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汉安定郡祖厉县城址考*

2016-11-22刘永胜

丝绸之路 2016年12期

刘永胜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西汉安定郡祖厉县城址考*

刘永胜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古城考证及郡县治所的变动历来受到史学界的重视。西汉时在甘肃省靖远县曾设立祖厉县和鹯阴县,本文通过调查考证,发现西汉祖厉城遗址在今靖远县城西北五里处的城关镇(现称乌兰镇)红嘴子村的黄河边;而汉代的鹯阴县城遗址可能在平川区(以前平川区属于靖远县)水泉镇鸭沟水村的水头社东部。从西汉与匈奴在这一地区和河西地区的争夺以及郡县制在这里的推行情况,可以看出西汉政府对这里的有效管辖。

[关键词]祖厉县;安定郡鹯阴县;凉州城;会州城

汉武帝于元鼎三年(前114)从北地郡、陇西郡分置了安定郡(郡治为今天的宁夏固原),同时设置了祖厉、鹯阴等县,隶属安定郡管辖。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置祖厉县、鹯阴县。从此祖厉、鹯阴之名正式进入史册。祖厉城与鹯阴城相距七十多里,祖厉城在黄河上游,鹯阴城在黄河下游,两城防守着虎豹口与鹯阴渡两大渡口,是古代军事上的重要戍守关隘。那么,当时设置的祖厉县古城遗址在今靖远县何处?学术界对于它所处的具体位置历来存在争议,因为在靖远县这块土地上,有许多古城遗址,如鹯阴古城遗址、凉州城遗址、月河古城遗址、北城滩古城遗址、会州城遗址、麦田古城遗址,另外还有会宁关、新会州城遗址,明代的靖虏卫城遗址等。所以关于祖厉城遗址有“靖远县城说”、“平滩古城说”、“郭虾蟆古城说”、“西宁城说”、“会州城说”,等等。要确定西汉祖厉城遗址在哪里确实比较困难,笔者对这些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结合史料记载进行了对证、排查,得出以下结论:汉代的祖厉县城遗址可能在在靖远县城以西五里处的红嘴子村,而汉代的鹯阴县城遗址可能在平川区水泉镇鸭沟水村的水头社东部。

一、西汉祖厉城遗址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于元鼎三年(前114)置祖厉县、鹯阴县。从此祖厉、鹯阴之名正式进入史册。祖厉县又称“蹉赖县”,它素有“秦陇枢机、金城锁钥”的美誉。现在,祖厉县的汉代城址已荡然无存。但从大量的出土文物和有关的史料记载可以推测,从西汉至三国时期,祖厉县城遗址应该在今天靖远县城西北五里处的城关镇红嘴子村的黄河边。在此地不远处,有一个渡口叫“虎豹口”,它是丝绸之路北线上的一个重要渡口,是连接中原与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在这里建立祖厉城,其军事、政治、经济作用十分突出。

为什么祖厉城在红嘴子村呢?理由如下:

第一,据郦道元所撰《水经注》卷2记载:“河水东北流,经安定郡祖厉县古城西北。汉武帝元鼎五年幸雍,遂逾陇,登崆峒,西临祖厉河而还,即于此也。”①李斐曰:“音(嗟赖),又东北,祖厉川水注之,水出祖厉南山,北流经祖厉县而西北流,注入河。”由这两条记载所提供的位置可以断定,汉代祖厉县城就在红嘴子村。郦道元的记述,今人读之,多数人以为汉武帝西巡只到达今天会宁县辖境的祖厉河,其实不然。汉武帝当年西巡到达的是祖厉河畔(即今天靖远县黄河边)。因为上引中记述的“河水东北流”之“河水”,是指当时称为大河的黄河,而不是指祖厉河。黄河自今天的榆中、皋兰县流入白银市靖远县境,其流向正是东北流向。所以,西汉时的祖厉古城位于今天靖远县城以西的红嘴子村,当是确定无疑。因为《水经注》中喜欢将黄河流经的每个行政区域的一段以地名命名,比如金城段称为“金城河”,祖厉段就称为“祖厉河”。所以武帝当年“西临祖厉河而还”,是指到了今天黄河流经的西汉祖厉县的黄河边,然后才返回去了。

据考证,汉武帝西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西北边防,寻找出兵匈奴的渡口。据《汉书·武帝纪》记载:“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峙,遂逾陇,登崆峒,西临祖厉河而还。”②这一记述与《水经注》所述汉武帝的西巡路线完全一致,时间也一致。当年武帝在巡幸雍州后,先登平凉崆峒山,从六盘山到固原,再到西吉,然后进入会宁境内,而后沿“土木岘河”西行到今天的朱家河、车家川,再到会宁的河畔乡,然后向北拐,沿祖厉川西北行,经会宁郭城驿,靖远大芦子乡、小芦子村,最后到了祖厉古城的黄河边。

第二,与红嘴子村接连的河靖坪东北边,1987年修建罗家湾小学,挖出汉墓数座,汉砖拱顶,“出土五铢、货泉古币多枚”,③古墓虽未清理,但可证明此地可能是汉祖厉县居民埋葬之地,祖厉县城可能就在附近。

第三,在红嘴子村西之河靖坪半坡,1976年农民挖出四耳彩陶罐一个(现存靖远县博物馆);1982年修自来水蓄水池时,曾经出土许多彩陶、灰陶残片,经甘肃省文化厅文物处考证,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存,这证明红嘴村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生息繁衍。

第四,红嘴子村北傍黄河,东濒祖厉川,西南依河靖坪,附近的红嘴子渡口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东段北线西去武威、南达兰州的重要古渡。这里依山傍水,地域广阔,宜于耕牧,交通顺畅,是建立县城的优越地方。其位置完全符合《水经注》“河水东北流,经安定祖厉古城西北,又东北祖厉川水(祖厉河)注之。水出祖厉南山,北流,经祖厉县而西北流,注于河”④的著述。

第五,据《三国志·张绣传》记载:“绣,东汉武威郡祖厉县人,灵帝光和时,为祖厉县吏,因杀鞠胜,随族叔武威校尉张济入伍。他败吕布,杀典韦,听贾诩言,复投曹操。官渡之战,破袁绍,灭袁谭,官至宣威候、破羌将军。建安十二年(207)征乌桓死于柳城。”⑤红嘴子村有其衣冠冢。现在仍有许多张氏族人居住在这里,还有一部张氏家谱。

祖厉城遗址既然在红嘴子村,今天为何没有任何遗址留存呢?其原因是由于黄河南岸河水与祖厉河改道冲毁所致。据明正德十六年(1521)《改修祖厉河碑记》记载:“祖厉河来自西南,绕卫城(靖虏卫)而东出,水苦恶,不可食,卫之汲水者,必涉祖厉而后达。一遇泛涨,则不可渡,相遇忍渴而守之,非一日也。”⑥“宁夏总兵路瑛(靖远人)量功命役,截其上流,去卫五里许,地名红嘴,使之北入黄河。”⑦以上说明西汉祖厉城遗址,被明代改修祖厉河水道时所占用和挖毁。

二、西汉祖厉城与今天靖远县城、明代靖虏卫城、郭虾蟆城、西宁城、平滩堡城

据考证,今天的靖远县城遗留的旧城墙不是西汉的祖厉城旧址,它是明代的古城遗址。明代的靖虏卫城是在北宋所筑的新会州城遗址上建造的,离汉代的祖厉城往东有六里路。

据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514卷记载,在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北宋又重新选址修建了一座会州城。而在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又在北宋会州城的原址建了靖虏卫,这个地方正是今天的靖远县城所在地,而不是西汉的祖厉城所在地。要证明这个看法,我们必须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代的靖虏卫城

在今天的靖远县城原来有一座古城,中间有一个钟鼓楼,四周是城墙,有四个城门,解放前保存得相当完整。建国后,因为县城扩建,城墙及城门都被拆除,只留下一些城墙的土墩作为原城址的标志。而钟鼓楼则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据清道光《靖远县志》记载:“谯楼(即钟鼓楼)在城中大街协镇署前,基高三丈五尺,方周四十丈,楼三层四楹,高五丈五尺。为明正统三年(1438)靖虏卫守备房贵筑靖虏卫城时所建。弘治三年(1490),守备曹雄增修,楼上有巨钟,弘治十四年(1501)铸。”⑧这座明代的靖虏卫城就建在北宋新会州城的原址上,它不是西汉祖厉城遗址。

明朝初年,靖远一带被蒙元残余势力占领,一直到了明英宗时,靖远才被彻底收复。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在北宋苗履所建的新会州城的原址上,修筑了靖虏卫城。这也是今天靖远县城的所在地,它与西汉的祖厉古城相距还有七八里路。据清道光《靖远县志》记载:“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都指挥房贵奉命于会州旧址修复增筑城池,建靖虏卫。”⑨其实,从战略地形考虑,西汉的祖厉古城旧址地势很好,但由于祖厉河改道及河水冲刷,导致地方太小,不利于再建新城;而其旁边的河靖坪地势开阔、平坦,并且三面有黄河环绕,易守难攻,是建城的好地方,但是这里存在饮水问题,一旦在战争中被敌人包围,就从黄河取不到水。另外,由于河靖坪地势太高,挖井也打不出水。经过实地考察,反复比较,房贵还是把城址选在了北宋修筑的会州城旧址上了。

(二)金朝在会宁县郭城乡所建的“郭虾蟆城”

在今会宁县郭城乡,也有一座古城遗址,当地人把它叫做“郭虾蟆城”,即金朝所筑的新会州城,它位于郭城乡新堡子村西面。今天仍然有残城存在,城垣内一外二,壕堑三道,用夯土筑成,西半部已被祖厉河水冲塌,南城墙残长360米,北城墙残长172米,东城墙全长444米。此城还有瓮城。现在,瓮城内已经芳草萋萋、瓦砾遍地,处处是人们挖掘焚城灰烬的坑窝,时不时还有古钱币出土。从出土的古钱币来看,不是西汉的五铢钱,所以此城肯定不是西汉的祖厉古城遗址。

历史上的会州城曾两移其址。唐代的会州古城在“麦田古城”遗址处。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从西夏手中收复会州,建新会州于今天的靖远县城处。到了金朝,这里仍然是西夏和金国反复争夺的地方。到了南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前后,西夏从金国人手中夺取了北宋所建的会州城(即苗履所建的新会州城),金国被迫向南退缩,在150多里外会宁县的郭城乡又建了一座新会州城(即郭虾蟆城)。这座新城在建成六年后又被西夏人占领了,直到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金朝大将郭虾蟆(即郭斌)又收复此城。后来,蒙元在消灭了西夏后,倾全力进攻金朝,金朝元帅郭虾蟆在金朝灭亡后,孤守此城三年,城破后举家自焚。

(三)会宁县翟所乡的“西宁古城”

近年来,有人认为会宁县翟所乡的“西宁古城”遗址可能是西汉的祖厉古城。通过考证,笔者否定了这个看法。

首先,这座古城建于金朝(公元1182年)。当时,金国与西夏战事十分频繁、激烈,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今天的会宁县全境都被金国占领,“郭虾蟆城”也被西夏占领。南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金世宗在翟所乡设置了西宁县,称为西宁城,金国与西夏经常在这里交战。后来,蒙古人攻破“郭虾蟆城”,彻底消灭了金国的残余力量,因为郭虾蟆城被焚毁,蒙古人就把会州州治就迁移到了西宁城。从此,元代也把西宁城叫会州城。

其次,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元太祖铁木真的部队在攻取洮州(今临潭县)时,扰河州(今临夏州),又分师东进,经定西、会宁县东南一带,在会宁县城野外驻兵,从西夏人手中夺取了西宁城。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蒙古人并西宁县入会州。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因为地震强烈,元惠帝诏令改会州为会宁州。据《元史·顺帝纪》记载:“陇西地震百余日,城郭颓夷,陵谷迁变。定西、会州、静宁、庄浪尤甚。会州公宇坍塌,中墙崩,获弩五百余张。长者丈余,短者九尺,人莫能挽。改定西为安定州,会宁为会宁州。诏定军民官不守城池之罪。”⑩可见,此城非西汉之祖厉古城。

又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崇宁五年(1106),泾原路经略使章咨筑甘泉堡。这个甘泉堡可能就筑在会宁县西宁城的旧址上。西宁城东、中、西三城相连,现存残墙底宽17.4米,高17米,东西长740米,南北宽500米。此城依山临河,有东西两门。从城中出土的文物看,也不是汉代的物品,所以西宁城绝对不是西汉的祖厉城。

(四)靖远县平堡乡的“平滩堡城”

在靖远县平堡乡的西坪上,也有一座古城堡,刘满教授在《河陇历史地理研究》一书中认为可能是汉代的祖厉县古城,他说:“祖厉故城是邻近黄河的县城,位于交通要道和渡口上,不可能建在黄河峡谷南岸侧近,所以祖厉故城只能在乌金峡下峡口以东至靖远县城关镇之间的黄河南岸求之。而在这一段黄河南岸的村镇中,只有平滩堡具备这一条件。”⑪笔者认为平滩堡古城不是西汉祖厉城,理由如下:这里尽管也有个渡口,但是这个渡口远没有下游的虎豹口重要,平滩堡也不符合《汉书·武帝纪》和《水经注》中汉武帝“临祖厉而返”的记载以及对祖厉城方位的记载。另外,从城堡中出土的文物来看,根本没有汉代的遗物,而以明代的遗物为主。在此古城堡附近也没有发现汉代墓葬。据《明史·神宗纪》记载,神宗二十六年(1598),朝廷收复黄河以北地,开始有戍边军户落籍定居平滩堡城。号称“四十八军门户”,他们是当今众多平堡人的开宗始祖。当地还遗留一种太平鼓,表演时的队形和打法很独特,据说是从军队中流传下来的。可见,平滩堡是明朝为了抵御蒙元残余势力而建的一个堡寨,它的规模根本达不到一座西汉县城的规模。从平滩堡的地理位置来看,这个渡口在丝绸之路北线远没有虎豹口和鹯阴渡重要,这里在北宋时期,曾经和上游的青城镇是防御西夏的军事要地,狄青曾经在此地防守。另外,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靖远卫”记载:“祖厉城,卫西南百三十里。汉县,属安定郡,后汉属武威郡。”由在“卫西南百三十里”就断定西汉祖厉城就在平滩堡,有点轻率,其实,顾祖禹是清代人,他的记载不一定正确。

陈守忠教授在《西北史地考述》一书中也认为:“西汉的祖厉城在靖远县城关镇的红嘴子村。”⑫他经过实地考察后认为:“在东汉时期,由于西部羌人叛乱,西部的郡县纷纷内迁,祖厉城迁到了今天会宁县城往南十里路的窝铺村。”⑬根据《后汉书·安帝纪》记载:“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因征发陇西、安定郡的羌人从军,引起羌人叛乱,汉军屡战屡败,郡县纷纷内迁。”据此判断,祖厉县的南迁,或在永初五年(公元112)。陈守忠教授的观点比较符合实际。

汇集大量的资料可以看出,西汉的祖厉古城就在今天靖远县城西面的红嘴子村,而不在其他地方。

[注释]

①北魏·郦道元著、清·王国维校:《合校水经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6页;清·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86页。

②东汉·班固撰:《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85页。

③1987年挖掘出土,现在藏于靖远县博物馆。

④北魏·郦道元:《水经》卷2《河水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3页。

⑤西晋·陈寿撰:《三国志》卷8《魏书·张绣传》,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62页。

⑥⑦陈之骥撰:《靖远县志》卷6《碑记·改修祖厉河碑记》,第551页、第552页,清道光十三年著,民国十四年铅字重印,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⑧⑨陈之骥撰:《靖远县志》卷2《公署》第二十六,第149页、第132页,清道光十三年著,民国十四年铅字重印,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⑩明·宋濂等撰:《元史》卷42《顺帝纪》,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897页。

⑪刘满:《河陇历史地理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第96页。

⑫⑬陈守忠:《河陇史地考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264页、第265页。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2-0005-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西部项目“丝绸之路东段线路历史地理考察研究”(项目编号:15XZS009)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