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起风了》中的生与死

2016-11-21崔亚蒙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11期
关键词:生死观

崔亚蒙

内容摘要:在日本的传统生死观中,死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很多日本作家也倾向于以死亡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和自己的情感。堀辰雄是日本新心理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有很多也是以“生”与“死”为主题,而他对“生”与“死”的意义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本稿尝试就堀辰雄的作品《起风了》里所表达的“生”与“死”的意义进行研究。

关键词:生死观 起风了 堀辰雄

“生”与“死”是人类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特别是日本人持有自己独特的生死观。日本人来向对死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死似乎比生更能折服日本人的心。堀辰雄的作品中以“生”与“死”为主题的不在少数,但是与日本传统生死观强调的死亡之美不同,他的作品里充满了对生的追求和赞美,并且不断表达“生”所具有的顽强的精神,其中《起风了》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一、“死”之主题

而在日本文学史上,从上古时代到近现代,赞美“死”的作品非常多;日本的传统美意识中的“物哀”、“寂静”等也都与“死”这一主题有很深的联系。总之,对于日本人,尤其是日本的文人来说,“死”这一主题有着特别的魅力,这在日本文学作品中有非常明显的表现。日本学者立川昭二认为:“(对于日本人来说)生和死的世界并不是完全断绝的,而是像圆环一样在某处连接起来。”“实际上‘生死观这个词语也是日本所独有的,所谓的‘死生,并不是将生和死完全的分离开来。一般认为这是由生到死、由死到生的连续而并非生与死的完全断绝。”志贺直哉在他的名篇《在城崎》中,也有过以下类似的叙述。

“生与死,并非是截然相反的两极,我感到这两者之间,并没有那样巨大的差异。”

很多对于日本人生死观的研究,都是通过日本人喜欢的赏樱花这一行为来进行分析。日本人认为春季是生命返魂的季节,人的生命也如同樱花一样是一个生与死的循环。满怀热情的生活,洒脱的面对死亡,这是对日本人来说最好的生活态度。可以说,日本人的传统生死观带有一种超然的态度,对于“死”怀有一种崇高的感情,怀有敬意,甚至认为死亡是美丽的。对于日本人来说,所有的罪孽,一旦死亡就可以得到宽恕,无论是对集团甚至国家的忠诚,还是对自己罪孽的偿还等等,都可以通过死来实现,生命就像樱花,比起花朵的盛放,它凋零之时,也即是“死”之时,才是最深刻的美。

二、堀辰雄“生”意识的形成

与日本传统的生死观中大多强调的死亡之美不同,堀辰雄更倾向于追求“生”的意义。作为日本新心理主义的代表作家,他对于人类心理的描写,尤其是面对死亡时人物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的描写非常细致。在小说《起风了》当中即以“我”内心感情的变化来逐渐揭示全篇的主题。从开始得知节子病情时的愧疚,但仍然极力的安慰着节子,到后来的迷茫、悲伤、甚至有一点怨恨,最后归结到宁静的与节子相濡以沫、相互支持。两位主人公之间一直流淌着温柔的气氛,他们相互都能体会对方内心细微的变化,虽然女主人公“节子”死去了,但是她和男主人公“我”之间,所显示出的超越死亡的“生”的勇气贯穿全篇,并且在小说的结尾,“我”也从节子死亡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开始了新的人生。这种对待生死的态度的转换,可以看出作者最终对“生”充满了希望。

堀辰雄这种追求和重视“生”的意识,与他的自身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昭和初年,日本的现代文学几乎与西方文化同步发展。西方文学的新理论和新作品一经问世就会立刻被翻译到日本去,这对日本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乔伊斯、普鲁斯特、里尔克等作家都成为日本现代文学的模仿对象。堀辰雄中学时代酷爱的诗人里尔克的作品中,“爱”与“寂寞”等词频繁出现。里尔克的所推崇的“寂寞之美”与日本的传统审美观中的“物哀”、“幽玄”等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他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认为“爱”是世界上最美好也是最难以把握的主题。他的这种观点给了堀辰雄巨大的影响,在《起风了》这部作品里,堀辰雄就强调了由“爱”而产生的“生”的延续。

堀辰雄也有过多次面对死亡的经历。首先是关东大地震中母亲的死。堀辰雄在高等学校就学的时候,堀辰雄经历了关东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母亲。母亲的死给了他很大的打击,这是他初次经历死亡。

其次是最尊敬的老师芥川龙之介的自杀。堀辰雄曾经师从芥川龙之介,并说过“芥川龙之介是我最好的老师”。年幼时代母亲发疯的经历,给了芥川龙之介一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他甚至认为他的“人生悲剧的第一幕是从(他们)成为母子开始的”。而生父和养父事业的失败等带来的生活压力又使他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这种境遇给他的人生和文学都带来了极大的不安感。晚年的芥川龙之介又陷入了忧虑自己会死或者会发疯的痛苦和矛盾之中。与此同时,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前半,日本的无产阶级文学展开了热烈的活动,而以芥川为首的新思潮派开始逐渐衰弱,创作进入了停滞期。终于,现实的压迫和精神的折磨使他再也难以承受,1927年,年仅35岁的芥川龙之介服安眠药自杀。芥川龙之介的死,给了堀辰雄极大的打击,但与此同时,堀辰雄认为,芥川将自己软弱的一面隐藏起来,但是他的软弱又使他无法忍受这种隐藏,这种性格正是芥川的悲剧所在。因此,与芥川龙之介相反,堀辰雄追求“生”的意义,这种人生态度也构成了他文学创作风格的基础,他的作品中的人物也都具有积极的求生意志。

还有《起风了》这部作品的女主人公的原型,也就是他所爱的矢野绫子的死,矢野绫子患有肺病,在富士见高原的疗养院入院治疗半年之后,也去世了。而堀辰雄自身也患有结核病,常常活在死亡的阴影之中。这些面对死亡的体验虽然给了他一定的打击,但是他从来没有消沉,这些经历反而使他对“死亡”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使他对“生”的追求和热爱更加高涨,即使深知死亡是无法反抗的,仍然呼唤对生命的赞美与热爱。并且这种对生与死的认识,全部都反应在堀辰雄的作品之中,形成了堀辰雄文学的独特风格。

三、爱与生

《起风了》共由五章组成,分别是“序曲”、“春”、“起风了”、“冬”和“死亡山谷”。小说的开头,以“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这一诗句奠定了全篇的基调,给主人公的生活蒙上淡淡的阴影,但同时也表现出了他们努力追求生存的态度。小说的章节中的“春”,表现出了主人公对生的希望和追求生的努力,如同章节的名称,拥有有生的希望,就如同身在春天。文章中很多对于两位主人公共同生活的细节描写,都表现了“生”的魅力。

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我”劝说节子去疗养院养病时提及了一个梦,梦中“我”和一个可爱的姑娘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而“我”将这个梦中的姑娘与节子的身影重叠在了一起,这个梦直白的表达出我对节子的爱,同时也明显的表现出了“我”渴望和节子一起活下去的愿望。而节子本身,因为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下,其实是不可避免的带有很多悲观和消极的情绪,然而节子看到了我的努力,她对“我”的爱使她不会放任自己的悲伤,而是回应“我”的热情,极力的振作起来,追求自己的幸福,并且让“我”感受到她确实很幸福。另外,一次在节子的家里,“我”与节子一边赏花一边散步时,节子说了这样的话:

“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又想活下去了……”,她接着用小到几乎让人听不清的声音补充道:“……多亏了你。”

可以看出,长时间为病痛所苦的节子,对生命原本是持有的是一种悲观的态度,甚至没有了求生的意志,但是此时她却说“突然想要活下去”,而产生这种生存下去的愿望的原因正是由于有了“我”的支持。节子感受到了两人的爱情,重新体会到生活的魅力,又燃起了活下去的勇气。对于“我”和被死亡威胁着的节子来说,这种在生活琐事中的细碎的幸福显得尤其的宝贵。两个人一起为了“生”而努力,这种努力不仅使他们想要活下去的意志体现的更加强烈,并且将“生”所蕴含的活力生动的表现出来。

四、死亡阴影

在整篇小说中,“我”虽然一直极力避免想到死亡,但是死亡的阴影却一直淡淡的笼罩在“我”和节子的生活中,这种阴影鲜明的呈现在“我”的面前是在第二章中,“我”和节子一起去了疗养院之后。在疗养院里,我得知节子的病情是数一数二的重症。当“我”得知这一情况时,那“大而黑的宛如一朵诡异的花的病灶1”使“我”丧失了思考力。这种“诡异的花”的比喻强烈的暗示了死亡,而在其背后所隐藏的“我”对于现在生活的不安感,又使死亡显得更加清晰。在死亡的阴影下活着,甚至比死亡本身更可怕。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主人公虽然不安,但是仍旧努力追求生命,开始了与过去稍有不同的爱情生活。

“我甚至觉得,与其说是我忘记了时间的先后,不如说是我们在重复着这相似的每一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全脱离了时间的掌控。而在那些脱离了时间的日子里,就连我们生活中的细小琐事,都一一散发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魅力。(中略)而正因为和我分享它们的是这个女人,我和她才能只因这些细小琐事便体会到莫大的满足。”

以上这段描描写是“我”和节子在疗养院过着平静的生活时的心态。当时,虽然“我”和节子都为了节子的病情二担忧,但是却共同努力想要追求宁静而幸福的生活,而“我”也确实在一段时间内感受到了这种共同生活的宁静和幸福。“我”能够产生这种感受正是因为“我”和节子两个人是相爱的,和节子在一起,才使“我”感受到“脱离时间的掌控”,连生活琐事都别具魅力,令人感到异常满足。在死亡的阴影下,支持两人共同对抗死神的力量正是他们之间的爱,而在“我”和节子的爱里所包含的对于“生”的热爱和希望也让两人体会到生命的美好。死亡阴影笼罩下的爱,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在“冬”这一章节里,又一次提起了“我”曾经做过的,与节子两个人在山中生活的梦,在此时提起这个梦可以看作是一切结束的先兆。梦消失之后,只留下冷清而寂寞的景物,这种景象与“我”当时的心境何等的相似,而“我”和节子在当时的状况,也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暗示出来。

“每棵树上都只剩下两三片枯萎的叶子,在抵抗着寒风……夹在群山之间光秃秃的森林、农田和荒地,现在就像是被整个世界遗弃了一般。”

当时节子的生命就好像此处所描写得寒风中的树叶一样,正在拼命抵抗死亡,虽然努力挣扎,却仍旧无力改变最终死亡的结局。虽然“我”一直在逃避,极力避免去想这个结局,然而在“我”的潜意识里,却已经隐隐感觉的到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而“我”和节子却不得不面对这种绝望的处境。在这种情况下,某一天“我”在归途中,看到等待“我”一起回去的节子时,与她四目相对,突然感到了两人深深的爱,两人之间的这种爱也给了他们面对绝境的勇气。

五、因爱而生

不管是小说开头的诗句还是整篇小说中对两人生活的描写,都弥漫着淡淡的阴影,让读者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死亡对主人公的威胁。然而与此同时,在每一个面对死亡的情境之中,都伴随两位主人公充满希望的态度和追求生命的努力,两位主人公因为对彼此的爱而努力与死亡抗争。小说中并没有直接提及节子的死亡,而是在最终章里以记忆的形式传达出来。在节子死后,“我”一直感到迷茫,感到自责,以为自己可能并没有让节子感到幸福,甚至一度怀疑过两个人的爱,这种不安和矛盾的心理体现出,“我”此时的无所适从,甚至对生活的意义产生了怀疑。但是,当“我”回到山谷中时,却能时时感受到节子就在身边。“我”在山谷中一直回忆着自己和节子的过往,而每当回忆起节子时,都能感到节子的存在。这种感觉使“我”逐渐的放弃了死亡,并且对人生产生了新的认识。“我”恍然大悟,不仅确认了两人共同生活时的幸福,确信了“爱”的存在,并且明白这种爱并没有随着节子的死亡而消失,而是一直留存在“我”的心里。

“我”和神父的对话中出现的“如果不是这样有风的冷天,恐怕是看不到这样美丽的天空吧2”,使“我”对人生有了新的领悟,同时这也可以看成作者对人生态度的一种暗示。人生就像这美丽的天空,只有“在有风的冷天”才能更加体会到生命的幸福和珍贵。节子的死对于“我”来说正如“有风的冷天”,我经历了失去爱人的痛苦,才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人生。虽然“我”没有明确的意识到,但正是这个时候,“我”对于“死”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在“我”回到木屋读了里尔克的《安魂曲》之后,这种对于“生”与“死”的感悟发展到了更加清晰的阶段。“我”终于能接受节子的死亡,领悟到节子虽然死去了,但是她却通过两个人的“爱”来帮助了“我”,这种“爱”正是节子生命的延续。“我”本以为自己人生的光亮只有自己周围的几许,然而实际上,它们远比“我”想象中的要多。它们就像“我”所居住的小木屋的灯火一般,兀自在各处闪亮,将“我”的生命延续下去。

六、结语

在堀辰雄的小说中,与其说“爱”与“死”是主题,不如说“爱”与“生”才是他真正想要追求的主题。可以看出,他在小说《起风了》当中所表达的“生”的意义,不仅仅指活着,他认为超越死亡的“爱”也是“生”的一种形式,并且这种“爱”不会因为死亡而结束。在小说中,对于死亡,“我”的感情是一直在变化的,由最初的逃避一直到后来感悟因爱而生,最后认识到死亡并不是最终的结局。“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这句诗在全篇多次被提及,传达出即使遭受苦难也要努力生活的信念,死者应该被追念,但不可一直困囿于死亡之中,活着的人更应该珍惜今后的生活,怀着超越死亡的“爱”去追求新生。将“生”与“爱”融为一体,相信它们能产生战胜一切痛苦的力量,最终在精神上超越死亡获得新生,这才是堀辰雄所在《起风了》中所要表达的“生”与“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堀辰雄.『堀辰雄集』[M].講談社,1980

[2] 远藤嘉基 池垣武郎.『日本文学史』[M].日本中央図書,1999

[3]  小高康正.『堀辰雄「風立ちぬ」における悲嘆と創作のプロセス』[J].長野大学紀要第27巻第2号,2005

[4]  立川昭二.『日本人の死生観』[M].筑摩書房,1998

[5]  吉田精一.『日本文学鑑賞辞典近代編』[M].東京堂,1985

[6]  吉永哲郎 『堀辰雄の死生観?その1』[A].共愛学園前橋国際大学論集 No.7,2007

[7]  罗 虹 .《浅议西方“意识流”对日本新心理主义文学的影响》[J].《语言文学研究》2010年2月下旬刊,2010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生死观
医学院校开展生死观教育的现实价值及路径探索*
Dancing for theDead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医学生生死观教育途径
医学生生死观教育的现状、必要性及方法探析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我国医学院校生死观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论医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