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州市积极探索乡村文明建设之路

2016-11-22王亦慷

当代农村财经 2016年10期

王亦慷

摘要:近年来,在统筹城乡发展、加速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中,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整合社会资本,积极探索社区及园区建设(合称“两区同建”),让4万群众就地实现了城镇化。陵城的成功实践,被誉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乡村文明建设的“陵城样本”。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乡村文明建设;就地城镇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之后,山东省德州市被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市。在此政策背景下,德州市陵城区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整合社会资本,积极探索社区及园区建设(合称“两区同建”),让4万群众就地实现了城镇化。

建设新型社区,农民居住的庭院式平房变成了楼房。这种变化对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都产生了哪些影响?作为政策推动型的社会实践,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能不能通过建设新型楼房式社区实现经济社会的后发优势?如何科学、合理、稳妥地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农民对建设新型楼房社区的期望和满意度如何?建成后的新型楼房社区如何管理和运营?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先后赴陵城区陵城镇五李社区、义渡口乡五虎庄社区,进行了入户调查。

一、“陵城样本”的剖析

调查发现,陵城五李社区及五虎庄社区农民在将原来的平房及庭院自愿拆除后,利用国家的补偿,在不增加经济负担的基础上,就近搬进楼房,成为社区居民。同时,社区农民还通过培训,一部分加入农业专业合作社,成为社员;一部分在社区附近的工业园区打工,成为产业工人。这种“两区同建”的陵城模式,对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生态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生产方式方面。

1.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通过村庄合并、社区建设、整村拆迁、土地复垦、土地流转,集中连片整治后新增加的部分耕地,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出现了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根据陵城镇五李社区和义渡口乡五虎庄社区的调查问卷, 56%的社区农民参加了社区成立的农业产业化协会或农业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种植,平均收入增加2成以上。

2.促进了社区居民从农民向工人的转化。据调查,五李、五虎庄社区40%的社区农民已完全脱离农业,就地就近进入企业上班,而且这部分居民基本都搬进了楼房居住。其工作由农业变成了工业,农村产业园区引进的工业项目为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平台。据调查,义渡口乡五虎庄社区的产业园区现入驻产业项目3个,计划总投资8500多万元,项目区吸纳该社区10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

3.促进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陵城镇五李社区依托农村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产,规划开发了休闲农庄、乡村酒店、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项目,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支柱产业。

(二)生活方式方面。

1.提高了社区农民的生活质量。社区农民在观念上产生了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欲望,开始追求高档消费。在日常消费中,特别是婚嫁等消费中,采购的商品倾向于高档化。

2.社区农民日常消费频次增多。在传统农村的消费中,消费的主要内容是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并且大多是到每5天一次的乡镇村集贸市场上购买。

3.社区农民邻里交往范围扩大。五李社区和五虎庄社区都是由5个村庄合并后的新建社区,现居住房屋类型主要是多层楼房和二层别墅,农民的社交范围增大,商品买卖便利。

4.社区农民休闲娱乐活动增加。现在,社区农民喜欢到社区文化广场进行健身、扭秧歌等群众性休闲活动。社区老年公寓活动中心举行的老年人棋艺、京剧等活动也成为常态。

5.改善了社区农民的卫生习惯。现在,社区街道摆放了垃圾箱,保洁员每天清晨开始清理垃圾。这些城市社区必备的要素在农村社区中出现后,使农民自发形成干净的卫生习惯,许多农民改变了过去乱丢生活垃圾的坏习惯。

6.改变了社区农民的起居时间。新型社区农民的起居时间发生了改变,以前休闲活动少,在田地耕作时间长,农民都是早睡早起。现在农活少了,上班时间规律,特别是20—30岁的居民,他们睡眠时间多在22点左右,起床时间多是7点左右。

(三)生态环境方面。

1.农村生态面貌发生了较大改变。有序规划社区道路,路面进行了硬化和亮化,放置了垃圾桶,路旁和社区内及周边进行了绿化,种植了花草树木,社区外观更为美观。同时,人们的精神面貌也有很大的改善,很少出现吵架、打斗、骂街等不文明现象,更加注重个人素养。

2.农村生态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五李和五虎庄社区在殡葬方面都规划建设有社区祠堂、公墓,传统的殡葬文化发生了改变。同时规划建设了农产品集中晾晒区、农机具集中储放区、畜禽集中养殖区等,传统的习俗发生了改变。

3.农村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社区附近都规划建设了垃圾集中转运站和污水处理设施,对垃圾做到了及时收集、及时清理、及时转运,同时建设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系统,社区农户产生的污水随时进行集中收集、集中治理,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

二、进一步做好就地城镇化工作建议

实现传统农村到新型楼房式农村社区的转变,是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政府有关方面还需要统筹各方力量,完善相关服务,满足社区群众的不同需求。

(一)建设农村产业园区。农村产业园区要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主,即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园、现代粮食产业园和工商产业集聚园,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新型楼房式社区剩余劳动力,促使他们就近、就地就业,增加社区农民收入。

(二)转变农村新型楼房式社区农民观念。要使他们从思想深处接受农村新型楼房式社区居住方式的变化,改变原有的不良生活习惯,积极适应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努力完成角色的转变。

(三)加强社区农民自身的学习。农村新型楼房式社区农民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文化水平,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真正从社区农民转变成社区居民。

(四)完善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在完善水、电、路、气、暖、宽带、有线、电话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完善幼儿园、小学、医院、福利院、祠堂、公墓等公益设施,完善警务室、超市、饭店、理发店、服装店等服务设施,完善农机具存放区、农产品晾晒区、集中养殖区等设施,全方位服务社区居民。

(作者单位:天津市第54中学)

责任编辑: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