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1例报道
2016-11-21李彦希史丙俊
李彦希,史丙俊,郝 进
(重庆市中医院皮肤科 400011)
·短篇及病例报道· doi:10.3969/j.issn.1671-8348.2016.28.053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1例报道
李彦希,史丙俊,郝 进
(重庆市中医院皮肤科 400011)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evoid basal cell carcinoma syndrome,NBCC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发生率极低,常合并多发性基底细胞癌,治疗困难,现报道1例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73岁。面部、躯干多发结节、色素斑块30余年,破溃半年于2013年6月1日来本院就诊。患者30年前左胸部出现2枚甲盖大小暗红色至黑褐色斑块,周围稍隆起,面部出现数个米粒至绿豆大小黑褐色丘疹,表面较光滑,无自觉症状,呈自行外用“皮炎平”等药物,无明显缓解,斑块数量增多,面积增大,后双侧手掌出现对称性绿豆大小红斑,轻度角化,部分红斑中央出现轻度凹陷。
体格检查:患者面部右侧向下歪斜,以口鼻、下颌部最为明显。皮肤科检查:面部见散在米粒至黄豆大小黑褐色至黑色丘疹,散在甲盖大小黑褐色斑块,鼻部斑块表面见粘着性鳞屑,周围见淡红色堤状隆起,胸背部见甲盖至鸽蛋大小暗红色至黑褐色斑片,部分表面粗糙,周围见隆起,中央轻度萎缩,部分见毛细血管扩张,部分红斑中央见浅表糜烂面(图1)。双手掌见散在米粒至黄豆大小淡红色角化过度性红斑,颜色淡红,部分中央见轻度凹陷。实验室检查:患者拒绝做血尿及X线片、CT检测。鼻部皮损病理组织检查:表皮轻度萎缩变薄,真皮浅中层见基底样细胞形成的团块,部分与表皮相连,瘤团周围细胞排列成栅栏状,周围可见收缩间隙(图2)。
A:面部不对称,右侧向下歪斜,眶距增宽,牙齿部分缺失。面部见散在较多米粒至黄豆大小黑褐色至黑色丘疹,部分呈半球状隆起,散在甲盖大小黑褐色斑块,鼻部斑块面覆粘着性鳞屑,周围见淡红色堤状隆起。B:胸部见甲盖至鸽蛋大小暗红色至黑褐色斑片,形态不规则,部分表面粗糙,周围见隆起,中央轻度萎缩,部分见毛细血管扩张,部分红斑中央见浅表糜烂面。
图1 NBCCS患者皮损表现
图2 鼻部皮损病理组织图(HE×100)
2 讨 论
NBCC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发生率极低,约为1/57 000~1/256 000,无明显性别差异,通常是9号染色体上的肿瘤抑制基因PTCH1突变所致[1]。早在1960年Gorlin和Goltz就描述了该病的临床特征:多发性基底细胞癌、牙源性角化囊肿、脊柱或肋骨畸形、大脑镰钙化等,其重要特点为多发性的肿瘤及发育缺陷。NBCCS具有典型面部特征,包括大头畸形,前额突出,面部皮肤粗糙,面部粟丘疹,肩膀向下倾斜。
诊断标准主要包括:(1)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数量大于或等于5个,或者30岁以前发现至少2个BCC;(2)有牙源性角化囊肿病史;(3)>2个的掌趾部点状凹陷;(4)大脑镰片状钙化;(5)一级亲属有NBCCS的家族史。次要标准:(1)大头畸形;(2)先天畸形:唇裂或腭裂,前额突出,面部皮肤粗糙,眶距增宽、多指、并指畸形等;(3)影像学改变如椎体或肋骨异常,肋骨脊椎骨裂;(4)卵巢或心脏纤维瘤;(5)髓母细胞瘤或眼部异常如白内障,小眼球或胸部囊肿。本病的诊断包括2个主要标准加上1个次要标准或1个主要标准加上3个次要标准。本例患者具有多发性BCC和掌趾点状凹陷两个主要标准和先天畸形1个次要标准,诊断明确。
其中,BCC是本病最主要的特征,平均发病年龄25岁,最常发生于青春期至35岁年龄段,在美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91%的患者BCC发生于20岁以前[2],好发于面颈、胸背、四肢、腕部等部位,阴茎也有报道,NBCCS病例中发生的BCC恶性程度较高,更加有侵袭性,在NBCCS的BCC折转移发生率尚无具体统计数据,估计在0.002 8%~0.550 0%。此外,掌趾部位凹陷性的小片状红斑是NBCCS的特征表现,30%~80%的患者均有此临床表现,手掌比足部常见,特别对于儿童具有重要诊断价值,表现为2~3 mm的皮色或淡红色角化小斑片,中央有凹陷,数量从数个至上百个不等,将手掌放入温水中浸泡10 min后皮疹更为明显[3]。约90%的患者出现牙源性角化囊肿,在NBCCS这是一种持续性和标志性的特点,牙源性角化囊肿在NBCCS通常为多发,而在正常人中单发多见。这种囊肿通常非对称分布,长时间会引起局部肿胀及骨膨胀,最终导致面部骨骼的不对称或畸形。NBCCS的骨骼损害主要影响患者的身高、肋骨、脊柱和颅骨,患者的身高常高于家族的平均身高,也高于正常人(女性平均身高174 cm,男性183 cm),前额突出,颅骨增大,额枕部头围增大导致眼距增宽,发生率约50%,在长骨还可发现不对称的骨囊肿,40%发生脊柱侧突,20%~60%的患者发生脊柱裂,多指、并指畸形等。此外本病还可累及泌尿系统及心血管系统。
本病病死率不高,除了患者BCC发生转移或合并髓母细胞瘤,BCC的转移途径主要为淋巴转移,当肿瘤转移局限于淋巴结时,平均生存时间为3.6年,一旦肿瘤转移至肺或骨,生存时间缩短至8个月。
本病治疗困难,尤其是BCC的治疗棘手,因为(1)肿瘤数量多;(2)好发部位以面部为主,首先应严格防晒,治疗手段包括包括Mohs 外科手术、激光、光动力治疗、5%咪喹莫特外用等,Goldberg等[4]报道口服异维A酸0.2~0.4 mg·kg-1·d-1治疗该病发现高剂量组对BCC的抑制更为有效,且能明显减缓瘤体的生长速度,近年来FDA批准高特异性Hedgehog抑制剂vismodegib口服药物来治疗该病[5]。本例患者确诊后拒绝手术等治疗。
[1]Samela PC,Tosi V,Cervini AB,et al.Nevoid basal cell carcinoma syndrome:our experience in a pediatric hospital[J].Actas Dermo-Sifiliográficas,2013,104(5):426-433.
[2]Endo M,Fujii K,Sugita K,et al.Nationwide survey of nevoid basal cell carcinoma syndrome in Japan revealing the low frequency of basal cell carcinoma[J].Am J Med Genet,2012,158(2):351-357.
[3]North JP,Mccalmont TH,Leboit P.Palmar pits associated with the nevoid basal cell carcinoma syndrome[J].J Cutan Pathol,2012,39(8):735-738.
[4]Goldberg LH,Hsu SH,Alcalay J.Effectiveness of isotretinoin in preventing the appearance of basal cell carcinomas in basal cell nevus syndrome[J].J Am Acad Dermatol,1989,21(1):144-145.
[5]Ally MS,Tang JY,Joseph T,et al.The use of vismodegib to shrink keratocystic odontogenic tumors in patients with basal cell nevus syndrome[J].JAMA Dermatol,2014,150(5):542-545.
李彦希(1980-),副主任医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皮肤科变态反应及结缔组织病相关研究。
R751
C
1671-8348(2016)28-4031-02
2016-05-10
2016-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