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通过校企合作推进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与发展
2016-11-21李巍
李 巍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长春 130028)
浅析通过校企合作推进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与发展
李 巍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长春 130028)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提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之路。本文从校企合作推进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的意义出发,通过专业设置、课程构建、实践实训、订单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入手,对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物流专业建设情况进行实践探索,从而提出深化校企融合促进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的发展思路。
校企合作;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
现代职业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的,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来培养可持续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当前,现代职业教育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和挑战。2015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指出: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体系[1],进一步强调产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理念,突出人才培养目标的技术、技能和文化知识的有机融合。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对推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通过校企合作,提升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水平。学校与物流企业的合作,有助于满足高职院校在充分了解人才市场需求的前提下,设置科学合理专业、改善实践配置条件、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建设发展,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而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
第二,通过校企合作,提高物流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利用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在掌握相关物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后,到校外实习基地参加物流实践,直接面对专业岗位和专业操作,通过亲身实践锻炼,不仅迅速提升了职业技能,还增强了现代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提高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从而增强高职院校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性。
第三,通过校企合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适用的物流专业人才。利用校企对接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专业教育和行业指导,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1 基于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实践分析
物流专业是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多年来,学校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依托物流行业发展,不断调整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形成校企融合、订单培养、“课证岗赛”四位一体、工学交替的职业教育模式。现结合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物流专业实例进行实践分析。
1.1 以市场为导向,立足物流企业设置专业
为了更好地把握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状况,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邀请物流企业技术指导,组建“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和“专业学术委员会”。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发展期间,物流行业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学校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研和企业座谈。并对该专业进行市场定位,即培养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综合的职业能力、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及具备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和一定管理水平的专业化人才。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实践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强调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职业教育特色[2]。
1.2 实施产教融合,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专业自招生以来,逐步深化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机制。按照“诚信、笃学、崇实、创新”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与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东北亚医药物流集团、沃尔玛深国投百货有限责任公司等积极进行合作,每年定期召开专业建设会议,讨论和指导专业建设,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计划,指导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参与理论与实训授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校企融合机制。
1.3 遵循物流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完善课程体系
按照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示和吉林省教育厅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从物流行业技术角度和职业岗位基本技能的要求出发,结合有关行业的指导原则,开展了基于工作任务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完善[3]。
1.3.1 构建课程体系,突出知识和能力的对接
通过岗位职业技能的技术要求出发,采用倒推式,构建了一套以应用型为主线和模块化为特征的专业课程体系(图1)。同时,针对运输、仓储、配送、采购、营销、信息、成本等主要岗位群设置课程,整合课程内容,突出物流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4]。
图1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1.3.2 依据岗位技能标准,合作开发任务导向型专业主干课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物流专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定向性和专业技能大赛操作的指导性,将专业培养大体分为3个方向13种岗位,针对13种岗位配置了对应任务导向型专业课(图2)。并与物流企业合作开发完善了“物流运输组织管理”、“物流仓储管理”、“物流成本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多门专业主干课程,制定相关课程标准。
图2 物流岗位职业技能-任务分解
1.3.3 “课证岗赛”一体化设计,改革教学内容
物流专业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课程内容相衔接,学生上课与考证能够顺利对接,能够在课后申请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同时,将物流职业技能大赛的操作标准融入课堂教学环节中,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操守紧密相关。为此,在专业课程设置、内容设计和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加进了相关职业岗位和技能竞赛的内容,调整完善现有的教学环节,改革相关教学内容,强化职业技能与竞赛操作紧密相关,实现了“课证岗赛”一体化教学体系。
1.4 促进校企融合,加强实践实训
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学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积累了一些实践教学经验。
1.4.1 实践教学设计思路
物流专业根据物流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的要求,本着适用性、针对性、实践性、开放性等原则,按认知与体验、岗位实操与技能大赛、物流综合模拟与顶岗实习的多层次构建系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表1)。体现“多方向、分岗位、重操作”的实践教学特点,由合作企业兼职教师担任实践技能环节的教学与指导工作,将学生岗位训练与综合训练、实践模拟和技能比赛、专业模拟和专业实战有机结合,实现信息处理能力和物流业务处理能力训练同步进行,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和持续发展能力并举的局面[5]。
表1 物流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设计
1.4.2 突出校内综合实训
截至2015年11月,学校共计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近700万元,先后建立了“物流管理综合技能实训基地”和“物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两个项目。在实训项目建设中,得到了德邦物流、东北亚医药物流集团等合作公司的大力支持。通过物流实践操作系统,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角色扮演,完成物流环节的基本操作,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现代物流理念的认知和感悟,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和综合管理水平。同时,为教师开展科研、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咨询提供必要的环境,形成特色物流专业的教学情景与氛围。
1.4.3 强化校外实践实训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紧紧依托物流行业,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整合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强化校外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表2)。
表2 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及功能一览表
1.5 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培养
为实现校企对接,我校与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大二学生中选拔40名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采取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合作开发课程标准,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聘用企业兼职教师,开展专业教学和学生指导,从而完善和深化校企融合。并通过在校内学习、校外实训、企业顶岗和毕业实习等环节形成基于订单式的人才共育机制。订单培养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就业的零距离接触,形成了学生、学校和企业的“三赢”效果,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6]。
1.6 聘任兼职教师,打造“双师”教学团队
物流专业聘请了一批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了由10多名企业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构成的动态兼职教师库,长期聘请其中多位兼职充实到教学团队中参与课堂教学,组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在物流专业授课中实现了“双教师授课法”。并将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提升为校企共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现有教师全部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双师比达到100%。在此基础上每年都安排5~10名年轻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并为物流企业、公司等进行专题讲座、岗前培训等活动,实现互利双赢;在互派、学习和交流中,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了符合高职教育需要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2 深化校企融合促进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的思路
2.1 牢固树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展”的办学理念
首先,要明确“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意义。高职院校要坚持贯彻开放融合、创新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社会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思路融入职业教育过程当中,促进专业设计与市场需求、课程选取与职业要求、授课过程与工作流程的完美对接,并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7]。其次,要拓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思路。当前高职学校应重新思考自身的办学定位和指导思想,审时度势,拓展思维,结合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重构专业体系和课程标准、创新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切实提高办学实力和办学层次,扩大校企互赢互利的接合点,并将贯穿职业院校发展的始终。
2.2 动态设置、调整专业和开发课程
高职院校要在行业指导下对接职业和岗位需求,不断设置、调整专业。根据地域的经济性开展专业共建。邀请行业指导委员会专家、物流企业领域等相关专家“诊脉会诊”,提出物流专业未来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方向,修订专业发展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以生产操作环节和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尤其是通过校企合作企业直接参与,保证物流技术进步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高速一致。与企业合作开发共建专业实训教学资料,凝炼核心课程,并根据就业要求打造物流专业群,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8]。
2.3 共建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应根据操作实务和岗位技能要求,建立行知合一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技术与产业对接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引入企业生产性技术设施设备;运行使用时,实现专任教师与企业人员互通、教学场所与生产环节互助、技术设施与效益风险共享的管理模式,通过市场化机制,实现实习实训基地价值和设备效率使用的最大化;扩展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形式,开发多功能、多样式校外实践场地,形成实习、实训、实验、培训和开发等多种建设形式,实现校内外实践的紧密契合[9]。
2.4 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团队
建立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学团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要锻炼和提高专业教师整体的实践技能,高职院校可通过教师“实践-教学-再实践”的过程,形成循环递进的方式。作为专业教师开始要有企业实践的经历或岗位认知学习过程,然后进行教学过程,在讲授三至四学期的课程内容后,需要再实践,原则上每位教师每年的企业实践实践累计不少于两个月。不断提升本专业理论水平和先进技术水平,并鼓励教师加入行业协会,汲取本行业领域内的先进理念和前沿热点问题。同时,通过阶段引进、弹性引入、“互通互用”等方式聘任物流行业和企业的技术骨干、业务能手、岗位标兵等来校兼职讲座、授课、指导等,实现校企双方人才组合,从而打造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10]。
3 结语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综合培养的主要路径。我校通过明确产教融合发展的办学思路,适时调整专业和开发课程,利用校内外实训平台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合理配置资源,从而推动职业院校物流专业的建设,实现人才共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林润惠.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法、策略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肖飞.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J].职教通讯,2012(3):4-6.
[4]韩志刚.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5]刘延翠.高职院校“实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
[6]商碧辉.建立校企合作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7]候建国.科教结合,协同创新,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38-40.
[8]张光跃,张萌.高职专业建设的新思路与内涵解析[J].职业教育技术,2012(23):5-8.
[9]张贝贝.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4(18):104-105.
[10]李刚.高职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5):152-153.
2016-05-26
2015年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吉林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实践研究”(GH150653);2015年吉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吉林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2015ZCY125)。
李 巍(1975- ),女,副教授,硕士,从事物流管理研究。
G712
A
2095-7602(2016)08-019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