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困境与自我救赎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题新探

2016-11-21吴奥

剑南文学 2016年24期
关键词:塞林格守望者霍尔

□吴奥

人生困境与自我救赎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题新探

□吴奥

引言:《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成功奠定了塞林格在美国文坛的发展地位,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将陷入困境的人们与自我解脱的主题理念挥洒的淋漓尽致,能够最大限度的表现同时期美国人民茫然无助的生活状态。基于此,本文以人生困境与自我救赎为主要研究内容,从人生困境、人生感悟三方面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题进行重新探索,以此来为读者作出一定的指导借鉴。

《麦田里的守望者》创作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经历了二战之后,由此成为世界上的综合强国,其中涵盖经济、政治和均是多个方面,经济持续繁荣的背后却蕴藏着更大的危机,人们重视经济效益,却对道德建设存有忽视,精神生活处于一片荒凉之中。而《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作品能够最大限度的反映当时美国社会的现实情况,思想与情感的连接逐步减弱,随之而来的则是功利主义思想的滋生,处于一个异化的世界。

一、人生困境:被动茫然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生活状态,他茫然且无所适从。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塞林格将霍尔顿塑造成一个年轻叛逆、受害者的形象,“他有抽烟酗酒的不良嗜好,同时他学习不上进,但是个子却比同龄孩子高出一头”[1]。同时,围绕在霍尔顿身边的人也具有与其相同的人物形象,更加突出了当时美国社会道德败坏、虚伪腐败的社会现状。

霍尔顿的女友萨利虽然漂亮但是确是一个虚伪至极的女孩,并且在任何场合萨利都能够将自我的这种虚伪感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也正是主人公霍尔顿所讨厌的地方。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霍尔顿虽然是一个问题少年,但是却敢于反抗现实,它能够洞察人心,准确的看出他人的情绪波动,其中霍尔顿的敏感体贴与历史老师的专横跋扈形成鲜明对比[2]。由此可见,霍尔顿与作者塞林格具有性格和理念上的相似点,他们集敏感和观察于一身,但是性格却不乏软弱,这种性格注定了他们将成为生活的被动者,同时,内心虽然向往摆脱现实的枷锁,但是从现实情况来说,他们只能通过内心情绪的发泄表传递自我,而行动无所表现,彷徨难过,归宿不自知。

二、人生感悟:自我救赎

《麦田里的守望者》自发表之后在美国社会引发了极大的影响力,并且进一步引领了美国文学创作的全新潮流,该部作品中主人公霍尔顿在人生困境之中,重新获得了生命的感悟,但是却必须要面对生活现实中的压迫,他竭力追求自我美好的同时,也希望寄托自我的情感于麦田之中,从这一层面来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能够揭示二战后美国青少年痛苦、彷徨的生活状态。

霍尔顿在生活现实的打压之下,一度精神受创,甚至陷入过痛苦无尽的深远,可是现实并不容许他这样做,他需要根据自己的想法而走重新构建属于自我的精神世界。对此,作者塞林格将《麦田里的守望者》划分为两个不同类型的世界,分别是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在儿童世界的理念中,霍尔顿向往纯真和美好,虽然一切并不如意,但是心底仍旧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他希望自己成为麦田悬崖中的守望者,帮助每个人;在成人的虚伪世界之中,人人都需要蒙蔽自己的双眼,心理的想法和自我的实际行动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3]。在《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结尾部分,他在看妹妹菲比坐旋转木马,心情豁然开朗,此时此刻天下起了雨,帽子虽然为他挡住了一部分雨水,可是他已全然不在乎了,因为他重新获得了人生的感悟,在成长之中他获得了自我救赎。

(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16级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塞林格守望者霍尔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双重性格的分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简介
大桥上的守望者
不拒绝善于用心的人
小说《塞林格的信》出版
守望者
塞林格拒绝总统邀请
不赴“总统宴”的塞林格
俏皮精灵
美士兵写反战歌曲入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