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绞圈房子” ,留住上海记忆

2016-11-22董纯蕾

上海房地 2016年8期
关键词:石库门老房子房子

文/董纯蕾

保护“绞圈房子” ,留住上海记忆

文/董纯蕾

上海市浦东周浦,周祝公路旁,旗杆村村委会不远处,向当地人打听顾梦生家住哪儿,准保有人给你指路。一来,顾老先生是医生,以他名字命名的诊所开得有年头了,早些年还在帮人看诊;二则,他家是标准的上海“绞圈房子”,旧是旧了点,可里里外外还很完整——像这样的本地老房子,拆一幢少一幢了。这几天,常有上海老房子爱好者慕名来顾家领略“绞圈房子”到底长啥样子。他们中的有识之士提议,就在此地筹设“上海绞圈房子博物馆”吧!

比石库门年代更悠久、样式更地道的“绞圈房子”,能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住最后的倩影吗?

建筑特色值得细品

追根溯源,“绞圈房子”和石库门一样脱胎于我国传统的庭院式建筑——四合院。然而,从布局、形制到结构等,上海“绞圈房子”与北方四合院很是不同。比如,四合院的大门偏居一隅,而“绞圈房子”的大门(即“墙门”)必是开在中间的。也不同于石库门,“绞圈房子”有“墙门间”,“墙门间”两侧还有“次间”和“落叶”——可见,这种房子的第一进不仅仅是整幢房子的入口,不仅仅是一扇门或一堵墙,而是具有实际居住功能的。当年,婚丧嫁娶都需从墙门间入;如今,墙门间成了灵活的储物空间。

“绞圈房子”以前后两进的为多。以五开间为例:第一进平列有五间房子,居中一间叫墙门间;墙门间左右各连着一间,都叫次间;次间两边又各连着一间,都叫落叶(又称梢间)。第二进略高于第一进,也是五间平列的房子,它们的名称,除了中间的叫客堂外,其余均同第一进。在前后落叶之间有竖向房子相连,便是厢房。前后两进中间则是庭心(即天井)。“绞圈房子”如是三进的,则在第二进后边又有五间一进房子,与第二进东西两边也有厢房连接。第三进房子的名称同第二进,只是第三进的客堂称后客堂,第二进的客堂称前客堂。

除了“墙门间”,上海“绞圈房子”还有不少值得细品的建筑特色。比如,“深藏闺中”的“仪门头”。这开在天井里、只有房内的人才见得着的门,可以十分精美,也可以非常简洁,样式颇为丰富。不知是否建筑演化的过程中因地就简的缘故,有些“绞圈房子”索性没有“仪门头”。

再比如,“绞圈房子”的骨架为全木榫卯衔接,真正是“檐牙高筑,勾心斗角”,抗风、抗震性能极佳。又如,外墙的壁脚外面铺设的竹枪篱,据说能起到防盗作用。还有,厨房的门是半截头的腰闼门……不少人认为,从年代、外形和结构等来看,石库门很可能是借鉴了“绞圈房子”。

从外看,“绞圈房子”团团封闭,有人打趣地说,这若是不小心进了个外乡的偷儿,恐怕一时半会还真寻不到出去的路呢。实际上,其内部空间相当活络。墙门间、庭心、客堂都是公共活动空间,各家还有后花园,这其中不知记录和承载了多少家族记忆。

几代同堂“大宅门”

有一群联名呼吁《请给上海本地老房子一席之地》的热心人,其中有科学家、文化学者、建筑专家、收藏爱好者、古建筑爱好者。作者中有《新民晚报》的读者熟悉的“为蝴蝶瓦整理‘家谱图’的女科学家”冯国鄞,正是她去旗杆村寻访竹枪篱时,听当地人说起尚有几幢健在的“绞圈房子”,于是一路摸到了平桥的顾家。“以前我也不知道‘绞圈房子’长啥样子,原来这么漂亮!”

另两位联名写信人都是市作家协会会员——原《上海老年报》主编朱亚夫和上海地方志研究者褚半农,他们均在老祖宗传下来的“绞圈房子”里住了很久。朱先生家的“绞圈房子”在当年上海近郊的北沙港(即如今虹口曲阳地区),褚先生祖上的“绞圈房子”则位于西南的褚家塘(现莘庄地区),可惜,两家的“绞圈房子”都在上世纪80年代拆毁。

“‘绞圈房子’可谓几代同堂的大宅门了,根据主人的经济实力和子孙多寡,两进和三进,三、五、七开间都有。”“能建造‘绞圈房子’的人家,相对总是人口较多的大户人家。每家的客堂,甚至都有各自的堂名。家族内部的重大活动,都需在客堂里举行。”“‘绞圈房子’虽是家族群居,却多公共空间,记得我儿时玩耍的游戏,既有市区石库门弄堂的海派情趣,也有近郊农村的特有野趣。”两位“过来人”对“绞圈房子”不仅充满回忆,还颇有研究。

朱亚夫告诉记者,“绞圈房子”最盛时应在上海开埠前后,在市区和郊区都广有分布。据他介绍,《续修鹤沙沛国朱氏宗谱》记载,大约清乾隆七年(1742年),在浦东鹤沙朱家潭子建有绞圈老宅,这可能是现在所知的上海早期“绞圈房子”之一了。

褚半农则说,从志书中可推测最早的“绞圈房子”建于清初。而今,浦西的“绞圈房子”拆光了,浦东剩下的也不多,分布很散,形制上稍显简陋。褚半农分析说,“绞圈房子”是农耕社会的产物,以宗法制度为纽带。最先建造“绞圈房子”的是这一家族老祖宗,居住在一绞圈里的是嫡亲一家人,就是后代分家了,也还是同一个老祖宗的传人。这种特点的建筑物占地面积大而居住人口相对少;因是全木结构,日久容易朽烂;又由于家族后代人口增加,“绞圈房子”内部一再分隔,致使有的部分面貌全非。用地不经济、功能不甚符合现代城市要求又相对破旧的“绞圈房子”,是不适应城市化进程的,因此难逃被拆除的命运。

儿孙搬走 老人守护

记者前不久随这些老房子爱好者,走访了旗杆村顾家五开间四厢房。这栋灰瓦白墙的河边老宅,处于后建的两三层小楼包围中。它具有“绞圈房子”的典型建筑特点:墙门间、庭心、客堂沿中线排列,左右厢房对称分布,青砖地面,四角筑有排水窨井,保存着灶头间腰闼门和三釜土灶,外墙饰有竹枪篱,更难得的是客堂窗棂有花雕,主梁上有状如官帽的装饰。

据主人介绍,顾氏宗谱上记载着此宅约建于1850年,迄今已有近170年历史,顾家已于其中延续了九代,现居住其间的顾梦生是医生,顾梦生诊所就设在墙门间旁的次间。因年久失修,整幢“绞圈房子”的墙门已不见踪影。墙门间里堆着杂物,还放了一只旧沙发。顾老先生夫妇都年过九旬。儿孙相继搬出“绞圈房子”,只有老人们还不舍地守着老屋。宗谱上还说,顾姓当时是一门望族,同在平桥,还曾于清咸丰年间建有“七路七开间外加两包皮绞圈房子”,可惜如今都不在了。

老房子爱好者在倡议信中说,顾医生家是标准的上海“绞圈房子”,比较典型且保存完好,稍加修整便可修旧如旧。

(作者系新民晚报社记者 本文原载于2016年6月27日《新民晚报》)

猜你喜欢

石库门老房子房子
传承红色基因 从石库门开启
《老房子》
老房子
抢救并保护上海的文脉石库门
孤独的房子
老房子
触摸石库门,找到真正的上海
老房子
当“房子”爱上卖萌耍宝以后
一百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