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瓷艺术在景观中应用的艺术形式研究

2016-11-22

山西建筑 2016年10期
关键词:陶艺材质陶瓷

李 文 孟 静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装饰与装潢·

陶瓷艺术在景观中应用的艺术形式研究

李 文 孟 静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分析了陶瓷艺术天然的生态属性,从物质材料语言以及抽象化艺术语言形式两方面,介绍了陶瓷艺术应用于景观的艺术形式,概括了陶瓷艺术本身的几何形态与图式语言,旨在利用陶瓷艺术创造出具有文化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景观空间。

陶瓷艺术,景观,生态特性,艺术形式

1 陶瓷艺术应用于景观的生态适用性

现代景观空间中,金属、混凝土、塑料制品、玻璃等代表工业文明的、缺乏人情味的材料充斥其中,人们开始越来越渴望一种具有强烈的归属感、自然的生态环境,陶瓷以其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源于生命本质的情感亲和力以及独特的生态属性相对于其他材质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研究陶瓷艺术应用于景观的生态特性,主要从三方面进行,陶瓷艺术语言的生态特性,陶瓷材料的自然生态特性以及陶瓷艺术技艺的生态特性。

1)陶瓷艺术语言的生态特性。从史前的原始生活中陶就与人类关系密切,汉代应勋编著的《风俗通译》记载了“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姻抟黄土作人。务剧力不暇供,乃引于泥中,举以为人。”陶瓷是土与火的艺术,并且这两种介质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这种天然的、原始的材质属性与带有情感因素的艺术语言是现代人类渴望高情感景观环境的物化形式之一,可以说陶瓷艺术对于现代人心中一直保持着历史的特殊的使命感和归属感。

2)陶瓷艺术自身材料的生态特性。由泥土,黏土烧制而成的陶瓷为人类与大自然建立了独特的联系,相对于玻璃、塑料、金属等物质材料更具有亲和力,相对于木材的稀缺,陶瓷材质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替代木材的使用,降低木材的消耗与使用,相对于一次性纸制品的使用消耗,陶瓷景观制品降低了其消耗周期。其次,城市大量的使用泥土、沥青、石材等不透水材料,以及耗燃设备大量增加,导致热量停滞在城市内部形成热岛效应,而生态陶瓷透水砖由于具备良好的透水性能,是集透水性、保水性、高强度于一体的新型的景观生态材料,为建设海绵城市,解决城市内涝提供了新型的可持续性材料。

3)陶瓷艺术技艺的生态特性。通过火的烧制使泥土产生变化,陶瓷在窑炉中烧制前与烧制后颜色截然不同,釉面肌理和色彩的不可预见性深深体现了中国道家“顺乎自然”的思想,无形之中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以及陶瓷艺术神秘、丰富的艺术魅力。

2 陶瓷艺术应用于景观的艺术形式

陶瓷艺术作为公共语言艺术之一,因其独特的材质属性和历史人文属性已经形成一种独一无二的形象、符号甚至是一种设计理念进入公共景观设计领域,本文所涉及的陶艺主要是从陶瓷材料本身的物质材料语言特征以及陶瓷艺术抽象化语言应用景观空间两方面进行阐述,意于寻求一种不仅使陶瓷艺术创作者与公众之间产生对话,还能使公众与公共景观空间产生对话的兼容性语言。

2.1 物质材料语言构成

陶瓷作为一种具象材质融入到景观空间,大概有两种形式:同质异构或者异质同构。

1)同质异构方式。同质异构指的是陶瓷作为一种材质实体,通过物质形态的变化应用到景观空间中。通过笔者调查陶瓷以同质异构的方式运用到景观空间主要是本体通过不同的物理形态变化作为具象材质融入到景观空间中,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陶瓷作为实体造型以景观小品的形式出现,另一种则通过“拼贴”的造型手法。“拼贴”是一种通过“第三方”的力量去解决陶瓷在景观中应用的尺度问题,借助钢筋混凝土为材料,然后在其表层拼贴陶瓷碎片,有效的突破陶瓷应用于景观的临界尺度,相对于传统室内陶艺的造型形式,“拼贴”由于摆脱了尺度上的限制,使得景观中的陶艺在设计表达上更加自由,更好的适应公共空间的艺术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陶瓷碎片独特的材料优势,在室内与室外景观搭起沟通的桥梁,建立起了实体物质与景观对话的平台。绿地马桥居住区景观会客厅模块以及入户前庭和私家庭院模块大量使用了陶瓷这一景观元素,会客厅模块的“蝶”空间选取全区中日照时间最长的区域作为景观会客厅,通过绿化、矮墙、局部地形抬高进行场地安全围合,形成相对的半私密空间,“蝶”空间东侧与南分别设置进入会客厅的入口,道路尽端设置陶盆涌泉,白色的鹅卵石与青玉色的陶盆形成该区域的视觉焦点,形成入户对景。本该属于室内空间的陶瓷应用于室外空间的探索,使过去室内与室外空间的割裂产生了语言联系,很好的呼应了绿地马桥居住区“理想家”即室内外产生能动的联系的概念(见图1)。

北京国贸富力城是主要以居住为主,商业办公为辅的大型商住社区,景观风格为西班牙风格,贯通整个居住区的园路、景观小品、标识系统等通过陶瓷拼贴艺术这一特殊的中介语言联系起来,整个园区道路根据不同的景观主题设置陶艺拼贴。一期的大型浅水池,夏天是儿童戏水池,冬天演化为下沉广场,自然下沉的广场采用陶瓷拼贴,蓝白相间的陶瓷碎片营造出活泼、明快的视觉效果,成为社区儿童活动的主要区域。通过拼贴的艺术手法应用于整个园区的陶瓷不仅是一种特殊材质,更是一种突破陶瓷自身尺度限制的艺术表现图式语言。由此可见,不论陶瓷以景观小品的形式还是以陶瓷碎片拼贴的形式应用到景观中,都是对陶瓷现成品或陶瓷碎片加以艺术化造型的再塑过程,使其符合建筑和景观功能的设计要求的同时,确定具体的陶瓷艺术表现形态,再着眼于工艺技术与细节的处理,使观赏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异质同构方式。异质同构,即选用其他异质的材料,比如:金属、木质、玻璃等材料,运用新媒介、新技术将两种物理属性不同的材质进行融合,强调不同材质间的冲突性与差异性的同时,得到另一种全新的综合材料。相对于同质异构的方式,异质同构方式突破了单一材质的陶瓷艺术形式,也是对现代多元共存文化的现实反映。绿地景悦示范区,项目西北侧紧邻南湖一侧设置观景平台,结合景观结构设计异型景观廊架,廊架上陶瓷材质构成的标识与纹样,与内敛、沉稳的木材搭配和南湖静水面遥相呼应,成为入口处的点睛之笔。以异质同构的方式将陶瓷与金属、木材融合的廊架,不仅在形式上打破了人们对陶瓷的固有认识,同时赋予与异质材料结合的陶瓷新的艺术形式(见图2)。

通过异质同构方式对陶瓷艺术再创作,既是对传统陶艺文化的传承,又是对其运用于公共环境的一种全新尝试。不仅弥补了陶瓷材质本身的属性限制达不到的效果,更在隐约中延伸了陶艺的美学语言,使其以更丰富多彩的形态呈现在欣赏者面前,为这门传统的艺术表达带来了更加开放的视野和可能性。

2.2 抽象化艺术语言构成

《易·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与形而下,一字之别,显示了内容表达上的自由性和拘碍性。中国古典园林一直以来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定性,即按物质的重量规律对形而下的物质进行精神性的艺术升华,完成作为“器”的物质从形而下至“道”形而上的升华。提取陶瓷艺术语言,通过归纳与总结应用到景观中,是陶瓷从“器”至“道”的升华,完成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融合。

绿地景悦景观示范区,位于江西景德镇新城新行动中心东侧,背山面水,结合地块的地理和文化背景,采用开放式空间处理手法,运用传统的造园手法借景,把昌南湖、瓷塔以及周围连绵的山体尽收眼底。以当地特有的陶瓷艺术文化作为出发点,通过提取青花冰裂纹瓷器的纹样作为售楼处景观设计的设计语言,运用

到景观平面构图中,立面景墙、景观构筑物上以及照明灯柱上的立面饰面以及LED地灯上面等,让传统文化通过现代景观手法得以传承和诠释。

结合建筑和静水形态,售楼处两侧设置景墙,冰裂纹图式语言运用到景墙的不锈钢立面上,形成了很好的视觉导向,将人的视线引向静水面,灰黑色静水池底勾勒出冰裂纹图案,为现代景观空间注入凝练唯美的中国古典情韵。提取陶瓷上的青花冰裂图案并且应用到景墙以及镜水池,不是纯粹的元素堆砌,而是通过对陶瓷文化的认识,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相结合,并对这一图式语言进行抽象化逻辑再现,艺术化体现景德镇景观示范区独特的陶瓷地域文化,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见图3)。

综上所述,通过运用大量篇幅对典型实例的整理与分析,意在提出陶瓷艺术应用于景观的可行性艺术形式。即通过深入挖掘陶瓷艺术的历史、文化与人类情感之间的联系纽带,分析、概括陶瓷本身的几何形态与图式语言,再对陶瓷艺术语言进行提炼、简化和逻辑再塑,运用抽象化造型手法在景观中创造出非再现性的不具体反映陶瓷艺术的陶艺景观,完成陶瓷艺术从“器”至“道”的形而上的升华。

3 结语

陶瓷艺术如何发挥其魅力以及通过何种抽象化艺术语言应用于景观空间,创造出更具有人文情怀、生态化、创造性的公共空间,仍需陶瓷艺术家与景观设计师相互学习与探索,充分发掘陶瓷艺术的真正内涵,了解景观与陶瓷艺术联系产生的微妙反应,建立多种有效的、可持续的、创造性的景观陶瓷艺术语言,从而丰富公共景观空间的文化性、艺术性和观赏性。

[1] 周武忠.心境的栖园[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4:161-164.

[2] 田鸿喜,薛圣言.论环境景观设计中陶艺语言的形态表现[J].艺术百家,2007,23(z2):97-99.

[3] 薛圣言,李 颖.论陶瓷碎片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陶瓷科学与艺术,2007,41(5):27-28.

[4] 朱峻熹.环境陶艺的艺术形象传达[J].陶瓷艺术,2014(5):42-43.

[5] 刘 红.陶瓷艺术的生态学研究——以环境陶艺为例[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20-23.

[6] 仲崇粉.环境景观设计中现代陶艺的艺术特性与运用[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0:51-53.

The art form show of the ceramic art in landscape design

Li Wen Meng Jing

(CollegeofGarden,NortheastUniversityofForestry,Harbin150040,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cological properties of ceramic arts, introduces its artistic application forms in landscape from two aspects of material language and abstract arts language, and outlines its geometry and schema language, with a view to create cultural, artistic and ornamental space with ceramic arts.

ceramic arts, landscape, ecological properties, artistic form

1009-6825(2016)10-0225-02

2016-01-20

李 文(1971- ),女,博士,副教授; 孟 静(1990- ),女,在读硕士

TU238

A

猜你喜欢

陶艺材质陶瓷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衣服材质大揭秘
“疯狂”的陶艺
学陶艺
做陶艺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外套之材质对比战
针织衫之材质对比战
10KV配变绕组材质鉴别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