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薄片镜蛤苗种繁育技术研究

2016-11-22张乾郝咏芳曹琛吕晓民魏国庆黄金勇卢伟闫喜武

水产养殖 2016年11期
关键词:稚贝幼体薄片

张乾,郝咏芳,曹琛,吕晓民,魏国庆,黄金勇,卢伟,闫喜武

(营口市水产科学研究所,辽宁 营口 115004)

薄片镜蛤苗种繁育技术研究

张乾,郝咏芳,曹琛,吕晓民,魏国庆,黄金勇,卢伟,闫喜武

(营口市水产科学研究所,辽宁营口115004)

薄片镜蛤(Dosinia laminat)隶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帘蛤目,帘蛤科,薄片镜蛤属,俗称蛤叉,主要生活在潮间带中、低潮区的泥沙底质中,以浮游植物为食,食物链短,生态效率高,对生态环境的维持和改善有重要作用。薄片镜蛤在国外从日本陆奥湾到九州、朝鲜半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在中国北起辽宁,南至海南琼山北港均有分布[1],是一种名贵海产贝类,具有出肉率高、营养丰富、肉味鲜美、经济价值高等优点。

近年来,海洋生物资源的超强度开发利用导致海洋生态失衡不断加剧,薄片镜蛤的野生资源量逐年减少。为了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维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恢复和发展这一珍贵海产经济贝类,开展薄片镜蛤的人工繁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薄片镜蛤人工育苗的报道较少[2-3],且均处于起步阶段。辽宁省营口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开展了辽宁省大连市庄河海域日本薄片镜蛤的苗种繁育工作,以期为辽宁省日本薄片镜蛤的苗种繁育及规模化人工育苗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及方法

1.1材料

1.1.1种贝来源该研究用2~3龄薄片镜蛤作为亲贝,于2014年5月采自大连市庄河近海,平均壳长7.2 cm,平均壳高7.1 cm。亲贝采取干运法运输,即将种贝放入打孔泡沫保温箱(1 m×0.5 m×0.35 m)中快速运输,运输时间为2.5 h。

1.1.2育苗地点及设施试验在营口市水产科学研究所贝类研发基地进行。种贝暂养和幼体培育池规格为10 m3,池内设有排水充气装置,使用前以1∶10 HCl清洗消毒。室内光照强度控制在2 000 lx以下。

1.1.3附着基选用天然海区细沙经40目筛网初筛后,用沙滤海水充分清洗4~5遍。均匀撒在池底,厚度1.0~1.5 cm。

1.2苗种繁育技术及方法

1.2.1亲贝选择及培育大连市庄河海区薄片镜蛤在6—7月性腺发育成熟度最高,其繁殖盛期集中在7、8月[4]。

6月下旬,选进种贝约30 kg,平均壳长及壳高7 cm,清洗干净后装于40 cm×80 cm×5 cm的塑料盘中,培育密度20~30个/m2,置于培育池中。亲蛤运回后要及时放入室内暂养,水温与采捕水温尽量一致。亲蛤入池稳定1 d后开始循环换水,日换水1次,换水量70%~100%。换水前及时剔除受伤种贝,清理池底污物,换水后适当投喂新鲜无污染的新月菱形藻和金藻。培育水温20~22℃,定期镜检性腺发育情况,便于准确判断产卵时间。在种贝培育过程中,饵料是育肥促熟的关键,饵料品种及投喂量根据摄食情况、水温、水环境适当调整。

1.2.2水质调控天然海水沉淀池初步沉淀,砂滤罐黑暗沉淀后无阀过滤,150目筛绢网二次过滤后注入培育池。盐度22,pH值7.5~8.6。水质新鲜、干净无污物,符合我国渔业水质标准。当培育池内原生动物、细菌较多时,视实际情况向沉淀池内投撒2~40 mg/L漂白粉,晴天曝晒1~5 d,检测无余氯后投入EM菌或枯草芽孢杆菌。

1.2.3饵料培养饵料品种为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塔胞藻(Pyramimimonas.sp)、小球藻(Chlorella saccharophila),扁藻(Tetraselmis chui),藻种购自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一级藻种在容积为5 L的三角烧瓶中静止培养,二级培养在室外半封闭空间50 L白塑料桶内进行(搅棍搅动),三级培养在10 m2连续充气的水泥池内,二级、三级饵料培养用水经次氯酸钠消毒,硫代硫酸钠中和后使用。

1.2.4产卵亲贝解剖后肉眼观察,看性腺色泽是否鲜艳,如成熟的雌性应呈橘红色,而雄性为乳白色,性腺包围整个内脏团,且饱满。镜检种贝,精子遇海水活跃、卵子遇海水散开,则产卵期临近。此时换水后或投饵料后会自然排放,应加强观察亲贝培育池。自然排放的卵子质量好,孵化率和变态率高。该次研究亲贝7月6日产卵,水温27℃。产卵密度达8~12粒/mL时,取出沙盘放入另一培育池继续产卵。产卵结束后将装有亲贝的沙盘取出。

1.2.5幼虫选优孵化密度约5~6粒/mL,孵化期间连续微量充气,增加海水溶氧量,满足幼虫的耗氧的同时也使培育池的水处于流动状态,使幼虫分布均匀,防止幼虫密度过大。为防止卵堆积于池底,孵化初期半小时要进行上下轻搅1次。

受精卵发育至D型幼虫时,用300目筛绢网将幼虫虹吸至提前备好新鲜海水的培育池充气培育,投喂金藻(密度3 000 cell/mL)。选育完的幼虫从第2天起虹吸分池并加水。

1.2.6幼虫管理幼虫培育密度1~2粒/mL。连续充气,光照强度控制在800 lx以下,有利于幼体分布均匀和生长发育。投喂饵料3 h后镜检幼体的胃肠饱满度。定期检测培育池水质,测量幼虫的生长和发育情况,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饵料是幼虫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是幼虫培育成败的关键。在薄片镜蛤幼虫培育期间,前期金藻为主,小球藻为辅;幼虫培育后期主要投喂扁藻,金藻为辅。每次投喂前要镜检幼体摄食情况和水中饵料量,及时调整投饵量与投饵次数。具体日常管理见表1。

表1 幼体培育期间的日常管理

1.2.7附着基的投放产卵10 d后,幼体壳长达到220~250 μm,培育池水中极少见到幼体,绝大部分幼体已下沉,吸底镜检发现变态基本完成。这时要投放附着基,然后进行大换水,加大饵料投喂量,以扁藻和塔胞藻为主,角毛藻和金藻为辅。

1.2.8稚贝的管理营口海区水质较肥,天然饵料丰富,随着薄片镜蛤稚贝生长,引入室外沉淀池海水(经150目筛绢网过滤),利用海水中天然饵料,减轻室内单胞藻培养的压力,保证稚贝营养均衡。视具体情况辅助投饵。

1.2.9出苗9月2日,稚贝出池,平均壳长0.4 cm,出苗量1 200万枚。

1.2.9数据的处理与计算对数据的处理与计算主要采用Excel图表软件。

2 结果

2.1产卵量、卵径、孵化率及D形幼虫大小

薄片镜蛤雌雄异体,雌性性腺呈淡橘红色,雄性性腺呈乳白色。壳长7.2 cm的薄片镜蛤雌性个体每次产卵量可达300万粒。卵属沉性卵,卵径68~70 μm。该试验共产卵3 000万枚,D型幼体孵化率90%,D形幼虫大小(壳长×壳高)为100 μm×80 μm。

薄片镜蛤幼体在壳长210 μm左右时开始变态,此时可投放附着基。该试验薄片镜蛤幼体变态率达到83.3%。

2.2幼体的生长发育

水温27~28℃时,薄片镜蛤受精卵经15~18 h可发育至D型幼虫。幼体的发育过程见表2。

表2 幼体的发育过程表

由表1可知,薄片镜蛤在温度27~28℃时幼体发育较快,D型幼体经28 d壳长可达1.0~1.2 mm,这与王成东等[5]的薄片镜蛤幼虫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2~30℃、最适生长温度为26℃差别不大。

2.3出苗

9月2日出苗,出池平均壳长0.4 cm的稚贝1 200万枚,单位面积出苗量40万枚/m2,养殖成活率较低。主要原因为:幼体生长后期也就是8月份,水温较高,进入玻璃海鞘繁殖的高峰期,其附着于池底及池壁,稚贝被吸附现象较严重,成活率下降。

出池的幼贝人工均匀播撒于室外泥沙底的海水池塘中(池塘事先泼洒清塘药物消毒,幼贝投放前对池塘水质指标进行测定,确定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3 小结

3.1亲贝选择及暂养

亲贝最好选择生活在水深5 m以上,饵料丰富海区的野生薄片镜蛤,壳长和壳高5~7 cm、2~3龄、个体肥大健壮,壳形规整、无损伤的个体作为繁殖群体。如有条件,最好异地多选几个地方的薄片镜蛤作为种贝。亲贝性腺是否成熟,是人工育苗能否成功的首要条件。只有获得充分成熟的卵子和精子,才能保证人工育苗的顺利进行,在生产成本允许的情况下,也可提前选进亲贝进行室内培育,投喂新鲜的单胞藻,进行营养强化以提高其产卵率。

本研究采用沙盘暂养亲贝,接近薄片镜蛤生长的自然条件,解决了亲贝培育的成活率低的问题,产卵率高,卵的质量也较好,同时也有利于分池以控制孵化密度。

3.2饵料

饵料种类、搭配比例及饵料质量是影响育苗效果的重要因素,多种饵料混合投喂效果好于单一饵料投喂[6-8]。控制好饵料投喂量不仅不必倒池,还能抑制原生动物的繁殖,使水质清新,饵料利用率高。由于薄片镜蛤繁殖盛期为7月,温度较高,水质变化快,敌害生物较多,单胞藻的培养较困难。本研究中,饵料主要为小球藻、扁藻和金藻,D型幼体的开口饵料为金藻,效果较好。前期金藻搭配小球藻投喂,幼体壳长160 μm以上时开始投喂扁藻,后期引入室外天然海水补充饵料,整个生长过程饵料不足,营养搭配一般,故幼体生长速度较慢。可借鉴闫喜武等[3]建议的培养耐高温且贝类适口、营养价值高的单胞藻,提高饵料培育技术;或适当提高生产成本,提前选进亲贝进行人工促熟,以提早繁育时间,避开高温季节。

3.3附着基的投放

当薄片镜蛤幼体在26~29℃的培育条件下,经9~12 d,壳长达到210 μm以上、有60%以上幼体出现下沉、开始形成足时即可投放,也可以吸底镜检看池底是否出现爬行的匍匐幼体为标准。附着基投放太晚,幼体体表尤其是水管表面易挂脏,影响运动及摄食。附着基种类也是影响滩涂贝类幼虫变态和稚贝生长的重要因素[9-11]。该试验证明,薄片镜蛤附着基最好是经40目筛子筛过的天然海区海砂,经过自然海水清洗后投放,幼虫能够顺利附着变态、生长,这与闫喜武等[3]海泥的采苗效果好于其他附着基、王海涛等[2]薄片镜蛤的附着基以滩泥附着效果最好的说法略有差异。可能与附着基的选择及处理方式不同有关,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对此可以进一步进行研究。

3.4幼贝个体大小差异大

幼贝培育后期个体大小差异较大,生长速度较慢。原因可能为:换水不及时,换水量不够,随着稚贝生长初期培育密度较高,导致稚贝生长所需饵料供应不足;幼贝培养后期尤其是8月份,池底及池壁附着生长了大量玻璃海鞘,其表面黏附了大量稚贝,严重限制了稚贝的运动及摄食,导致其生长变慢且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在今后的薄片镜蛤育苗生产中,为避免分池移池对其损伤可在出池规格一定的前提下提前计划好初期培育密度及初期附着密度,及时换水投饵,在玻璃海鞘大量生长之前出池或是产生玻璃海鞘之时倒池清理,保证稚贝健康生长。

[1]庄启谦.中国动物志软体动物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53-157.

[2]王海涛,王世党,郑春波,等.薄片镜蛤室内人工育苗技术研究[J].齐鲁渔业,2009,26(7):22-24.

[3]闫喜武,左江鹏,张跃环,等.薄片镜蛤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8,23(4):268-272.

[4]鹿瑶,刘辉,聂鸿涛,等.辽宁沿海薄片镜蛤的繁殖周期研究[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5(12):648-651.

[5]王成东,聂鸿涛,闫喜武,等.温度和盐度对薄片镜蛤孵化及幼虫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4,29 (4):365-367.

[6]何进金,齐秋贞,韦信敏,等.菲律宾蛤仔幼虫食料和食性的研究[J].水产学报,1981,5(4):275-284.

[7]何进金,韦信敏,许章程.缢蛏稚贝饵料底质的研究[J].水产学报,1986,10(1):29-39.

[8]周荣胜,陈德富,陈绍贵,等.菲律宾蛤仔幼虫食性的研究[J].福建水产,1984(3):27-29.

[9]Yan X W,Zhang G F,Yang F.Effectsofdiet,stocking density,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growth,survival,and metamorphosis of manila clam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larvae [J].Aquaculture,2006(253):350-358.

[10]赵玉明,顾润润,于业绍.海泥附着基的青蛤工厂化育苗试验[J].南方水产,2005,1(1):54-56.

[11]闫喜武.菲律宾蛤仔养殖生物学、养殖技术与品种选育[D].青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5.

10.3969/j.issn.1004-2091.2016.11.001

大连市科学技术基金资助项目(2013J21DW010);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48)

郝咏芳(1985-),女,工程师,研究方向:海水贝类、甲壳类人工育苗、生物饵料培养.E-mail:690938298@qq.com

(2016-05-23)

猜你喜欢

稚贝幼体薄片
黄海近岸潮汐锋海域蟹类幼体日间垂直迁移特征❋
来自森林的植物薄片
探究“胚是新植物的幼体”实验创新
奇异海蟑螂Ligia exotica幼体的生长特征研究
你真好
你真好
光照、水温和密度对厚壳贻贝稚贝群聚性的影响
饥饿和水温对海月水母碟状幼体游泳能力的影响*
偏顶蛤稚贝期不同培育密度对生长与成活率的影响
毛蚶人工育苗最佳附着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