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提琴左手演奏技术新探

2016-11-21文|肖

岭南音乐 2016年4期
关键词:手型大拇指大提琴

文|肖 婷

大提琴左手演奏技术新探

文|肖婷

大提琴音色既浑厚又抒情,在演奏中也是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本文将讲述大提琴左手演奏技术和掌握左手技术中常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

左手 大提琴 演奏技术

大提琴是提琴家族中最受人尊敬的长者。他的音色既浑厚又抒情,一会儿让你感到他是那么的亲切温暖,一会儿又会给你一种宏伟潇洒的感觉。作为一件独奏乐器,他让作曲家们对他足够重视,甚至是偏爱,除了独奏外,交响乐,室内乐都不能没有他。从最为古老的大提琴至今,将近有六百多年(15世纪起始,17世纪定型))的历史,这样经典的一件乐器,经历了多少代作曲家、演奏家们的推广和传播,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乐器。他们又是如何使用他的呢? 当然,要详细了解深究其原委,还得花一定的篇幅。这里不想详尽作曲家如何具体地运用这件乐器,也不想探究其演奏技术的高低深浅,只想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大提琴左手演奏技术和掌握左手技术中常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

大提琴左手演奏技术分为摁弦、换把和揉弦三个部分。左手是演奏乐器的先行者,它的动作是内心音乐的意图反应,要做到左手完全自由无拘束地根据音乐的需要而动作,以及对张力的释放,是作为演奏者所希望达到的最高境界,当然,这需要学琴者坚持不懈的学习和锲而不舍的努力才能达到。下面就大提琴左手技术的三个部分逐一介绍。

1、摁弦:最早的摁弦方法受小提琴姿势的影响,左手的大拇指倾斜地放在琴颈的c弦边上,手指斜落在指板上,这种方法对于小提琴来说可能比较适合,但由于大提琴的琴脖子比较粗,这样的姿势限制了左手的运作,后来大提琴家们在教学中采用了一种更为舒适的姿势:就是让中指与大拇指合并呈圆球状,左手手臂抬高到60度角,大拇指置于琴颈中,后部与中指相对,手心呈圆形,其余四个手指自然放松地摆在琴弦上。通常有些学琴者大拇指与中指没有对齐,会放在食指后面,肘的高度也抬得不够,没有呈球状,这样导致手指摁弦时音准不到位。其实手指的摁弦动作好比是钢琴的绒锤,掌心是轴承,两个手指关节是木杆,第三个手指关节要站稳,这样来保持手型有弧度地摁弦,揉弦除外。手指指尖和落在弦上的接触点也很关键,有的学琴者在摁弦的时候,手指太靠近指甲边缘了,这样的话掌心容易下塌,造成手指摁弦紧张,手指跑不快,声音不干净,且没有颗粒性,容易累。比较正确的方法是用指肚摁弦,这样出来的声音很有质感,手指也能独立,跑得快。当然,以上的说法是针对于初学者而言的,那只是个最基本的要求,这些要求需要学习者每日练习,逐渐形成良好的摁弦方法,并成为一种演奏习惯,在往后的学习和演奏中固定成型。另外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左手的主导动作意识来自于听觉,摁弦的精确音准与否和音程关系疏密必须和我们的生理动作相结合,也就是说,存在动作记忆的问题,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确保在演奏过程中运用自如,准确无误地达到完美境界。

2、换把:换把是大提琴左手演奏技术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换把的技术能使大提琴的音域扩大,在长长的指板上,演奏者熟练的移动把位,带给听众美妙的音乐,特别当大提琴演奏浪漫派主义风格的旋律时,换把的运用使音乐的表现力更强烈和浓厚。正确的换把动作是:左手保持正确的手型基础上,某一摁弦手指在相对放松的状态下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平移到一个新的位置。自然,出现异常的换把也是常有的事。在我多年的教学中,观察到学生在换把过程中大致出现几种情况:一是换把不连贯;二是抽搐式;三是出现重音。这些毛病会破坏乐句的连贯性和歌唱性。正确的换把是以整个手臂带动胳膊肘、手腕和手指所形成的动作系统。而单纯的手指移动,大拇指不动的换把,我们称之为''够'',这种动作当然是不规范的。我们在换把过程中需要学会放松,内心要平和坚定,用大脑和听觉去判断那个根据音乐的内在节奏韵律和脉动所需要达到的那个点,感觉是一个弧线从一个点放松过渡到另一个目的地。这样,我们所演奏的换把将会是一个顺畅和完美的过程。总之,归纳起来,大提琴的换把可分为两种:一是以刚用过的手指进行换把(同指换把);二是以没用过的手指进行换把(不同指的换把)。这里还要特别提到的高把位的拇指换把所出现的情况。通常用大拇指摁弦,学生都会觉得比较不适应,尤其对初学的学生而言,会感觉到摁弦的大拇指比较痛,相对于其它手指而言会显得不够灵活,同时初次练习拇指把位时,手指不易立起来,常常出现弯曲状,这些都是初学者普遍出现的现象。解决的方法是:用左手大拇指摁在弦上,四个指头向内弯曲到掌心,呈球状,大拇指与无名指构成一个把位,用握拳的手型进行大拇指摁弦训练。另外,大拇指换把一般是呈球状的手型不变,在移动到下一个把位之前,各手指均匀摆开,在保持正确的手型基础上大拇指主动往下或往上平移。以上均是左手换把技术的基本要领,想要在演奏实践中运用得当,效果良好,刻苦训练,坚持不懈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进入中高级学习阶段,根据音乐作品的需要,运用戏剧性和艺术性换把的情况也是很有必要的。其具体表现是带滑音的换把和跨度大的换把,这两种换把需要专门的训练,最重要的是换把前要有所准备,这种准备不但是听觉得,而且还是动作的。

3、揉弦:揉弦是大提琴左手演奏技术中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这种润色的手法是弦乐乐器中特有的技术。用上揉弦的乐句,旋律更富于情感,歌唱性和生动性,对色彩的变化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和效果,使听众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揉弦的运用,一般来说随着不同时期、不同位置以及不同的审美趣味而发生变化。有人认为揉弦应该被用于加强有力的运弓上,或是对长的,保持音符的积极补充,或是低音或弱音需要慢揉弦。高音区或强烈而热情的音符则需要快揉弦。可以想象他是绘画里面的色彩和色调微差,是一个调色板。练习揉弦的方法如下:可以让左手整个手臂做不间断的连贯快速的上下摇晃动作,并放松左手指尖的第一个关节,使他柔软起来。有些学生的揉弦效果不太理想,归纳起来有几种情况:第一种幅度小,速度过快,没有变化。这种现象通常是由于肩膀不够放松,有点抽,演奏效果给人感觉紧张。第二种则是:看起来动作很大,但是频率很小,没有预期的效果。造成这种的原因是左手的手指第一关节太过僵硬,没有活动起来,这好比是血液不通,流畅的音乐表现意图在一个小关节被挡住了。第三种情况是:揉弦不连贯,在换指的时候,揉弦就停下来了,这样一句连贯抒情的乐句就被破坏了。解决的办法就是通过大臂带动肘关节到指尖关节有规律的揉动,形成连贯的动作系统。随着演奏者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而产生的各种快慢、激动或优雅的揉弦运用,演奏的效果就更完美和更富于表现力。当然,高层次、艺术化的揉弦有必要在这里特别说明。何为高层次和艺术化呢?也就是说,在演绎作品过程中,根据音乐的需要,恰当地运用或快或慢的揉弦(德沃扎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的柔版)以及装饰性的揉弦(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这两种揉弦一般对高年级的学生适用。从上述的阐述可以表明,揉弦的技术在音乐表演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不但可以美化声音,而且还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有表现力,是作为一位大提琴演奏者应该具备的技能。

综上三个方面所述,大提琴左手演奏技术是大提琴整体演奏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三个部分组成,其三部分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在大提琴演奏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与右手演奏技术共同完成音乐表演的全过程。无论对专业还是非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左手演奏技术过程中,正确的方法是首要的,特别是初学者,持琴手型的正确与否是掌握换把和揉弦技术的关键所在。耐心和持之以恒的练习态度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练习换把和揉弦,需要反复不断的磨练,逐渐形成自然的动作系统后,这两种技术在演奏过程中才能运用自如,在实际操作中做到得心应手,柔韧有余,在演绎音乐作品过程中发挥良好的作用,让你的演奏更加完美。

猜你喜欢

手型大拇指大提琴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白石塔
一个电话耳边响
大拇指的作用
我为自己竖起大拇指
浅谈大提琴演奏中的肢体语言
二胡演奏中左手固定手型的三个阶段
为什么人的大拇指只有两节?
漏斗状特殊手型在嵌顿性腹股沟斜疝中的临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