爱谦让、公正刚毅、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传统道德观、价值观。学校教育不可能在如此境遇中独善其身。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的本体性建构因为功利主义的掣肘而乏善可陈、力之不逮。
再次,知识主义对文化的冲击。知识主义对中小学教育世界的宰制主要源于功利主义作用下“应试教育”的转化催生。教育当然离不开知识,没有知识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知识本身无罪,“知识主义”却贻害教育,知识主义所表现出的“教育景观”是:“什么知识考试有用就教什么知识”“重知识轻道德”“德育语文化、知识化、教条化、背诵化”“有知识无教育、无文化、无境界”“脱离生活世界的抽象机械”“满堂灌、填鸭式、题海战、呆头死记”等。知识是文化的组成要素,但是绝不等同于文化本身。知识主义宰制的教育世界,导致教育的鲜活性缺失、情感性缺失、人文性缺失,教育之文化世界被知识世界僭越。教育中的人在学校教育之中感觉不到情义、温暖、文化启蒙、智慧启迪等。中小学校长在德育领导过程中,认为道德无法量化、衡量标准不稳定、测试结果“测不准”,于是在思想意识层面和实践运作层面有意无意将德育边缘化了,其本体意义上的德育领导力建构当然无从谈起。
三、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本体性建构的实践策略
面对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匮乏及由此生发的诸多积弊难返的教育问题,加强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建设势在必行。不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没有校长德育领导力的本体性建构,学校德育很难不沦为表层的应付、肤浅的形式、应景的昙花。建构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的本体维度,即是在其教育哲学和教育思想理念、实践运作和具体精力分配等层面,自觉澄明教育之伦理世界、道德世界、文化世界的价值意蕴和操作空间,为中小学德育在教育现场中基础性、哲学性地位的捍卫和实际效果的保障,创造适宜的教育情境和积极的资源储备。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的本体性建构可以考虑以下基本策略。
首先,培育学校共同体的整体学习力。学习是校长学校治理最可靠保障。基于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本体性建构的价值视域,学习力培育不仅指向校长本人,还应指向共同体中所有参与者。校长应“以增强学校的学习力为核心,提高群体智商,使教师活出生命意义,自我超越,不断创新,达到学习财富速增、服务超值的目标”。[4]那么,究竟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呢?中小学校长要带领治下学校共同体中的每一位教职员工,学习以下基本内容范畴:传统文化精粹,此乃民族精神之魂与根,也应成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扎实建构的通识知识;教育哲学,这是教育者走向理性、深刻、“思”的自觉的必要性维度;教育人类学,这是从人出发研究人、说明人、教化人的支撑性学科;教育社会学,这是教育与社会横向融合并拓植教师视野的必要的滋养性学科;德育原理,这是教师德育专业化和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基础性学科,是每一位教师成其为教师的条件性学科。学习的方式可以是在学校提供学习材料的前提下的周期性学习(每周一次集体学习等)、校内培训学习(请专家学者到校内交流讲座)、主题性学习(单位时间段集中研讨一个学习主题)、自主学习(鼓励教师课余时间自主阅读)等。学习,尤其是自主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伦理素养、凝聚价值共识、提升文化品位,自觉摒弃功利主义、知识主义的侵扰,还有利于学校教育之伦理世界、道德世界、文化世界的积极培育,从而助推校长德育领导力的本体性建构。
其次,学校教育过程中内嵌德育元素。一方面,要研究和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元素。尤其是偏理科方向的学科中,更应该珍惜和探寻其间的德育细节、德育资源,比如小学数学学科,要尽量规避其过于抽象、生硬、机械、远离儿童生活世界的可能性,研究其对儿童德性之缜密、严谨、求真、诚实、合情合理等品质的教化价值,让数学课充满德性教诲和心灵默契的人文情怀。另一方面,要在活动和仪式中嵌入德育元素。活动和仪式有着其他手段难以替代的德育资源和德育效果,在其间融入有意识的德育元素,可以在润物细无声中教化学生和影响教师。所以,在学校组织的活动和必要的相关仪式中,要自觉嵌入德育目标,极力发挥活动和仪式对广大师生庄严的德育辐射效果。同时,活动和仪式的灵活运用,还能够增进学校整体在普遍意义上的德育润泽与文化陶冶,改善和促进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的本体性建构。
再次,坚定学校教育改革步伐的常态性。教育改革是永远在路上的静悄悄的革命。学校教育的每个环节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存在,都要不断革陈出新。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本体性建构视域内的教育改革,主要指向以下几点:第一,学校德育要进行改革。要坚决反对德育课的教条化、知识化、语文化、背诵式展开模式,要关注到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境界的每个细节,而不是囿于道德认知的单维度之中自欺欺人地进行道德教育。改革德育评价方式,纠正以分数评价道德的所谓标准化,增添道德成长记录、道德知行合一环节、综合性道德素养等多元评价维度和评价方式。第二,应试教育困扰的知识主义教育模式要进行改革。要用“思维导向”代替“知识导向”,“整体性导向”代替“条块化导向”,不要以牺牲德育和师生的道德成长为代价,换取直观可视可感的冰冷的分数,这不仅是本末倒置之举,也不利于人的终身发展。最后,要开发学校的隐性文化资源。要打造学校的精神文化实体,整合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实现文以化人的教育价值期待。总之,学校教育改革是教育健康前行的必要之举,也是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本体性建构的必要动力之一,必须坚定其改革的常态性,才能匹配教育本身变动不居的鲜活性,也才能促进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的动态建构生成。
参考文献:
[1]芮彭年.校长德育领导力和执行力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08(11):63-64.
[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68.
[3]樊浩.“后伦理时代”的来临[J].道德与文明,2013(6):5-16.
[4]刘丽萍,王保华.魅力型校长:特质、成长环境和使命[J].教育科学研究,2003(6):21-23.
【崔振成,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