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空间:城市住区邻里互动空间营造研究
——以黄岛开发区奋进路人才公寓为例
2016-11-22高增林康金凤
高增林, 李 畅, 康金凤
(青岛北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071)
相遇空间:城市住区邻里互动空间营造研究
——以黄岛开发区奋进路人才公寓为例
高增林, 李 畅, 康金凤
(青岛北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071)
住区作为城市生活构成的最小单元,是记载和展示居民的生活状态的基本场所,其理想状态应该是物质环境建设与人文关怀构建并重。文章通过对住区邻里交往现状进行现场调研并总结分析存在问题,结合实际规划建设项目,从空间尺度、文化特质、交流空间层次等方面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空间营造策略,增加邻里互动,提高居民对居住空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住区; 邻里交往; 互动空间; 规划策略
现代城市居住空间被钢筋水泥所包围,住区居民间邻里交往活动缺失严重,传统生活空间人与人之间距离最短,最大限度的邻里互动已很难实现。究其深层次的原因,除了现代城市住区居民彼此不相识,彼此之间缺乏情感互动基础,更主要的是综合因素影响下的城市住区缺乏邻里交往空间或是交往空间的塑造机械生硬,居民在这里很难找到最初的邻里情感寄托,交往活动很难发生。本文以实现住区的邻里互动为切入点,希望通过技术手段对居住空间构建进行引导,重塑场所人文关怀,实现居民交往活动最大化,重现传统生活场景,让居民住进高楼大厦的同时也有村头榕树下的情感寄托(图1)。
图1 村头榕树下(资料来源网络)
1 城市住区邻里交往现状调研分析
为了保证住区邻里交往现状的调研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笔者走访了很多住区,最终选取青岛市的浮山后1~4小区、中海银海一号、新贵都A区。选择原则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从覆盖人群范围方面,基本覆盖了青岛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能真实反映人居现状;从入住率方面,住区发展较成熟,入住基本饱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研内容主要包括邻里交往认可度、邻里交往场所选择、公共空间数量和使用满意度、住区公共活动参与度、住区文化建设满意度五个方面。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住区邻里交往认可度很低,居民间的交往活动基本局限于见面打招呼,深层次的互动较少。同时中老年人表达出对传统的邻里交往状态的向往,邻里交往愿望强烈。对于邻里交往场所,大部分居民选择内部公共空间、宅间绿地,但对于公共空间数量和使用满意度较低,对运动设施、休闲设施需求强烈;同时,居民对住区公共活动积极性不高,参与度较低,对于住区文化建设满意度较低,普遍反映文化活动匮乏,文化氛围不浓厚。
居住生活说到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现代城市住区内部交往场所匮乏、交往活动难以发生导致的人情冷漠,不但影响住区生活和谐、降低住区空间活力效率,也不利于整个城市的良性发展。如何加强住区邻里互动、改善居民交往现状是社会各阶层应当重视和深入探讨的问题。
2 城市住区邻里互动空间营造策略
城市住区作为居民生活结构的最集中体现,具有邻近性、生长性、选择性、归属感和文化意义的特征。住区邻里互动空间营造,不仅需要配置充足的宜人空间、完备的服务设施、精致的景观,还需要将丰富的文化活动植入生活空间,最大限度激发邻里交往发生。
2.1 打造宜人的邻里空间尺度
邻里互动空间是一种积极的交往空间,其布局、形态、大小是精心布置的结果。规划设计要保证空间界面的连续性、空间尺度的宜人性和空间视觉趣味性。有学者研究发现70 %的建筑贴线率是临界指标,贴线率超过70 %,建筑空间连续性、街道围合感较强。人才公寓项目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借鉴贴线率临界指标设计原则,居民主要活动空间建筑贴线率均超过70 %。通过提高建筑界面连续性,加强围合感,形成和谐宜人的空间氛围。
在活动空间尺度打造方面,项目借鉴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关于建筑高度H与建筑间距D之间关系的论述,生活空间尺度基本在1 2.2 植入特色化地域文化印记 凯文·林奇指出:“城市应该具有高度连续的形态,它有许多各具特色的部分相互清晰连接,城市由此才能被了解、被感知。”住区空间构建应当避免千城一面的开发模式,传承地域文化、恢复场所精神、保护原有生活特质,将其与建筑、景观设计融合共生,提升住区文化品质和归属感。 人才公寓项目部分用作当地村民的还迁用房,项目在规划中充分考虑村民的情感寄托,对基地原有的显性地域特质和隐形地域特质进行保留和重新塑造。首先,规划将基地中原有的古木、大树完整地保留下来,并合理地组织到住区景观绿化体系内,将原本散布在村头巷尾中、形态较好的大石块、石磨盘等合理的布置在大树周边以及其他公共场所内,结合特色化的景观小品布置,增强空间的可识别性,最大限度还原传统生活场景。其次,规划为原村民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队布置专门的场地与文化宣传长廊,保证居住空间浓郁的文化氛围,也建立起居民对活动场所的文化与情感认同,提高居民交往活动频率和交往水平。 2.3 构建开放式复合交流空间 住区功能布置的多样性不仅可以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在住区范围内解决,为居民提供生活便利,还能够有效激发多元化的住区活动。由于商业、办公、娱乐等使用行为具有使用时间上的差异性,各类使用行为的空间使用峰值时间和持续时间也会有差别,这种差异化使得住区空间在不同时间段都会有人活动,保证了公共空间的活力与效率。同时,根据雅各布斯“街道眼”理论,由功能混合所引发的时常存在的人流实际上成为了住区最好的监视者,提高了住区的安全性,最大化激发交往活动。 人才公寓项目中通过对土地价值分析,结合设计要求进行用地功能的混合布置。在北侧城市噪音较大、生活环境品质相对较低的地块建设经济适用房,为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邻里互动创造条件;将南北地块中心地带规划路两侧以及与城市道路交叉口价值较高的地块用作商业服务设施用地,结合开敞空间集中布置商业娱乐和幼儿园等教育文化设施,作为整个住区活力来源和居民交往活动激发场所,实现不同时间段的空间功能交互;其余地块居住价值较高,规划人才公 寓和住宅,并且在居住空间内部布置大面积集中绿化用地。项目通过不同职能空间合理布置,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居民彼此相遇、交往的频率(图2)。 图2 交流空间 住区作为城市生活空间的最小单元,其空间规划要与城市公共空间协调发展,强调公共开放性和空间层次的多样性,满足内部居民使用的同时也能够吸引外部居民进入,充分发挥集聚效应,为市民提供多层次的交往空间。项目在公共开放空间体系构建中设置四级遇见空间:一级遇见空间为对外开放空间,主要包括街角处或小区入口处广场,整体布局注重将雕塑小品、休憩设施、街道设施等合理的组织到环境设计中,可作为居民的室外会友接待客厅以及形象窗口;二级遇见空间主要包括各个组团院落空间,整个住区散步多个可供数十人活动的场地,可作为邻里互动大会所;三级遇见空间主要包括建筑局部底层架空空间,通过融合楼前楼后庭院景观,作为会客、邻里交流的中会所;四级遇见空间主要包括建筑中间层局部设置的供居住者交流沟通的开敞休息平台、屋顶花园等公共活动空间,作为社区的小会所,供楼内居民聚会聊天使用。各级遇见空间由外而内体系化搭配,串联住区各个生活空间,最大限度促进邻里交往活动的发生。 现代城市住区居民之间由于缺乏传统的血缘认同和情感基础,邻里交往很难自然发生,住区内部邻里互动空间营造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空间尺度、文化要素、传统印记、空间层次性等角度进行探讨,分析了邻里互动空间现存问题并结合实际工程项目提出相应的空间营造策略。希望通过规划技术手段,加强居民对住区生活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邻里交往活动最大化,实现住区和谐发展。 高增林(1980~),男,工程师;李畅(1987~),男,助理工程师; 康金凤(1988~),女,助理工程师。 TU984.12 A [定稿日期]2016-04-163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