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东北振兴和国企内涵的经济学思考——基于资源配置方式的视角

2016-11-21王志文

关键词:资源配置东北国有企业

王志文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对东北振兴和国企内涵的经济学思考——基于资源配置方式的视角

王志文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基于资源配置方式的视角,通过理论、事实和数据揭示东北能否真正振兴的关键在于国企改制。国企的全民所有制在本质上是政府所有,而政府作为国家事务服务机构拥有企业,有悖于市场机制下的公平竞争原则,并且在市场条件下国企实行计划性资源配置方式存在诸多弊端,有必要继续完成国企改制。针对东北经济如何在国有企业市场化改制中实现振兴,提出了五个途径:圈定经济特区、企业资产让渡与出售、人员分流与剥离、股份制改造和资本社会化。

东北振兴;国企改制;资源配置方式;企业市场化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取得一定成效,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寄予厚望。东北在未来十年,要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基地,包括装备制造业、新型原材料、现代农业生产,以及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的基地,重大技术装备要在全国达到领先水平[1]。中共中央、国务院也明确指出,支持中央大型企业集团与地方企业相互联合,进行重组。鼓励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种投资主体参与老工业基地企业改革,并且在技术改造上优先支持实现兼并与重组的企业[2]。为了实现这些战略目标,东北如何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生产力,实现创新,是值得重新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资源配置方式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

(一)市场化资源配置方式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市场化资源配置方式,指的是市场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方式。在该方式下,各市场主体根据供求原理,按照资源的有用性,以一定的价格把资本、劳动、土地、技术与产品等配置于不同行业上去。市场配置方式的主体,是具有独立决策能力与独立产权的私人或单位(主要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下,个人可以在价格作用下自由分配自身的劳动力与资本等生产要素,目的在于实现要素价值并据此获得收入;企业可以在市场价格信号支配下自由地对人、财、物等资源进行组织与安排,目的在于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他们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资源的配置,以各自的理性目标为基础,把可用于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资源要素分配到经济效益好的环节中去,从而使社会总供求达到均衡状态[3]。

从促进经济效益提高角度来讲,资源配置的最终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资源配置到社会最需要的部门;二是将资源配置到生产效率最高的部门。市场化资源配置方式通常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原因在于这种分配资源的方式是与生俱来的,并带有一种自发地使市场主体将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行业中,并能够实现以较少投入换来较高产出的内在优势[4]。

(二)行政化资源配置方式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行政化资源配置方式指的是由行政指令性计划来决定资源的分配和组合。该方式的实施主体是政府,政府既是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又充当了微观资源配置的直接指导者,不仅劳动力、资本、土地等各种资源由政府直接安排到不同位置上,而且连企业自身也是被政府配置的对象和客体。在行政化的资源配置方式下,个人与企业都失去了自主决策的权利,他们自身利益的实现依赖于政府的策略选择。政府的经营决策依据的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以生产能力为资源配置的首要出发点,能生产的就配置相应的资源与条件,能多生产的就多安排一些资源,而不管这种生产能力是否是社会所缺少的,也不管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是否符合企业生产的需要。由于行政化资源配置方式下,资源流向主要受政府指令性内容的左右,这便使政府成为实际上的利益掌控者,容易滋生寻租腐败问题。

通常情况下,行政化资源配置方式的内在特点决定了它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是因为,一方面,脱离市场需求,而以生产能力为出发点的行政化方式,也无法保证资源一定能流向社会最需要的部门;另一方面,即使资源投向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但由于计划配置资源的方式是依靠政府行政的强制约束力驱动的,当配置结果与个人、企业所追求的经济利益无关,甚至相背离时,经济主体也不可能会付出最大的努力,资源也就不可能发挥最大使用效率。

(三)企业组织的资源配置方式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关于企业组织的性质,科斯从交易费用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企业是对市场的一种替代,并提出“企业组织通过指令或权威来完成资源配置”[5]。这一观点提出后,一些学者认为企业可以看成是独立于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之外的第三种资源配置方式,但也有一些人持反对意见。对此,本文认为科斯所言的企业指令或权威,实质上针对的是企业组织资源的自主权,说的是企业内部对资源进行规划与安排的问题。然而,任何一个企业的运行都离不开特定的外部环境,这就导致决定企业内部权威或指令的因素包括两种:一种是市场效率机制;一种是国家计划行为。这也就是说,资源配置方式只有计划与市场两种,企业的资源配置方式到底是什么则取决于它所处的外部经济条件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依据市场配置资源;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依据计划指令配置资源,企业在这两种方式下均能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也有可能会出现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方式与外部经济环境错位的现象,这种错位往往会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就是这种情况的典型代表。

二、关于国有企业内涵的新思考

(一)传统国有企业概念

国有企业,即全民所有制企业。指那些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生产和经营单位。第一类:纯国有企业,企业或公司的资本金全部为国家所有;第二类:国有控股企业;第三类:国有参股企业[6]。

(二)国企本质上是政府所有

国企概念的传统界定,从所有权来看,国企是国家或全民所有的,但从本质上看,却是政府所有,因为国企利润的直接受益者是政府,亏损的直接承担者也是政府,全民并非是直接的受益或损失者。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本是处理国家各级事务的服务机构,一个服务机构过多地掌管或直接地控制企业,那么它便具有了谋求经济利益与为人民服务的双重倾向与职能。这两个职能往往是矛盾对立的,当政府在本质上具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时,便不能很好地履行服务职能了。政府对自己投资的企业和对其他主体投资的企业往往不能提供完全一致而公平的服务,政府在少数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领域所进行的投入和研发通常是垄断性的,过多的垄断不利于公平竞争,从而导致市场机制难以实现对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及其使用效率的实质性提高。

(三)市场条件下的国企运行低效源于计划性资源配置方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的国有企业通常会带来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方式与外部经济环境错位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在资源配置上缺乏效率激励机制,因此,国有企业无法实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激励机制逐渐形成,这就为国有企业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供了基础。然而,国有企业却一直存在着计划配置倾向,原因在于国企在本质上是政府所有,并因此经常被赋予一定的社会目标。国有经济的低效率并不是其所有制造成的,资源的计划配置方式才是造成国有经济低效率的根本原因[7]。

三、东北能否振兴的关键在于国企改革

东北经济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2014年黑、吉、辽三省经济增速分别是5.6%、6.5%和5.8%,全国经济增速7.3%①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5》。,东北的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三五”伊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全国经济将大幅减速,作为全国经济之末流,东北很可能出现停滞、倒退,甚至成为全国经济的洼地。

(一)东北衰落的原因在于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化

相对于全国而言,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最多。在我国当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国有企业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化是造成东北衰落的本质原因。从理论上来讲,市场体制下的国有企业虽具有了效率激励机制,但由于国企利润获得者与企业实际管理者经常是分离的,企业经营目标往往会偏离利润最大化原则,加上国企本质上的政府所有更会使资源配置方式发生扭曲,资源安排不是流向最需要或效率高的部门,而是流向能够获得稳定收入、关系人利益最大化的领域。从实践上而言,我国东北地区在国有企业的主导下,资源配置方式扭曲,导致高素质人才外流现象十分严重。以辽宁省为例,在沈阳、盘锦、鞍山、本溪、营口等市,无处不在的国有资产让人印象深刻。很多人都是以在国企上班为荣,认为那里福利好,一辈子有保障,于是不惜花重金把子女插进国企。然而,这部分人进入国企以后大多也无事可做,工作轻松自在,工资低也心甘情愿。这种依靠人脉、资源以及财力才能获得国企职位的状况使普通人进入国企面临较高的门槛,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人才的大量外流。东北三省近年来每年净流出人口将近200万,是全国人口流出比重最大的地区之一[8]。而这些流出人口又基本都是有技术的职工或高校毕业生。这种情况导致东北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低下,经济发展处于全国的中下等水平。

表1 辽宁省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 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在统计学中,一般以年主营业务收入作为企业规模的标准,达到一定规模要求的企业就称为规模以上企业。劳动生产情况

如表1所示,在辽宁省,将中央企业、国有经济与集体企业放在一起考虑,我们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数在全省所占份额低于私营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在内),在国企就业的职工数却在全省职工总数中占有较大份额,国企对于工业总产值的贡献要明显低于其他类型企业。这三项的共同作用下,导致国企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表1中,辽宁省在2014年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为135.6万元/人,中央企业、国有经济和地方经济还不到50万元/人,集体经济不足85万元/人,而绝大部分私营经济劳动生产率都是高于平均水平的。

由于同属于东北地区的吉林与黑龙江两省有着类似于辽宁省的经济发展状况与企业布局,所以,我们基本可以断定,东北经济衰落的关键原因在于国企运行中资源配置方式的非市场化。

(二)国企资源配置方式非市场化的弊端

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化使国企运行表现出三方面特征:一是员工的终身雇佣制,导致员工不思进取;二是国企资金来源靠的是国家或地方财政出资而不是靠私人投资,所以监管程度不高;三是没有股东约束、只有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状况导致国企追求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动机不足。这就使得国有企业运行存在一系列弊端,不利于其自身发展和促进经济发展。

1.经营者严重缺失责任心。国企的领导者是政府指派的,他可能随时调离,在改革创新有一定风险、而不进不退可以保平安的情况下,理性的领导者们自然会选择前者。企业要扩大经营,依靠的是政府拨款,对于国企领导者而言,谁能使政府投入资金,谁就是合格的领导,赢利与亏损则与其自身利益无关,即使是亏损了,受损者也是政府,实际领导者可能只是换个地方工作而已。对此,经济学家张五常的概括很深刻,他说:“国企经营者使用的不是自己的钱,不会像使用自己的那样小心谨慎”“只要企业是私营的,股权谁属不重要。效率不要从所有权属谁那方面看,而是要从经营收益权属谁那方面看。”[9]可见,经营者责任心的缺乏是国有企业运营的一大弊端。

2.国企中政府维护的垄断对经济发展是一种严重损害。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国有企业运行效率低下,主要因为他们使用非市场化手段对资源所进行的配置往往是建立在政府所维护的垄断或专利的基础上。实际上,国企存在的社会成本很高,与民营企业不是公平竞争。那些不赚钱的国企在以往的关停并转中实行了转制,而赚钱的国企却会鼓励政府继续把垄断权维护下去,这种既得利益者的理性选择直接带来了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从而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此外,由于垄断会带来超额利润,所以,政府对企业维护垄断、保证企业特殊利益的同时,也形成了腐败滋生的土壤。只要政府去管企业,那么,管制以及制度对资源的配置就会脱离公平的轨迹,甚至会变本加厉,产生寻租行为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说管制是腐败的主要原因。

3.人员过剩带来的高成本使企业竞争力丧失殆尽。国企的职工不愿意离岗,东北这个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现在,国企人员的编制名额是稀缺性资源,一个本科生如果能进入国企,那是全家皆大欢喜的事。在很多东北人眼中,国企是有一辈子保障的,他们深信国家无论何时都不会不管我。所以,大量在岗员工即使无事无为,也不想离开企业。据调查,辽宁省某钢铁公司,9万人中,有7万人都是富余的,但企业要养着这些人,一来职工安于现状根本不愿意走,二来裁员容易引起关系人不满,可能引起混乱,甚至有人上访,所以,企业领导从维稳角度出发,不会轻易裁员。背负这么多富余员工,国企需要支付庞大的无产出成本,企业竞争力丧失殆尽。

(三)东北的出路在于重启国企改革

国企改制肩负的任务:一是让市场决定企业的生死;二是企业完全的自主经营;三是对企业经营者进行量化考核。在改革开放后,对东北地区的国企改革策略早就已经实行了,但效果并不显著,东北实际上错过了两次实现振兴的历史机遇。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全国以“卖国企、甩包袱”为口号,对国企大刀阔斧地实施了改革,大量中小型国企被卖掉,数百万工人下岗。东北地区虽然也参与了其中,但“解放”出来的这些资源并未形成民营经济的资本,也没有形成市场经济的氛围,很多大型国企遗留下来,效率低下仍然普遍存在。另一次是在2003年,“振兴东北”战略推出,政府为了救活东北国企而进行了大量投资。这一时期,东北国企若能利用政府给予的资金支持,进行转制则会顺应市场经济潮流而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实际上,东北国企所走的道路却与“转制”南辕北辙,东北经济又重新回到计划经济时代。东北的人力、物力、财力,还是大量投入到国企当中,资源配置不是由市场主导的,效率依然低下。由此可见,现阶段,东北振兴之路仍然漫长,关键在于重启国企改革,推行国有企业的市场化。

四、东北国有企业市场化的途径

国企改制涉及三大难题:资产处置、股权设置、人员安置。东北要死里求生,需要通过市场化来挽救国企资源,刺激东北经济恢复活力。为此,本文提出以下五个方面对策。

(一)设立经济特区以形成市场机制

在经济特区内彻底奉行自由市场的运行机制。比如实行最单一的低税制度,政府对国企不再扶持,也不补贴,也不偏袒,让效率最高的企业生存下来,而将低效企业淘汰出局,让经济特区吸收一部分国企改制后的资产和人员,使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和高效。

(二)把国企富余人员连同附属资产分离出原有企业

国企设备和人员都有闲置,一些陈旧设备对于私企而言可能还有利用价值,如果能够加以及时处理、改进或转让,则可获得一定残值收入。为此,政府可鼓励国企富余人员独立出来,并拨付或让渡给他们一定的附属资产;或者以承包的形式将闲置资产转移给私人,例如,将它们转到民营企业手中,从而还利于民。还有一种更加公平的办法是采用竞拍方式,将部分资产出售,这自然就会使得人员得以分散,降低国企人力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出售或转让股份

国企资产的私有化过程是非常容易引起争议的,原因在于这个过程中面临着国有资产流失风险。高估或低估,以什么价格或准则分配,对于国有资产而言都是苦乐难匀的事情。一般来说,以股份出售烦恼最少,但这需要实施价值管理。尽管一批大型国有企业纷纷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并已在海内外上市,股价基本随市场波动,很少有显著超越市场的能力表现,其原因就在于还未实施价值管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成为中国经济改革历史中最具中国特色的篇章。

(四)股份制改造

国企改制的目标之一是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股份制改造是有效途径之一。国务院发文强调要推动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经济的融合,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也要积极促进。并明确指出允许职工在企业改制中持有一定比例股份。可选择的方式有:股份合作制、劳动者股份所有制,以及虚拟股份制。股份制便于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在股权设置合理的情况下,由董事会代表股民对企业经营实施监督,可以促进企业积极参与竞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获得相对高的投资回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义在于要实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重点是推进垄断行业改革[10]。

(五)大型国企资本社会化路径

资本社会化包括三种情况:一是联合起来的很多私人的资本,投资者把钱交给一个人进行管理,这个人创办公司来实现资本赚钱的使命;二是社会群体的联合资本。比如一些产权投资性基金公司,他们拿着这些投资者的钱去当其他企业的股东,甚至董事,他们自身又可能是一些职业经理人;三是法人社会资本。像美国的哈佛、耶鲁都是100亿美元以上的大学,全美国有好几千个大学,以法人身份拥有社会资本。把股本金转化为社会机构持有的股本金,基本路径有三个:一是转变为社会资本;二是转变为国家所有权的权益资本;三是转变为年金资本。

五、结语

关于东北振兴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破除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这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之策[11]。中央政府文件也指出:要抓好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重点在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创新创业;保障和改善民生。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对东北振兴问题的再思考,从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分析国企改革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意义。在东北,突破体制障碍,促进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化运作,才能使国企效率被激活和提升,以此为基础,才能实现结构调整、创新创业以及改善民生。

(本文调研得到辽宁省民盟参政议政处杨健康处长的协助与支持,特此致谢。)

[1]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N/OL].[2015-12-31].http://www. people.com.cn.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N/OL].[2016-04-26].http://news.xinhua net.com/politics/.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01-232.

[4]张琴.计划与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比较[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5(4):44-48.

[5]范黎波,李自杰.企业理论与公司治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3-23.

[6]国家统计局.关于对国有公司企业认定意见的国统函[2003]44号[N/OL].[2016-04-24].http://wenku. baidu.com.

[7]黄书猛.资源配置方式与国有经济效率[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7-9.

[8]东北三省每年净流出200万[N].第一财经日报,2014 -12-14(3).

[9]张五常.国企十点[J].党政干部文摘,2004(11):16-17.

[10]李中义,李月.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论阐释与发展路径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16(1):10-15.

[11]习近平.加大支持力度增强内生动力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N].人民日报,2015-07-20(1).

Economic Reflections on the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Connot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A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 Allocation Mode

Wang Zhiwen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034)

Based on resource allocation mode,relevant theories,facts and data,it reveals that the key to successfully revitalize the Northeast China lies in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restructuring.The nature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s government-owned.However,it is against the principle of fair competition under the market mechanism if the government,as the service agency of national affairs,owns the enterprises.Meanwhile,under market condition,many obstacles have appeared when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mplement planned resources allocation. Thus,it is necessary to accomplish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reconstruction.It proposes five approaches to realize revita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marketization in terms of the economy of Northeast China: selection of special economic zones,enterprises’asset assignment and sale,personnel dismissal and alienation,shareholding system reform and capital socialization.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 China;restructur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resources allocation mode;enterprise marketization

F127

A

1674-5450(2016)05-0097-05

2016-06-15

辽宁省财政科研基金项目(15B017)

王志文,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政策研究。

【责任编辑:李菁责任校对:张立新】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东北国有企业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大东北的春节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