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龙王庙正街历史街区风貌保护初探
2016-11-22陈丽瑶蒋瀚超
陈丽瑶, 蒋瀚超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 610059)
成都龙王庙正街历史街区风貌保护初探
陈丽瑶, 蒋瀚超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 610059)
成都作为我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已有二千多年建城史,拥有丰富多彩的历史印记。但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不少历史建筑遗产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被遗弃。文章通过对成都市龙王庙正街邱家祠堂历史文物建筑群的实地踏勘、现状分析等初步探讨研究适合的文物建筑保护策略,从而改善该片区城市人居环境,保留历史文脉。
历史文物建筑; 保护策略; 人居环境; 历史街区
1 关于历史文物建筑
文物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历史上有价值的东西,或是遗存在社会上的历史物质文化遗产。判定标准是文物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文物建筑应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在历史、艺术、科学上具有价值的建筑物。此外,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与著名人物有关,具有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纪念性建筑物。文物建筑的范围不仅只有古代建筑,近代甚至当代也涵盖在内,只要具备历史、艺术、科学上有较高价值者都能列入文物建筑范畴。根据价值等级, 文物建筑分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 自治区、直辖市) 级文物保护单位、县( 市、区) 级文物保护单位、登记在册的文物点。由于文物的价值认定是复杂的工作,文物的保护是不断研究与勘察的过程,随时间的流逝,很多文物的价值有的尚未鉴定,有的价值还未体现,有的价值正在发生改变等。因此文物建筑的保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应该视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而制定保护措施。
2 龙王庙正街邱家祠堂
2.1 区位概况及历史活动
邱家祠堂位于成都市中心新南门附近,红星路四段的右侧龙王庙正街41号(图1、图2)。因“湖广填四川”从各地移民来的邱氏家族修建,是目前成都市中心仅存的、基本完整的广东客家移民宗祠,也是四川传统祠堂建筑的样本,已被列为成都市首批文物建筑名单。过去龙王庙正街本有薛氏祠、钟氏祠、恽氏祠、邱氏祠这四座祠堂建筑,至今除邱家祠堂外,其余几座祠堂均已不存在。邱家祠旁现存一处废弃工厂的厂房遗址,这座工厂的前身即是龙王庙。据当地居民口述以及历史文献资料显示,龙王庙于清朝末年拆除,现已不存。
图1 邱家祠正门入口
图2 邱家祠堂鸟瞰图
现在的龙王庙正街70号是一居民院落,建于清末,保留有比较完好的旧成都的城市及生活风貌。院落中保留的居民住宅现状完好,与这条街上的邱家祠堂等共同形成了历史建筑群落。
2.2 格局形制
邱家祠堂修建于清朝同治七年至九年(1868~1870),至今已有一百四十余年。是一个三进四合大院,中院后院两侧各有小型天井院落共同组成。四合院落的形式自从修建以来就一直保持完好。但是自从邱氏族人陆续搬离,至民国时期,祭祀活动就早已不存。租客入住后逐渐出现改建加建活动,使得院落内多出一些不规整的加建房屋,打破了原本完整的院落空间。建国之后彻底改变为居民大院,原本的格局又有了较大的变化。
2.3 现状问题
随着历史变迁与城市的发展,邱家祠堂及龙王庙正街文物建筑群自身之间,与周围环境不断产生矛盾冲突。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1)邱家祠堂已经失去了其邱氏家族祭祖活动的功能。邱家祠堂现居住33户,而邱氏本姓住户只有3户,多数邱姓人家已迁出入住环境良好安全的现代化小区,转而将这些房屋以低廉的租金租售给外来人员。其中以中老年和低收入群体居多,导致部分公众对邱家祠堂以及周边地域的历史文化价值的认识不深,缺乏对保护公共空间和卫生环境的责任感,其历史文化建筑也失去了原本的价值。
(2)人居环境条件恶劣,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由于邱家祠堂被政府列为文物建筑,且没有得到有效的整改和统一规划,居民自行改造和修补建筑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因此邱
家祠堂建筑群落随着时间仍在不断的破败(图3、图4)。从而产生了诸多问题。
图3 搭建建筑棚屋
图4 邱家祠内陈旧狭小的居住空间
①防火疏散。木结构的祠堂呈传统的川西民居的外观,多以合院形式展开布局,院落与院落之间以廊道相连,而过道也因堆积的杂物和糟糕的卫生环境而日益缩小,防火疏散问题日益严峻。
②线路老化。建筑修建年代久远,用电线路存在老化,随意搭接的不安全现象;由于邱家祠堂建筑群的结构、安全和修复难度等原因,天然气管道难以铺设,居民多数使用液化气罐做日常能源,缺乏统一管理和记录,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③排水不畅。部分虽然开敞,但因建筑老化严重,早期修建的建筑排水排污设施存在老化和破坏现象,雨季来临时院落及房间内部也会出现雨水倒灌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环境质量。
④采光通风。祠堂及龙王庙周围的建筑群密度高,建筑开窗多开向内院,深远的挑檐使房屋内难以获得正常的自然采光,多数住房内仅有部分房间能实现自然采光。此外,不少居民自行搭建的违章棚屋使得封闭的院落空间更加狭小和局促,夏季自然通风能力差。
⑤居民隐私。祠堂内每户人家的窗都开向中心院落的公共空间,尤其在夏季闷热的环境下只能开窗而睡。
2.4 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方式的矛盾
由于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我国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通常局限于政府出资对建筑的破损进行“形式”的修复。而缺乏对市民自主性和历史文化责任感的培养和引导,导致破坏、修复、再破坏的恶性循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邱家祠堂的修复也由成都市政府、社区出资进行过多次的修缮工作,但收效甚微。这是因为当地居民漠视历史街区的保护,致使文化遗产保护仅限于一种政府行为,而得不到大众的呼应,缺乏群众积极性。建筑破旧不堪,基础设施水平低下,环境条件差,与当代城市总体经济水平的发展不协调。
对邱家祠堂长期以来采取的不能“改动”的保护政策,其最终结果必然是历史建筑在居民自发进行的“改造”以及自然环境力的作用下逐渐破坏以致消失。政府长期的被动态度一方面拖延了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时机,一方面加大居住其中的居民的生活负担和负面情绪,逐渐激发更为复杂的矛盾。这种只维持不发展的被动保护最终导致该片区历史文化建筑的逐渐没落。
3 结束语
邱家祠堂作为现状保存最为完整的成都市宗祠建筑,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但是历史文物建筑的保护还依照老旧的被动的现状保护模式继续着。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不断迈进的前提下,原本消极的被动保护思想无法提供历史文物建筑继续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造成了大量历史街区不断衰败。
以科林罗1984年《拼贴城市》为先导,他提出重要论点:“我们生活的城市就是一个多种元素,拼贴、堆叠的产物。”指出现代建筑师应当把视野逐渐从建筑物本身转移到城市的宏观角度。也可以从这些论述中发现,现代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带给城市历史的毁坏是繁杂且致命的。这些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在当今现存不多的历史街区中,才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刘易斯·芒福德在1961年《城市的历史:它的起源、变化与未来》一书中提出“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是关心人和陶冶人”,“社会的重建必须从人的再生开始”。多次强调人作为城市生活中的主体,其本身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以及对城市历史乃至社会所产生巨大影 响。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同样需要从人入手,调整人口结构、功能用途、修复历史建筑、加大宣传及保护力度。充分重视市民的“公众效应”,从人的角度解决历史街区衰败的根本问题。
龙王庙正街历史街区不仅是宗祠文化、祭祖文化的实物载体;还记录下了“湖广填四川”时期长年战乱导致的土地荒芜、人口减少的历史事实;同时也是移民之后人口与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对巴蜀文化和历史发展影响的见证。纵观其价值的重要性,对邱家祠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是必要的。
[1] 袁庭栋.成都街巷志[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0.
[2] 四川省文史馆. 成都城坊古迹考[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
[3] 郑利军.历史街区的动态保护研究[D].天津大学,2004.
[4] 吴卉.古建筑、近代建筑、历史建筑和文物建筑析义探讨[J].福建建筑,2008(9):23-24.
陈丽瑶(1994~),女,本科在读,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蒋瀚超(1993~),男,本科在读,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
TU-86
A
[定稿日期]2016-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