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医院校研究生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2016-11-21李怡然曹蒲宁李淑媛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9期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中国传统文化

李怡然++曹蒲宁++李淑媛

【摘要】针对目前中医院校研究生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和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缺失现象,本文探讨了P4C理论模式下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医院校研究生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渗透。文章首先介绍了“中国文化失语症”、P4C的内涵、P4C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与结合的必要性,阐释了P4C模式在中医院校研究生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归纳总结了学生对该模式应用的反馈。

【关键词】P4C 中医药院校 研究生口语 中国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2016北京中医药大学自主科研课题“基于P4C理论模式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医院校硕士英语视听说中的渗透研究”。课题编号:2016-JBY-JSPY-009。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86-02

一、引言

中医,一门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医学,正逐渐试图通过英语向全世界进行传播,中医从业者也逐步踏出国门,令更多的国际朋友感受到中医的独特魅力。中医院校的研究生,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承载着传播中医及其文化的使命。但是,由于我国长期的英语教学大多只注重目的语文化教学,忽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导致中医院校的研究生很难用英语流利地表达本国文化。即使是拥有较高的基础英语水平及中国文化修养的硕士生、博士生,也始终无法用英语流畅地表达出中国文化精髓(付娆,2015)。因此,如何提高中医院校研究生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英语口语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北京中医药大学已充分认识到研究生相关英语能力的重要性,故拟将P4C(Philosophy for Children)理论模式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医院校研究生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渗透研究进行探讨。

二、P4C与中国传统文化

本部分将从“中国文化失语症”及相关研究、P4C的内涵与模式、P4C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结合的必要性三方面探讨P4C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契合性。

1.“中国文化失语症”及相关研究

“中国文化失语症”(Chinese culture aphasia)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南京大学的从丛(2000)教授提出来的。他发现许多英语水平较高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与西方人交际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本土文化。针对这一现象,许多研究者开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上的渗透研究。但是,现阶段相关的实证研究少之又少,大多数研究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付娆(2015)对CNKI里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类的论文进行了归类,发现针对研究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相关论文几乎没有。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中渗透的相关研究大多无实证支持,且缺少与研究生英语口语教学相关的研究。

2.P4C的内涵与模式

李普曼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了P4C,目的在于通过“探究群体”进行哲学对话来发展学生的思维。P4C中有三个重要的概念:群体,问询和哲学对话。群体是指为了达成对某一事物的共同理解而努力的一群人(Lipman,1991)。在P4C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共同努力。问询是指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调查(Kramsch, 1998),包含了对答案的追寻。问询的核心技巧是逻辑推理技巧。哲学对话是实现P4C的主要工具,学习者需要通过对话来解决问题,且没有唯一的答案。这些问题的答案不能通过计算,查书或从记忆中搜寻得到,而是需要学习者进行深层思考才能获得(Gregory,2008)。

在典型的P4C课上,学生围坐成一个圆圈,教师也是这个群体的一部分。教师选择一段视频、一段音频、一篇文章或是一幅画作为整堂课的“刺激源”。首先,学生就这一“刺激源”谈论自己的最初感受。谈论结束后,教师请学生分组就这一“刺激源”所产生的话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当足够数量的问题被提出后,教师要求学生选出其中一个问题作为讨论的主题。然后学生就这一问题阐述自己的理解。最后,在讨论结束后,学生要通过聆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形成自己独特的,有创意的结论(邓迪,2009)。

3.P4C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结合的必要性

P4C作为一种以应用哲学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各国在实际运用时必然会遇到与当地文化进行比较、冲突和融合的情况。在中国,如果P4C能找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部分,就可能更好地被社会大众接受,从而在中医院校的研究生英语口语教学中顺利运用。在P4C的教学实践中,恰到好处地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积极因素在英语课堂的活动中表现出来,可以让学生领悟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根本原因。再者,丹阳(2015)提出教师需营造语言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有助于学生口语积极性的提高。P4C非常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以及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因此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轻松的表达环境,有助于提升其口语积极性。因此,P4C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口语课上的渗透是契合的。

三、P4C为文化教育与语言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新途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表现文化的具体形式。现阶段的中医院校研究生口语教学由于受课时数和考试内容的限制,大多是对听说材料的重复,堆积和强化,并在其中穿插少量的文化知识,其目的可能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非为了文化传播而传授。教师在P4C课堂上对学生选择话题的帮助,以及P4C这个模式本身所营造的平等,友好的交流环境,可以有效、自然地将文化“嵌入”语言,从而减少传统英语课堂上教师为了讲授语言点而讲授文化的尴尬局面。

但是,虽然目前国内已有高校专门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英文课程,但其对学生的英文水平要求较高。本文基于P4C理论模式,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医院校研究生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渗透进行探讨。

四、P4C模式在中医院校研究生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

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医院校研究生英语口语教学中渗透的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笔者对课本章节选择、课时、中国传统文化词汇选择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的安排。具体安排如下:30人的班级,按照5人一组进行分组,即分为6组,将14周教学周中的6周用于P4C模式教学,每周4课时,共24课时,每单元4课时,共6个单元。章节选择的原则是其英文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以《硕士英语视听说上册》为例,选择章节为Unit 2 Happy Holiday,对应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为中国的传统节日;Unit 3 Education, 对应中国的科举制度;Unit 4 Do as Romans Do,对应中国的婚姻制度;Unit 5 Acts of Kindness,对应中国传统美德;Unit 6 The Nature We Live in,对应老庄和道家思想;Unit 9 Clothes Make the Man,对应中国传统服饰(旗袍、唐装)。课前笔者通过邮件、微课、微信群等方式向学生介绍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相关内容。课程的总体目标为: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英文表达,能用英语对相关话题进行流利准确的表达,并能就相关话题与英语的使用者进行交流。笔者通过学期末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态度。以下主要对课堂授课模式进行阐述。具体的教学步骤分为:总任务分配、任务实施、任务后整理、以及总任务评估。

1.总任务分配

以Unit 4 Do as Romans Do为例。教师在课前将研究对象分为6组。分别查找与中国古代婚嫁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

2.任务实施

任务实施分为呈现刺激源、第一次思考、提出问题、选择问题、解释问题、第二次思考、最终思考。

呈现刺激源:教师在上课之初为研究对象展示中国古代婚书誓词,如“喜今日两姓联姻,一堂缔约……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作为整堂课的“刺激源”。

第一次思考:教师邀请研究对象谈论自己对婚书誓词的第一感受。学生需独自思考,回答方式可为单词、短语、句子。如思考完毕并愿意问答问题,学生便将双手放于桌上,等待教师的提问。教师将学生的第一感受写在黑板上。

提出问题:学生分为5人一组就黑板上的单词、短语或句子提出感兴趣或是值得讨论的问题,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将问题写在黑板上。每组限定提出有且只有一个问题。

选择问题:当足够数量的问题被提出后,教师逐一朗读问题,要求所有学生闭着眼睛举手投票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讨论的主题。

解释问题:接下来,这个问题的提出者对问题做一个简短的说明,以明确开展讨论的角度。

第二次思考:学生独立思考,轮流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第一次思考类似,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回答该问题,如愿意回答且思考完毕,学生便将双手放于桌上,等待自己的顺序。

最终思考:最后,在聆听完其他学生的观点后,每位学生就这一问题得出有创意的结论。每位学生需说明,在聆听完其他学生的答案后,自己的观点是否有所改变。

3.任务后整理

教师点评:教师在学生进行第一、二次以及最终思考时认真记录,学生回答完毕后,针对学生答案的优劣进行点评,主要集中在语法、语音方面,并为学生展示古代婚嫁习俗相关的英语表达。

作业布置:教师选择BBC纪录片:《中国的秘密》第二集“中国式结婚”,作为学生课下的视频材料,要求其观看后写一篇200-250字左右的英文作文,需论点清晰、论据充足、并运用课上提到的传统婚嫁习俗相关的英文表达进行写作。

4.总任务评估

总任务评估也可理解为期末成绩评估。由于口语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需采取形成性考核方案。再者,因为任务参与在学期授课中占很大的比重,所以应将学生在任务中的参与程度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因此,学期末的总成绩由平时成绩50%(课堂参与30%+平时作业20%)+期末成绩50%构成。课堂参与指学生在课堂授课环节的任务实施阶段的参与程度。

期末考试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笔试,囊括整个学期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英文),主要以选择题和简答题的题型出现。目的是考察学生对课堂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掌握情况。口语测试的话题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主要测试方式是教师给每位学生一个话题,让其就这一话题进行阐述(与雅思口语考试第二部分类似)。这样的评估方式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掌握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与内容。

五、结语

如何提高研究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口语能力是今后中药院校研究生口语教学的重要挑战。P4C理论模式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研究生口语教学设计具有启发性意义。以P4C理论模式为指导,贯穿整个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测试评价的教学设计方案能够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口语课堂中的渗透,减缓学生在口语表达时的焦虑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优化学习策略,进而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口语学习的有效性,切实治疗研究生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

参考文献:

[1]Kramsch. C. (1998). Language and Culture [M].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Lipman, M. (1991). Thinking in Educa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Gregory, M. (2008).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A Practitioner Handbook [M]. Montclair, N J: Institut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4]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5]丹阳.中医药高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口语教学研究与探讨 [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1): 120-122.

作者简介:

李怡然(1988.12-),女,彝族,四川人,硕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公共外语部英语教师,助教。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英语教学。

李淑媛,女,硕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公共外语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口语教学和学术英语。

猜你喜欢

中医药院校中国传统文化
《中药学》课程的教学体会
以供给侧改革为引领,提升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中医药院校师生关系影响因素的年级差异研究
西南边疆高等中医药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中医药院校开展ESP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中医药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