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案为导向的地理课堂分层教学
2016-11-21王海
王 海
(河北省围场二中, 河北 承德 068450)
以学案为导向的地理课堂分层教学
王 海
(河北省围场二中, 河北 承德 068450)
以学案为导向的地理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但以学案为导向课堂教学的突出特点是教师的预设性及学习过程流程化严重,学生学习整齐划一,对课堂的生成性产生制约。发挥学案教学的长处,用传统的分层教学的优势来改进学案的不足,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和实现“生本教育”。
地理教学;学案导向;分层教学;生本教育;措施
一、背景介绍
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古已有之,如“因材施教”原则。“生本教育”是广东省教科所郭思乐教授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特点是以学生为本,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每个学生。在国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学者,如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他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刻苦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说明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选择一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关键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不可分割。这些都为以学案为导向地理课堂分层教学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所谓分层教学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综合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等因素,把全班学生划分为短期性的且相对松散的不同等级,在各自空间里根据各自能力和需要有针对地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由于围绕构成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客观要素所体现出来的层次性,使得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自身的学习诉求,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原则,达到了因材施教。学生们在各自的学习空间里,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诉求,大家都在同一起始线上,使用自己喜欢、擅长的学习方式,没有其他来自外在的思想负担和压力,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以学案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突破,学生表现不再是单纯的听,而是各种形式的学,学习的主动性得到释放,有了更充足的学习时间,学生的学习诉求得到落实,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要求。但由于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预设为前提完成的,所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仍然主导着学生的学习行为,所以分层教学在充分发挥原有学案教学优势的同时,还极大地避免了以学案为导向的课堂教学的两大不足:一是教师的主观愿望绑架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学生怎么学,学什么,在学案中有明确的规定,学习内容以及流程、学法整齐划一,学生只要按着学案上的“说明”执行就可以了,缺少个性化学习。二是学优生的学习行为会绑架其他学生的学习。在学案的使用上,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习惯、个人素质、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完成教师预设的导学案的时效性上有着明显的不同,造成学生在学习速度、学习效果以及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上出现多样化,这样教师面对复杂的学情,往往会顾此失彼,有些教师由于功利思想等原因,会过多照顾学优生的学习,造成其他学生的学习被学优生绑架。更为可贵的一点是,分层教学克服了饱受指责的“快慢班”教学弊病,为学差生开拓了一个积极的世界。与“快慢班”里学差生备受打击受人冷落的情形不同,分层教学让这群学生备受鼓舞、重建自信,激励他们张扬个性、超越自我。对他们来说,情感的交流、自信心的获取,以及自主性的增强、创造品格的培养让他们受益。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差异,既表现在认知方面,也体现在情感方面。就认知而言,学生的学习技能、智力水平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不一样。就情感而言,学生学习的兴趣、态度、自信心等集中表现为学习的持久力,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强弱都会影响这种持久力的长短,依据学生们的差异性,将他们置于不同的学习空间,由于他们在学习上共性因素多,反而更能激发彼此的学习情感。布卢姆同样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体现出学生的差异性,因此施教,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将会有切实的保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是针对不同学识水平、学习习惯和知识层次的学生开展的,以分层分段提高、共同进步为最终目的的教学手段,将“生本教育”落实到实处。实际上,以学案为导向的分层并非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目标的设定、学法的选择等各个环节上,在教师还没有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就要着手分层教学的准备,制定分层教学的规划,也就是说分层教学在教师备课、编制学案时就已经开始了。
二、学习空间的分层
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生本教育的核心,也就说教育教学要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化需求,因为不同学生在性格、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是多种多样,但是面对着班里几十名学生(笔者所在学校班级多达七十多人),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就成了教师实施生本教育的关键,有时由于时间有限、人数过多,使得部分学生的学习诉求难以得到满足,并且由于学习空间的限制,学生之间相互干扰,造成一些学生的学习被其他学生绑架的现象,因此学习空间的分层就成了生本教育的前提。
只有将教室划分成不同的学习空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诉求、习惯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区域,最大程度地避免学生之间学习被打扰、被绑架的现象发生,学生们的学习诉求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1.依据学习习惯和性格特点划分学习区域
这种划分方式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大,教师不能干预学生学习区域的选择,学习区域范围随时根据人数的增减而随机调整,课桌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任意摆放。并在相应的学习区域显著位置放置桌牌,标识出各自的学习区域(见图1)。那么应该怎样依据学习习惯和性格特点来划分学习区域呢(见表1)?
图1 学生四级学习区域分布
表1 不同学习区域学生特点及分布情况对比
学生在学习过程选择什么样的学习区域,完全根据自己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自由选择,而且还是流动的,也就是说当在A区遇到了自己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这时就可以选择到B区或C区去。教师可以随时在教室内流动巡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层次划分学习区域
不同学习能力和成绩层次的学生决定了他们在课上的学习效率以及探究的知识层次也存在很大区别,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层次划分学习区域(见图2),可以有效解决学优生与其他学生相互绑架现象的发生,也就是说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因为“兵教兵”而影响了学优生的学习以及对自己感兴趣的深层次知识的探究。那么如何分组呢?
首先,要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新课标要求设置本课的学习目标。比如在学习初一上册“地球运动”中的
“地球自转”内容时,就编设这样一些学习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现象。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需要哪些条件?
(3)为什么会产生时差?
(4)你知道哪些生活实践中用到了时差?
(5)晨昏线是经线圈吗?请说出理由。
教师要求学生对教材预习,了解基本内容,然后教师上课时用多媒体将这些细化的学习目标展示出来。教师将教室分成四个区域:A区、B区、C区、D区,其中前三个区属于学生的学习区,而D区则是教师的辅导区。让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处在A、B、C三个不同的学习区域里,目的是学生们在同一间教室里既有集中的统一学习,也有分层的差别性学习。然后教师将学习目标(1)(2)(3)(4)(5)、目标(1)(2)(3)(5)、目标(1)(2)(3)分别打印出来,对应粘贴在A区、B区、C区三个学习区域里,然后学生自主选择相应的学习区域。分组的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依据三组学习目标知识的难度系数、自己接受知识能力以及平时学习成绩情况,学生自己确定加入哪个学习区域;二是教师依据平时对学生学习能力、特长以及知识储备情况的了解,对于那些参与到不适合自己学习区域的学生进行调整;三是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需要自由流动,随时参与到其他高(低)一级的学习区域中学习。
图2 学生三级学习区域分布
那么各组学生因学习能力和成绩不同,在实际中应该体现出哪些具体的差别呢(见表2)?
表2 三种学习区域分布及学生构成、特点对比
通过这样的分组,可以避免因为所有学生无差别地集中在一起,导致有些学生的讨论影响其他学生的独立思考,有的学生由于出现学习疑问因为缺少合适的探究小组或教师的顾此失彼而不能得到解决,出现学习等待,影响了对下面知识的学习。那么,接下来以学案为导向的课堂如何实施分层教学呢?
三、学案设计的分层
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适合学生个体的学习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说过“注意力是伴随着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心理特征,注意力的集中和分散,对孩子的发展影响很大,一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能取得大的成就,是不可想象的”。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首先要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所以学习目标的制定要尽量细化,体现出知识难易程度的层次性,表现出由易到难、由显性知识到隐性信息的层次变化。而能力目标同样也相应体现出从单一能力培养到综合素质提高的不同目标等级。这样,不同学生就会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得到培养和提高,尽可能获得最多的知识信息。
例如,在学习初一地理上册“人口与人种”第二部分内容“世界人口的分布”时,根据学习目标的细化和由易到难、由显性到隐性的层次化原则,对相关内容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通过对学案中学习目标的分层编设,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这些目标的完成情况也就有了针对性,分别有各自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见表3)。
学习目标
1、认识人口密度的定义以及衡量人口密度的表示方法。
2、从世界人口分布图上看,世界上哪些具体区域人口密度大,哪些区域人口密度小?
3、俄罗斯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平坦,我国青藏地区纬度较低,为什么人口密度都小?
4、人口分布通常会受到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
虽然对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来说,显性与隐性学习目标具有较大的相对性,但在设置上和学习的探究顺序上都是由易到难、由显性到隐性,易于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率。
1.显性知识部分
是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是学差生也有能力完成的,比如,数据、概念、位置、范围以及基本的图表阐述,等等,这些知识在学案的设计上要求学生完全依靠自主学习来完成,但对于一些有一定综合要求的显性知识,在学案的设计上要给予适当的提示。
例如,在学习初一地理下册《巴西》一课有关“人口及城市分布”的内容时,就通过问题的形式进行提示。
提示
(1)暑假期间,里约奥运会就要开幕,请你看图找出“里约”在哪?
图3 世界人口分布
(2)找出巴西的其他城市的位置。
(3)请你总结巴西城市的分布规律。
这个提示过程,按着地理事物的逻辑顺序,从基本的显性信息的查找入手,以渐进的方式对这些逐一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提示,很自然的学生大脑就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往往会因为疏忽而很难被发现:
(4)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布,影响巴西城市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所以自学能力是新课改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学习能力。由于不同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感知知识内涵的能力不同,所以他们自我探究获得的显性知识从质与量上差异很大,为了缩小差距,最大程度获得最多的知识,教师在设计编排导学案的时候,要突出对显性知识挖掘的导向功能,这样学生除了通过对教材文本以及其他知识载体的阅读,找出最明显的知识位置外,还能通过对导学案的阅读,依据这些提示的导向功能,发现那些需要挖掘的其他知识。
2.隐性知识部分
是学优生和中等生都要完成的。如何发现显性知识背后所包含的隐性知识?关键在导学案的编排设计上,对于必须了解和掌握的隐性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对学习目标的阅读,明确这些隐性知识。其次是导学案流程上的引导。其实,导学案就是学生通过对教材显性知识的探究来发现问题、探究知识内在的隐性信息的“路线图”,通过语言的提示、案例的引导,指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解决和感悟这些隐性知识。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学生们的能力水平不同,这些隐性问题所体现的知识层次也不同:有的要相对肤浅,有的可能要复杂一些,也就是说学差生眼中的隐性知识,在学优生看来可能就是显性知识,包括:(1)学差生通过引导,也完全有能力解决的,属于基本知识范畴,是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的;(2)有的问题可能已经超出了一部分(主要是中等生)探究能力的范围了,但对于学优生来说是完全有能力解决;(3)有的问题可能即使学优生都很难解决的;(4)有的可能已经超出课标的要求了。
例如,我们在学习初一地理上册“板块运动”时,这节课包含的知识信息较多,需要通过“板块运动的内容”“火山地震的分布”“板块运动的形式及产生的现象”等这些表面的知识来分析内在的原因和产生现象的原理、过程,通过对这些隐性知识的探究进一步完成设定的学习目标,而这些问题体现了不同的知识层次(见表4)。
表4 不同知识层次问题学生完成情况及原因分析
对于课上难以完成或超出了新课标要求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了解、解决。
3.拓展延伸部分
这部分主要针对学优生。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爱好,不但有利于开阔知识视野,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加深对所学学科的感悟以及学生学科知识的专业化成长大有好处。
兴趣爱好的拓展延伸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包括学习经验、方法、技能等等,是学生知识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课改中高效课堂的重要表现,同时还可以将课内知识与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或实践、历史事件、发明创造等相联系。二是课下阅读所发现的问题,或兴趣小组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且与课上所学知识有一定关联的问题(或现象)。对于这部分知识,教师在导学案的编排设计上作为一个独立环节,供有能力有时间的同学随机选择使用。
另外,在学案结构的编排上关于练习、作业环节的设计,也一定要体现出层次性,要依据学案中划设的知识层次有针对性的设置,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拓展题也就是兴趣题三部分。必做题难度较低是针对所有学生的,而选做题也要体现出不同的难度系数,使部分中等生也能有选择地完成自己能力所及的试题,而拓展题则可做可不做,是设计给班里那些思维能力好、知识储备较为丰富、对相关问题有浓厚兴趣的学优生的。
例如,在学习初一上册“海陆变迁”时,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与不同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在学案的作业设计上进行这样的编制。
学案设计
(1)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必做题)
(2)请你阅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分析,为什么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必做题)
(3)根据平时对相关知识的阅读和了解,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大陆漂移说?(选做题)
(4)请你概括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必做题)
(5)根据大陆漂移说,各大陆轮廓边沿应该大致吻合,但我们对这些大陆轮廓进行拼接时发现,有许多地方出现了重叠或缺失,你能试着分析一下原因吗?(兴趣题,课后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必做,其他有兴趣的学生选做)
四、学案实施的分层
图4 六大板块分布示意
教师在完成不同学习层次空间的划分以及分层学案的制定之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学习能力和自身的学习需要,确定自己的学习位置,也就是要选择有利于自己学习的空间、适合自己的学习小组。当课代表下发导学案,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了教材中基本的知识内容之后,学生们就可以依据学案上有关编制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以及拓展性知识等不同知识层次,确定属于自己的学习任务,在学案的指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的指导起服务作用并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结合在一起。同时,为了有效落实学案的分层策略,让整个教学过程避免流程化,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思路制定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围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原则,在学法、时效等方面也要体现出有效的层次性。也可以说以学案为导向的课堂分层教学的实效体现,并不仅限于学案的如何设计上,关键应该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上。
1.学法的分层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发现“没有学习压力,还就会显得快乐且友善,他甚至十分自信地想和教师聊天”。学生学法的自由选择,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能减轻学习压力,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习惯:知识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喜欢自我探究,而那些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更喜欢和组内其他同学一起交流,喜欢倾听。
不同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学习能力差异很大,学习目标不同,相应的学习方法也不同,不同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教师在自己学习时所起作用的要求也不同,也就是说什么时间段、什么样的学习问题需要教师提供什么样的学习帮助,差别很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诉求给予教学。
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学法选择,而教师的教法要为学生的学法服务,学生的学法决定了教师的教法选择,不能因为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不当而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产生冲突,这样反而会制约学生的学习。
(1)学优生倾向于自主学习
学优生喜欢独立思考,因为这些学生自学能力较强,知识储备多,对于学习问题的解决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学生,使得他们很少需要借助一些外在的因素来帮助自己的学习,而且一节课学习疑问相对较少,因此教师对知识是否讲解,一定要尊重他们的学习诉求,不过这些学生最希望获得的是学习感悟、经验、方法等心得方面的信息,需要更多的学法指导。因此学优生最喜欢的学法选择是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其次才是合作探究,他们合作交流的目的,除了对疑难知识的探究外,更多的是交流学习方法、思路、经验等,最后才是与教师的合作或讲解。
(2)学困生对教师的依赖大
学困生由于平时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此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弱,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不高,对教师的依赖程度高。一节课中疑难问题较多,对传统的学习方式依赖性大,需要教师讲解的不但有解题过程,还有内涵和原理,所以教师要加大对这类学生的学法培养。教材中基本的数字、概念以及图表中的明显知识点,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获得,并辅以练习的方式加以巩固,对其他那些稍显难度的知识和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们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教师要关注他们在合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及时点拨、引导,防止因为学习能力差、解决问题能力不强而导致只有合作没有成果的现象。对于那些综合性的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要教会使用学习工具,通过资料、网络等途径掌握知识内涵,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含义、原理等。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教师应该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到他们的学习中去。
(3)中等生学习要依靠学习小组
中等生突出的特点就是互动性强,喜欢从事实践性学习活动,对学习小组的依赖性大。他们的学习往往以合作学习为主,独立思考为辅,他们更倾向于小组及教师之间的探究交流,他们欠缺的是学习的灵感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他们喜欢通过与他人的相互启发以获得学习的方法、能力以及学习灵感。并在相互启发中获得学习经验,另外这些学生还喜欢通过网络搜索、QQ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因此除了满足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外,教师还应该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小组,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更多的知识,并将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他们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差异性,避免造成部分学生因为错误选择了自己不擅长的学法而学习效率低下,所以在学习“海陆变迁”一课的时候,在利用学案导学的同时突出了学生学法的差异性(见表5)。
2.时效的分层
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时效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对于学案中探究问题的完成情况、作业的要求甚至是对知识掌握的时限也要体现出差别,不能一刀切。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由于课上相同的学习要求、一样的学习时间、一致的学习活动而造成学优生上课时间充裕,由于缺少新的学习任务而无事可做,甚至出现课上违纪现象,还造成个别学生因为学习困难的原因,为了按时完成需要上交的书写任务,出现应付甚至抄袭的现象,因此在以学案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时效性也要体现出层次性。
首先,对于学优生来说,由于这些学生学习能力较强,理解知识较快,有时会提前完成学案上面的学习要求和任务,这样教师在编制学案时要适当预设一些学习问题,供有学习能力和时间的学生探究使用,这些问题可以是课上知识的拓展和应用,也可以是一些临时性的小实践活动,也可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交流学习心得,等等,这样让这些学生的课上学习变得更充实。
表5 三类学生学习特点、表现以及相应学法选择分析比较
其次,对于中等生的学习任务要尽量当堂完成,因为一个班级这类学生占主体,教师设置的学习任务以及对需要探究的问题的难度系数的设置也是针对这些学生,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提高学习效率,尽量不要把他们的学习拖到课下完成,针对教师预设的教学要求,争取让他们的学习做到时时清、节节清、课课清。
最后,对于学困生,允许他们延长学案的完成时间,如果课上实在难以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可以在下一节课上课之前完成,否则就会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影响教师针对这些学生专门设计的查漏补缺、矫正辅导的活动,最终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的提高。降低这些学生学习时效性的要求,符合他们的学习状况,最大程度避免抄袭、作弊、应付的现象发生,让他们有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探究,并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学习初一地理上册“人类聚居地——聚落”时,因为这节课内容较多并且与生活联系密切,注重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利用,针对教材中的知识和新课标的要求,对于本课学案中的“探究”环节里的问题和时效做了如下的设计(见表6)。
学案设计
(1)结合你家乡实际,说一说乡村(城市)聚落的景观特点。(不少于10条)
(2)如果你选择某一区域作为聚落选址,你认为该区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有利条件?
(3)你认为你家乡或熟悉的传统民居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与所在的自然环境之间存在哪些关系?(不少于6方面)
3、评价的分层
评价是以学案为导向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不具评价策略的课堂教学是不完整的。评价方式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评语的内容要有引导性、调控性、探究性,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针对性强,注重实效性。所以要求教师无论采用何种评价,针对的学生不同,采取的方式也应该不同。正如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讲到的那样“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就是要鼓励孩子去相信自己,使他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力”。
(1)学优生往往喜欢诊断性的评价
这部分学生平时比较关注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学习方法、解题技能等方面的指点。所以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及时肯定取得的成绩、指出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要重点在评价中加强指导,帮助他们剖析平时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总结学习经验。因为这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强,评价的信息量可以很大。他们对教师缺乏针对性的、过度的表扬和激励较为反感,除非他们做到了其他同学不能做到的,出乎学生尤其是教师意外的成绩,所以教师不要过度夸大他们的优点。
表6 不同层次学生完成学案的时效选择
(2)学差生往往喜欢激励性的评语
对于这部分学生,不少教师觉得没什么值得表扬的,其实他们最希望教师关注的就是他们的成绩,哪怕一点点进步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所以针对这部分学生,一定要以激励性评语为主,肯定他们的进步,给予他们希望和学习的信心。在评价的方式上,他们更喜欢视觉性评价,一朵小红花、一个小奖品,往往会胜过教师的十句二十句口头评价,而且其评价的作用会更持久。另外,对于存在的问题,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不能过多,重点指出一两处问题,而且是结合自身的学习能力,能够自我解决的。过多、过大,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就会使他们丧失信心,打击学习的积极性。
(3)中等学生需要综合性评价
自己学习中的优点喜欢被人充分肯定,喜欢把成绩做在表面,希望被老师、同学发现,对于教师指出的不足能虚心接受,并及时改正,教师对于他们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不要过度解读,否则会打消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批评不能大于表扬,如果不足多于成绩,教师首先指出那些需要马上改正且改正难度较小的问题,循序渐进并及时表扬改正的效果,这样能促进他们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初一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中的“气温的变化”内容时,学生学会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是一项基本的学习技能。
练习设计
根据下列表中的数据信息,绘出该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某地多年月平均气温
由于没有使用网格纸,因此学生出现的问题较多,教师在巡视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评价使用了不同性质的评语(见表7)。
五、地理课堂分层教学的反思
人们对学案教学、分层教学并不陌生,很多人在教学中进行过有益的探索,给予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在此基础上衍生了许多教学模式,而以学案为导向的课堂分层教学是将学案教学与分层教学的优势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大程度规避掉两者存在的不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改形式。
首先,学习空间的分层打破了原有教学中大一统的形式,将课堂教学小型化、细节化,使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教育能够得到落实,真正实现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避免了课堂上个别学优生唱主角,学差生被边缘化的现象;避免了教师一个人为几十名学生服务,尤其是教育资源、设施紧张,大班化日趋严重地区的课堂教学上,教师一张嘴顾东顾不了西。教育专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在一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不均衡的。分层教学就建立在承认学生差异,面向学生差异,从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出发实施教学的理念之上,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前苏联的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但无论是哪种水平,它们都需要有一个 “最佳教学区”,也就是合理、科学的学习区域空间分层。只有实现了学习空间分层,才能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特点和基础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效以及学法选择更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
表7 不同层次学生绘图能力及相应评价对比
其次,对学案合理、科学的分层设计是实现课堂分层教学的前提,其中学案内容层次的划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起到引领、指导作用,这些学生都能在学案中找到适合自己开展探究活动的“路线图”,这一点与传统分层教学由教师引领学生学习有本质的不同。以学案为导向的分层教学能让每个学生吃适合自己的、吃得了、吃得好的东西,最大程度地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指的就是以学案为导向的分层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学习所围绕的核心“分层设计的导学案”,以及得到凸显和落实的学法、时效及评价的差异性,分层次教学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以及“合理的帮助”。另外,只有对学案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的分层设计,不同层次学生才能在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法,才能看到学生最真实、投入的学习表现,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的教学评价。
再次,学案实施的分层是分层教学的关键,学生是实施学案的主体,分层教学中仍有班级教学和个别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过去班级授课制中的种种弊端,尽可能地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最充分的发展,每名学生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收获知识的成就感和喜悦感,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
一方面,学案的分层实施决定了不同特点的学生有权决定选择适合自己学习需要的学法,美国教育家加德纳认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必然表现出质和量的差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能力优势,帮助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将各方面的能力有机整合,形成每个人的核心专长和独特优势。加德纳的观点是对学案分层实施的最好诠释并集中体现在学生学法选择上。如果不同学生不能有效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法,那么学案的分层实施就是一句空话。同时,只有认识到学生学法分层的重要性及对学案分层实施的重要意义,才能发挥不同学生各自的学习优势,产生学习竞争力。反过来学生学法的分层对教师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也起到指导作用,形成设计、评价的差异性。
另一方面,注重不同学生学习时效性差异以及学习时效在不同层次学生所体现出的延展性,能保证不同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吃饱”“吃好”,并保证学案的分层实施。以学案为导向的分层教学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学案教学各环节在学习时间分配上整齐划一且大一统的现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这是相比于其他教学模式显著的优势之一。学生学习的意志力及持久力得到了锻炼,在属于自己的充足的时间里收获成就。
另外,恰当、合理、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有助于学生心智的成长,评价的差异性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评价的分层不但体现在不同类型学生的群体上,还要具体到每个人,虽然其他教学形式也注重教学评价的个体性,但相比于学案为导向的分层教学中的评价分层要弱得多。能对所有学生体现出差异性评价,考量着每位教师的评价水平和思维创新,针对性、创新性和趣味性的相得益彰就成为评价的核心,最大程度地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