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座
2016-11-21李子桐
□李子桐
让座
□李子桐
最近A城爆出了一条新闻,所有与它相干或不相干的人都在谈论它,甚至为它举办了数场辩论赛以及沙龙。空气中充满了道德、自我意识、劣根性等字眼,撑起了一个个关心社会问题的正直公民的论点。大多数人都不是很关心事态的发展,他们最高兴的是话题终于不再停留于天气或者股票上了。
事发地点位于一列地铁上,主角是一个时尚的女孩(暂称为A女),一个普通的男学生(暂称为B男),以及一个驼背的老人。据A城著名记者M先生报道,A女要求B男让出座位。“B同学敢怒不敢言,沉默地起身”,M先生在这里写到,“但不敢反抗A女无理的要求,站到了一旁。”正当读者大骂蛮横的A女时,M先生笔锋一转“……A女看到一位扶着栏杆的驼背老人,立马起身为他让座……”该报道分为两个面,读者读完正面怒气冲冲,阅罢反面则笑容满面。即使M先生诸事缠身,无法亲自采访当事人,但是凭他多年的从业经验,这稿子依然成功地抓住了人们的眼球。
但这并不够。要保持话题的热度,就要深入挖掘其中内涵。普通记者写的稿子会在人们的口口相传里被反复咀嚼,直到失去新鲜感,像一块嚼了太久的口香糖,被“呸”的一声吐到垃圾桶里。但M先生的目标更高,他要让自己的新闻成为炫迈口香糖,让人们根本停不下来。
接下来的几天,M先生熬出了两只大大的黑眼圈,赶出了几篇有深度的稿子,深入探究了恃强凌弱、衣着看贫富贫富看素质等问题,并且深入剖析了该事件中A女的心理活动。文章跌宕起伏,精彩绝伦,被多家媒体转载评论。
直到极受人尊敬的总编找到M先生,M先生才意识到自己的眼界是多么狭窄。总编指出,老百姓喜欢听专家讲话,习惯将那些鬼都听不懂的术语奉若权威。M先生听罢如同醍醐灌顶,立刻动身约谈一位动物社会学的专家,请他来为沸腾的网民浇上一盆严肃的学术油,并再三请求他尽力多谈,以示报社的极高关注度和严肃态度。很快,A城各家各户的电视屏幕上出现了一位严肃的光头专家,据他的崇拜者解释是“聪明绝顶”。总之,光头专家坐在红丝绒长椅上滔滔不绝,洋洋洒洒讲了一大通,内容涉及多个学科,思维跨领域式跳跃,让人们深感敬畏。次日,大街上便充斥着如下对话:
“你懂什么?人家专家都说了,正常动物都是情感下倾,人也是动物,所以人也应该情感下倾。只要关心自己的娃娃就行了!”
“你娃儿是动物,我娃儿才不是动物。人和畜生能并论哩?专家也说了,自然界除了人类就没有情感上倾的物种,咋听的讲座哦?”
倘若有好奇的外地人询问何为“情感下倾”,当地人就会热情地复述一遍专家的话。倘若来客继续深问,当地人便会摆出一个高深莫测的微笑,善意地赠送一份报纸给这个什么都不懂的可怜虫。
M先生成功了,他的事业上又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事件持续发酵,A城的新闻界、学术界、教育界掀起了一股讨论之风。这风一刮起就不得了,多人乘上这股风平步青云,获得各种学术大奖,使A城的名气大增,这都是后话了。M先生手中的笔杆,A城百姓飞溅的口水,都是蝴蝶翅膀的一部分。接下来,全国各地都开始关注这件事情,受众广大。
直到一个小县城来的小记者,受县领导指示关注这条新闻。这小记者没有处世经验,但业务精熟,按程序采访了A女。出乎他意料的是,女孩并没有一个当事人应有的态度,恰恰相反,她很平静地回答了他的问题,那个“A城之谜”。
她说:“那个学生旁边的位置大些,我只想让他挪个位子给我爷爷坐。爷爷走得慢,我就先占个位子。他人很好,给我也让座,你代我感谢他。”