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观课堂的初中区域地理教学探究

2016-11-21张华丽杨修志

地理教学 2016年20期
关键词:中观区域探究

张华丽 李 娟 杨修志

(淄博高新区实验中学, 山东 淄博 255084)

基于中观课堂的初中区域地理教学探究

张华丽李娟杨修志

(淄博高新区实验中学, 山东 淄博 255084)

根据初中区域地理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通过构建中观线索,探究地理中观课堂的实践性,提高系统课程学习能力。研究表明:地理课堂通过构建中观线索,理清知识和方法的内在逻辑关系,培养学生“先见森林,再见树木”的地理思维方式,使教师用系统的观点进行教学,学生用联系的方法进行学习。中观课堂实践转变课堂教学形式,提升教师整体教学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学习过程,实现教学相长。

区域地理;中观课堂;教学实践

一、研究背景

传统意义上的地理教学,教师往往就课时论课,教师怎么设计教学,学生便跟着怎么学,学生往往不明确一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比较模糊,如同教师牵着学生走,出现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学生没有掌握地理思维方法,将学习的各种地理关系割裂开来,孤立理解,无法系统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学生记住的知识内容往往比较零散,形成碎片化记忆,缺乏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学生由于缺乏系统的学习方法和地理思维能力,容易随记随忘,久而久之对地理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提高地理课堂效率?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系统学习方法。基础教育新课程也强调对课程、课程标准、教材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强调整体教学。中观课堂教学通过构建知识框架线索,整合内容结构,可以改变零散传授知识点的教学,提高系统课程学习能力。

二、研究内容

初中区域地理主要学习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区域的自然特征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着重研究某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又影响着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区域人文地理着重研究某区域突出的人地关系,初中阶段突出的人地关系侧重研究其自然特征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图1 区域地理要素关系

中观课堂区别于传统课堂的存在意义,在于教给学生“先见森林,再见树木”、“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因此,中观课堂使教师和学生心中都有更强的前瞻性和全局观。中观课堂是在章或节的起始课时引领学生系统构建中观线索,理清知识点间的脉络关系,其意图是注重知识和方法的内在逻辑关系传授,教师用系统的观点进行教学,学生用联系的、统筹的方法进行学习,体现学科思想的渗透。用中观思想来学习区域地理,可以有效整体把握区域地理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升地理学科素养。

三、区域地理中观课堂教学实践

1.先见森林,再见树木

在鲁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区域地理部分,很多较小尺度区域的章节标题就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根据核心内容进行思维延伸构建中观线索,使学生“先见森林,再见树木”。如在学习“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时,抓住两条线索“干旱”和“宝地”。“干旱”这条线索探究:为什么干旱(塔里木盆地距海洋位置示意图和中国地形图)?学生从位置、地形两方面探究干旱环境下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城镇和交通线的分布图),探究人口、城市、交通等分布特点。

“宝地”这条线索是探究为什么称为宝地(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分布图)。学生读图说出油气资源丰富,怎么开发利用(西气东输线路图);读图分析西气东输工程,实施西气东输工程有何意义(“西气东输工程”阅读材料);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西气东输工程实施分别对东部和西部发展的意义,在开发利用中如何保护(“保护塔里木——可持续发展”阅读材料),分析西气东输工程如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以标题特征为核心,在图文资料的辅助下,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构建出中观线索,梳理学习思路(见图2)。

图2 塔里木盆地中观线索

区域标题体现出区域的突出特征,通过解读标题构建中观线索,使看似孤立的知识点运用思维网络整合成有序的整体,使学生“先见森林”,知道学习该区域要学习什么,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明确该区域的线索骨架,“再见树木”,即体验课程细节学习,提升统筹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

在鲁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区域地理部分,对于较大尺度区域学习,如四大地理区域章节学习,中观课堂教学将区域地理学习方法作为中观线索,使学生明确学习某一较大尺度区域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也就是所谓的“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如在学习“青藏地区”时,以其典型的自然特征——“高寒”作为线索。一方面思考探究青藏地区高和寒的关系(青藏地区在世界中的位置示意图),学生根据所学的板块运动学说和气候知识分析;另一方面重点探究独特高寒环境下的影响。关于自然环境,学生读图说出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并探究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独特高寒环境下的人文影响表现线索,即重点探究独特的高寒环境下人们是如何生产和生活的。独特高寒环境对生产影响主要是影响农业生产,对生活影响一般表现在衣食住行方面。学生探究分析独特的高寒环境下发展种植业的有利条件,体现地理学习的人地和谐观。学生通过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构建如图3所示的中观线索,梳理学习思路。

图3 青藏地区中观线索

区域地理包括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区域的自然特征不同,而自然环境又影响人文环境。学生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图作为区域地理学习的中观线索,习得区域地理学习方法,进而拓展迁移到其他地理区域学习。当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后,会明确学习某区域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学习,知道学什么,怎么学,提高学生有效自主的学习能力,也就是“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

四、中观课堂地理教学实践意义

1.转变课堂教学形式

传统地理课堂教学形式如图4所示,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理解进行微观教学,以此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取各知识点,最后课堂小结形成知识框架。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缺少自己对知识的整体理解,接受知识的形式由点到面,脑中形成的知识内容比较零散,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比较模糊。

图4 传统教学形式

中观地理课堂教学形式如图5所示,教师和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共同构建中观线索,形成知识框架,然后学生根据中观线索进行微观自主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使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有了整体把握,有效整合内容结构,构建中观线索,形成知识或方法的逻辑关系;学生在课堂一开始通过构建中观线索,明确这堂课主要学习内容和方法,然后进行微观自主学习,接受知识形式由面到点,形成的知识框架比较系统清晰,同时增加了学生自己对课程的理解,提高学习主动性。

图5 中观教学形式

2.转变学生地理学习方式

通过区域中观线索的系统学习,学生学有方向,明确学习区域地理从哪些方面进行学习,学生能整体把握知识结构,建立地理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提升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地理思维方法,使学生突破知识结构的平面化、碎片化学习,转变到立体化、系统化学习,并能把认知结构理解、拓展迁移到其他区域学习,有效提升学习力。

通过区域中观线索学习,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图6所示,传统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信息是接收——存储——整理——提取;中观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信息是接收——有序存储——提取,其中有序存储既保证能举一反三,又保证能快速提取地理信息,也就是学生通过学习,学会理解、学会思考,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图6 学生学习过程

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目前课堂教学现状是教师按照教参中的课时分配要求,通过传统的课时教学,罗列教材中的知识点,且在每个教学环节做精细化工作,就某个教学内容整合在网站上搜索的课堂教学设计,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中观课堂教学可以实现课堂与课程对接,教与学对接,使教师能整体理解课程标准、教材设计,可以突破单课时教学的时空局限,有利于协调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清晰系统的教学骨架,由线性思维发展成为立体思维。

教师通过设计中观教学,教给学生系统学习的方法,学生学有抓手,知道学什么,怎么学,使学生整体建构知识体系,在理解地理原理和归纳地理特征过程中,将地理要素有机相互联系,形成知识链,建立地理思维网,并能够举一反三,拓展迁移,优化学习过程,实现教学相长。

(责任编校:王文洁)

猜你喜欢

中观区域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智取生辰纲》:于‘智’的角逐中观情节之妙”教学设计
分割区域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材料界面之超微观表征:“镜”中观乾坤——材料界面、微纳分论坛侧记
万法皆空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新时代粮食宏观、中观、微观“三观”维度思考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