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书生负心戏”题材中女性悲剧命运浅探
2016-11-21吴瑾
□吴瑾
南戏“书生负心戏”题材中女性悲剧命运浅探
□吴瑾
引言:书生负心戏是宋元南戏的重要题材之一。本文主要针对这类题材中的女性悲剧命运进行讨论,并通过分析三部典型的戏文《赵贞女蔡二郎》、《王魁》和《张协状元》来展现宋元时期女性悲剧命运。
钱南扬先生在《戏文概论》中说:“戏文中反映婚姻问题的特别多,约在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争取婚姻自由,一类是婚变。”钱先生所谓的“婚变”戏其实就是书生负心戏,这些戏文多已佚失,但据现存资料来看,它们大都是描写书生在发迹后抛弃“糟糠之妻”,改与豪门显贵联姻后而酿成的悲剧。在这些剧作中,无论剧作家怎样处理“负心郎”的结局,最悲剧的人物永远都是那些善良、坚忍、温柔敦厚而且任劳任怨的女性。这些女性的悲剧命运背后有着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
一、时代悲剧
书生负心戏的“鼻祖”当属“戏文之首”的《赵贞女蔡二郎》与《王魁》两种,虽两部戏的原本已佚,但从现存的资料中仍能看出其影响之深。剧中赵贞女、敫桂英都是不幸之人。她们越是淳朴善良,命运加诸在他们身上的不公平越是令人同情、痛惜。虽然最终借助神仙鬼怪的力量,使得蔡伯喈、王魁之流的负心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这些并没有使他们的悲剧色彩减少。这种类似西方悲剧式的、以死亡为终结的大收煞是当时很多女性悲剧命运的艺术浓缩。在男权主义时代,女性没有地位,他们的命运只能掌握在男人手中。一旦和男权起了冲突,等于是和整个社会对抗,无奈的她们只能用生命去抗争命运的不公。现已佚失的戏文《三负心陈叔文》、《李勉》等,再次证明封建社会广大女性的悲剧命运绝非个案。
宋元南戏是当时客观社会的最直接形式反映之一,在这些戏目中,剧作家真实地反映了科举的作用,它是实现他们“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最现实的台阶之一。遗憾的是,当通过科举实现了梦想的下层文人们在品味上述荣耀的同时,新环境所带来的诱惑也促使他们的人生态度瞬间发生了转变,对未来幸福的寻求使得他们又选择了联姻名门这种更为现实的不光彩手段。
二、性格悲剧
钱南扬先生的《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中收录的《张协状元》与上文提到的两种南戏题材类似:皆是书生进京应试,及至状元及第时,义无反顾地抛弃贫贱之妻甚至残忍的迫害发妻。这里的书生仍然是那个罪不可赦的负心汉,贫女依然具有善良、纯朴、贤淑的品质,坚强的外衣下包裹着一颗懦弱的心。
窥其剧本不难看出,剧作家通过贫女和张协之间的几次矛盾冲突将故事一步步推向悲剧的边缘。面对张协的丑恶面目,贫女用“奴家貌既丑,家既贫,如何招的状元?”这样的门第观念来安慰自己,骨子里的软弱使她如“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般承受着所有的苦痛。
结局虽不是借助神仙鬼怪的力量以以死报死的方式替妇人昭雪而是因第三方人力的作用阴差阳错的使其团圆。但是贫女的软弱性格遇上张协的无情无义,她的悲剧注定没有结束。当然她的悲剧也摆脱不了封建男权的长期统治这个客观环境和女性对男权统治的逆来顺受。
三、小结
分析可见,中国古典戏曲无形中渗透出西方的悲剧理论,然而用西方的悲剧精神来诠释中国古代传统妇女被抛弃的现实,可归纳为两类:一、时代悲剧,如“时势造英雄”一般,统治近半个世纪的宋元两大时代“造就”出诸多书生发迹负心和妇人被弃更有甚者被杀害的案例。二、性格悲剧,女性作为弱势群体的形成不仅究于儒家思想的长期禁锢还因女性自身的“示弱”,她们心甘情愿的秉承“三从四德”和尊卑贵贱观念,即便所从属的那个人如何拒绝和伤害她。
(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