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汉语介词“于”(“於”)的用法探析

2016-11-21梁爽

剑南文学 2016年24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左传词组

□梁爽

古代汉语介词“于”(“於”)的用法探析

□梁爽

一、现代汉语的“于”与古代汉语的“于”(“於”)的异同

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于”(“於”)都是介词,具有介词的特性。关于介词的界定,马景仑先生主编的《汉语通论》指出:“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面组成介词词组,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表示时间、处所、方向、方式、目的等意义的词。”[1]449俄国语法大师罗蒙诺索夫说:“……实词彼此之间应该有对应关系,这样我们才能够表达我们的思想,起这种作用的是标志实词属性的前置词或连接词。”[2]1张斌先生的《新编现代汉语》也提到:“介词主要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也可以用在一些指称性谓语性词语前面,共同组成介词短语,所以介词又可以叫前置词。介词后面的成分叫介词宾语,与动词宾语性质不同。由于介词是虚词,介宾之间的组合是粘着的附加关系。”[3]325由此可见,作为介词的“于”当然也具有介词的属性,这也是古今介词“于”的共性。

现代汉语的“于”可以组成介词词组表示动作产生的时间、处所,也可以表示原因、目的等。例如:“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朱自清《温州的踪迹》)此外,现代汉语的“于”组成介词词组表示与动作相关的对象。此时的“于”有两种用法:一种是“于”作为介词词组放在动词之前,意思相当于“对”、“对于”;另一种用法是将“于”放在动词后面,如“他去世于一九八五年”“会议定于周日上午举行”。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已经形成固定的词组,例如:“大于”、“小于”、“相当于”、“用于”、“取决于”等。但古代汉语的“于”(“於”)字用法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它不仅具有现代汉语“于”的一些用法,而且还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我们探析。(详见下文)

二、古代汉语介词“于”(“於”)的用法

(一)引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和范围

1.引进动作行为起自的时间、处所。例如:

①晋於是始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晋国从这以后开始用黑色布料做丧服。

②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吕氏春秋·察传》)

——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听说管仲。

例①“于”(“於”)引进起自时间,例②“于”(“於”)引进起自处所“鲍叔”。

2.引进动作发生的时间、处所。例如:

①子於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

——孔子在这天哭泣,不再歌唱。

②晋人御师必於崤山。(《左传·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国人一定会在崤山抵御军队。

例①的“於”引进时间“日”;例②的“于”分别引进处所“崤山”。这种用法的“于”(“於”)字和它的宾语所构成的介宾词组,一般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可译作“在”。

3.引进动作行为归趋的时间、处所。例如:

①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史记·平原君传》)

——平原君说:“到现在为止,先生在我门下任事几年了?”

②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於周。(《左传·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到了滑国,郑国商人弦高到周国做买卖。

例①的“于”(“於”)分别引进归趋的时间“此”,例②的“于”引进归趋的处所“周”,在此可译为“到”。这种用法的“于”(“於”)字和它的宾语所构成的介宾词组,一般放在动词之后。

4.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范围。例如:

①吴王曰:“于周家,我为长。”(《史记·吴世家》)

——吴王说:“在周王室之中,我们吴国先祖是最大的一支。”

②敏於事而慎於言。(《论语·君子食无求饱》)

——在办事方面敏捷,在说话方面谨慎。

例①、②的“于”(“於”)分别引进范围“周家”、“事”与“言”,在这里可译为“在……方面”、“在……之中”等。

(二)引进动作关涉对象

1.引进行为的对象。例如:

①且使遽告於郑。(《左传·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一边派人乘驿车向郑国报告。

②无假道於宋。(《左传·宣公十四、十五年》)

——不要向宋国借道。

例①、②的“于”(“於”)引进行为所向的对象,译为“向”。其中“于”(“於”)前后的词语之间有支配关系。在例①中施事是“郑”,告诉的对象是“郑”;在例②中所向的对象是“宋”。

2.引进比较对象。例如:

①苛政猛於虎。(《礼记·檀弓》)

——严苛的政事比老虎还要凶猛。

②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传》)

——毛先生能言善辩,比百万的军队还要厉害。

例①、②的“于”(“於”)引进某种性状产生的比较对象,通常出现在形容词后,一般用于描写句。“于”(“於”)后的宾语大都是跟主语就谓语所表性状进行对比的。“于”(“於”)在这里可译为“比”。

3.引进异同对象。例如:

①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於此。(《吕氏春秋·察今》)

——现在的国君,效法先王的方法,跟这种方法有些相似。

②故圣人之所以同於众其不异於众者,性也。(《荀子·性恶》)

——所以圣人和众人相同但没有和众人不同的原因,是源于人的天性啊!

例①、②是由“于”(“於”)组成的介宾词组,它们经常用在“异”、“同”或“似”后,表示跟什么不同,跟什么相同,或跟什么相似。这里的“于”(“於”)可译为“和”、“同”、“跟”等。

(三)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以构成被动

1.余行达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指出:“属于语法范畴的真正被动句,是在谓语动词的前面或后面用一些明显的标志,形成特殊的结构形式,使被动的意思突显出来。其主要表示方法之一:谓语动词后面用介词“于”(“於”)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4]469它可以构成“动词+于(於)+名词(施事者)”的形式。例如:

①苏秦不信于天下。(邹阳《狱中上梁王蜀》)

——苏秦不被天下人所信任。

②屈原放逐于楚国。(《盐铁论·相刺》)

——屈原被楚王放逐。

例①、②的介词“于”都起到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主语“苏秦”、“屈原”都是被动者,是受事,而施事分别是“天下”、“楚国”。根据前后的关系,这里的动词“信”、“放逐”的意义分别是“被信任”、“被放逐”。

从上述几个例子可以看出,“于”(“於”)可以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往往出现在施事之前。其被动的含义只是根据动词前后的关系来决定,并不是“于”(“於”)本身表示被动。

2.被动句的判定

在文言文中,对“于”(“於”)的研究非常重要。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二者的概念加以界定。魏清源先生曾谈到:“被动句是相对主动句而言的。当行为的施事者(主动者)为主语时,句子是主动;当行为的受事者(被动句)为主语时,句子就是被动句。”[5]114除了从施事者和受事者可以判别外,“于”(“於”)字也是被动句最为明显的标志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于”(“於”)字句的被动和主动主要还是取决于语境。

例如:虞卿请(一作谓)赵王曰:“人之情,宁朝人乎,宁朝于人也?”赵王曰:“人亦宁朝人耳,何故宁朝于人?”(《战国策·赵策四》)

例句的“朝人”、“朝于人”,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可能会认为前一个为主动,后一个则是被动。其中后一句的“宁”及“何故宁”表明施事选择了前者,放弃了后者。意思是宁愿让别人来拜见自己,也不愿自己去朝见别人。区分被动句,最重要的是根据语境来判定,不能单纯的看结构。

三、“于”与“於”的区别与联系

“于”和“於”本来都是动词,分别译为“往”和“在”,后来逐渐虚化为介词。因为“于”属于匣母鱼部,“於”属于影母鱼部,二者的音相近,所以虚化为介词后,其用法大致相同。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不同历史年代和不同作者的用字不同。文宥先生曾指出:“‘于’是历史悠久而且是全国通行的文字,而‘於’则是公元前五百年左右出现于东海岸一带的地方文字。这个地方文字原来并不作介词用,后来为了在东岸口语里读音和‘于’相近,所以也借作介词用。再接下去,由于儒家的经典都是由齐鲁一带的儒生传写开来的,所以这个东方的‘於’字愈用而愈广。”[9]46我们现在公认的说法是:在一些古书中,“于”和“於”是可以并用的,如《左传》、《论语》、《孟子》。在这些书里,“于”、“於”是有大致分工的。如果所介的是地名,一般用“于”不用“於”;如果在被动句或描写句里,一般用“於”不用“于”,很少例外。一直到现在,“于”和“於”都简化成“于”了。例如: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於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晋国和秦国合谋围攻郑国,是因为郑国国君曾对晋文公无礼。

②井蛙不可以语於海者,拘於虚也。(《庄子·秋水》)

——我们没办法与井底之蛙谈论大海的广阔,因为它被自己的居住地局限了。

例①是一个描写句,说明秦晋两国围攻郑国的原因,所以用“於”比较好;例②是一个被动句,“於”字引进被局限的地方“虚”。在通常情况下,两者可以互用。因此,在本文中,“于”和“於”无太大区别,只是根据古人习惯而定。

“于”(“於”)字的用法可以分为很多种类,但这只是从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对比上来说的;至于古代汉语本身,并不需要这样分别。例如《论语·季氏》“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这两句话的句式相同,但意义却完全不同。第一个“於”字翻译为“从”,第二个“於”字翻译为“在”,它们的意义和前面的动词有很大的影响,而“于”(“於”)字本身的词义和词性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在古代汉语中,“于”(“於”)字的用法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郑州理工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左传词组
“一带一路”国家古代汉语课程调查报告
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中传统方法的坚守和信息传播时代的创新
从善如流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一道化学计算题的守恒多解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左传》笔法
副词和副词词组
Contents and Abstr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