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逝的帆影
——兼致中国大航海时代

2016-11-22闫海育

都市 2016年7期
关键词:船队郑和

闫海育

远逝的帆影
——兼致中国大航海时代

闫海育

早在十五世纪初,中国已经拥有一支世界顶尖级的舰队。当然,那时还没有舰艇的叫法,舰队还只能称为船队。

公元1405年至1433年,这支船队在“三宝太监”郑和统率下,七次纵横大海远渡重洋,遍历东南亚及南亚,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及红海沿岸,开辟了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航海时代。

明代时,中国以文莱为界,将文莱以西的地区统称为西洋,以东的地区统称为东洋。郑和出使的国家主要在当时的西洋范围内,所以这段历史被后世誉为“郑和下西洋”。

《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船,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今越南南部),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这段文字精练地记述了郑和第一次率领船队出使西洋的使命、规模、历程、所作所为以及影响力。

先考察一下文中所述大船,即后人称之为宝船的体围: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因为明代的度量衡标准与现如今有些差异,我们只能约摸其长140米、宽60米,甲板面积应该和一个足球场大小差不多。另有资料描述宝船的形状:底尖上阔,首昂艉高,船分四层,高大如楼,船上耸立9根桅杆,悬挂12张船帆。如此体势,无疑算得上是一件庞然大物。仅此一件,船队就够威够武了。这只船队竟然拥有这样的巨无霸62件。太恐怖了吧。假使我摇一叶扁舟出海,远远地遇见,设想现实中的场景,无异于一只蚂蚁遇上集群的坦克。

郑和船队每次远航,都满载瓷器、丝绸、麝香、铁器、金银币等各色宝物,按现在的说法,绝对叫“炫富”。如此招摇,不是想让人抢吗?但你得有抢的本事。浩浩荡荡一支大船队,在阔绰的海面铺展开来,涵盖宝船、马船、粮船、水船、坐船、战船等种类,“昼行认旗帜,夜行认灯笼,务在前后相继,左右相挽,不致疏虞,如遇敢有故纵,违误军情,因而偾事者,即时枭首示众”,并有“大铜锣四十面,小锣一百面,大更鼓十面,小鼓四十面”用于传递声音信号,形成严密的航行指挥系统,足可以称得上是一支规格齐整的舰船编队。

船上人员包括正使、副使、监乘、少监、内使、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旗校、勇士、力士、军力、余丁、火长、舵工、班碇手、水手、民梢、铁锚、木操、搭材、阴阳、鸿胪寺序班、教谕、通事、买办、书算手、舍人、医士等,决策、指挥、航海、军事、外事、后勤等职责分工一应俱全。

至于船上的武器装备,大约有火铳、火炮、火箭、弩箭、喷筒、大刀、长矛、钩镰、标枪等,据说还有一种“赛星飞”,是世界兵器史上关于水雷的雏形的记载。这个名词出现在明朝人罗懋登以题二南里人之名写成的《三宝太监西洋记》第六十回《兵过溜山大葛兰兵过柯枝小葛兰》:“到了明日,刘将军出阵,兵分三队:前面两队,都是火炮、火铳、火箭之类;后一队,一人手里一条赛星飞。怎么叫做赛星飞?原来是个一条鞭的样子,约有八尺多长,中有八节,能收能放,可卷可舒,中间都是火药,都是铅弹子,随手一伸,其火自出,疾如流星,故此叫做赛星飞。”“又是一声喇叭响,第二队火炮、火铳、火箭又是一齐连放。象还不退。又是一声喇叭响,第三队赛星飞一齐连发,星流烟飞,雷击电走,霹雳之声,不绝山谷。”

可惜这本书只是一本神魔小说,不能当成历史来看待。书中大胆设想了郑和船队的航行队形:“每日行船,以四帅字号船为中军帐;以宝船三十二只为中军营,环绕帐外;以坐船三百号,分前后左右四营环绕中军营外。以战船四十五号为前哨,出前营之前,以马船一百号实其后,以战船四十五号为左哨,列于左,人字一撇撇开去,如鸟舒左翼;以粮船六十号,从前哨尾起,斜曳开列到左哨头止;又以马船一百号副于中;以战船四十五号为右哨,列于右,人字一捺捺开去,如鸟舒右翼。以粮船六十号从前哨尾起,斜曳开到右哨头止;又以马船一百二十号实于中;以战船四十五号为后哨,留后分二队,如燕尾形;马船一百号当其当;以粮船六十号从左哨头起,斜曳收到后哨头止,如人有左肋;又以马船一百二十号实于中,以粮船六十叼从右哨头起,斜曳收到后哨头止,如人有右肋;又以马船一百二十号实于中。”有人据此画出一个“贵”字形编队示意图。这当然不是真实的,粗略加一下船的数量,便可看出其中破绽。但我们依然可以藉此考量这支船队的功能何其完善,规模何等庞大,远洋航海与作战能力令当时世界其他所有国家只能望其项背。

当今海军水面作战舰艇,以排水量大小分类,500吨以上为舰,500吨以下为艇。这种分类不包括水下的潜艇。潜艇无论排水量多大,都称为艇。因为对于潜艇而言,排水量是可以调节的,当排水量小于艇重时潜艇下沉,而排水量大于艇重时潜艇就会上浮。

专家们对郑和宝船的排水量估算众说纷纭,小则3000吨,大则20000余吨。无论哪种计算方法,宝船都毋庸置疑称得上是“舰”。郑和下西洋肩负着政治与军事交互的任务,一是因为明成祖朱棣怀疑前任皇帝、自己的侄儿明惠帝朱允,并没有死于南京城宫中那场熊熊的大火,而是逃至海外藏了起来,“欲踪迹之”;二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通晓阿拉伯语,曾以通译番书身份参加郑和船队第四、六、七次远航的马欢,在远航之时,不忘记述自己的行程见闻,编为《瀛涯胜览》,其中记录了第四次下西洋的人数,总人数27670名,仅军士就占了26800人。可见,船上人员几乎清一色军人出身,船队也采用了军队编制。名为船队,实际上已经成为一支名副其实的舰队。

以这样一支气势恢宏、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船队出征,再带多少宝物,都无需担心被抢。安全问题自然有十足的把握。宝物就是诱饵,不怕你动心思,就怕你不动心思。一般海盗看到如此震撼的阵容,基本上都会避而远之,都明白“勿伸手,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好比狼的门前走过一只恐龙,如果侥幸撕了这一票,足够狼及其子子孙孙享受好几辈子荣华富贵,但这种可能微乎其微,狼一时心热冲动的结果,肯定是鸡蛋碰在石头上……

嘿嘿,狼里还真有胆冲的。

船队第一次出访,航行了两年零三个月。所到之国,宣读诏书,封官晋爵,赏赐金钱,几乎都是莺歌燕语。只在回航途中,发生了一段海盗抢劫的小插曲。海盗抢劫不成,反而让郑和使了一招顺手牵羊。对于这一份历史功绩,《明史·郑和传》如是记载:“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陈祖义原本是中国广东潮州人,洪武年间逃至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旧港(今巨港市),集结海盗,渐成首领,一拥万应,盘踞马六甲海峡十多年,气焰极其嚣张,劫掠船只,滋扰航线,使海运商道遭受破坏,成为朝廷的心头大患。明太祖曾悬赏50万两白银,明成祖将赏金高增至750万两,而当时明王朝每年的财政收入约为白银1100万两,也就是说,明成祖宁可舍弃整个朝廷一年收入的三分之二,也要换取陈祖义的一颗人头。可想如此天价,背后隐忍的是多么巨大的仇恨。恨之入骨,绝不为过。

再回头看一看郑和,第一次受皇帝钦点率领浩荡船队劈波斩浪,春风得意,一帆风顺,虽说诸国臣服,但是没有找见朱允的踪迹,还是留下了一点遗憾。回航路过旧港,心想如果能够顺道招抚陈祖义,也算是为朝廷立得大功一件。明知陈祖义生性骄横跋扈、桀骜不驯,这事办起来有点难度,郑和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派出使臣去与陈祖义商谈。没料想陈祖义竟然爽快地答应了,这与他平日行径大不相符。毕竟是拥有喽罗上万、战船上百的世界最大海盗集团,即便他不应允,郑和也不敢对他轻易出兵。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得讲究因果与机缘,成功来得太容易时,背后往往藏着大危机。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诈降,陈祖义却非要把三宝太监当成傻子。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郑和索性将计就计,既然你假意投诚,我也假装不知,设下圈套只等陈祖义来钻,客场作战瞬间转变为有利于自己的主场。也怪陈祖义太贪婪太大意,眼睛里充斥着黄金白银、珠光宝气,完全忽视了郑和船队的战斗力,阴谋偷袭抢夺宝物没有得手,反而使自己用风浪啸聚的当时世界最大规模海盗集团走向了整体覆灭的不归路。

此役,郑和船队一举诛杀海盗5000余人,烧船10艘,缴船7艘,并生擒陈祖义,押回中国枭首示众。“帝大悦,爵赏有差”暂且按下不表,最值得记颂的是,周边国家和群众都认为替他们出了一口大恶气,明朝廷的满意度以及郑和的人气指数全线飘红。按照郑和《通番事迹碑》的说法:“海道由是清宁,番人赖以安业。”

郑和下西洋首战全胜,啃的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不仅为沿海众生带来福祉,而且彰显了船队威名。即便如此,仍然有财迷心窍不思悔改者,险些丧了卿家性命。

一年后,郑和船队第二次出访,第二次到达锡兰山(今斯里兰卡),照例携带金银供器、织金丝宝幡、香炉、花瓶、灯烛等,对当地一些佛寺进行隆重布施。期间,被迫打了一场海陆联合的自卫反击战。还是翻开《明史·郑和传》:“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今越南北部)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来者日多。”这个亚烈苦柰儿虽然身为一国之主,却实在没有一国之主的胸怀与才俊。贪欲与海盗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海盗明着抢,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亚烈苦柰儿则是连骗带抢,哄骗不成就强抢,在江湖上留下了“屡次邀劫往来使臣”“贪暴不睦邻”的坏名声。

郑和第一次来访时,亚烈苦柰儿没有背后下黑手,原因不得而知。也许当时没来得及想好抢夺的计谋,也许是想先以示好的假象蒙骗郑和,放长线钓大鱼。“人心为物欲所蔽,失其灵明,如聋盲之不辨声色,非其本性使然。”人一旦被物欲迷蔽,智商很容易掉落至谷底。亚烈苦柰儿太垂涎郑和船队运载的那些金光灿灿的宝物,以至于晕头转向竟然忘记了陈祖义不久前遭遇的那场败局,又一次动用自己极其老套的下三滥抢劫手法,先虚情假意邀请郑和以及随从上岸到驿馆歇息,再唆使儿子纳颜前往强索钱财。郑和岂是被吓大的?没有点胆略,明成祖怎么可能派他率领团队远航诸蕃?亚烈苦柰儿应该想到了这一点,但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其实他早已在港口布下5万伏兵,就等着郑和断然拒绝,给自己的卑劣行为寻找一个体面的借口。在对郑和实施扣押的同时,一声令下发动伏兵突袭船队。或许他觉得,中断了郑和与船队的联络,船队一定会乱作一团。强抢就这样开始了。但他真的有点太低估郑和的本事。扣押根本束缚不了郑和的手脚。郑和临危不乱,觉察出其城内空虚,迅疾指挥上岸的2000余名精锐将士绝地反击,攻入亚烈苦柰儿的王城,率先在陆地战场实现“擒贼先擒王”。海面之上,离开首席指挥官的船队照样能够从容作战,中国老祖宗发明的火药配上各种火器绝不是吃素的。亚烈苦柰儿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仅派袭港口的大批人马未取胜算,而且老巢也让人家轻而易举一锅端了,败得实在够惨烈。

一介小小锡兰山的国王,机关算尽太聪明,欺负周邻小邦尚可,怎么可能是大明帝国的对手?当郑和将其随船押解至中国时,他一定想起了陈祖义,除了命归西天,已经不再有别的奢望。但此时,明成祖必须摆出大国姿态,国王与海盗不可等同视之,“廷臣请行戮,帝悯其无知,并妻子皆释,且给以衣食。命择其族之贤者立之。有邪把乃那者,诸俘囚咸称其贤,乃遣使赍印诰,封为王,其旧王亦遣归。自是海外诸蕃益服天子威德,贡使载道,王遂屡入贡。”此事件被记录在《明史·外国七·锡兰山》中。虽然众大臣都觉得亚烈苦柰儿罪不可恕,但明成祖还是饶他不死,让他亲身体验大明的繁荣与强大,直至心服口服。命可饶,国可回,任凭他感动得稀里哗啦,却坚决不能再让他这样没素质的人当国王了。经礼部考察干部,明朝廷任命邪把乃那成为新的锡兰山国王。

由于明王朝对海外诸蕃实行厚予薄取的朝贡制度,各国国王纷纷以稀世珍宝、名贵药材、珍禽异兽进行贡献,一些国家还自愿成为中国的属国,使明朝增加了许多不征之地。以德服人,堪为典范。

遥想郑和往昔,船队连年出使,无可匹敌。据统计,1420年时,明王朝共拥有各类船只3800余艘,其中250余艘是远洋宝船。郑和下西洋所率领的船只,不过是冰山一角。以明王朝当时的海上力量,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甚至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联合组成一支海军舰队,也不敢向中国发动一场海战。

郑和航海28年的壮举无疑是一段传奇,但这28年在历史长河中又显得过于短暂。由于明王朝北伐和迁都耗费巨大,以致国库空虚,中国远洋航海活动在经历了极度辉煌之后戛然而止。

此后87年,即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起航横渡大西洋,仅率领船只3艘,船员87人,最大的帆船不过长约35米,船上耸立3根桅杆,排水量100吨左右。最终,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1497年,达·伽马受葡萄牙国王派遣,率领4船140多名水手,开拓了欧洲至印度新航路。

1519年,麦哲伦率领5船200余人进行环球探险。返航时仅剩余1船18名船员,麦哲伦本人因遭遇土著毒箭射杀,在菲律宾群岛客死他乡。

比较而言,郑和船队第一次远航率领各类船只208艘、各类人员27800余名,如此超级豪华的阵容,想必会让这些后辈著名航海家们羡慕嫉妒死。

中国远古就有并木成筏、刳木为舟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吴、越、齐、楚等国已有舟师,可以算是中国古代海军的雏形。宋元时期,指南针、火药作为重要发明,首先应用于中国的航海事业与军事战争,而且冶铁技术的进步促使造船业蓬勃发展。明朝初年,中国的木帆船制造能力继续得以强盛。英国人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也译为《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曾写道:“中国的海上舰队,在公元一一○○年到一四五○年之间,肯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

郑和船队的帆影消失之后,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十六世纪海上霸主。这个时期,葡萄牙人取得在澳门的居留权,开始与中国商贸互利,而且一住就是将近450年。十七世纪初,荷兰与英国跃居新的海上霸主。荷兰人也想从中国分得一杯美羹,于是率领舰队攻打澳门,结果没能拼过葡萄牙人和明朝海军的联合抗击,只好转舵执行第二方案,放弃澳门,侵占台湾。荷兰人笃定要来中国。开战前,荷兰舰队司令曾传谕官兵:“为了取得在华贸易,我们有必要借上帝的帮助占领澳门,或者在最合适的地方,如广州或漳州建立一个堡垒,在那里保持一个驻地,以便在中国沿海保持一支充足的舰队。”

中国海上优势的废弛,表面起于明朝国力衰微,其实根本在于实施禁海政策,或者说是通过非正常手段,对原本应该正常发展的自由贸易进行了扼制,甚至扼杀。

禁海,看似稳固了国防,实则违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规律。因为禁海,一些自由通商者无奈变成了海盗;又因为海盗,朝廷必须实行更加严厉的禁海措施。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就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海盗首领之一,因为政府无力剿灭,只好将其册封为“海上游击”,大约相当于海军少将军衔。一则郑芝龙乐意使自己的海盗身份转换为政府官员,子孙后代也将随之入朝为官,家族从此变得风光体面;二则朝廷也乐得去除一块极不安定的心病,多制发几顶官帽算得了啥,与之画等号的是,一个非常强硬的对抗阵营立马被拉拢过来,为我所用,而且还可以用其牺牲,再去对抗其他的对抗阵营,何乐而不为?两好合一好,虽然各自心怀鬼胎,但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拉钩上吊,击掌为盟,相视呵呵一笑,仇怨一笔勾销。就像《水浒传》里的梁山招安。

当满清入关,明朝覆亡,郑芝龙又一次摧眉折腰归附于新的朝廷,被清军挟持至北京。郑成功则据守金门、厦门坚持抗清。十余年抗争,北伐无望,郑成功遂集聚兵力从荷兰人手中夺回台湾,“以为根本之地,安顿将士家眷”。台湾收复后,跟随郑成功东渡的数万名士兵及其眷属大部分投入屯垦,“有警则荷戈以战,无警则负耒以耕”,使台湾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出现了“勤稼穑,务蓄积,比户殷富”、“嘉木阴森,屋宇完结,不减内地村落”的安居乐业繁荣景象。由此可见,郑成功作为民族英雄,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值得称道的经济学家。可惜郑成功身处乱世,开发一片沃土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再奢望他承继郑和辉煌,再次开启中国的大航海时代。

为了防范郑成功势力反清复明,切断沿海居民与台湾岛上的来往,顺治皇帝严令“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并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强行内迁,公告胆敢出海者,均以通敌罪论处。这样做,既能现时警戒岛上探子混充百姓从事间谍或策反活动,也深藏了以时间这把钝器消磨斗志、不战而胜的长远谋略。负耒以耕久了,必失荷戈以战的心力。果不其然,当郑成功去世,随郑成功出生入死的长子郑经也相继去世后,康熙皇帝派施琅率领清军攻占澎湖列岛,郑成功的小儿子郑克年仅12岁,以不伤郑家一人、不伤百官将士一人、不伤台湾庶民一个的“三不伤”请求递交降表。郑氏台湾不战而降。此时,康熙皇帝才下令开放海禁,在广东广州、福建漳州、浙江宁波、江苏云台山(在今连云港附近)四个地方开设通商口岸,使海外贸易得以恢复。然而好景不长,乾隆皇帝在巡幸江南的过程中对洋人产生极度厌恶,并将责任归咎于通商,下令关停福建、浙江、江苏三处口岸,只剩下广州一个外事交流的窗口,而且限定洋商买卖只能通过“洋行”办理。限制洋人的初衷,最终演变为闭关锁国的禁锢。

反观欧洲,十六世纪,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十七世纪,自然科学得到快速发展,荷兰的夹板快船及其红夷大炮已经超过了中国的木帆战船及其火力配置;十八世纪,欧洲各国陆续开始工业革命,特别是蒸汽机应用于船舶动力,使中国的木帆船更显落后。美国人费正清、赖肖尔在《传统与变革》一书中说:“在一个商船可载千吨的时代,中国海军船舰却仍旧很小——大约载重三百吨,长一百英尺,船上有一百人和六门大炮。它们没有能力保卫中国,抵御十九世纪西方的海军。”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越拉越大。

1840年英国向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魏源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制炮、造船,加强海防,却被当朝统治者斥为一派胡言。结果,在对方坚船利炮的胁迫下,清政府先后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与美国签订了《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了《黄浦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逐渐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榨取基地。

法国人朗索瓦·德勃雷在《海外华人》中记录了郑和苦口婆心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的谏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洋……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古代泛指东南亚),华夏危矣。”然而,郑和毕竟只是郑和,他根本无力改变一个王朝的颓势。

梁启超著《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说:“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责任编辑高 璟)

猜你喜欢

船队郑和
书法家郑和新书艺精品鉴赏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美国乙烷进口对发展我国大型乙烷船舶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
叙事与分析: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培养路径——以麦哲伦及其船队环球航行为例
2018国际郑和大会“江苏文化周”在马六甲成功举办
淡水河谷40万吨级大型船舶船队对铁矿石供应链的影响
中国“郑和”号训练舰 抵韩访问
等待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