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现代广东梅州地区客家报人报刊辑览

2016-11-22蒋冬英阙本旭

中文信息 2016年8期
关键词:客家文化新闻出版

蒋冬英 阙本旭

摘 要: 本文以广东梅州地区近现代从事报刊、新闻出版人物为线索,简要介绍他们办报的概况和发展轨迹,为研究梅州地区客家文化和近现代新闻出版史提供一份常备、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

关键词:近现代 广东梅州 报人报刊 客家文化 新闻出版

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020-04

梅州地区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之美誉,这里地灵人杰、名流辈出,这些历史人物,在中国历史或梅州地区历史上享有他们的位置。本文以梅州地区近现代新闻出版历史人物为线索,简要介绍他们办报的概况和发展轨迹。通过这篇专题资料,可直接了解到该地区创办了多少报刊,什么名称,何时何地、何人创办,并对创办者的生卒年、里籍、字号、笔名,主要著述以及海外潮人办报的基本情况等都一并列举。为研究近现代梅州地区新闻报刊出版史和文化史,提供了一份常备、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本文收录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在报刊史上产生过一定影响的已故梅州地区报人共100人。资料编目先以人物姓氏音序排列,其次再按人物出生前后顺序编排。

陈茹玄(1895-1955)字逸凡,兴宁人。1912年秋考取省官费派赴美国留学,入美国依利诺大学攻读政法学,后入纽约哥伦比亚研究院专攻宪法及国际法,得法学硕士学位。曾任职美国联邦法院,主持出版美洲《少年中国》、《民气周刊》。1921年春回国,出任上海全国总商会月报编辑,兼《政学丛刊》总编辑。1924年任东南大学代理校长,主编《东南丛衡》周刊。

陈子明(1901-1947)名亮,别号胜标,兴宁人。1925年在国立东南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是我国知名的教育家。曾任华南师范学院教授、系主任和教务长,负责主编《华南师范学院学报》、《中华教育月刊》。

陈恩成(1902-1964)梅县人。1934年秋从美国回国,旋任广州《民国日报》编辑、广州《中山日报》撰述主任。1938年广州沦陷后,在重庆任《扫荡报》副总编辑。1943年又兼广州《中山日报》总主笔,1944年夏,奉命筹设梅县《中山日报》并任社长。1949年赴台湾,并主编英文《中美月刊》、《今日中国泰》。

陈培(1926-1986)原名陈棣尧,笔名陈漫天,五华人。1948年赴广东九连山游击区先后任《燎原报》记者,《粤赣报》总编辑。建国后,任《东江日报》总编辑。1951年秋调《南方日报》工作,任记者、部主任、编委、副总编辑、总编辑等,其间并参与创办《广东农民报》的工作。八十年代任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副会长、广东新闻学会会长。

蔡炽三(1860-1929)原名友焕,别字文华,梅县人。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曾在新加坡出资创办《南铎日报》。

蔡亚萍(1908-1989)梅县人。1935年毕业于广东法科学院(中山大学前身),1943年创办《嘉应日报》。

刁作谦(1880-1975)字成章、德仁,兴宁人。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复入英国剑桥大学,1910年回国应留学生试、举进士、授翰林。翌年,充英文《北京日报》主笔。1920年任清华大学校长。后历任我国驻外参赞、总领事等。

邓文钊(1908-1971)五华人。1941年在香港协助廖承志创办《华商报》社,出任报社副总经理,《华商报》于1941年4月8日正式创刊出版。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华商报》被迫停刊。抗战胜利后,协助饶彰风进行复刊筹备工作,出任报社董事长兼督印人,《华商报》于1946年1月4日正式复刊。

杜埃(1914-1993)原名曹传美,笔名T. A、欧阳瑞薇、陈拜士等,大埔人。“八·一三”凇沪抗战时期,和中山大学同学出版刊物《火花》两期。1932年秋,同蒲特(饶彰风)等创办进步文艺刊物《天王星》。1933年12月又出版“左联”和“社联”的秘密刊物《新路线》。1939年被调往香港八路军驻港办事处,任《大众日报》文艺副刊主编。1940年受委派到菲律宾创办《建国周报》,任主编。1947年由海外回香港,先后在《华商报》和《群众周刊》工作。1949年离开香港,参加广州的接管工作。随后创办了《南方日报》,参加该报社的领导工作。

冯宪章(1908-1931)别名冯斌、张蔓蔓,兴宁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曾东渡日本留学。1926年主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梅县委员会出版的《少年旗帜》半月刊。

冯剑南(1911-1961)笔名甦南,丰顺人。出身于泰国。抗战胜利后,在泰国创办《民主新闻》周刊和《曼谷商报》。喜爱诗歌,出版有《红痣》诗集。翻译了苏联诗人普希金的长诗《欧根.奥尼金》并出版发行。

郭渊谷(1876-1929)字锦泉,1906年在星洲参加同盟会,后旋归故里丰顺,进行反清活动。1911年参加孙中山发起的“同德书报所”,又與革命志士成立“星洲书报社演说团”,“开明演说书报社”等。

郭瘦真(1900-1980)又名秋煜,汉鸣等,大埔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7月省港罢工委员会成立后兼任总工会宣传部主任、《工人之路》编辑、团广东区委书记、中共潮梅特委书记。

高丽生(1917-1974)丰顺人。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派往晋绥边区《抗战日报》任编辑、记者、特派记者。1949年冬随军南下,任新华社西南总分社总编辑、中共西南局重庆《新华日报》总编辑和副社长。后任《光明日报》副总编辑。1957年7月调到《工人日报》先后任副社长、社长兼总编辑。

古直(1885-1959)字公愚、号层冰,梅县人。1906年加入同盟会。后奉派任汕头《中华新报》编辑,1913年创办汕头《大风日报》并任社长。著有《层冰堂文集》、《曹子建诗笺》《钟记室诗品笺》等。

候志明(1896-1980)梅县人。1925年投身革命,进入黄埔军校。参加过东征、北伐,曾担任杭州《民国日报》总编辑。

侯桐(1909-1983)原名雨民,曾用名栽萄,幼名宏昌,梅县人。1932年8月到英国伦敦留学。1933年春参加中文宣传刊物《解放》的写印编辑工作。1937年在郑州开始筹办《大刚报》,任主笔,宣传抗战主张。

何耀秋(1900-1960)字菊天,家名庚喜,梅县人。早年侨居英属殖民地。1924年归国后在广东从事教育工作。1938年底,与当时梅县新时代书店经理林伟民等人集资创办了《华侨公报》。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今梅县人。举人出身。1877年任驻日公使馆参赞,任内介绍中国文化,研究日本文学、历史。1894年回国后,出资参与创办《时务报》,以救亡图存为己志,力谋中国的独立富强。著有《日本国志》、《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

黄药眠(1903-1987)原名黄访,又名黄吉,梅县人。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事爱国民主运动。曾主办《人民报》《民主星期刊》《光明报》。著有《黄药眠诗集》、《黄药眠美学论文集》《黄药眠自选集》、《动荡-我所经历的半个世纪》等。

黄春英(1908-1952)又名履巽,梅县人。三十年代初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1939年抗战期间,曾利用《民国日报》副刊出版《梅县妇女》周刊。

洪启翔(1903-1988)别名平健、平田,梅县人。1928年东渡日本求学,“九·一八”事变后回国。1932年任南京《国际日报》社总编辑。1938年与他人筹办《自强报》后未及出版。著有《古代中日关系之研究》、《日本明治维新的性质与内容》等十余部。

胡一声(1905-1990)原名水廷,化名蔡若愚、何冷、高松等。梅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留学日本,毕业回国后,参与创办上海引擎出版社,发行《现世界》刊物。1943年奉派任国民党第七战区编纂委员会主编,出版《新建设月刊》等。1948年在香港,主持《南方论坛社》。

荒烟(1920-1989)原名张伟耀,曾用名张亘、张燕平,笔名雪松、白荻,兴宁人。1940年任福建省军管区政治部《大众画刊》编辑,1941年5月主编江西分宜县的《华光日报》副刊《战地真容》半月画刊。1941年后转至赣南,先后任赣州《正气日报》及副刊《版画周刊》、《时代中国》、《青年报》的美术编辑,1946年任台北《民报》副刊兼任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光明日报》美术编辑、美术部主任等职。一生创作甚丰,是我国著名的版画家。

李全秀(1890-1944)字百呈,又名李章权,梅县人。1929年任毛里求斯华商总会会长。1934年任毛里求斯新华小学校长,集资创立了华侨书报社和国乐社。为了及时传达祖国信息,弘揚中华文化,捐资、集资在毛里求斯创办了第一家中文报纸《华商日报》。

李金发(1900-1976)原名李权兴,表字遇安,又名淑良,梅县人。1928年与林风眠创办杭州西湖国立艺术学院,任雕塑系主任。在杭其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美术杂志《美育》。1941年回到韶关,任广东省革命博物馆馆长,同时与人合作,创办文艺刊物《文坛》。是中国现代象徵诗派的先驱。

李伯球(1904-1986)又名李琳,梅县人。1935年初赴日本留学,旋返国。1941年曾在《光明日报》工作。1946年后在港创办《人民报》反对内战。建国后,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林百举(1881-1950)原名钟蝾,号一厂,梅县人。1902年曾任《岭东日报》编辑、记者。1907年冬受谢逸桥之聘,任汕头《中华新报》记者,加入同盟会。1911年在潮州创办《新中华报》,后在上海创办《太平洋报》任编辑。1913年协助谢逸桥创办国民党汕头分部机关报《大风日报》。

林风眠(1900-1991)原名凤鸣,梅县人。1928创办杭州西湖国立艺术学院,任院长,翌年组织“亚波罗社”,创办《亚波罗》杂志。著有《成功绘画新论》、《林风眠画集》等。

罗志甫(1898-1988)家名元俊,字东杰,别号浮生,兴宁人。1945年与中共地下党员组织进步团体“中流出版社”,被选为社长。翌年“中流”迁往广州,出版进步杂志《世界新潮》半月刊。

罗明(1901-1987)原名善培,又名亦平,大埔人。1924年冬在厦门出版《星火周报》,宣传马列主义。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罗秋天(1902-1987)原名筹添,又名若雪,大埔人。1929年赴新加坡。1939年后历任曾任《星中报》、《总汇报》、《星州报》等报社编辑。1950年回广州任职于广州《联合报》和《广州日报》。

罗清桢(1905-1942)兴宁人。1930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在鲁迅的指引、教导下,以木刻画为主要形式,走上木刻艺术创作道路,成为我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1940年春曾主编《华光日报》副刊《战地真容》半月画刊,报道抗战情况,教育军民。

罗香林(1906-1978)字元一,号乙堂,兴宁人。1926年入读清华大学史学系。1932年后历任广东通志馆纂修,中山大学、南京中央大学、上海暨南大学教授,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馆长,曾创办《广州学报》、《书林》。著有《客家研究导论》、《国父家事源流考》、《中国族谱研究》、《1842年以前之香港及对外交通》、《香港与中西文化交流》、《乙堂文存》等。

罗理实(1912-1967)原名天真、雁子,又名李实、蓬鸟,大埔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后在香港参加《战鼓》、《华侨通讯》等编辑工作。1940年赴菲律宾,任《建国报》《华侨报》编辑、总编等。

梁燊南(?-1940)字新喜,梅县人。幼年赴马来亚,1910年加入同盟会,资助革命。1912年被选为霹雳国民党部长,1938年创办《马华日报》《霹华日报》。

梁若尘(1903-1990)原名公溥,丰顺人。1923年中学毕业后赴汕头,任《潮商公报》记者。1925年在潮梅通讯社当记者。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创立汕头国民通讯社。1927年初创办《岭东日日新闻》;11月任黄浦军校校报《黄埔潮》主编。后赴新马泰等国,抗日战争爆发,以新加坡《南洋商报》战地记者身份回国。此后组织国统区和香港开展进步新闻工作,创办和协办了多种报刊,还参与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复校工作。建国后,历任《联合报》管委会副主任兼经理、《广州日报》经理等职。

梁锡佑(1904-1990)梅县人。曾就读于广州岭南大学。1933年被举为巴达维亚(雅加达)中华商会董事、华侨书报社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天声日报》副社长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协助《天声日报》复刊;创办《自由报》,任副董事长。

刘希龄(1910-1979)梅县人。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太岳日报》副编辑、《人民日报》编辑部大组组长、《北平解放报》编辑主任。建国后,历任《云南日报》副社长和总编辑、《云南日报》党委书记和革委会主任等职。

刘士雍(1920-1984)英文名Philipshee-Yung Liu,又名PhilipLi,梅县人。1949年始在纽约州的报馆当记者,1952年至1956年转往亚利桑那州《每日星报(Daily Star)》任记者。1957年受聘为美国波尔的摩之《美国新闻报(News American)》的电讯版编辑,至1965年转任美国十大权威报之一《波尔的摩太阳晚报》编辑,1972年升任为编辑部主任(Chief of the Copy desk),直至1980年退休。

连贯(1906-1991)大埔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港期间,协助廖承志做了大量的华侨、统战工作,创办《华侨通讯》,协办《大众日报》,主持复办《华商报》等报刊。

篮裕业(1902-1928)原名钦彝,大埔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创建广东新学生社,任《新学生》杂志主编。1925年8月任《工人之路》总编辑。1928年任中共潮梅特委书记,同年被叛徒出卖杀害。

廖经天(1913-1998),原名廖兆祥,字经天,梅县人,1926年在梅县学艺中学读书,加入共青团,投身革命。1931年流亡到南洋,先后创办了《嫩芽》、《摩登》等刊物,宣传马列主义,传播新文化运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1938年2月抵延安,作为战地记者,采写了许多重要消息和通讯。1946年服从组织安排,克服困难,赴热中创办《热中报》。建国前后,参与筹建《新湖南报》,历任《新湖南报》副总编辑;《桂北日报》总编辑、社长;《广西日报》副总编辑、总编辑和社长;1952年冬出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文革后创办《传记文学》刊物。

廖周行(1921-1986)原名伟生,祖籍大埔,出生于马来西亚。1939年5月加入马来亚共产党。后历任马来西亚人民军中队政训员、直属队马共产党代表、独立队司令部秘书兼《尖兵》报主编。1949年回到祖国中共游击区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民主党派活动和侨务工作。

梅林(1908-1986)原名张芝田,笔名微灵、穆林、文林等。大埔人。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发起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任秘书和会刊《抗战文艺》、《中国作家》编委。著有小说《婴》、《青岛童话》等。

蒲风(1911-1942)原名黄日华,又名黄飘霞,梅县人。1937年8月《中国诗坛》主编。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著有诗集《茫茫夜》、《钢铁的歌唱》《可怜虫》《六月流火》。建国后结集有《蒲风诗选》《蒲风选集》等。

钱热储(1881-1938)笔名半聋,大埔人。晚清秀才。辛亥革命时为同盟会会员。曾在潮州创办《嬴洲日报》任社长。民国后,为《汕报》主笔、编辑等。20年代还主编“公益社”刊物《公益月报》。

丘哲(1885-1959)字曉芙,梅县人。1906年加入同盟会。曾参加黄花岗等起义。1912年抵日留学。抗日战争爆发后,组织统一社,创办《前进日报》,主张民主团结抗日。1944年任民盟中央委员。次年底在香港组建名盟南方支部,任副主任委员;创办《人民报》,反对内战;著有《断金零拾》。

饶彰风(1913-1970)原名饶高评,别名蒲特,大埔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被派往香港,主持《正报》《华商报》,并任香港新华南通讯社社长。建国后,历任广东省新闻出版处处长,《南方日报》社长等职,文革被迫害致死。

沈建图(1915-1955)原名沈庆林,笔名吴敏,梅县人。1938年从香港赴延安,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华日报》(华北版)英文电讯翻译、延安交际处英文翻译和新华社英文广播部编辑、组长、主任。1951年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新闻处处长。越年任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主任、新华社党组及编委会成员。1955年4月11日在赴万隆参加亚非会议报道工作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宋中铨(1905-1962)梅县人。20岁入苏州东吴大学,后去南洋吧城任《新报》编辑。1928年夏被《新报》聘约为驻南京特约通讯员,直到1960年3月《新报》被封闭,后转任八华校长。

唐陶华(1907-1979)兴宁人。1934年春大学毕业,1945年1月进入美国威士康辛大学研究所留学。1948年9月回国,1950年到广州进入南方大学学习。次年春,在广东省文理学院、即后来的华南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教授。在华师除教学外,曾担任历史系编辑的《中学历史教学》主编、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理论与实践》编委和广东历史学会理事等职。

温廷敬(1869-1954)字丹铭,号止斋,早年笔名讷庵,晚年自称坚白老人,大埔人。从1891年至1904年他多次应乡试,失意科场。1899年在汕头参与创办岭东同文学堂,传播新学。曾先后主持汕头《岭东日报》《公言日报》笔政。1924年任汕头孔教总会主办的《铎报》主编。毕生勤奋治学,著有《补读书楼文集》《经史金文证补》《广东通志列传》《潮州诗萃》等70多种专著。

温泰华(1892-1977)家名荣兰,字嶷立、云憔,梅县人。1914年东渡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留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25年学成回国后应聘任广东大学医学部教授、学长兼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曾主编出版医学期刊《大众医刊》。

温涛(1907-1950)梅县人。1929年进上海人文艺和上海艺大图音系学习。1936年在武汉曾参加过《大光报》的副刊编辑工作。抗日战争时期,曾在湖南衡阳湘江书店主编《新阶段》杂志、湖南茶陵县《开明日报》任副刊编辑;在广西桂林加入胡愈之等主办的文化供应社,任编辑,和曹伯韩、林山共同编辑《新道理》。

温流(1912-1937)原名梁启佑,后改名梁惜芳,梅县人。幼时随父赴南洋。1925年返籍读书。后曾成立绿天文艺社,主编《绿天》半月刊。1932年加入中国诗歌会,筹划组织广州分会,编辑分会刊《诗歌》,后曾主办《诗歌生活》及《今日诗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后在香港参加《战鼓》、《华侨通讯》著有《我们的堡》《最后的“吼声”》,出版有《温流诗集》。

吴郁青(1869-1949)家名顺才,蕉岭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曾赞助创建名噪一时的华侨报纸——《天声日报》。

吴公辅(1880-1951)蕉岭人。1906年—1925年侨居印尼。1919年与华侨书报社同人筹办《天声日报》,1921年3月《天声日报》正式创刊,1925年返回蕉岭任教育局长三年。1951年初夏因土改运动蒙冤自杀而逝。著有《与园诗草》一部。

吴伟康(1882-1947)又名觉民,蕉岭人。洪门领袖,通称“汉山大哥”。1908年赴荷属首府巴城(今雅加达),道出星洲。1919年与华侨报社同仁倡辦《天声日报》,被举为副社长。1928年出任《天声日报》社长,主持报务。

吴奇伟(1890-1953)字晴云号悟生,大埔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湘南日报》社长等职。

吴康(1895-1976)字敬轩,号任韦,平远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赴法国留学,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中,与同学罗家伦、傅斯年、俞平伯、康白情等创办《新潮》杂志,提倡改革。是我国老一辈哲学与文学史家、教育家,一生著述甚丰,主要出版有:《比较文学》、《周易大纲》、《抗战史料》、《西洋哲学史》、《新人文教育论》、《苏格拉底哲学思想》、《希腊哲学之唯物思想》、《亚德来个人心理学》等。在台湾出版的《吴康全集(1-8册)》,超过1000万字。

吴继岳(1905-1992)原名珊珊、沉戈,梅县人,1917年到南洋谋生,1928年初任巴达维亚(今雅加达)《新报》记者,1929年进曼谷《中华民报》当记者,1936年转到曼谷《华侨日报》任采访主任、副刊编辑、暹罗版编辑,1939年去新加坡《星洲日报》任记者、编辑。日本投降后回到泰国任职《中原报》,1953年与人合作创办《体育周报》并主持编辑工作。1970年任《东南日报》编辑主任、执行总编辑。1974年泰国《新中原报》创刊时,即进入该报直至去世,历任编辑主任、主笔、社务主任、执行总编辑等职。

吴忠翰(1921-1988)丰顺人。厦门大学毕业后从事美术工作,是著名版画家,早期木刻运动先驱者之一。搞日战争胜利后在台湾台北市任《人民导报》艺术编辑及高雄《国声报》副刊编辑。1948年由台湾回厦门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星光日报》和《江声报》副刊主编。

魏育怀(1898-1986)五华人。广东大学毕业。参加过东征、北伐、凇沪抗战、“闽变”事件等。“闽变”失败后逃亡香港,编辑《大众日报》。

魏岸觉(1905-1952)家名亚标,五华人。北平国立艺术学院国画系毕业。拜吴昌硕为师,与徐悲鸿、黄宾虹、马万里等交往甚,为广西美术奠基人之一。抗战全面爆发后,从南宁回五华担任夏阜中心学校校长,创办《阜声》杂志,宣传抗日主张。

魏中天(1908-2010)五华人。1926年10月中央军校武汉分校第六期,后回乡参加农民运动,任赤卫队小队长。之后读过上海艺术大学,参加“闽变”倒蒋活动,曾赴日本留学,当过大学教授,去新疆从事新文学运动,1933年主办《文友》半月刊。抗日国共合作期间,在国民革命军任少将办公厅主任。后在香港创办中国文化馆任馆长,主编《我的母亲》丛刊。解放后曾任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黄埔同学会理事,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

萧惠长(1876-1949)字整文,兴宁人。1894年中秀才。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被授为兴宁、五华、龙川三县同盟会主盟。1909年与张花谷等同盟会员,创办了兴宁县历史上最早的刊物《别溪杂志》。曾任辛亥革命兴宁光复首任县长等职。

萧殷(1915-1983)龙川人。原名郑文生,笔名萧英。曾任《新华日报》编委、延安中央研究院研究员、《石家庄日报》副总编辑。建国后,历任《文艺报》编委,中国作协青年作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文学讲习所副所长,暨南大学教授,中央中南局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广东省文联、中国作协广东分会副主席,《作品》月刊主编。著有小说散文集《月夜》,评论集《论文艺的真实性》、《给文艺爱好者》、《谈写作》、《鳞爪集》、《习艺录》、《论生活、艺术和真实》、《给文学青年》、《萧殷文学评论集》和《萧殷自选集》等。1985年荣获广东省首届文学评论荣誉奖,1986年荣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特别奖。

萧隽英(1901-1982)又名鹏魂,大埔人。1924年间在国立广东大学成立“新岭东社”、出版《新岭东》杂志,宣传进步思想。1926年9月任中共广东区委宣传委员兼出版部主任,出版《人民周刊》。1933年日本留学回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等职,曾筹办《新宇宙月刊》、《群声报》、《大众生路》等进步刊物。

萧向荣(1910-1976)原名木元,梅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宣传部部长、军委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八路军军政杂志》编委。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谢逸桥(1874-1926)名元骥、锡元,又字乙桥,梅县人。1904年留学日本,次年参加同盟会,1906年归国。民国成立后,任同盟会汕头分部部长。1907创办《 中华新报》,1909再办《 中华新报》,1913年创办《大风日报》。

谢英伯(1882-1939)原名华国,号抱香居士,梅县人。21岁即任香港《亚洲日报》总编辑,评论时政、倡导女权。此后任职于《中国日报》、《少年中国报》、《民国日报》等报社。1910年赴檀香山,参加《自由新报》对保皇黨笔战。著有《人海航程》等。

谢佐舜(1899-1986)又名耐寒、寸铁,梅县人。1929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教育系,旋即出任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华文《新报》总编辑。二战后重返《新报》,任副刊和画刊主编。60年代《新报》被迫停办后转为教育工作,继续为《火炬报》等报纸写杂文。1966年回国在北京定居直至逝世。

谢幼伟(1904-1976)字佐禹,梅县人。早年美国留学,回国后曾任广州《民国日报》主笔;1949年去印尼,任《天声日报》《自由日报》总编辑。1953年赴台湾任《中央日报》总编。著有《西洋哲学史》《伦理学方纲》《现代哲学名著述详》等。

谢永存(1906-1947)梅县人。1931任芜湖《民国日报》社社长。1935年任胶济铁路特别党部委员兼《胶济日报》社社长。1947年遇空难而卒。

徐俊鸣(1910-1989)梅县人。1935年中山大学地理系毕业,一直在中山大学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兼任《历史地理》杂志编委。是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

杨源(生卒年不详)字季岳,梅县人。清光绪二十四年进士。1902年与何士果(寿朋)、陈云秋、温丹铭等粤东一时名宿和著名学者,在汕头埠创办《岭东日报》,这是粤东有史以来第一家地方报纸。

姚宝猷(1901-1951)名良珍,字健生,平远人。1925年,由广东农工局科长调升汕头农工局长兼《汕头日报》社社长。1929年,任广东《民国日报》社社长兼中山大学副教授。1951年4月因不实罪名被错杀。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中国丝绢西传史》、《中国基督教史》、《日本近百年史》等。

杨逸棠(1902-1982)曾用名伯恺、翼棠、伯概、伯侃,梅县人。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到中华全国总工会助编《工人之路》日刊。当时正值省港大罢工,兼任办《罢工通讯》。1926年7月在衡阳创办《革命军日报》,10月在武汉兼任《革命军日报》总编辑。1948年冬在中共组织支持下,在港筹款出版《人民民主》半月刊。

杨奎章 (1921-2009)梅县人。1946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农学院农学系。历任梅州中学教员、教务主任,香港中国民主同盟主办的《光明报》编辑,《大众报》总编辑,广州《联合报》总编辑,《广州日报》编委、秘书长,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广州市文化局副局长、局长,党委副书记。第七、八届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及民盟中央委员、中央常委委员。

余森文(1903-1992)梅县人。大学毕业在家乡从事教育工作。1930年后在上海同济大学等任职,期间曾资助杨骚、欧阳山、张天翼出版《小品》月刊。1936年从英国学成回国后,再任同济大学教务长等职。期间,积极支持胡一声、郑天保等人创办“引擎”出版社并任顾问,还出版发行《现世界》半月刊。1938年10月,在广东韶关创办《北江日报》。 1939年在浙江丽水创办《民生日报》。离休后建议创办《园林与名胜》,并任该刊顾问。

袁文殊(1910-1993)别名文枢,笔名舒非,兴宁人。“九·一八”事变后,1932年组织成立“广州前卫戏剧作者同盟”,被推选为常务干事,开始从事戏剧活动,创办《诗与剧》刊物,专门发表宣传抗日的诗歌和剧本。1936年秋参加了“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和“上海业余实验剧团”,从事革命戏剧活动,还参与章泯、葛一虹主编的刊物《新话剧》的创办活动。

张怀真(1871-1941)梅县人。清秀才、廪生。1906年加入同盟会,次年在汕头与叶楚伧等创办《中华新报》任总主笔、总编辑,嗣历任《大风报》《新岭东报》《平报》《汕报》社长兼总编辑。

张杜鹃(1874-1943)原名清源,字伟吾,兴宁人。青年时曾在村中设馆教学,后弃教到南洋谋生。在新加坡得遇孙中山先生并参加同盟会,曾任《兴中报》、《华侨日报》、《中华日报》主笔。

张花谷(1878-1966)讳毅公,别字警镛,晚年又号南村老人,兴宁人。1898年考取秀才。1903年冬参与创办兴民学堂。1906年加入同盟会。曾创办《别溪杂志》,宣传民主革命。1907年参加饶平黄冈起义。

张资平(1893-1959)原名张秉声,梅县人。1912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7月在日本京都与郁达夫、郭沫若、何畏、徐祖正等成立创造社,商定出版《创造季刊》第一卷第一号,于1922年3月15日由上海泰东书局印刷发行。1928年9月开办了乐群书店,10月1日出版了《乐群》半月刊,1929年改为月刊。1940年7月主编《中日文化》月刊。

张自铭(1897-1959)蕉岭人。1929年赴荷属爪哇,任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天声日报》编辑,1949年再赴雅加达任《天声日报》编辑及副社长。1958年去台湾。著《客族文献碎金》、《蕉岭先达诗话》等。

张公让(1904-1968)原名张其升,梅县人。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1949年迁居香港后,曾主编杂志《中国新医药》和《医学文摘》。

张综灵(1918-1968)原籍梅县,生长在汕头,17岁起即在其父张怀真主持的《汕报》实习。1946年到泰国,以一篇报道战后潮汕地区人民苦难的长篇特写取得曼谷《中原报》信任进入该报,任记者。1949年重返《中原报》编辑电讯和服务版。1954年起任曼谷《世界日报》副总编辑兼泰事版编辑,后任总编辑。1958年春再回《中原报》。著有《实用新闻学》《报学概论》《泰国华侨大词典》等。

张春汉(1918-1981)曾用名清仁、绍文,化名罗平,梅县人。《安徽日报》社党委第一书记、曾任安徽省委宣传部长兼省委委员等。

张华明(1921-1988)原籍大埔人,出生于印度尼西亚。1938年奔赴延安,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负责编辑出版《干部学习通讯》、《理论学习》。1959年11月任中共广东省委机关刊物《上游》杂志社副总编辑。1973年2月主持创办了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校刊《理论通讯》(后改名《理论与教学》、《岭南学刊》。

钟公任(1882-1947)蕉岭人。早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加入同盟会。回国后赴印尼雅加达,任同盟会巴达维亚支部评议部部长。复被聘为《华铎报》《天声日报》总编辑。著有《公任文存》、《孙中山著述生涯》、《救国津梁》、《讨袁记》。

钟介民(1893-1964)原名纯颖,字建闳,蕉岭人。1936年赴新加坡,任《星中日报》《兴摈日报》总编辑。1950年在印尼任《天声日报》主笔,1952年赴新加坡任《南洋商报》主笔。著有《国际关系论》《近代人物与近代思想》《欧洲近代文化史》《国际公法要备》《首领论》。

钟天心(1903-1987)字汝中,五华人。先后毕业于南开中学、北京大学。曾主编《改造月刊》。后赴英国牛津大学和日内瓦国际研究院进行学术研究。回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等。抗日战争时期,创办《再生》、《生力》、《民主世界》、《新战线》等刊物。

邹琳(1888-1984)字玉林、号达公,原籍大埔,生于四川。曾任《民主报》、《民国报》主笔,《实录报》总编辑。1984在香港病逝。著有《邹琳年谱》。

邹 鲁(1885-1954)原名澄生,字海滨、号澄庐,原籍大埔,生于四川。1905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在广州参与创办《可报》。1914年任《民国》杂志编辑。1949年去台湾,著有《回顾录》、《邹鲁文存》。

赵一肩(1896-1946)原名良勋,梅縣人。1938年与中共人士共同编印《国际新闻》三日刊。是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

曾觉之(1901-1982)原名展模,字居敬,笔名解人。兴宁人。19岁入北京大学预科,旋赴法。1929年学成回国,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继任北平中法大学文学系主任,兼《中法大学》月刊主编。

曾先宦(1915-1967)兴宁人。1935年偶然加入兴宁地方《时事日报》社工作,历任记者、电讯编辑、主笔、副总编辑等职。1941年与新闻界同仁创办了《天下报》(三日刊),负责“时事述评”专栏,宣传抗日救亡。1943年应聘到湖南耒阳担任《国民日报》总编辑。1944年耒阳等地沦陷后回到兴宁,继续在《时事日报》当副总编辑,实际主持编务工作。日本投降后,担任广州《华南日报》总编辑。1946年冬应聘担任《岭南日报》总编辑。1948年6月担任《广东日报》总编辑。《广东日报》被《中央日报》接收后,被任命为《中央日报》总编辑。去台后,应聘《联合报》副总编辑;兼任《国语日报》总编辑。

曾敏之(1917-2015)梅县人。海内外著名作家,诗人,报人。抗战期间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1947年曾因参加争取民主运动,被国民党逮捕下狱。历任《大公报》记者、采访主任,暨南大学教授,1978年后任香港《文汇报》副总编辑。香港作家联合会会长。193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杂文集《曾敏之杂文集》,散文集《望云海》、《文苑春秋》,专著《诗的艺术》、《古典文学欣赏举隅》等。杂文集《观海录》获1989年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他还致力于向内地推介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积极推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曾任香港作家联会会长。香港文学促进会高级顾问,华夏民族杂志社总顾问。

总之,全方位寻根究源,收集整合该地区近代报人报刊史料,不仅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空白”,而且还能进一步认识梅州,探索客家历史文化走向,从而更有利于建设和发展梅州。本资料虽不能说是梅州地区报人的全部,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地区近现代报人报刊史的线索和轮廓。由于历史跨度较长和资料有限,所辑资料难免有遗漏和舛错之处,诚望专家和读者予以匡正。本编目是根据多种资料综合编撰而成,参考文献只列举重点阅读书目资料,恕条目中的引文免加资料来源。

参考文献

[1]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757)

[2]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等.广东近现代人物词典[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2

[3]黄伟经 刘发德.客家名人录:[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

[4]黄伟经.客家名人录第二卷: [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6

[5]廖戈等.梅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6]黄玉钊.梅州人物传:[M].梅州:梅州市地方志办公室,1994

[7]温原,温丹铭先生生平[A],汕头市文史3卷[C] —汕头:政协汕头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88.(102--116)

[8]阙本旭.清末民初时期潮汕报刊出版钩沉[J].图书馆论坛,2005(6)

作者简介:蒋冬英,女,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数字图书馆与知识服务;

阙本旭,男,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岭南古文献。

猜你喜欢

客家文化新闻出版
“点石成金”——中央苏区新闻出版的物资困窘及其应对
马克思新闻出版思想的文本考释及其当代启示
唐开大庾岭路、赣水交通与石固神信仰
“闽学四贤”理学思想与闽西北客家文化特质
关于新闻出版改革的若干思考
论新闻出版中少儿图书的版面设计
客家文化外宣材料英译研究
长三角新闻出版职教创新联盟在上海成立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名单正式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