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博士生党建工作的调查与分析
2016-11-21姜恩来孙信丽宋吉红
姜恩来 孙信丽 宋吉红
摘 要:博士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高校博士生党建的总体情况较好,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通过对北京地区21所高校博士生党建工作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得出博士生党建的整体工作认可度较高,但也存在着干部培训不足、导师参与性不高、支部凝聚力不强、保障不足等问题。我们应该针对博士生特点开展党建工作,并加强对博士生个体与集体的考核。
关键词:博士生;党建工作;党支部
调查研究背景
博士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随着博士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再加上博士生的高知性、独立性、流动性等特点给党建工作增加了现实困难。因此,博士生党建工作既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存在诸多问题有待研究和探索。如何加强对博士生党建工作的指导,提高其对党建工作的认识,加强党支部的建设和博士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博士生党建应重点解决的问题。为全面调查了解北京高校博士生党建现状,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进行调查分析,查找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以期为博士生党建工作提供参考。
博士生党建的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选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21所高校开展了“北京高校博士生党建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 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分别为博士生党建主管教师、博士生党支部书记和党员(含预备)、入党积极分子。其中,向党建主管教师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0份,有效问卷份数占所发放问卷的90.00%;向博士生党支部书记发放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78份,有效问卷份数占所发放问卷的98.89%;向博士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共发放问卷1,209份,收回有效问卷1,073份,有效问卷份数占所发放问卷的88.75%。调查内容归纳如下:
1.对博士生党建的整体评价
博士生党支部书记、博士生党员与积极分子和博士生党建主管教师对当前博士生党建工作的总体评价感到“很满意或比较满意”的选择率分别为67.68%、88.03%和60.6%,约三分之一的党支部书记和主管教师选择了“一般或不满意”。91.46%的党支部书记认为上级党组织对所在支部的党建工作非常重视或较重视;68%的博士生认为支部凝聚力“很强或较强”,32%认为“一般或弱”。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所在党支部对研究生群体起到了较大作用,其中“思想引领”排第一,“活动号召”排第二,其次分别是“党员示范”和“服务群众”。综上所述,博士生党建整体情况良好,受认可度较高。相比而言,博士生党员与积极分子对支部工作的满意度要高于党支部书记和党建主管教师,三分之一左右的党支部书记和党建教师对当前工作感觉一般或不满意,说明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党支部凝聚力总体较好,但认为一般或弱的比例也比较大,说明党支部凝聚力还待进一步加强。
2.博士生党支部的建设情况
从党支部设置模式来看,目前应用模式最多的是“以年级划分的完全博士生党支部”为55.28%,其次是“以学科划分的完全博士生党支部”和“以课题组/实验室/创新团队划分的博硕士生混合党支部”,分别为14.07%和10.55%;其他还有“以年级划分的博硕士生混合党支部”和“以学科划分的博硕士生混合党支部”,两者均为8.54%;“以课题组/实验室/创新团队划分的完全博士生党支部”为2.52%;另外,还有0.5%的师生混合党支部。在最佳设置模式的选择上,博士生党员和党建主管教师一致认为“以课题组/实验室/创新团队划分的博硕士生混合党支部”最合适,选择率分别为38.48%和33.7%。而博士生党支部书记认为“以年级划分的完全博士生党支部”为最理想的设置模式,选择率为34.04%。另外,还有15.05%的博士生倾向于“师生党支部”,而党支部书记和党建主管教师则极少选择此选项。可见,目前各高校在博士生党支部设置模式上形式多样,博士生党员与积极分子、党建主管教师、博士生党支部书记在最佳模式的选择上各有看法,但哪一种模式更好,需要在实践中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索。
党员参与支部活动的程度和积极性直接影响着党支部活动的质量。67.33%的党支部书记认为支部成员参与支部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或较高,29.7%的认为一般,还有2.97%的认为较低或很低。。在影响参与活动积极性的因素中,“时间难以统一”与 “科研任务过重”大致比例相同,排在第一。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博士生党支部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科研压力大等特点导致活动难以组织”为29.98%;二是“组织生活缺乏吸引力”为14.38%,“考评评价制度缺失或实效性不强”为13.17%,“支部党员的管理与再教育缺失”为12.31%,“支部活动经费不足”为12.31%。由此可见,时间关系和科研压力大、专业过于分散是影响博士生党员参与党支部活动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3.工作的创新性
从支部活动开展的内容与形式来看,在党支部开展活动的形式上,“集体学习”的选择率最高,为29.08%;其次是“参观交流”为22.62%;“专题讲座”“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其他”分别为18.74%、15.35%、11.31%、2.90%。从最受欢迎的活动形式调查来看:“专题讲座”排在第一,为33.93%,其次是“社会实践”为28.21%。可见,支部活动形式应考虑博士生的需求,多组织一些专题讲座或社会实践类活动。党支部书记认为对支部建设促进作用最有效的活动,第一位是“参观交流”为30.65%;第二位是“集体学习”为26.13%;第三位是“社会实践”为24.12%。可见,“参观交流”最有利于支部的建设,集体学习和社会实践较受欢迎。在“所在支部开展活动时与博士生群体特点和学科专业特色的结合情况”的调查中,有36%的被调查者认为两者紧密结合;42.5%的被调查者认为只结合了博士生的群体特点,学科专业特色结合不够;16%的被调查者认为结合了学科专业特色,但博士生群体特点结合不够;还有5.5%的被调查者认为两者都没有结合。可见,大多数支部活动与博士生群体特点和学科专业结合程度不够,这样既不利于博士生专业特长的发挥,也不利于提高支部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4.队伍建设
从干部队伍建设情况来看,61.93%的博士生党支部书记是由在读博士生担任,16%的由院系专职党务干事(含辅导员)担任,9.64%由院系党政领导担任,有6.92%的由硕士研究生担任,有5%的由校级职能部门教师担任,还有0.51%由院系专职党务干事(含辅导员)担任。88%的博士生党员与积极分子对支委工作的整体评价感到满意。在合格支部书记应具备的素质上,博士生党建主管教师与博士生党支部书记的选择率高低顺序基本一致,“政治素质好”排在第一位,其次是“群众威望高”“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而博士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则将“群众威信高”放在第一位。在党支部书记的培训方面,73.74%的高校每年进行培训,21.72%的高校只在新任职时培训,还有2.53%的高校没有培训,其他为2.01%。导师是博士生成长的引路人,其对研究生的培养不应仅限于业务指导,还要关心他们的政治思想。从导师参与党支部工作的情况来看,能够经常参与博士生党支部活动的占14.57%;偶尔参与的占50.75%,从不参与的占34.68%。这说明:仅有少部分导师经常参与党支部的活动,一半的导师偶尔参与,超过三分之一的导师从不参与。这说明:导师在博士生政治思想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
5.教育管理监督方面
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的选择率为92.03%。94.59%的被调查博士生党员与积极分子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了解党的最新路线、方针和政策。在了解的途径方面,有7个选项供被调查者进行多项选择并按重要程度排序,结果显示:第一是“支部集体学习”—最主要的学习国家新政策的途径,第二是“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第三是“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介”,其他则为“党课及集中培训”“时事政治理论课”“参观交流”。可见,集体学习是一种较好的学习途径,同时新媒体技术对学生的影响也较大。
从支部的考核机制来看,“评优评先为主”占57.65%, “述责测评”占21.43%,“没有考核”占18.88%,其他为2.04%。从保障机制来看,据党建主管教师的调查显示:47.8%的党支部能够获得人均50元~100元的经费支持,24.7%的获得50元以下的经费支持, 7.3%的无经费支持,还有20.2%的受访者不清楚,这说明三分之二以上的支部有一定的经费支持,也有一部分无经费支持。综上所述,博士生党支部考核方式还比较单一,在经费的保障上额度偏低且有一定比例的支部没有获得支持。这些机制的欠缺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支部的建设。
从“三会一课”的落实情况来看,认为支部“三会一课”制度的落实情况很好的为15.00%,较好的为65.00%。组织生活会大多集中在每月一次的为41.50%,每季一次的占30.50%,最接近半月一次的占7.50%,半年一次的占18.00%,基本不开展的占2.5%。从组织生活的内容来看,“理论学习方面”为25.60%,“发展党员”占23.05%,“主题、热点讨论”为19.05%,“批评与自我批评”为17.00%,“专题讲座”为10.30%,“党员评议和违纪处理”为3.50%,其他为1.5%。组织生活内容主要以传统形式理论学习和发展党员为主,内容形式相对单一;从组织生活会的频率来看,20.5%的支部是半年一次或基本不开展组织生活,明显频次较低,这样不利于支部建设。
从学术道德教育、反腐倡廉教育的落实情况来看,85.59%的博士生党员与积极分子认为有必要。支部每年开展一次的占19.00%,每学期一次的占43.00%,每季度一次的占19.50%,每月一次的占5.00%,没有开展的占13.50%。可见,大部分博士生有接受法制意识和学术道德教育的意愿,将近一半的党支部是每学期开展一次,但不开展此方面教育的党支部比例也较高。
6.党员发展与积极分子培养
在博士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方面,80%的党支部书记认为很好或较好,只有1.5%的党支部书记认为较差。先锋模范作用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思想引领”为36.77%,“服务社会、服务同学”为31.39%,“学术引领”为19.28%。认为身边博士生党员在“党性修养方面”存在的最主要问题:首先是“理想信念模糊”,其次是“理论水平不足”,其他依次是“奉献精神缺乏”“功利主义严重”“集体观念淡薄”“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组织纪律涣散”等,而选择“对党和国家发展前途缺乏信心”则是很小的比例。
发展党员规范化方面的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党支部书记和博士生党员均认为博士生党员发展工作是规范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突击发展,没有民主推优程序和考察不严,发展对象威信不高。78.54%的党员认为所在学科或专业博士的非党员群体的入党积极性较高或很高。在影响博士生入党积极性主要因素的调查中,“入党程序繁琐”排在第一位。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调查显示:排前位的分别是“理想和信念追求”“寻求政治归属”“增加就业选择”。而从被调查党支部书记本人的入党动机统计结果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理想和信念追求为48.66%,实现个人社会价值为32.62%,寻求政治归属感为12.30%。由此可见,无论是入党积极分子还是党支部书记的入党动机均将理想信念排在第一位。
总结与讨论
1.博士生党建的整体工作认可度较高,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党建工作整体认可度较高,但也存在着干部培训不足、导师参与性不高、支部凝聚力不强、保障不足等问题。博士生是党支部书记的主体,对党支部书记的培训没有做到全覆盖,只有三分之二的高校比较重视,存在着培训次数少和没有培训的现象。党支部书记作为支部的“火车头”应具备较高的素质,对他们的培训尤为重要。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整体素质较高,在学生中能够发挥模范作用,但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群众威望和业务能力需要更高的标准,才能更好地发挥带动作用。根据新时期党建工作的要求,应该积极探索适合博士生群体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的途径,提高对博士生党建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指导。通过有计划的培训不断提高博士生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同时,要优化党建资源配置,在活动形式上,应尝试各种形式相结合,如将传统的会议组织形式变为以实验室、导师组为单位,小型分散、多种方式并存。
2.针对博士生特点开展党建工作
首先,应紧密结合博士生的特点和学科专业,探索灵活的支部设置模式;在活动设计上应发挥博士生的知识优势,创新活动内容,开展受博士生欢迎的参观交流、社会实践活动,将传统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其次,坚持学术道德教育与反腐倡廉教育,突出教育主题、形成教育声势、扩大教育范围,进一步树立研究生党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最后,在支部活动中,注重处理参与积极性与博士生科研压力大、时间难以统一的矛盾,提高活动质量,增强活动吸引力。
3.加强对博士生个体与集体的考核
通过调查可知,当前部分博士生的考核机制比较单一,有的高校没有建立考核机制,这样不利于支部的建设和党员的培养。因而,我们应建立博士生党支部考核评价体系,从制度层面树立明确导向,提高具体要求。坚持个人述责与集体考核结果相捆绑,使博士生党员个体与党支部建设密切联系在一起,树立集体为先的良好风气,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与组织的建设,同时,也有利于个人与支部接受群众的监督。在此基础上,加大“先锋党支部”“优秀党员”等优秀集体和个人的评选力度。通过评选优秀博士生党员和先进党支部,激励和促进博士生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博士生党员成为带头学研、勤奋攻关、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的模范。
本文系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2014年度重点课题“北京高校博士生党建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BJSZ2014ZD04)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姜恩来系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